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霞,黃玉梅
(安陽市腫瘤醫院 重癥醫學科,河南 安陽 455000)
肺癌屬于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疾病,具有起病隱匿、病情進展迅速等特點,多數患者確診時已處于中晚期。手術結合放化療的綜合治療已經成為延長肺癌患者生存周期、改善生存質量的重要手段,但患者治療后多存在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狀況,影響患者預后,故需加強對肺癌患者的營養支持[1]。臨床營養支持小組在規范營養支持護理、促進營養支持護理專科發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多個科室護理工作中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2-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營養支持小組在肺癌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肺癌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48~74歲,平均年齡(62.85±1.85)歲;病程6~14年,平均病程(8.88±1.11)年;TNM分期:ⅢA期17例,ⅢB期12例,Ⅳ期11例;病理分型:鱗癌15例,腺癌25例;手術類型:微創手術28例,開放手術12例;新輔助化療:有15例,無25例。觀察組中,男20例,女20例;年齡45~76歲,平均年齡(62.92±1.79)歲;病程5~14.5年,平均病程(8.92±1.09)年;TNM分期:ⅢA期15例,ⅢB期13例,Ⅳ期12例;病理分型:鱗癌13例,腺癌27例;手術類型:微創手術30例,開放手術10例;新輔助化療:有17例,無23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過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
納入標準:①符合肺癌診斷標準,且經手術與放化療綜合治療;②年齡≤80歲;③無營養代謝性疾病;④患者和/或家屬知曉本研究內容并自愿參與。排除標準:①存在營養支持禁忌;②合并重度營養不良;③護理期間死亡。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干預,包括對患者進行肺癌相關知識的宣教、心理護理及常規的營養支持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營養支持小組,具體措施如下:①組建營養支持小組。小組成員由護士長、責任護師、主治醫師、營養師、藥劑師等組成,小組成員在對患者實施護理干預前進行肺癌營養支持相關知識的培訓,內容包括肺癌患者代謝特點、營養支持計劃的設定、腸外/腸內營養方案、營養制劑種類、營養液輸注、相關并發癥的預防、臨床膳食等。②營養支持干預。營養支持小組對入選患者進行全面的營養評估,采用Clifton公式計算患者5~7 d的能量消耗水平,安素液輸注不足時通過靜脈補充;結合患者飲食偏好增加味感豐富的調味劑,如水果、花生等,輸注調味劑的速度、濃度以患者能夠耐受為宜;患者具備經口攝食能力后,由小組成員制定科學的食譜及飲食方案,確保機體攝入充足的營養物質。
①營養指標:分別于干預前后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離心后分離血清,使用深圳邁瑞醫療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BS-360E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血漿蛋白、前清蛋白、轉鐵蛋白水平。②生存質量:分別于干預前后采用生存質量測定量表簡表測定患者的生存質量狀況,量表包括生理(6個條目)、心理(7個條目)、社會關系(3個條目)、環境(8個條目)4個方面24個條目,各條目均采用1~4分評價,分值越高則生存質量越好。
干預后,兩組患者的血漿蛋白、前清蛋白、轉鐵蛋白水平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的血漿蛋白、前清蛋白、轉鐵蛋白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營養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的營養指標比較(±s)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P<0.05。
時間 組別 n血漿蛋白(g/L) 前清蛋白(mg/L) 轉鐵蛋白(g/L)干預前 觀察組40 32.27±1.42 155.99±20.21 1.60±0.25對照組40 32.22±1.38 156.04±18.89 1.62±0.27 t 0.16 0 0.011 0.344 P 0.87 4 0.991 0.732干預后 觀察組40 64.64±2.85* 237.50±18.50* 2.94±0.12*對照組40 54.10±2.93* 188.64±19.16* 2.40±0.14*t 16.30 9 11.603 18.522 P 0.00 0 0.000 0.000
干預后,兩組患者的生存質量各維度評分均明顯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的生存質量各維度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生存質量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的生存質量評分比較(±s,分)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P<0.05。
時間 組別 n 生理 心理干預前 觀察組407.47±1.138.59±1.07對照組407.50±1.178.64±1.11 t 0.11 7 0.205 P 0.45 4 0.419干預后 觀察組4018.95±1.05*20.21±1.20*對照組4015.64±1.02*17.89±1.16*t 14.30 1 8.791社會關系2.89 ±1.01 2.92 ±1.04 0.13 1 0.44 8 8.54 ±1.00*6.45 ±1.02*9.25 4環境11.23 ±1.07 11.20 ±1.10 0.12 4 0.45 1 26.11 ±1.03*22.89 ±1.01*14.11 7 P 0.00 0 0.000 0.000 0.000
據統計,約1/4的惡性腫瘤患者直接死于營養不良,腫瘤快速分裂增殖、擴散遷移期間對營養物質的需求量大,使患者機體普遍處于高消耗狀態。肺癌作為一種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率均較高。無論是手術治療還是新輔助化療均會對患者機體帶來較大的損傷,功能恢復過程中又會進一步增加營養物質消耗,使患者營養不良發生風險隨之升高[4-5]。為促進患者預后恢復,給予患者良好的營養支持尤為重要。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的血漿蛋白、前清蛋白、轉鐵蛋白水平及生存質量各維度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在肺癌患者護理中采用營養支持小組效果顯著,可明顯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態,提升其生存質量。分析原因如下:營養支持小組的成立改變了以往營養支持模式,將專科醫生、營養師、藥師、護師/護士整合成為一個專業性小組,運用科學的方法對患者營養代謝狀況予以準確的評估,精確計算出一段時間內所需熱量總量,據此動態調整營養支持方案,使營養支持更具專業化、規范化、標準化[6-7];同時,營養支持小組能夠將最新、最前沿的營養支持理念和指南與臨床護理工作有機結合,促使護理人員對患者實施規范的營養護理,并及時調整患者的營養干預方案,從而明顯改善了患者的營養狀況,提高其生存質量。
綜上所述,營養支持小組應用于肺癌患者中可明顯改善其營養狀況,提升其生存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