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凈秋 張宇軒 朱夢迪 王伽伯 王松靈 周 建
(1.首都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北京 100069;2.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口腔醫院急診綜合診療中心,北京 100050;3.首都醫科大學口腔健康北京實驗室,北京 100069;4.首都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特診特需科,北京 100050)
經過近40年的刻苦鉆研,深入探討,周大成教授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學術研究路徑、研究方法和研究風格,大致而言,可概括為以下4個方面的特點。
搜集文獻是學術研究最重要的環節之一,周大成教授善于搜集、駕馭大量文獻并展開研究,對文獻的整理與分析亦有獨到之處。據筆者初步統計,其《中國口腔醫學史考》一書僅古代部分正文引用文獻就有138種(表1),這還不包括參考文獻所涉及的書籍。從表1所列內容可以看出,所引用文獻中醫學文獻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其他經史子集各部典籍數量也頗豐,同時涉及日本、韓國、印度等國文獻,及佛教文獻,現代研究成果,足見其涉獵之廣,捜檢之勤。

表1 《中國口腔醫學史考》古代部分引書一覽
需要指出的是,周大成教授善于利用叢書、類書,從中爬梳相關口腔資料,進而總結出大量有價值的史實。如清初所編《醫宗金鑒》《古今圖書集成》,前者為叢書,后者為類書,其中都包含有口腔醫學相關文獻,周大成教授根據二書體例進行捜檢,條分縷析地將其中重要內容分類、總結,為揭示清初口腔醫學的基本狀貌和學術發展情況提供了一手資料。
口腔醫學史研究資料復雜多樣,進行有關探究不能僅限定在歷史文獻范圍內,這一認識在周大成教授的文章中表現得十分突出。拋開口腔醫學本身,周大成教授的研究領域極廣,不僅涉及史前文明、文字考證、墓葬發掘,還包括體質人類學、美術史、新聞出版等,需運用的專門研究方法則涵蓋了文獻學、文字學、藝術史、人類學、考古學、歷史學、民俗學等多個學科。其中的文字、考古和文獻研究是周大成教授用力最勤的學科,為此他從兩個方面強化跨界研究的功力,拓展學術交流。一方面,大量翻閱相關領域的論著,吸收前沿成果。如,1955年撰寫發表《中國原始人類的口腔》一文,他閱讀參考了當時史前考古學最有學識和修養的學者[1]、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室研究員裴文中的四篇論著:《中國石器時代的文化》(1954)、《第二次大戰前后世界各地對于人類化石的新研究》(1954)、《從古猿到現代人》(1949)、《關于龍骨的一些問題》(1954),并且摘引其中的插圖。又參考了另一著名學者,時任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室副研究員賈蘭坡的四部發表于20世紀50年代的論著[2]。這些資料為研究提供了詳實、可靠的依據,為其開掘口腔醫學新的研究點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面,表現為周大成教授與多位著名學者有著直接的溝通與交流。1956年發表《殷虛甲骨文中所見口腔疾病患考》,周大成教授曾將此文交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著名文字學家陳夢家先生校閱[3],其后發表的《遼代植毛牙刷考》一文更附陳夢家先生所撰補充意見[4],陳先生結合周大成教授結論對考古發掘文物展開了進一步的分析,從而深化了對植毛牙刷的認識,由此足見二人在學術上的切磋。同樣,在撰寫《我國最早的齒牙充填術》一文時,周大成教授專門寫信給中國中醫科學院馬繼興研究員[5],馬繼興直接參與了馬王堆漢墓簡帛醫書的整理工作,與各位專家的溝通交流為研究的順利完成助力良多。在墓葬古尸研究中,周大成教授多次得到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及賈蘭坡先生等人的幫助,對其研究資源的獲得起到了關鍵作用。
史前人類與墓葬古尸的相關研究,必然離不開田野調查。在考古人員的幫助下,周大成教授深入一線,對出土的古人類頭骨化石、古尸展開數據測量與統計,同時參考各類發掘報告,完成具有體質人類學研究性質的有關探討,周大成教授可視為醫史學界進行此類研究的第一人。這不僅展現出他個人深入探尋,追根溯源的研究品格,更凸顯其多元視角,以及拓展研究內容,深化研究思路的能力。
這種研究方法在歷史文獻的考證中亦有反映。周大成教授十分注重歷時與共時研究的同步性,針對研究對象他往往在古今歷史縱斷面上梳理發展脈絡,在不同地理區域的共時橫斷面上對比中西、域內域外的差異。據此他得以站在一個更開闊的視野下,更全方位地審視研究對象的本質與歷時演進,更為客觀地敘述歷史的面貌,繼而在長期口腔醫學史具體問題研究的基礎上,高屋建瓴地指出研究的未來走向、理論挖掘的路徑以及尚待填補的空白,從而擴展研究領域,將其延及口腔醫學教育、民族醫藥史、口腔醫學博物館等多個方面。
周大成教授對于口腔醫學史葆有長久的研究興趣與關注度。在長達40年的研究進程中,他個人的工作與生活曾發生過重大的變故,但這些都未影響其研究的深入推進??谇会t學通史的撰寫觸及領域眾多,研究跨度極大,他卻樂此不疲,一一攻克。有些研究綿延幾十年,漫長的歲月他仍能一以貫之,長期關注。如甲骨文中的口腔疾患考辨研究,1955年第一篇文章發表,而“續考”則橫跨36年,直至1991年方才問世[6]。如果不是個人學術旨趣的推動,對學術園地的執著堅守,這一工作是不可能完成的。
周大成教授熟練掌握日語,聽說讀寫俱佳,這使他不僅能夠閱讀、使用日文資料,同時也養成了注重吸收國外研究成果的學術習慣。而且他也積極將個人學術成果譯介至外域,使學術得以良性互動,促進共同發展。
周大成教授在進行醫學史研究的同時,并未放棄臨床診療工作,不僅如此,他還注重基礎與臨床的結合,借助醫學史研究反哺臨床。通過文獻閱讀,他了解到古人有茶利于口腔保健的認識,于是長期從事茶湯預防齲齒的科研探討。他還運用傳統醫學診療方法——針灸來進行口腔疾病的治療,同樣獲得了良好的效果。
周大成教授的中國古代口腔醫學史研究,填補了這一專科醫學領域的空白,他所取得的成就在國內獨樹一幟,在國外亦有相當影響。近年來雖有若干口腔醫學史著作問世,但開拓領域主要集中在近代口腔醫學于中國的發展,古代口腔醫學史則基本沿襲周大成教授的觀點,至今仍無出其右者。一方面,這充分展現了周大成教授研究所具有的長久影響力,但另一方面也在提醒當下學人,應在周大成教授開辟的研究沃土上,進一步精耕細作,讓中國口腔醫學史這朵璀璨之花綻放得更加絢爛。
周大成教授博通古今、學貫中外、文理兼修、臨基并舉,縱觀其漫長的學術生涯,人們看到的是一位飽經風霜的科學工作者堅毅執著的人生信念,勇攀高峰的學術品格。他的研究,對于今日之學人仍有極大的啟示和深刻的意義。
當代學人應該傳承周大成教授熱愛學術事業,執著科學研究的信念與追求。周大成教授年輕時代家境貧寒,又經歷戰亂,艱難境遇磨礪了他的性格,堅定了他人生的目標。雖然早年并未系統學習口腔醫學,但他憑借自己堅忍不拔的毅力最終獲得博士學位,在口腔疾病診療與科學研究兩個領域均取得成就。艱苦的年代,他意志堅定,刻苦鉆研,在很少有人駐足的研究領域扎根40年,淡泊名利,矢志不渝,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最終闖出了一條科研新路,書寫了祖國傳統口腔醫學悠久的發展歷史,為后世學人開辟了嶄新的研究路徑。這不僅需要強烈的學術興趣與追求,更需要個人堅定的毅力和不屈的品質,其不忘初心,牢記科研工作者使命與擔當的精神之光當在新的歷史時期發揚光大。
作為一名從事自然科學研究的醫者,周大成教授并未滿足于已有的成績,他廣泛學習各門知識,特別注重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素養的積淀,兼收并蓄,互相促進。醫學史屬于交叉學科,但從學科劃分上來說,其歸屬于歷史學科中的專門史,需要研究者具有扎實的文史基礎,出色的史料搜集能力,極強的邏輯思維素養,不俗的文字表達功底。同時,因其涉獵領域眾多,時間跨度極大,研究方法多元,故而需要學者具有很強的適應性、靈活度,能夠針對各種史料文獻展開多元視角的分析,全面地審視。周大成教授經過長期的積累和自我完善,具備了相應的科研能力,面對不同的研究對象,他采用各種適宜的專業研究方法,尋訪、聽取相關領域專家意見,結合醫學研究特點得出客觀結論。當下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學術人才更應具備這樣的技能與本領,周大成教授為當代學人樹立了標桿、榜樣,具有引領與示范意義。
科學研究強調創新,鼓勵交流,因循守舊,閉門造車,必然會被淘汰。周大成教授由于個人特殊經歷,較早具有國際視野,他能夠熟練運用外語,與國外學者開展對話與合作。這在他所在的年代難能可貴,而對今天而言則是不可或缺的。新時期的科研工作者應該熟悉所在研究領域最新前沿成果與信息,應與世界各國的研究者展開交流,緊跟世界先進思想與技術,提高個人與團隊實力。這也是周大成教授給予我們的成功經驗。
周大成教授雖然已經離開我們二十個年頭了,但他腳踏實地、藏愚守拙、摒棄浮華、樸素歸真的一生,仍為學界所稱頌,他撰寫的《中國口腔醫學史考》一書,仍是該領域最為重要的學術論著。我們應當繼承周老開創的事業,繼續向前攀登,為祖國口腔醫學史研究取得更大成績而不懈努力。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