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強,徐欣
(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急診重癥醫學科,河南 開封 475000)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常見的危重急癥,多見于中老年人群[1]。AMI患者病情危急且嚴重,多需急救治療,因此救治期間護理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急診搶救室內護理人員的能級及工作年限不同,在實施護理工作時極易出現混亂、護理質量偏低等,嚴重干擾患者的治療效果,同時可在一定程度上阻礙急診科室的功能優化[2]。隨著老年人口基數增加,AMI發病率不斷升高,增加了急診搶救室的護理工作量,護理質量難以保證[3]。AMI患者的增多造成護理資源無法得到充分利用,部分能級低、工作年限少的護理人員難以應付急診室在搶救AMI患者中的護理工作,進而增加相關不良護理事件。基于能級分區護理模式為根據患者病情及需要的醫療資源進行動態管理的模式,可保證醫療資源充分利用,發揮護理人員的工作能力,提升護理質量[4]。本研究探討基于能級分區護理模式在AMI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100例AMI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0例。觀察組年齡42~83歲,平均(68.74±7.28)歲;男28例,女22例,疾病類型:ST段抬高型37例,非ST段抬高型13例;體質量指數(24.16±3.26)kg/m2。對照組年齡45~84歲,平均(69.55±7.31)歲;男性30例,女性20例,疾病類型:ST段抬高型39例,非ST段抬高型11例;體 質 量 指 數(24.37±3.21)kg/m2。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確診為AMI;②接受急診手術治療;③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知情。排除標準:①存在出血傾向;②嚴重肝腎功能不全;③惡性腫瘤;④入組24 h內死亡;⑤患有心理障礙性疾病或認知障礙;⑥語言溝通能力障礙。
1.3 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采用基于能級分區護理模式,具體為:①首先設置能級崗位,通過護理人員的競聘,同時結合護理人員的工作時間、能力、職稱等劃分為不同的等級,明確其具體職責;對護理人員進行能級培訓,內容以護理人員的具體工作及患者的需求為主,定期組織護理人員舉行研討會,提升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能。②科室根據護理人員的情況合理安排工作時間,在保證護理人員正常休息的前提下提升護理質量。③將急診室分為A區,該區護理人員需具備N3a及以上能級及豐富的急診護理經驗,可熟練應用各種急救工具及器械,配合醫師熟練進行各類搶救;B區,該區護理人員為N2a及以上能級,可獨立完成各類操作,協調醫師完成診療工作,可獨自完成急救車的接車工作;C區,該區護理人員為N1以上能級,可獨自完成對病情較輕患者的護理及治療等工作。
1.4 觀察指標①統計兩組患者的護理意外事件、不良事件發生率。②記錄兩組患者的并發癥(心力衰竭、惡性心率失常、心源性休克、死亡)發生率。③利用紐卡斯爾護理滿意度量表(Newcastle Satisfaction with Nursing Scale,NSNS)從護士可交往性、護理態度、護理可及性、護理質量、專業知識等方面評價,0~100分,>80分為滿意,60~80分為比較滿意,<60分為不滿意。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護理意外事件及不良事件發生率觀察組護理意外事件、不良事件發生率分別為4.00%、2.00%,低于對照組的16.00%、14.00%(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護理意外事件及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n(%)]
2.2 并發癥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4.00%,低于對照組的30.00%(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2.3 護理滿意度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6.00%,高于對照組的74.00%(P<0.05)。見表3。

表3 兩組的護理滿意度比較[n(%)]
AMI患者病情危急、病勢迅猛,是急診科室常見疾病,在搶救治療期間對護理工作的需求逐漸提高[5]。急診搶救室由于護理人員能級及工齡的差異,提供護理服務時易出現混亂、護理質量偏低的現象,對患者的救治工作造成不利影響[6]。隨著AMI發病人數增多,醫療機構醫療資源的配置難以滿足疾病進展的需求,無法為患者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能級分區管理是一種基于患者病情及需要的醫療資源進行配置的個性化護理措施,可根據患者病情變化及時調整[7]。近年來,能級分區管理已被廣泛用于急診護理并取得顯著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意外事件及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提示基于能級分區護理模式可減少護理意外事件及不良事件的發生,其原因可能為常規護理未對患者提前診斷分級,患者入院治療的護理干預缺乏針對性,護理服務可能出現混亂;基于能級分區護理模式對入組患者進行分級診斷,提前通知相關人員做好準備,加快分診效率;分區制度根據不同能級進行劃分,保證護理工作的針對性及有效性,同時避免浪費醫療資源[8]。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考慮原因是基于能級分區護理模式按照患者病情進行分級護理,并安排相應護理人員為患者提供服務,可保證將更多的醫療資源用于易發生并發癥的患者中,使該類患者得到針對性護理,減少并發癥發生[9]。本研究結果亦顯示,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提示基于能級分區護理模式可提升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考慮原因為基于能級分區護理模式中,提前診斷分級可有效減少患者的急診分流及滯留時間,同時根據分級為患者提供的護理服務更具針對性,符合患者需求,最大限度減少并發癥發生,提升就醫體驗,故患者滿意度較高。
綜上所述,基于能級分區護理模式可減少急診AMI患者護理意外事件、不良事件及并發癥的發生,提升其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