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燕(副教授)廖清遠(副教授)
(湖南商務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長沙 410205)
2019年,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將“持續更新并推進專業教學標準建設”作為改革的重要內容。開發專業教學標準作為專業建設的核心工作,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提供了重要保障。因此,進行高職教育專業教學標準建設研究,研究與職業崗位能力對接的專業教學標準,對于推進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和國家職業教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021年,教育部印發《職業教育專業目錄》,新版《目錄》將高職會計專業更名為“大數據與會計專業”,但截至目前,尚未頒布“大數據與會計”國家專業教學標準。基于此,開展高職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教學標準建設研究,可以為大數據與會計專業建設提供引領,為專業教學實施提供科學依據,有利于推進專業升級與數字化改造;特別是結合數字經濟轉型,開發基于“職業崗位能力”的高職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教學標準,對高職院校明確會計人才培養定位、開發人才培養方案、建設專業教學資源、實施專業教學、開展教學監督與評價具有重要的指導與規范性意義。
英、美等職業教育發達的國家對職業教育專業標準的研究起步較早,也較為深入,主要從開發流程、研制依據、專業課程體系等方面展開。英國通過對接就業標準和職業標準,將就業崗位所對應的典型工作任務和職業標準所對應的職業崗位能力,作為專業標準開發流程的邏輯起點來構建專業課程體系;美國以“專業課程”為開發專業標準,按照職業標準和要求來構建專業課程體系;澳大利亞專業教學標準的開發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注重與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相銜接;德國依托《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框架教學計劃編制指南》對雙元制學校專業教學標準不斷進行完善;俄羅斯專業教學標準突出以能力為本位的特點,實施從上自下開發、各級教學標準統一的開發流程。
自2004年上海以課程教學改革為載體啟動了專業教學標準開發后,我國學者對專業教學標準的研究不斷深入,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職業教育專業教學標準的內涵與定義:職業教育專業標準是職業教育的專業規范和具體要求,也稱為專業質量標準,由專業名稱、職業面向、專業核心能力標準、專業核心課程體系、教學基本條件、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等構成;是職業教育專業教學的原則性、指導性文件;是職業教育專業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職業教育專業教學標準建設路徑:運用“校企協同”共建共享標準化的專業標準開發思路;按照“分析人才需求→分析職業崗位能力→構建專業課程體系→編制標準”四個步驟研制專業教學標準(杜怡萍,2016);提出“三縱四橫”結構化圖式職業教育教學標準建設路徑(馮志軍,2018)。職業教育專業教學標準建設特殊問題解決方案:現代學徒制專業教學標準建設需要堅持雙主體育人、工學結合的辦學理念(高學勤,2019;崔發周等,2021);產教融合專業教學標準建設可以實施“政校行企”四方協作模式(郭霄霄,2020);“1+X”證書制度融合專業教學標準可以采用書證融通的方式建設(凌旭,2021)。會計專業教學標準建設研究:馬元興(2016)提出在“互聯網+大數據”背景下,要突破高職會計專業原有教學標準,重構課程體系;劉雙平(2020)提出構建“1+X”職業技能等級與會計專業教學標準融合框架。截至目前,在中國知網數據庫檢索到的與“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教學標準建設相關的研究成果較少。
綜上所述,現有高等職業教育專業教學標準建設研究呈現以下特點:(1)從多個研究視角進行了研究,研究成果較為豐碩。(2)研究方法以理論分析為主,質性研究較少,研究成果缺乏實踐性。(3)研究成果較為宏觀,主要從整體層面來研究專業教學標準建設,從具體的專業層面,結合職業崗位能力和數字經濟對人才需求的變化開展專業教學標準建設的研究成果較少。(4)缺乏專業升級和數字化改造后,新版專業目錄中“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的專業教學標準建設研究。
本文以會計職業崗位能力為邏輯起點,開展高職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教學標準開發研究,形成數字經濟背景下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教學標準,引領高職大數據與會計專業建設。
整體開發思路如下:第一,對行業、企業、院校和畢業生開展校企調研,分析數字經濟背景下財會行業的崗位設置情況、能力素質需求狀況、高職院校會計人才培養現狀,明確大數據與會計專業面向的職業崗位,形成人才需求調研報告。第二,確定會計職業崗位所對應的典型工作任務,總結梳理出完成典型工作任務應該具備的職業崗位能力,歸納出以“財務數字化應用能力”為核心的職業崗位能力要求,形成職業標準,明確高職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為教學標準的建設提供科學的邏輯起點,提高新時代會計人才培養的職業崗位適應能力,確保人才培養質量與行業企業要求零距離。第三,以職業崗位能力培養為邏輯起點和核心,設計高職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核心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明確專業具體實施保障措施,形成基于“職業崗位能力”的高職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教學標準,有效推動專業的建設發展,提高數字化財務人才的培養質量。第四,結合高職大數據與會計專業開展實踐研究,依據所開發的教學標準,設計人才培養方案和專業課程標準等規范性文件,不斷更新與完善。如圖1所示。
為了全面了解數字經濟時代用人單位會計崗位設置情況和招聘崗位需求信息,掌握用人單位招聘會計人員對工作經驗、學歷水平、薪資水平、素質能力等具體要求,本研究面向企業、行政事業單位、高職院校、應往屆畢業生等多個對象,長沙、上海、北京、深圳、廣州、珠海等多個地區,互聯網、房地產、金融業、教育培訓、廣告傳媒、醫療、物流等多個行業,智聯招聘、前程無憂等多家招聘網站,開展人才需求調研。本次調研先后查閱分析了《會計行業人才發展規劃(2021—2025年)》《會計信息化發展規劃(2021—2025)》《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等重要的國家政策文件,調研了來自近10個城市的32家企業,以及近20所開設了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的高職院校,運用爬蟲技術收集和整理了近十萬條招聘網站信息,運用EXCEL、Python等軟件工具進行匯總分析,形成調研報告。調研結果顯示,85%以上的企業設置了專門的會計崗位,基層會計崗位需求量仍然較大,也出現了如財務數據分析、財務共享、ERP實施顧問等與新興技術相關的新崗位(具體崗位需求如上頁圖2所示);83.7%以上的企業希望招聘有工作經驗的會計人員;49.68%的企業招聘會計崗位的學歷要求為大專以上;95%以上的企業希望會計人員能熟練使用辦公軟件和ERP財務軟件;新興崗位提出了具有SQL數據庫處理和分析、熟練使用Python、BI等大數據工具的能力要求。

圖2 大數據與會計專業主要就業崗位分布圖
職業崗位能力是完成具體工作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所應具備的專業能力和非專業能力,表現為人才培養目標中的能力規格,是有效支撐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達成的關鍵要素(崔發周,2021)。科學準確地對高職大數據與會計專業職業能力進行分析,形成專業職業能力標準,是構建大數據與會計專業課程體系的重要依據。高職大數據與會計專業培養的畢業生主要應聘到出納、財務會計、財務數據分析、管理會計、稅務會計、財務共享等基礎會計工作崗位,根據這些崗位需要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務,結合專業調研,開展崗位職業能力分析,形成大數據與會計專業職業能力標準,其中核心專業能力包括云財務智能核算、智能化成本管理、財務數據挖掘與分析、智能稅務處理、智能財務軟件應用、財務共享等“財務數字化應用能力”,核心非專業能力包括團隊合作、自主學習、勞動精神、溝通能力等綜合素質。
根據調研分析結果,緊緊圍繞該專業對應的職業崗位,以及崗位所對應的工作任務和能力要求,確定大數據與會計專業培養目標。本專業適應經濟社會轉型升級及數字經濟蓬勃發展需要,培養理想信念堅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文化基礎、數字思維、會計思維、人文素養和良好的職業道德及創新創業能力,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良好的信息素養,掌握智能會計核算、管理會計、智能稅務會計、智能成本核算、財務大數據應用技術、財務大數據分析、智能財務軟件應用、財務共享等專業知識和技能,具備云財務智能核算、智能化成本管理、財務數據挖掘與分析、智能稅務處理、財務軟件應用、財務共享等基本技能,面向各類企業、中介機構和非營利組織,能夠從事智能財務會計、財稅數據分析、財務數據管理、財務共享、稅務會計等崗位工作,“懂會計、懂業務、懂信息技術”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
為實現大數據與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結合人才需求調研報告,基于該專業對應的主要就業崗位及核心職業崗位能力要求,學生在素質、知識和能力方面應該達到相應要求。素質要求方面,學生要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深厚的愛國情感,能嚴格遵守各項法律法規,能嚴格遵守會計準則制度,具有社會責任感和社會參與意識,具有會計職業道德,具有職業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知識要求方面,學生要掌握必備的思想政治理論、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大數據技術基礎、辦公軟件應用知識、會計核算、財務管理、管理會計、成本核算與管理、納稅實務、財務共享、云財務智能會計等知識。能力要求方面,學生要具有能熟練辦理現金收付、銀行結算業務,編制收、付款憑證,登記現金日記賬和銀行存款日記賬的出納業務能力;具有編制會計憑證、登記賬簿和會計報表的會計業務核算能力;具有熟練使用智能財務軟件完成經濟業務智能化處理的能力;具有運用Python、EXCEL、BI等大數據工具解決具體財務問題的財務數字化應用能力;具有運用大數據應用技術和財務大數據分析工具進行財務大數據挖掘與分析的能力;具有熟練使用智能財稅軟件進行納稅申報、稅務分析和稅收籌劃的能力;具有數字化資本運營管理能力。

表1 核心職業崗位能力要求
以培養“懂會計、懂業務、懂信息技術”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為根本任務,引入新技術、對接新職業崗位,以培養“財務數字化應用”核心職業崗位能力為主線,有機融入助理會計師職業資格證書和“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從體現全面發展、應用型、個性發展等三個方面進行定位,構建“四層次四模塊三維度”的大數據與會計專業課程體系。課程體系依據“專業人文素養、財務數字化基本能力、財務數字化核心能力、財務數字化拓展能力”四個層次,按照基本素養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專業能力拓展課程等四個模塊,從“人文素養、會計知識、大數據技術”等三個維度,構建了“課崗證融通”的大數據與會計專業課程體系(馮志軍,2018)。
第一維度會計知識需要涵蓋經濟、財政、稅務、企業管理、財務會計、智能成本核算與管理、企業財務管理、管理會計、審計等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將全國助理會計師資格證書的考試內容有機融入到專業課程中,使學生系統掌握會計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能夠通過全國助理會計師資格考試(楊小燕等,2021)。第二維度大數據技術需要涵蓋人工智能基礎、大數據基礎、大數據應用、大數據采集、大數據清洗、大數據可視化等知識和技能,運用大數據技術將傳統專業核心課程進行數字化升級改造,打造一系列“財務數字化”課程,將財務數字化應用、業財一體信息化應用等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考試內容融入到“財務數字化”系列課程中,使學生掌握職業崗位的新技術、新技能,培養學生職業崗位適應能力。第三維度人文素養需涵蓋思想政治素養、科學素養、文化素養、信息素養、人際溝通素養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將英語、普通話、計算機等等級證書的考核內容有機融入到素養課程,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社會責任感、社會參與意識、溝通交流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等綜合素質。
為了實現學生職業能力的進階式培養,分別將三個維度的課程分布在基本素養、專業基礎、專業核心、專業能力拓展等四個模塊,按照知識遞進層次,分6個學期開設,每個學期都涵蓋三個維度的課程。基本素養模塊包括思想道德與法治、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形勢與政治等課程。專業基礎模塊包括經濟學、統計學基礎、基礎會計、管理會計基礎、經濟法、企業財務管理、人工智能基礎、大數據基礎、數據庫基礎、網絡安全等課程。專業核心模塊包括云財務會計實務、智能成本核算與管理、智能化稅費申報與管理、數字化管理會計、會計信息系統應用、財務大數據應用、財務大數據分析、財務機器人開發與應用等課程。專業能力拓展模塊包括審計基礎與實務、納稅籌劃、企業管理、企業內部控制、財務共享服務業務處理、互聯網金融、EXCEL在財務中的應用等課程,課程總學時一般為2 800學時左右。課程體系結構如圖3所示。

圖3 “四層次四模塊三維度”課崗證融通課程體系
大數據與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是財務數字化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專業實踐教學是專業理論向專業技能轉化的重要手段(劉雙平,2020)。大數據與會計專業以培養職業崗位所需的職業崗位能力為主線,構建了由“理論課程實務化、實務課程實踐化、綜合實訓課程整合化、真實崗位體驗化”四級別實踐課程組成,通過“認崗-隨崗-輪崗-頂崗”四環節來實施的實踐教學體系,如圖4所示。

圖4 “四級別四環節”實踐教學體系
將理論課程設置成為理實一體化課程,通過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相融通完成認崗,實現專業基本技能的培養;將專業實務強的課程設置成集中實訓課程,通過職業崗位工作任務與課程分崗實踐任務相融通完成隨崗,實現專業核心能力的培養;將專業綜合實訓課程進行整合,通過課程教學內容與職業崗位工作內容相融通完成輪崗,實現專業綜合能力的培養;通過設置頂崗實習,將學生送入企業真實崗位進行職業體驗完成頂崗,實現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課程體系設置有云財務會計實務、智能化成本管理與核算、智慧稅費申報與管理、數字化管理會計、會計信息系統應用等理實一體化課程,財務認知實訓、業財一體化應用實訓、財務大數據應用實訓、頂崗實習、畢業設計等集中實訓課程,以及大數據與會計綜合實訓課程,實踐課程總學時必須達到專業總學時的50%以上,頂崗實習為6個月。
“數字經濟”背景下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教學標準的建設需要有較強的實施保障措施,包括師資隊伍、教學設施、教學資源、教學方法、學習評價、質量管理等。
1.師資隊伍。按照不高于25∶1的師生比例配備“財務數字化”復合型專任教師,要求專任教師既具備扎實的會計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又熟練掌握最新的大數據應用技術,能夠勝任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新課程體系的教學,能夠落實課程思政要求;同時,還需要按照一定比例配備專業實踐能力強的兼職教師,從各行業企業、會計師事務所等機構聘請有實踐工作經驗的中高級會計人員擔任兼職教師,打造一支愛崗敬業、師德高尚、專業水平高的“雙師型”專業教師團隊。
2.教學設施。需要配備多媒體教室、黑板、多媒體計算機、投影設備、網絡設備等基本教學設施,滿足基本教學條件;根據專業教學需要建設財務認知實訓室、智能會計實務實訓室、智能財務軟件應用實訓室、管理會計實訓室、智能稅務實訓室、財務大數據應用實訓室、財務大數據分析實訓室、財務機器人開發與應用實訓室。同時,為了滿足學生頂崗實習需要,還需要建立一定數量的校外實訓基地,通過與企業、行業和社會及經濟實體間的聯系和合作,完成頂崗實習教學。
3.專業教學資源。建設師生教學與交流的網絡教學平臺,依托平臺開發網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微課、教案、習題、動畫、試卷、課件等數字化教學資源;按照國家規定選用優質教材,盡可能選用國家規劃教材,還需配備一定數量的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理論、新技術、新準則、新制度、新方法、新思維以及實務操作類的圖書文獻。
4.教學方法與學習評價。教學方法方面,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任務為驅動”的教學理念,結合專業特點靈活運用任務驅動法、案例教學法和小組合作探究法等多種教學方法開展專業教學,鼓勵教師運用網絡教學平臺和數字化教學資源開展信息化教學,在平臺中實現對學生的日常管理,包括作業布置與批改,對學生的考評,師生的在線交流,各項資源的共享等。學習評價方面,注重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考核,突出過程性考核,建立教師、學生和社會多方參與的多元化考核評價體系。
5.質量管理。要求建立學校、二級學院、教研室三級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監控管理體系,完善課堂教學、教學評價、實習實訓、專業調研、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等各實施環節的質量控制標準;建立教學質量督導制度,通過學校巡課、督導團聽課、二級學院巡查與聽課,教研室期初、期中、期末常規檢查,全方位監控和督導課堂教學過程,保障教學質量;建立企業、社會、學生和家長多方參與的全方位教學質量評價制度,根據專業教學質量評價結果,對專業教學不斷診改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