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連城縣第三中學(366214)羅梅蘭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歷史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也是歷史學科教學的終極目標。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出,給歷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歷史教師應精心進行教學設計,采取科學策略讓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平穩落地。那么,在初中歷史課堂上,如何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呢?本文將對此展開簡要論述。
唯物史觀是關于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素養,是初中歷史教學的重要任務。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素養,重點是改變傳統的偏重知識傳授的教學理念,本著知識和能力并重的原則,教會學生分析歷史的方法,堅持史論結合,引導學生在理解和掌握史實的基礎上,通過對歷史現象的敘述、分析,揭示社會發展規律。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認真分析歷史教材,借助真實可信的史料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促使學生真正理解歷史概念和結論。
如在教學鴉片戰爭的本質時,教師首先讓學生認真閱讀教材,將鴉片戰爭的目的、內容、結果、影響等結合起來,形成完整的概念;然后借助以下兩則史料引導學生對歷史結論進行解釋和探究。
史料一(禁煙運動)給了我們一個戰爭的機會……可以使我們終于乘戰勝之余威,提出我們自己的條件,強迫中國接受。
——《安得魯·韓德森致拉本特函》
史料二 一般說來,人們過高估計了天朝老百姓的需求和購買力。在以小農經濟和家庭手工業為核心的當前中國社會制度下,談不上什么大宗進口外國貨。
——馬克思《英中條約》
學生在分析史料的同時,辨析歷史的真相,探討歷史結論的真偽,掌握了鴉片戰爭的本質。這樣可以鍛煉、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使學生形成唯物史觀素養。
時間是最重要的歷史線索。初中歷史教材是按照時間線索編排的。以時間為主線,豐富學生的認知和經驗,讓學生逐步構建歷史思維和認知體系,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素養,是初中歷史教學的重要任務。但是,從實際來看,受知識和視野的限制,初中學生普遍存在對歷史的時序性把握不到位、對歷史的空間概念不了解等問題。鑒于此,在初中歷史課堂上,教師要將歷史事物放在特定的歷史時間、條件下去分析,讓學生理解歷史事物的本質,記住特殊的歷史時間點,從而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素養。
如在教學“鴉片戰爭”一課時,結合本課的一個重要教學目標“了解鴉片戰爭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危害,從時空坐標中掌握歷史知識,構建歷史知識網”,教師可以在學生厘清歷史事件線索、了解歷史因果的基礎上,以時間為主線,編制鴉片戰爭之后的大事年表,按照時間順序,結合空間要素,構建事件、人物、現象的相互關系。如1842 年,簽訂《南京條約》,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1860年,簽訂《中英北京條約》《中俄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同年,洋務運動開始;1895 年簽訂《馬關條約》,洋務運動失敗;1900 年,義和團控制京津地區,八國聯軍攻占北京;1901 年,簽訂《辛丑條約》。然后,讓學生對比同時期世界上一些國家的命運和改革運動,如日本、俄國的改革運動,促使學生突破認知障礙,跨越時空,了解歷史的真相和本質。
我國著名歷史學家傅斯年說過“史學就是史料學”,這句話生動闡述了史料的重要性。在歷史研究中,史料研習、史料歸類整理、史料論證說明等能力,是最基本的歷史學科能力,初中學生這些方面的能力普遍不足。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積極搜集、整理史料,以充足的史料為基礎,讓學生去甄別、考察和論證史料,以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
如在教學“鴉片戰爭”一課時,為了讓學生了解鴉片戰爭前清政府的國力和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教師給出了以下兩則史料:
史料一 《清文宗實錄》記載,鴉片戰爭前,清政府的財政高度集中于中央,戰前財政收入為白銀4500 萬兩,而且地丁、錢漕和鹽課為財政收入三大支柱。這個收入水平在當時算得上是經濟強國。
史料二 鴉片戰爭前,英國議會對于是否發動戰爭出現了不同的聲音。1840 年4 月英國議會下院辯論記錄記載,個別議員如格拉斯頓感覺為了幾個鴉片販子出兵有傷國體,而且清政府擁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對清開戰,沒有勝利的絕對把握。但是,在維多利亞女王親自到國會演講,呼吁“保護大英帝國的利益”的情況下,英國議會最終以271 票對262 票的表決結果,通過了與中國開戰的提議。
給出史料后,教師讓學生先辨析這些史料的真偽,然后圍繞史料思考問題:英國政府是否具有不經過議會批準,直接調動軍隊的權力?有人說,“鴉片戰爭前的清朝GDP 世界第一”,這句話是否可信?在學生辨析史料、思考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要認真觀察學生的表現,給予學生啟發和指導,以培養學生辨析史料、運用史料的能力。
歷史解釋,是一種核心能力,歷史學家在解釋歷史時,經常會用到各種工具、方法和理論。從能力培養的視角來講,歷史解釋素養的培養,需要建立在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等素養的基礎上。而這一切,需要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歷史教學中,根據歷史解釋的內涵和歷史教學規律,教師不僅要將正確的歷史觀、可用的歷史方法和工具運用到教學中,還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聯系現實進行歷史評述,以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如學習鴉片戰爭對中國的影響時,部分學生受知識視野的限制,認為鴉片戰爭對中國來說就是一出悲劇、慘劇,百害而無一利。這種認知其實是非常膚淺的,因為從全球史觀、文明史觀、社會史觀來看,鴉片戰爭對中國的影響是多樣化的,而不是絕對的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為此,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先給學生簡單講述歷史解釋的方法,然后讓學生結合全球史觀、文明史觀、社會史觀去分析與評價鴉片戰爭的作用和影響,讓學生在歷史思維和歷史解釋方面有新的收獲。如從文明史觀的視角來看,雖然鴉片戰爭后,中國的大門被迫打開,但是,中國大門的打開,也為西方工業文明傳入中國提供了便利,進而沖擊了中國落后的農業文明,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中國社會轉型的速度和步伐。讓學生本著公正客觀、嚴謹科學的態度去評述歷史,可以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讓學生形成多角度看問題的習慣和能力。
當前部分初中學生歷史解釋素養不足,他們習慣運用歷史教師傳授的方法模式化地解釋歷史現象和事件,在解析具體歷史現象和事件時無法根據唯物史觀生成自己的歷史解釋。還有部分學生習慣模仿、套用教師提供的觀點,或滿足于機械化地記憶基礎知識,而忽略了對科學歷史觀念的掌握,從而影響了歷史解釋素養的提升。對此,初中歷史教師在教學中可引領學生開展歷史評論等學習活動,從中獲取新知,提升歷史解釋素養。
如在“鴉片戰爭”的教學中,教師隨機選取一部分學生,讓他們分別扮演美國、英國、俄國等國家的公使以及清朝官員,開展角色扮演活動,演繹鴉片戰爭的場景,并讓學生在活動中對相關歷史知識展開深層次思考。教師在教學結束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設計知識思維導圖并進行展示,再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歸納總結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背景、結果及產生的社會影響,培養學生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激發學生的愛國精神。
愛家愛國,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人文追求,體現了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初中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對初中學生進行家國情懷教育會對中華民族將來的走向產生影響,也會直接影響未來一代的綜合素質。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發展史,在每個時代,都出現了許多令人肅然起敬的愛國志士,也涌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鴉片戰爭時期,雖然清政府腐敗無能,但仍舊出現了許多奮勇殺敵、以身報國的愛國將領,如關天培、葛云飛、王錫朋、鄭國鴻等,他們的事跡都可以作為家國情懷教育的良好素材。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講述愛國人物的事跡,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教育,以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培養學生的愛國之情。
如在“鴉片戰爭”的教學中,在講到英軍與廣東水師的戰爭時,教師可以利用關天培堅守虎門炮臺直至為國犧牲的故事,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教育,并播放電影《鴉片戰爭》中關天培與英軍對戰最終犧牲的片段,使學生了解并領會關天培寧死不屈的斗爭精神和愛國之情。然后,結合當前的時代背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以強化學生的情感認同和價值認同,為學生成為具有家國情懷的現代公民打下堅實的基礎。
通常一節課的引領與拔高體現在情感目標層面,歷史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設置情感目標。人不可缺失情感,課堂教學中更不能缺少情感。因此,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以情感為主線,將家國情懷素養培育設置為主要目標,以提升教育質量。
如在“鴉片戰爭”的教學中,教師可采取人物對比教學法。一方面,是被腐敗無能的清政府罷免的林則徐和鴉片戰爭中寧死不屈的英雄們。如在官涯苦旅中始終心系天下蒼生和江山社稷的林則徐、不顧年邁毅然決然為國獻身的關天培、誓死守護吳淞炮臺的江南提督陳化成、在定海保衛戰中壯烈犧牲的定海總兵葛云飛以及不畏強敵在四方炮臺痛擊英軍的三元里群眾……另一方面是鴉片戰爭期間選擇罷戰言和,轉身賣國求榮的琦善。家國情懷在上述人物對比中逐漸明朗清晰。學生通過學習充分認識到人生總是在不停地選擇,所選的道路不同,那么收獲的人生也就不同。在國家危難和民族存亡之際,總有一批先進、英勇的中國人挺身而出,積極改革和創新,為國家奔走呼號,引領中國朝著富強、民主、自由的道路不斷前行。對國家有不同情感,自然就會出現不同的選擇。情感是貫穿主線,也是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素養的基石。
總之,在新課改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學應注重核心素養的落實。初中歷史教師應將核心素養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目標,從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入手,優化課堂教學設計,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