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霄甜 符姍姍
《漢宮秋月》是由國際一級編導王舸所創作并由東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所表演的古典女子群舞。該舞蹈一出便一舉奪得了第九屆全國藝術院?!疤依畋蔽璧副荣惐硌菀坏泉劇撟饕坏泉勔约暗诎藢萌珖璧副荣愒u委會特別獎等一系列獎項。王舸所創舞蹈最大特點在于:首先,對作品選材十分重視。[2]無論是《父親》《鳳悲鳴》,還是《中國媽媽》《過早》甚至《漢宮秋月》,這些題材都體現了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3]在全國舞蹈比賽歷史上,這些作品有著獨特的創新地位,無論哪個作品形式在全國舞蹈比賽中都是第一次出現,特征明顯、不可重復;其次,每個作品都有深刻的文化背景和思想內涵,都有可歌可泣,催人淚下,曲折而又感人的故事內容與情節;再次,每個作品中都塑造了典型人物形象,達到了個性與共性的完美統一;最后,塑造每個人物形象的舞蹈語言都緊扣作品思想內容,從而向觀眾講述生動曲折的故事?!稘h宮秋月》整個舞蹈便具有強大的情感沖擊力以及時空代入感,也正是王舸獨特的創作手法達到了一改舞蹈藝術“長于抒情,拙于敘事”之名,做到了以舞敘事,以事抒情,以情彰理,最后形成情理相融,深入人心而不自知的境界。
下面,本文將從舞蹈《漢宮秋月》的舞蹈結構、人物塑造、音樂設計、隊形調度這四點對編導的創作手法進行簡要分析。
該舞蹈以古曲《漢宮秋月》的名字命名,其舞蹈創作靈感也來自于此曲。古曲《漢宮秋月》原為崇明派琵琶曲,為中國著名十大古曲之一,意在表現古代宮女哀怨悲愁的情緒及一種無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舞蹈《漢宮秋月》便將這首樂曲的內涵寓意提取出來,以漢代封建體制為歷史背景,從一位老宮女的視角,表現了深宮高墻內宮女們孤苦凄慘的人生經歷,批判了古代皇權對女子的迫害。編導以回憶為手段,時間為線索,以漢宮中老宮女的記憶為主線,把漢代宮女悲慘的生活以舞蹈的形式呈現給大家。
舞蹈《漢宮秋月》以“事”為框架,意在表現出更深層次的情感,突出情感在全舞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在舞蹈語言上,該舞借鑒了漢唐古典舞的動作元素,并選擇了古代宮廷中的邊緣人物——“宮女”為主角。作品大幅地運用了對比的手法:時空、人物、情緒等一系列的對比,產生了一種虛實相生、時空交錯之境,達到了以人襯人,以人造景,人景傳情的人、景、情三者合一的舞蹈高度,突出了老宮女的悲哀、凄慘的人生,在感官和心理上都給了觀眾以強烈的沖擊。同時編導在舞蹈整體結構的編排中加入了戲劇化的“起承轉合”,將舞蹈以小舞劇的形式展現出來,強化了舞蹈的敘事性與抒情性,賦予了舞蹈強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也因此更易引發廣大觀眾的情感共鳴。
《漢宮秋月》整支舞蹈可分為ABC三段式結構。
A段為整支舞蹈的開頭,它表現了故事主人公悲慘的現狀:紅顏不再、芳華已逝,白發蒼蒼的老宮女在黑暗的舞臺上擦著地。一開場便渲染了一種悲涼凄慘的情緒,昏暗的燈光設計象征著老宮女生活的悲慘,是她悲涼無望的內心寫照與外化。
B段是老宮女進入了回憶世界并在回憶中掙扎、絕望的情形。在這段中,編導巧妙地借助了演員隊形以及舞臺調度的變化,呈現出了虛與實的對比,將老宮女從一開始的盼望、努力見到皇上一面,到后面的內心掙扎直至即將夢醒回歸絕望的情緒變化很好地展現于觀眾的眼前,緊緊扯住了觀眾的情緒,使其隨著舞蹈情感的變化而變化。
C段包含了整個舞蹈的高潮,是老宮女回歸現實后內心絕望、悲傷的情感爆發之處。最后宮門關上的聲音結合群演兩個半弧形的隊形將主角圍于中間,表現了宮墻對主角永遠的囚禁使其無奈接受現實,放棄自我,繼續以行尸走肉般狀態生存的悲劇結尾。
當然,舞蹈再如何敘事也不像文字那般清晰且絕對,它是觀眾自身文化內涵鋪墊下對舞蹈的自我理解。就連文學作品都有“一百個讀者眼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這樣的說法,那么對于舞蹈這一藝術而言,同一動作在不同觀眾眼中也會產生不同含義。就拿C段結尾來說,除了上述理解外,另一個版本是在舞蹈高潮部分,老宮女得知了自己即將被逐出宮去,即將有新的一批年輕無知的少女進入到這宮墻之中,悲極生樂,悲傷、憤恨、絕望又無奈的復雜情緒充斥著內心,隨著最后宮門關上的聲音響起,主角出了宮,回過頭看的那一眼是宮門,也是自己被鎖在宮墻內的青春,更是新入宮少女們未來的悲劇性結局。
我只覺得這個不愛說話的炊事員不錯,每天的大清早他都給我們包餃子吃。他天天都要起得很早。秋季里潮氣重,大清早,他孤零零一個人,在廚房里擇菜,洗菜,剁菜剁肉,連搟帶包,該多麻煩呀。
故此,本文將舞蹈的ABC三段總結為以下三句話:紅顏已逝悲涼度,時空交疊往昔溯,宮門一閉終身誤。
在《漢宮秋月》這個舞蹈中,編導運用最多的技法便是對比,這一點從舞蹈的人物塑造上就已經有了很好的體現。舞蹈是以老宮女為主線進行劇情的發展,而群舞便起到了對比、襯托的作用。群舞演員身穿漢代象征性黑紅曲裾,一頭烏黑的頭發松松的扎起,過白的臉龐,整齊劃一卻僵硬機械化的動作既還原了古時的審美,又暗示了漢代宮廷內僵化刻板、毫無人性的規章制度以及皇權對人性的壓迫,將一群深受漢代宮廷森嚴制度的桎梏,人性僵化,迷失自我的年輕宮女的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
而反觀老宮女這一形象,身穿洗到發白的破爛粗布麻衣,頭發稀疏花白,皮膚臟黑,早已掉光的眉毛,佝僂的后背,小心翼翼的狀態以及蹣跚微顫的步伐,皆刻畫了一名地位低下,深受封建制度的摧殘與剝削,孤苦凄慘,青春不再,年老色衰的宮女形象。年輕宮女與年老宮女鮮明的對比下,突出的是老宮女悲慘的現狀,暗示的卻是年輕宮女在這宮墻內未來的結局。
舞蹈《漢宮秋月》的音樂整體基調是凄涼、悲愴的,從而為整支舞蹈奠定了情感基調。音樂采用了中西融合的方式,以中國的簫、二胡為主樂器,配以西方的鋼琴、管弦樂并結合鼓點,帶動了整支舞蹈的起承轉合。
首先A段開頭以女生吟唱:“今夕是何夕,宮墻慥慥寒冰砌”將觀眾帶入到了一種悲涼、凄清的意境之中,為整支舞蹈奠定了情感基調,這是整支舞蹈音樂中的一大點睛之筆,結合昏暗的燈光,悲涼的嗓音瞬間將觀眾帶入到了舞蹈情緒之中。隨后接入了空洞、凄涼的笛聲,表現了老宮女悲慘的生活現狀,并營造了一種古代女子“一入宮門深似海,猶若寒冰砌人心。耗盡春華宮墻內,日復明日年復年”的意境。緊接著鼓點的出現將氛圍變得有些詭異,結合演員的調度,表現了老宮女被卷入了記憶的旋渦,營造了一種時空交錯之感。最后音樂與演員的動作同時戛然而止,代表著時間、空間以及情緒都將進行轉變,進入舞蹈的第二段。
B段音樂則整體較為舒緩,以輕緩的鋼琴曲開頭,相比第一段情緒更為流暢明亮,卻仍帶有淡淡的傷感。體現了一種時光回溯,追憶往昔卻仍與現實重疊的情景。后隨著二胡聲的進入,情感中的“悲”漸漸加重,配合老宮女與年輕宮女動作、情緒的對比,群舞的“喜”更加凸顯了獨舞的“悲”。緊接著其他樂器的進入使整個音樂旋律更為豐富飽滿,情緒更加濃烈,結合獨舞演員大幅度的動作將舞蹈推向了小高潮。最后音樂節奏突然變得急促,旋律也變得沉悶緊張,代表著老宮女回到了現實,青春早已不再,宮中悲慘的生活卻還在繼續,也以此情緒爆發,來到了舞蹈的第三段。
C段音樂包含了舞蹈的高潮與結尾。前期音樂風格緊張、悲壯,結合老宮女回歸現實,拼命干活還備受欺凌的悲慘情境,體現了宮中宮女卑微、凄慘的境況。 后一小段急促鼓點的出現,代表著老宮女內心糾結的情緒轉變?;蛟S是在得知自己可以出宮的消息后內心對現實的嘲諷和憤慨,又或許是悲痛的情緒在回憶中對比過后更加難以壓抑,即將噴薄而出。伴隨著演員扭曲胳膊的動作,情緒加重,痛苦、絕望之情溢于言表。緊接著音樂便進入了高潮,老宮女情緒崩潰爆發,群舞演員在獨舞身后快速的隊形交錯變換既代表了王朝更迭又是老宮女內心情緒的外化。舞蹈的最后是一聲沉重的宮門關閉的聲音,這是整個舞蹈音樂的又一亮點所在,點題的同時升華了情感。隨著聲音的結束,老宮女忽然頓住,緩緩回頭,那宮門關住的是自己的一生,也是那些新入宮的無知少女的青春。
整支舞蹈的音樂設計十分契合舞蹈主題,同時在舞蹈情感的渲染,情節的推動上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編導通過舞臺上隊形的變化與調度來營造固定的宮中景象,形象地交代了事件發展,還以此表現了時空的變化,形成了一種時空交疊、虛實相生的意境。多人的“虛境”與個體的“實境”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更鮮明地突出了老宮女悲涼凄慘的人生。
在舞蹈的隊形設計上編導采用了直線、矩形、圓形這三種圖形為主,其中直線與矩形居多,這樣規矩刻板的隊形設計象征了森嚴肅穆的皇宮和封建刻板的宮規,以及在這種壓抑個性、一板一眼的環境中培養出來的“規規矩矩”的宮女們,她們就像一個模子中刻出來的一般,毫無生氣與個性。而圓形的隊形設計則代表著宮墻,象征著鎖住女子青春,耗費女子一生的牢籠。歸根結底這一切的悲劇都是宮規的束縛,是皇權至上的制度下人們的無知與無力,從而表現了皇宮封建制度壓迫下女人們的可悲?;蛟S很多人看到的都是編導以年輕宮女襯托老宮女的悲慘,其實編導又何嘗不是用老宮女的悲隱喻那些正值芳華的年輕女子的悲劇結局呢。
在隊形的流動調度上,最出彩的就是其中的圓弧形調度。編導以圓弧形調度分別表現了皇權、時間和桎梏。
在舞蹈的A段開頭,編導以所有人低頭面向圓心繞圈的圓形調度結合老宮女在圓外對著圓心下跪磕頭的動作,表現了那時皇權的至高無上,也側面體現了當時下層人民的可悲。
圓弧調度還被編導用來表現了時間的流動。如A段與B段銜接處,群舞以S形流動最后形成了一個雙弧形的隊形將老宮女包裹于中間,S形的流動給人以混亂感,主角穿梭其間象征著時空錯亂,回憶開啟。略微停頓過,悠揚的音樂慢慢響起,靜止的雙弧形慢慢地往回倒退,倒回了老宮女過去的時光里。而在C段的結尾,同樣是在雙弧形的隊形上調度,老宮女也同樣被雙弧形包裹,但卻是背對著觀眾往舞臺后方慢慢地走去,雙弧形則圍著老宮女輕且快地繞圈。這象征的是時光流逝,王朝更迭,春去秋來,日復一日的景象,代表了不論時光如何流轉,一旦步入宮門中,便再也踏不出這森冷的宮墻了。編導運用了同樣的隊形,不同的調度表現了不同的時間變化,塑造了鮮明的舞蹈形象并加強了人物情感的表達。
編導用舞蹈的隊形調度引導了觀眾視線的轉移,渲染了氣氛,創造了意境,成功地塑造了老宮女的形象,將老宮女悲涼哀怨的情緒表達到了極致,同時還運用群舞調度和舞臺空間的配合形成對比,強化了老宮女的凄慘人生,加深了情感的表達。
總 結
舞蹈《漢宮秋月》以漢代封建體制為歷史背景,從一位老宮女的視角,表現了深宮高墻內宮女們孤苦凄慘的人生經歷,批判了古代皇權對女子的迫害。編導以回憶為手段,時間為線索,以漢宮中老宮女的記憶為主線,帶領大家進入古時宮女悲慘的生活之中。同時還以“事”為框架,以戲劇化的“起承轉合”帶動情感的發展,強化了舞蹈的敘事性與抒情性,引發了觀眾內心深層的情感共鳴,突出了“情”在全舞中所占的重要地位,以敘事來抒情,借抒情傳觀念,賦予了舞蹈強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在舞蹈語言上借鑒了漢唐古典舞的動作元素,充分貼合舞蹈背景時代。并選擇了古代宮廷中的邊緣人物——“宮女”為主角,由底層小人物的視角帶觀眾看遍漢王朝宮廷女子的悲涼凄慘,從典型人物形象入手體現共性,使人物形象更為深刻,更具說服力,也更能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在音樂設計上與舞蹈結構完美契合,烘托了舞蹈氛圍,強化了舞蹈情緒,帶動了劇情發展。除此之外,作品還大幅地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包括時空、人物、情緒等一系列的對比,結合寓意豐富的舞臺隊形以及舞臺調度,以調度造景,以景抒情,從而營造了一種虛實相生、時空交錯之境,突出了老宮女悲涼、凄慘的人生,在感官和心理上都給了觀眾以強烈的沖擊。
注釋:
[1]李 蓉.舞蹈創作手法的運用與研究[J].文藝生活(文藝理論),2016(02):119.
[2]李千惠.王舸舞蹈作品題材的獨特視角[J].當代音樂,2015(04):102—103.
[3]馮百躍.論王舸全國舞蹈比賽獲獎群舞的創作觀念[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3(01):103—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