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久紅
(長沙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217)
2019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出到2022年建設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中國職業教育標準體系。《方案》提出中國職業教育改革的20條目標與任務,推進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為貫徹落實《方案》任務,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委聯合印發《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提出實施職業教育“三教”(教師、教材、教法)改革攻堅行動,提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多層次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需求[1]。課堂教學承載著傳授知識與技能、開啟智慧和能力培養等多重功能,是實施“三教”改革的核心陣地。高職教育課堂教學與普通教育課堂教學相比,有其自身特點,如“職業性”“實踐性”“技能性”等特點。當前職業教育飛速發展,但職業教育的課堂教學還存在一些問題,影響著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高職“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公共基礎課,主要培養學生信息化辦公能力與信息素養。信息化時代,信息化辦公能力是必備能力之一。該課程覆蓋面,實踐性較強,如何根據課程特點實施“三教”改革,激發課堂活力,構建高效課堂,意義重大。
教學理念是教師對教學活動的理性認識、價值判斷和理想追求[2],教學理念分宏觀、操作和課程三個層面。它是教師實施教學改革的前提,是完成教學任務、達成教學目標的有力保障。當前有少數“信息技術”課程教師教學理念落后,或教學理念不清晰。宏觀層面沒有深入思考所教課程在專業人才培養中的地位與任務;操作層面沒有深入了解學生的學情,采取有效策略組織教學;課程層面沒有主動對接社會發展與學生所學專業,精選教學內容進行教學。只是照本宣科,應付式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導致學生滿意率不高,教學效果不佳,課程教學質量有待提高。高職教師應樹立以下教學理念:一是“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潛能;二是樹立“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理念,提升學生就業滿意度與社會認可度;三是樹立“終身學習”的教學理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著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等可持續發展能力,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好基礎。
知識經濟時代,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層出不窮,知識更新淘汰快,職業教育直接服務于經濟建設的特性決定了其教學內容更新周期比普通教育更短。目前,信息技術課程教材繁雜,不規范,教學內容沒有完全統一,教學案例針對性不強。2019年教育部印發《職業院校教材管理辦法》,規范職業教育教材規劃、編寫、審核、出版與選用,要求教材內容要科學先進、針對性強,符合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規律和學生認知特點,對接國際先進職業教育理念,適應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和優化課程體系的需要[3]。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文件提出建立職業教育課程教材三年大修訂、每年小修訂的動態更新調整機制[1],來規范職業教育教材的編寫與修訂。我們期待職業教育課程教材更規范,知識與技能更新更及時,使所授知識能對接社會主流生產技術。
教學模式是在一定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近年來,我國職業教育規模不斷擴大,職業教育改革探索不斷深入,信息化時代職業教育教師不斷創新教學模式,提出了模塊化教學、項目式教學、混合式教學、翻轉式課堂教學等具有職教特色的教學模式,但部分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過于機械化、模式化地套用教學模式,沒有認真分析學生學習實際情況、深入研究教學內容、過度依賴網絡教學資源,機械地運用教材配套資源,沒有針對學情合理利用網絡資源、擇優遴選資源,并對現有資源進行重構,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課堂教學不是一個機械化的過程,而是一個充滿未知、探索的過程,老師的教學過程中應根據教學實際情況,充分挖掘教學資源,合理選擇教學模式,及時調整教學方法與授課節奏,不斷創新教學模式。
高效課堂是指教學過程的高效率,教學效果的高達成度,能實現師生的知識和素養共同提高。高效課堂應突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學會學習的能力,為其職業生涯發展保駕護航。根據“信息技術”課程特點與高職學生的學情特點,本文對“信息技術”課程提出“五位一體”(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組織、課堂評價、課后答疑)教學策略,構建高效課堂。

圖1 高效課堂構建框架圖
(1)培養學生的知識運用轉化重構能力為主要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準確、達成度高是建立高效課堂的保障。課堂教學目標應基于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對接課程標準,通過精準分析單元目標、課時教學內容的特點、深入了解學生學情來制定。教學目標的制定原則是把學習與創新能力培養擺在首位、技能訓練其次。自主學習與創新能力提升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并適應飛速發展的社會。實際工作中每個人面臨的條件與環境不同,在不同條件下能靈活運用所學技能,需要個體有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如汽車故障同一現象,因汽車品牌、型號、生產時間、外部影響環境不同,其故障診斷結論就不同,解決故障的方法也會不同;如疾病診斷,病人年齡、性別、身體狀況、生活環境等條件都是需要考慮的因素……我們教育的目標不僅僅是使學生掌握現有知識與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具備應對知識的運用、轉化、重構的能力,即學會學習、主動學習、創新創造的能力。如果高職課堂教學目標一味強調技能訓練,不重視學生的學習、創造創新能力的培養,那么培養出來的學生終有被淘汰的一天。
(2)對接社會發展與崗位需求精選教學內容
職業教育的專業隨著社會發展、崗位需求不斷更新,新增專業應運而生。各學校根據社會發展需求和自身條件紛紛開設新增專業。新增專業往往缺乏統一的專業教學標準、課程教學標準。配套的專業教材編寫也比較隨意,沒有專設機構審核認定,而且教材的編寫與出版時間差導致其知識與技術滯后于生產第一線的最新技術,因此,課程教材要根據學校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采取“1+X”組合形式選定,即對接學生就業范圍與崗位,擇優遴選近兩年出版的1本主教材,并配好4本以上參考教材,保證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和時效性。精選教學內容,對接崗位需求精選主流知識與技能,并拓展最新前沿知識;內容講解詳略得當,凡是學生能獨立理解、掌握和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能夠學會的內容不講,凡是需要啟發引導的內容要及時、適度、歸納、總結與點評。例如高職計算機基礎課程Word模塊教學時,要對接信息化辦公崗位需求,合理遴選教學內容,對接專業就業崗位精選、設計教學案例,并適度拓展該模塊在其他崗位的應用,提升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與上崗適應度。另外,教師要加強學習,及時補充更新最新知識與前沿技術,更新個人知識庫,并在課堂教學中體現,以保證教學內容與當前社會的知識與技能匹配。
(3)運用智慧手段搭建開放學習平臺組織教學
教學組織是指為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和學生按一定要求與形式組合起來開展教學活動。課堂教學組織決定教學效果的優劣。信息化時代,教師要充分挖掘慕課、精品資源庫、精品在線課程等網絡資源,根據課程需要進行資源分解與重構,積極開發在線微課,運用學習通、智慧職教、超星等網絡教學平臺搭建開放課堂,組織教學。教學過程應由教師的“主導”改為“引導”,使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形成課堂教學中的師生的平等“對話”[4],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例如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Powerpoint模塊教學,老師可以分析該軟件應用范圍,播放經典案例,準備相關素材,主要由學生自主探索該軟件的使用,學生才能更深刻地體會該軟件的應用范圍與使用用法,并能學以致用。課堂教學使學生從課堂的旁聽者、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變為積極的參與者、主動的學習者,教師從課堂的主宰者、知識的灌輸者變為學生有效學習的合作者、成功的引導者,積極促進者和科學組織者,這樣才能使課堂教學真正從以教師和課本為中心向以學生和項目為中心轉變,保證課堂教學效果。學生在開放學習環境下,博聞廣識、探精取要,讓每一位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達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目標。
(4)通過三方評價開展課堂評價實現教學相長
課堂評價對教學組織和教學實施起到重要的導向作用[5],對于高效課堂建立意義重大。首先,課堂評價應靈活運用評價方法與手段,綜合評價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創新精神、合作能力、學習習慣等方面。其次,課堂評價要貫穿于課堂教學中,建立過程性評價檔案,對學生日常學習堅持做好過程評價記錄,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點滴進步和變化,及時給予評價和反饋,督促學生保持學習的熱情與動力。最后,課堂評價采用自評、互評、師評相結合的方式評價,能更客觀、真實地評價學生學習效果,改善學生學習狀態與激發創新能力,并實現教師自我成長。例如,在PPT制作實踐練習任務中,設定任務情境為公司年會,領導要做年度工作總結,要求給他制作一個精美的演示文稿在年會上播放,請合理運用素材(文字、圖片、聲音、視頻),充分運用PPT制作技巧分組完成該任務。讓學生自主探索PPT制作方法與技巧,分組上臺展示作品,通過自評、互評、師評三個環節遴選出優秀作品,給予獎勵。有效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參與度,培養學生合作交流能力、鑒賞能力與創新能力。老師通過點評優秀作品,實現教學相長,達到師生共同進步的目的。
(5)搭建平臺轉“答疑”為“啟疑”開展課后答疑
課后答疑是高效課堂不可或缺的環節,有利于加深師生相互了解,增進師生感情,深化教學內容,更好地實施分層教學,也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和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首先,課后輔導要及時,運用QQ、微信、網絡課程等網絡平臺及時進行答疑解惑,保持學生的學生熱情,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有利于提升教師教學水平與能力。其次,課后輔導要搭建師生平等對話平臺,課后輔導不僅僅是老師解答學生的疑惑,而應通過師生交流,相互啟發、相互學習,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得到新思路、新方法,從而解出學生的困惑,同時教師的思維與眼界也得到拓展,實現師生共同進步。最后,課后輔導要轉“答疑”為“啟疑”,“答疑不答,貴在啟發”[6],通過引導平臺進行師生、生生交流,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探索,獲取答案,既解了疑,又指導學生改進了學習方法與策略。課后輔導要及時、到位,用積極的情感感染學生,點燃學生積極探索的熱情和智慧的火花,激發創新熱情,提高學習能力。另外,課后輔導是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老師隨時準備解答對學生課本以外的疑惑,因此,老師應該堅持學習,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與技能,拓寬個人眼界,才能保證輔導工作有效完成。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是一項創造性的活動,因教學環境(授課內容、授課對象、授課條件等)不同,決定了老師教學不能固定某一種方法與模式。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技能,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主要場所,高效“信息技術”課堂的構建需要教師認真分析教學環境,精選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模式,運用智慧課堂組織教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轉變教學觀念,真正做到尊重學生,實現教學民主,教學相長,以學生為主體,不斷創新教學模式與教學手段,根據課堂實際情況及時調整教學方法與策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自主探索的學習習慣,才能充分挖掘每位學生的學習潛能,構建高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