李亞男,趙慶賀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放療科,河南 鄭州 450052)
鼻咽癌屬于耳鼻咽喉科常見的一類腫瘤疾病,其發生多與遺傳、病毒感染及生活環境等因素相關,患者患病后多以鼻出血、鼻塞為常見癥狀,病情進展后腦部神經可能出現不同程度損傷,繼而引發的并發癥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放療是當前臨床治療鼻咽癌的主要手段,但放療在殺滅癌細胞時難以避免對正常組織造成損傷,導致患者出現放射性皮膚損傷[1]。既往研究[2]認為,鼻咽癌患者放療期間予以相應的護理干預可降低其放射性皮膚損傷發生風險,對患者生活質量的持續性改善有積極意義。常規護理僅著重觀察患者皮膚性質改變情況,針對已出現的癥狀進行相應處理,護理質量偏低,因此需制定一類更具系統性與針對性的護理策略,優化患者預后。本研究探討多學科護理對鼻咽癌放療患者放射性皮膚損傷風險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9年11月至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鼻咽癌放療患者,符合《中國鼻咽癌放射治療指南》[3]相關標準,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0例。觀察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45~73歲,平均(59.23±6.11)歲。對照組男24例,女26例;年齡42~71歲,平均(58.80±6.24)歲。兩組基線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包括觀察患者病情,結合專科相關規范實施放療并發癥的預防、處理等。觀察組采用多學科護理,包括:①組建由燒傷修復科醫師、放療科醫師、營養科醫師、責任護士組成的醫護一體化多學科急性放射性皮膚損傷團隊。②查閱相關資料并結合患者自身情況設計相關護理方案,如明確患者皮膚損傷出現的主要原因,并針對其制定主動性皮膚護理方案;觀察患者放療期間不良反應與并發癥發生征象,提出預見性護理計劃等。③針對性個體化護理方案的實施。腫瘤放療醫師在整個護理計劃中負責評估患者治療效果、病情恢復情況;燒傷修復科醫師負責Ⅳ級急性放射性皮膚損傷愈合效果不佳或損傷進一步惡化的會診指導及手術處理;責任護士負責對患者實施專業護理、康復護理及主動性皮膚護理;營養師結合患者營養狀態制定相應的飲食調節計劃。④匯總1周內護理效果,團隊內分析存在的護理問題,并積極提出相關處理措施的構想,集中討論明確后在下一周護理中實施,逐漸提升護理質量,改善患者病情。
1.3 觀察指標①比較兩組患者的放射性皮膚損傷風險,參考RTOG急性放射性皮膚損傷分級標準[4]評價患者皮膚損傷程度:Ⅰ級皮膚損傷:皮膚汗液減少、毛發脫落且出現紅斑;Ⅱ級皮膚損傷:皮膚出現脫皮或嚴重水腫反應。②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采用SF-36生活質量量表[5]評價,量表共8個項目,總分100分,評分越高則患者生活質量越好。③采用我院自制問卷調查表評估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總分100分,分為非常滿意(≥90分)、基本滿意(60~89分)、不滿意(<60分)。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基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放射性皮膚損傷風險觀察組放射性皮膚損傷發生率為12.00%,低于對照組的36.00%(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放射性皮膚損傷發生率比較[n(%)]
2.2 生活質量護理后,觀察組SF-36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SF-36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SF-36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護理前 護理后 t P觀察組 50 48.21±5.34 69.93±7.11 17.272 0.000對照組 50 47.59±5.22 57.15±6.39 8.193 0.000 t 0.58 7 9.453 P 0.55 9 0.000
2.3 護理滿意度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0.00%,高于對照組的72.00%(P<0.05)。見表3。

表3 兩組的護理滿意度比較[n(%)]
鼻咽癌是對患者身體健康危害極為嚴重的一種惡性腫瘤疾病,近年來該病發病風險有逐漸升高的趨勢。目前臨床多對鼻咽癌患者施以放療,但考慮到放療本身存在較強的放射性損傷,因此患者治療期間并發癥風險較高,預后結局也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于玲等[6]將綜合心理護理干預應用于鼻咽癌放療患者中,取得了較好的護理效果,表明合理的護理干預對鼻咽癌患者并發癥預防具有重要的價值。常規護理因其護理措施缺乏系統性與針對性,護理效果通常欠佳。本研究所采用的多學科護理主要選擇多個學科的專業人員組成護理團隊,團隊內人員各司其職,從患者自身角度出發,制定一系列個體化的護理措施,充分保證了各項護理措施的實施效果。此外,周次護理結束后團隊內還集中召開會議,對上周護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匯總與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進而不斷改善、提升護理質量。
放射性皮膚損傷是腫瘤患者放療后常見并發癥,放療期間對患者皮膚進行相應的干預護理可預防此類并發癥的發生[7]。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放射性皮膚損傷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多學科護理在制定皮膚護理措施上具有較強的預見性,可通過放療前后敷料涂抹來降低皮膚損傷風險。鼻咽癌患者發病期間生活質量普遍較低,而積極改善患者身體狀態與心理狀態對其生活質量的提高有重要價值。本研究結果亦顯示,觀察組護理后的SF-36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多學科護理可從改善患者身心狀態角度出發,持續性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為其病情恢復創造有利環境。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多學科護理較常規護理更適用于鼻咽癌放療患者,患者經護理后自身狀態有效改善,整體滿意程度也相應提升。
綜上所述,多學科護理在鼻咽癌放療期間的應用效果較好,可顯著降低放射性皮膚損傷發生風險,明顯提高生活質量及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