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京市金陵中學龍湖分校(210000)孫美云
語言能夠在社會情境中傳遞信息,而一旦離開情境,語言就只是一套符號,呈現的也只是一些表層意思。林正軍曾指出,語法教學要從語言使用到語法結構,再到語法的使用。程曉堂也說過,在學習語法時要在語篇中體驗和使用語言,把語法結構與語篇聯系起來,把語言產生的文化語境和情景語境聯系起來。語言作為一種交際工具,在話語的建構和理解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 年版)》(以下簡稱課標)倡導英語教師關注主題意義探究,設計主題語境展開教學。語法是重要的英語課堂教學內容,要讓枯燥乏味的語法教學變得生動有趣,教師需要精心設計主題語境與話題,引領學生在活動中學習、體驗、感悟、成長,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筆者于2021年4月參加了一次區級優質課評比,課題是8A Unit 1 Grammar,教學內容是形容詞的比較級和最高級。現以該次課的教學為例,探討主題語境引領的初中英語語法教學方法。
特級教師于漪說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激發學生的興趣,一開始要做好情境創設,課前2~3 分鐘要把學生的注意力從課間活動吸引過來,這樣才能保證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學習興趣對學習有著積極影響。創設積極的、學生感興趣的、適合學生開展學習的主題語境能迅速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快速地讓學生進入英語學習狀態,為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提供保障。
本節課圍繞“A trip to the forest”情境展開,首先呈現了兩位“導游”(光頭強和熊大)的圖片,這一下子就把學生的興趣調動了起來,使學生產生了學習的愿望。情境涉及學生熟悉并喜愛的動畫片人物——光頭強與熊大,借助表格讓學生回憶他們的外貌特征,激活學生的已有經驗,引入本節課的語法主題之一——形容詞的比較級(見圖1,為方便學生識讀及表達,筆者將光頭強和熊大分別稱為Qiang和Big Bear)。

圖1
本節課,筆者設計了“去森林旅游”這個主題語境,提供了師生交流的話題,有效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學生嘗試看圖說話,積極有效地參與課堂。這樣的語境設計不僅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了解了語法主題,產生了學習的興趣,而且滲透了保護環境、保護自然的觀念,體現了學科育人的特點。
課標強調,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是學好英語的關鍵,教師應在教學中不斷激發并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逐漸將興趣轉化為穩定的學習動機。為此,教師在主題語境的設計上要注意所選內容是否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心理需求。主題語境的內容應具有完整性、故事性和啟發性。這樣的語境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還能啟發學生積極思考,讓學生在主題語境內容與自己生活經驗的碰撞中生成理解、對話,甚至進行欣賞,進而提升學習興趣。學生一旦有了學習興趣,就不會覺得學習枯燥乏味,學習的狀態也會因此變得輕松愉快,從而越學越有勁,越學越想學。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創設學生喜愛的、樂于接受的語境,可以快速、自然地切入主題。
課標把主題語境列為課程內容的第一要素,并提出了主題意義引領下的英語學習活動觀。此外,課標提出的語法知識內容要求包括“意識到語言使用中的語法知識是‘形式—意義—使用’的統一體”。學習語法的最終目的是在語境中運用語法知識來理解和表達意義。
語法是初中英語教學的重要內容。傳統的告知學生語法規則然后讓學生操練的教學方法會讓學生感覺英語學習枯燥乏味,從而失去學習英語的興趣。隨著新課改的深入,英語教師逐漸意識到要創設語境進行教學。但是,如果教師在一節課中設計的語境相對孤立,缺乏完整性、系統性,且沒有統領的主題,那么學生就需要熟悉每一個語境,理解每一個不同的語境。圍繞一個主題創設一個特定的主題語境,以一根主線貫穿課堂的做法,可以有效降低學生理解的難度。若能創設學生熟悉的、喜愛的、真實的語境,便能豐富學生的體驗,從而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
在本節課中,筆者設計了由“導游”帶領大家參觀森林里三只小豬的房子的小語境,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看圖說話,對三只小豬的房子從不同層面進行比較,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表達,從兩個物體之間的比較用比較級,過渡到三個或者三個以上的物體之間的比較用最高級,在比較與操練中建構語法規則。
本節課在主題語境的引領下分步進行形容詞比較級和最高級的教學,自然、有效地分解了難點。學生先學習比較級,在掌握比較級的基礎上,隨著語境的變換自然過渡到最高級的學習,并在交流與表達中自主建構語法規則。
本節課筆者設計了“去森林旅游”這個主題語境,以時間的發展為貫穿課堂的主線,一開始先讓學生認識兩位“導游”,通過對比兩位“導游”的外貌特征,自然切入形容詞的比較級這一主題,緊接著由“導游”帶領學生去參觀森林中三只小豬的房子,從兩個事物的對比自然地過渡到三個事物的對比,在鞏固形容詞的比較級的基礎上引入形容詞最高級的表達方式。學生在合作交流討論中進行知識的分類與比較,在大量的聽說讀寫練習中自主體驗與歸納語法規則,形成知識結構。教師通過板書逐漸建構語法規則結構圖(見圖2),幫助學生形成系統的思維。

圖2
課標將英語語言學習活動劃分為學習理解、運用實踐和遷移創新等類型。學習語法的目的是在具體的語境中運用語法知識進行表達與交際。
在本節課中,筆者集中精力引導學生理解建構語法規則并進一步運用實踐。如果語法知識的學習缺少具體的語境依托,那么學生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談不上運用了。在反饋環節中,筆者設計了如下小語境:
1.Four students are in a group.Fill in the table.

2.Write a letter about your group to Big Bear and Qiang.Dear Big Bear and Qiang,
This is our group.
A:I’m...I am...than...
B:I’m...I’m the...in our group.
C:...is my friend.He...
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寫一封信給“導游”,向“導游”介紹自己小組成員的外貌、性格、能力等方面。學生需要盡可能多地使用形容詞的比較級和最高級。這一環節的設計實現了語境的前后呼應,讓學生在一個完整的語境中鞏固語法知識。另外,筆者還特別注重變式訓練,設計了多層次的任務,讓學生大膽結合自己的日常生活,展開豐富的想象,合作交流,踴躍展示,在觀察歸納等變式訓練中操練語法規則。在這樣的語境中,學生能夠學會舉一反三,深入理解形容詞比較級和最高級,同時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在之前的運用實踐環節中,筆者常常讓學生做一些課本中的練習加以鞏固,但是這次,除了常規的操練鞏固,筆者還圍繞主題語境,設計了讓學生給“導游”寫信介紹自己小組成員的任務,并且設計了一個語言支架表格,引導學生學會建構寫作框架,從人的外貌、性格、品質、能力等方面進行語用輸入,自主體驗所學的語法規則。各個小組在語境中合作交流輸出語篇,增強了語法知識應用的交際性,使語法學習變得生動而有意義,同時也提高了學習的效果。
裴光亞先生說過:沒有情境,就無法驅動;沒有意境,便少了欣賞;沒有語境,就難以理解。英語教學離不開語境的創設,特別是以一根主線貫穿始終的語境創設。真實、自然的語境,能讓學生倍感親切,體驗感更強。教師應通過設計主題語境,給學生提供開放性的交流互動的平臺。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課堂教學成功的前提,因此筆者一開始從旅游參觀入手,引導學生展開一系列的互動交流與表達,快速地把學生帶入輕松、活躍的英語學習氛圍中,為后續教學活動的開展做好了鋪墊。另外,整節課在主題語境的串聯下,環環相扣,主線明確,同時語法知識的切入、規則的建構、應用與表達作為暗線,通過板書呈現在學生眼前。在各個環節中,學生既有自主思考,又有合作交流。這樣的教學活動真正地體現了學生是課堂的主人。重難點內容基于明暗主線進行滲透,體現了寓教于樂。在日常教學中,英語教師可靈活創設語境、講述生動的故事、開展互動表演等,以促進課堂教學目標的高效實現。
總之,要保證教學目標的有效實現,英語教師要基于學情、圍繞課程內容設計好主題語境。教師要深入了解學情,準確把握教材重難點,精準理解課標,在這基礎上設計適切的主題語境及教學活動,這樣才能讓課堂更加有效、高效。在今后的教學中,筆者將繼續圍繞主題意義精心設計主題語境,同時認真思考語境背景下的情境和意境,并且活用語境,基于學生的課堂表現對學生進行引導,從而真正構建精彩課堂,提升語法課堂教學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