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良英
《植物生產與環境》是中等職業學校農學種植專業的一門主干專業課程,內容包括植物生產與環境概述、植物的生長發育、植物生產與土壤培肥等。課程任務旨在使學生具備從事農業生產和經營所必需的植物生產與環境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為學生學習專業技術知識和職業技能,提高全面素質,增強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和繼續學習的能力奠定基礎。在此,筆者就中職學校《植物生產與環境》課程教學作了一定探討。
一、明確課程教學目標
中職學校《植物生產與環境》課程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掌握植物生長發育的基本知識,理解光、溫、水、肥、土等環境因素對植物生長發育的影響,了解合理開發利用環境資源與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途徑,為學習專業(專門化方向) 課程奠定基礎。(1) 知識目標。掌握植物的形態、結構及生長發育規律;掌握光、溫、水、肥、土等環境因素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植物生長發育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了解調控植物生長發育環境的措施和途徑。 (2) 能力目標。具有正確使用農業常用儀器的技能;初步具有光、溫、水、肥、土等環境因素對植物生長發育影響的觀測技能;初步具有對土壤理化性質和主要營養成分的簡易測定能力;具有科學、合理使用各類肥料的能力;初步具有利用和調節環境資源,改善植物生產環境條件的能力。(3) 情感目標。具有熱愛農業科學、實事求是和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具有資源和環境保護意識;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具有職業道德意識。
二、講求課堂設計與方法
中職學校《植物生產與環境》課程教學要講求課堂設計與方法。一是巧妙設疑,調動學生思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要善于根據教材內容巧妙設疑,導其趣,引其思,使學生在創設的情境中激發求知欲,將課堂活動重點由教師講清教學內容變為引導學生搞清教學內容,師生有目的地教與學,教學互動,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是運用各種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果。在充分運用直觀教學、實物教學和演示教學等各種手段的同時,發揮多媒體在現代化教學中的作用。色彩鮮艷的掛圖,形象具體的實物標本,融圖、文、聲于一體的多媒體教學,以及生動形象的幻燈和投影等,可使抽象的教學內容直觀化,復雜的內容簡單化,從而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并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迅速掌握所學的知識。三是采用多種實驗方法。激活創新思維。在教學中選擇一些靈活性大的問題,積板創造情境,鼓勵學生發散思維,進行多角度觀察、思考、探索、想象,由學生自己分析,在老師的指導下用正確的實驗方法來完成實驗。例如,在講“光合作用”這一內容,可通過各種課件、實踐操作、演示活動,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操作。這對學生提高技能水平,起到了促進作用。具體安排如下:知識與技能:①光合作用的概念、反應式;②光合作用的過程;③光合作用的實質;④光合作用的意義:⑤通過光合作用過程中光反應和暗反應階段的學習,培養學生運用對比法進行學習的方法。過程與方法:①通過光合作用的意義來理解當今世界面臨的一些重大問題,如糧食、人口、資源、環境等,從而引起學生對世界未來的關注;②學習光合作用的過程中,滲透物質與能量、光反應與暗反應之間的辯證關系,使學生樹立科學的辯證觀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討論、答疑,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通過光合作用產物的產生,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并在日常生活中,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設計問題清單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在《植物生產與環境》教學中要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行培養,問題清單導學是一種優良的方法。問題清單導學,就是教師事先結合教學重點,設計一系列導學問題,然后將其編制為一張問題導學清單,在課堂上將問題清單下發給學生,讓學生依照清單上的問題展開自主學習。通過這樣的一個過程,學生就能夠在自主學習中提高這方面的能力。對于植物生產與環境課程來講,教師就需要從課堂教學重點出發,合理設計對應的導學問題。比如在植物基礎知識這個方面,學生需要掌握的內容包含了細胞和組織、細胞分裂、植物器官、細胞的分化與脫分化等。對于這部分知識,教師可以設計對應的導學問題,將這些知識點全部囊括進來,編制成導學問題清單。需要注意的是,問題清單導學雖然可以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現培養,但是在實踐中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則:一是問題的設計要具有層次性,也就是要從簡單到困難,保持一定的難度梯度,這樣學生才能逐步提高;二是問題的設計要具備思考性,也就是需要學生思考才能得出答案,而不是依靠書本教材就可以直接找到答案。
四、構建科學的教學評價體系
以往傳統的教學考核中,多以閉卷筆試為主,內容也都是教材中的基礎知識,這種考核方式的記憶性成分過于明顯,而實踐演練和操作能力的考核卻少之又少,從而造成了大部分學生為了取得好成績而死記硬背,這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為此,學校應當積極改革考核方式,構建科學的評價體系。在實際考核中,應當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并采取以實踐能力考核為主,以基礎知識筆試為輔的考核方式,這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在筆試考核中,試題應當多采用問答和選擇題的形式,理論部分應盡可能減少概念性的試題,多增加一些案例分析,這樣能夠檢驗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進行實踐考核時,可將重點放在技能的考核上,多結合一些學生未來的實際工作情況,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此外,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的評價也比較重要,教師可在新章節教學前,給學生布置一些與該章節相關的問題,并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預習,然后由教師在課堂上提問,并按照學生的回答情況進行打分,這樣的評價方式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夠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總之,《植物生產與環境》作為一門抽象、復雜且強調實踐性和操作性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最高效率的接受相應的知識體系,就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以盡可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讓學生自主參與到學習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