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娟,孔令鈺,徐亞輝
(新鄉醫學院院第二附屬醫院 睡眠醫學科,河南 新鄉 453002)
慢性失眠為臨床常見病,是在排除其他精神疾病或藥物等因素后,患者存在入睡困難或維持睡眠困難的疾病[1]。慢性失眠患者由于長期的睡眠時間不充足,對其自身的生活及工作等造成極大的干擾,加重患者的身體及心理負擔。西藥為臨床治療慢性失眠的主要手段,可縮短睡眠潛伏期,改善睡眠質量,然而藥物治療的整體效果不佳。認知行為療法通過對個體認知及行為的糾正,發揮干預的作用[2]。認知行為干預在增強個體對疾病認知的同時,減輕疾病對自身的影響,并且干預效果持續時間較長[3]。本研究將自助認知行為干預用于慢性失眠患者,觀察對睡眠狀態及睡眠質量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以2021年1月至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60例慢性失眠患者。納入標準:①符合慢性失眠診斷標準;②入組前未接受對癥治療;③意識清楚,可正常溝通。排除標準:①合并心理障礙性疾病;②合并精神系統疾病或認知功能障礙;③視力或聽力功能障礙。按照隨機抽樣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年齡29~63歲,平均(51.50±9.49)歲;男12例,女18例;病程1個月~10年,平均(52.67±48.55)個月。對照組年齡29~63歲,平均(47.73±11.40)歲;男11例,女19例;病程2個月~10年,平均(41.07±36.88)個月。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遵醫囑藥物治療、健康教育、心理疏導等。觀察組采用自助認知行為干預:①建立干預平臺。組建認知行為療法自助小組,組內成員共同制定慢性失眠干預手冊;通過微信平臺建立公眾號,邀請患者關注本科室公眾號,并加入微信群,每周一、三、五通過公眾號向患者推送自助認知行為干預有關的信息。②準備階段。護理人員向患者講解認知行為干預相關內容及失眠有關知識,如失眠的誘發因素及應對方式等。③實施。a.思維剖析。采用公眾號推送失眠相關的內容,并鼓勵患者積極在微信群中分享自身的想法。b.行為技巧。通過公眾號向患者推送失眠干預方法,如暴露療法、放松訓練等,并指導患者根據自身喜好選擇合適的操作。④知識學習。向患者推送失眠藥物治療相關內容,包括常用藥物,應用方法、劑量、服用次數、不良反應等,增強患者對藥物的了解。⑤自助式行為干預鞏固階段。采用公眾號引導患者形成抗失眠的生活方法,積極鼓勵患者記錄日常生活中抗失眠的策略,幫助患者篩選出適合自身的抗失眠方式。推送文章后在公眾號中布置相應的任務,在患者完成后及時查看并根據問題反饋改進干預方法。由經過培訓的醫護人員解答患者的提問,對于互動少的患者,主動與其交流,提高依從性。
1.3 觀察指標使用睡眠監測儀(美國飛利浦Alice 5)記錄患者的睡眠潛伏期、總睡眠時間、睡眠效率。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標量表(PSQI)[4]評估患者的睡眠質量,共7個維度,0~21分,分值越高則睡眠質量越差。采用Epworth嗜睡量表(ESS)[5]評價患者的睡眠質量,0~24分,分值越高則睡眠質量越差。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5.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睡眠潛伏期、總睡眠時間、睡眠效率干預后,兩組的睡眠潛伏期縮短,總睡眠時間延長,睡眠效率升高,觀察組的睡眠潛伏期、總睡眠時間、睡眠效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睡眠潛伏期、總睡眠時間、睡眠效率比較(±s)

表1 兩組的睡眠潛伏期、總睡眠時間、睡眠效率比較(±s)
注:與該組干預前比較,*P<0.05。
組別n 睡眠潛伏期(min) 總睡眠時間(h) 睡眠效率(%)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30101.10±51.2243.83±22.65*3.97±0.736.85±0.54*23.73±5.2946.73±6.79*對照組3084.33±47.1775.17±45.65*4.17±0.805.20±0.66*24.59±6.0231.99±5.94*t 1.311 3.368 1.010 10.527 0.654 8.952 P 0.195 0.001 0.317 0.000 0.516 0.000
2.2 PSQI、ESS評分干預后,兩組的PSQI、ESS評分降低,且觀察組的PSQI、ES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PSQI、ESS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的PSQI、ESS評分比較(±s,分)
注:與該組干預前比較,*P<0.05。
組別 n PSQI評分 ESS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3017.51±1.466.23±2.31* 10.60±2.56 2.60±1.10*對照組3017.08±1.597.80±2.56* 11.30±1.26 5.03±1.92*t 1.09 1 2.494 1.344 6.015 P 0.28 0 0.016 0.184 0.000
慢性失眠是神經系統常見且多發病,其發病人數逐年增多。慢性失眠患者由于長期的睡眠時間不足可誘發機體應激反應,造成內分泌功能紊亂[6]。失眠病因假說中指出,失眠的發生與易感因素、觸發因素、維持因素有關[7]。失眠易慢性化的因素主要有,患者的認知存在欠缺,對睡眠的信念及態度存在偏差,如患者對失眠的不良后果過度擔憂,對睡眠的期望不切實際等,上述因素可加重患者的焦慮情緒,造成持續過度的應激狀態,加重失眠[8]。此外,個體的不良睡眠習慣(睡眠無規律、白天睡眠過度等)同樣可打破自身生物節律,導致失眠。故根據失眠病因給予患者認知行為干預,可取得較好的效果。
本研究將自助認知行為干預用于慢性失眠患者,結果顯示觀察組睡眠潛伏期、總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等改善明顯。分析其原因為,自助認知行為干預可幫助患者認識不良思考方式對失眠的影響,轉變自身的不良情緒,正確認識偶然的失眠為正常情況,工作中的失誤與睡眠質量無必然聯系等,糾正患者對睡眠合理的期待,并從內心真正對失眠有正確的認知,通過合理的干預及訓練可糾正失眠的惡性循環,并建立健康的睡眠節律[9]。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PSQI、ESS評分低于對照組,提示自主認知行為干預可改善慢性失眠患者的睡眠質量。自助認知行為干預的理論基礎為認知行為,通過公眾號引導患者正確認識失眠,并建立自身抗失眠的方式[10];采用公眾號獲取最新、有效的疾病信息,糾正其既往錯誤的認知及行為;醫護人員給予患者合理的監督管理,通過患者的反饋信息幫助其將認知及行為改變融合,形成良性循環,改善患者的睡眠質量。
綜上所述,自助認知行為干預可縮短慢性失眠患者的睡眠潛伏期,增加睡眠時間,提高睡眠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