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詹 周凱云 鮑鳳香 陳玉倫
衰弱是老年人因生理儲備下降導致機體易損性增加、出現抗應激能力減退的非特異性狀態,早期發現和干預能有效減緩衰弱進程,改善或逆轉衰弱狀態,避免老人發生不良結局。在全球65歲以上人口中,衰弱病人約占8.5%,到2050年預計將增加到16.7%,而養老機構老年人衰弱的患病率則高達52.3%[1]。國際臨床實踐指南指出,預防和治療老年衰弱的首選方法是運動鍛煉,鍛煉方式主要包括抗阻、有氧、平衡和柔韌性運動等[2]。
我國作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衰弱老人運動干預研究處于起步階段,尚缺乏高質量的運動干預實證研究[3]。鑒于此,本文通過研究太極拳結合抗阻訓練對老年衰弱病人的應用效果,以期為制定科學合理的鍛煉方法提供依據。
1.1 研究對象 2020年3~9月,按照納入、排除標準,在連云港市福樂老年公寓選擇60例受試者,年齡74~90歲,平均(83.03±2.58)歲。采用隨機數表法對受試者進行隨機分組。本研究均獲得家屬和本人知情同意。納入標準:(1)符合 Fried衰弱綜合征的診斷標準,得分≥1 分;(2)年齡≥60歲;(3)無語言表達能力障礙;(4)可獨立步行,Berg平衡量表評分40分以上;(5)在老年公寓居住時間≥6個月。排除標準:(1)嚴重視力及聽力障礙、溝通困難;(2)合并癡呆或精神疾病;(3)患有其他危重疾病無法配合干預的病人。
1.2 研究方法
1.2.1 試驗組干預方法:(1)太極拳訓練:主要采用二十四式,于餐后1 h后進行運動,共進行30周的訓練。前4周為適應期,訓練采用低等運動強度,3次/周,15 min/次。后26周的訓練采用中等運動強度,4次/周,25 min/次,包括訓練前后的準備活動和放松練習5 min[3-4]。(2)抗阻訓練。①訓練內容:肩關節前屈后伸(前平舉和后平舉)、內收外展(側平舉),肘關節做屈伸訓練;下肢練習選用髖關節前屈后伸(上下樓梯)、內收外展擺動(側向行走),膝關節屈伸運動(俯臥位屈膝)。②訓練強度、時間、頻率:餐后1 h后進行運動。前4周為低等運動強度,3次/周,15 min/次,選擇5~6組動作,每組動作重復8~10次,每組完成2次,組間休息1~2 min。后26周為中等運動強度,4次/周,20 min/次,其他訓練不變。
1.2.2 對照組:對照組不進行訓練,按照以往生活習慣生活。
1.2.3 安全保障:邀請專業太極拳教師負責指導太極拳訓練,本單位康復師負責老人的抗阻訓練。組建醫療保障團隊,保證受試者的安全。在干預過程中通過主觀疲勞程度(Borg評分12~14分)、心率(最大心率的60%~80%)來判斷適宜的運動強度[5],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鍛煉,注意訓練前后的放松練習,重視看護工作。
1.3 評價指標
1.3.1 衰弱狀況:采用Fried 衰弱表型工具(Frailty Phenotype,FP)[6]評估老年人衰弱狀況,總共5分,0分表明健康,1~2 分為衰弱前期,≥3分為衰弱狀態。
1.3.2 軀體功能活動狀況:干預前后評價研究對象的軀體功能活動狀況,應用握力評價上肢肌肉功能,男性<30 kg,女性<20 kg為肌力減退;應用6 m步行時間評價下肢功能活動狀況,>7.5 s為步速減退[7]。
1.3.3 生活質量:干預前后選用英格蘭醫學健康研究所的標準版SF-36健康調查量表,調查老年衰弱病人的生活質量[8],主要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總體健康、精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心理健康8個維度。

2.1 2組的一般資料比較 本研究干預結束后,試驗組3例因不能按照標準堅持鍛煉而脫落,最終試驗組有27例、對照組有30例受試者資料收集完整。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2組一般資料比較(n)
2.2 干預前后2組衰弱總分比較 干預前2組FP總分差異無統計意義(P>0.05);干預后試驗組FP總分顯著低于干預前和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干預前后2組衰弱總分比較[M(P25,P75),分]
2.3 干預前后2組上下肢活動狀況比較 試驗組干預后握力水平顯著高于干預前和對照組干預后(P<0.05),6 m步行時間顯著低于干預前和對照組干預后(P<0.05)。見表3。

表3 干預前后2組上下肢活動狀況比較
2.4 干預前后2組SF-36各維度得分比較 試驗組干預后SF-36各維度得分顯著高于干預前和對照組干預后(P<0.05),見表4。

表4 干預前后2組SF-36各維度得分比較[M(P25,P75),分]
3.1 太極拳結合抗阻訓練對養老機構老年衰弱病人衰弱狀況的影響 衰弱是臨床常見的老年綜合征,主要表現為生理儲備減少、脆弱度增加,可導致跌倒、抑郁、殘疾、失能、死亡等嚴重的不良后果。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試驗組FP總分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太極拳結合抗阻訓練可以顯著改善養老機構老年衰弱病人的衰弱狀況。相關研究表明,太極拳鍛煉可顯著降低病人的IL-6、hs-CRP水平,增加抗炎因子IL-10水平[9],抗阻訓練與老年人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呈負相關[10]。本研究試驗組的干預方式,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衰弱病人的炎癥機制,進而對改善老年衰弱病人的衰弱狀況發揮了積極的作用,這與戈玉杰[11]等學者的研究結果一致。
3.2 太極拳結合抗阻訓練對養老機構老年衰弱病人軀體功能狀況的影響 衰弱的核心病理基礎是肌肉減少,肌肉的減少和老化造成上下肢肌肉力量下降,進而導致握力減小、步行速度減慢等。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試驗組握力水平顯著高于干預前和對照組(P<0.05),干預后試驗組6 m步行時間顯著低于干預前和對照組(P<0.05),表明太極拳結合抗阻訓練可增強老年衰弱病人的上下肢肌肉力量,從而改善其上下肢活動狀況。有研究表明,太極拳可以通過促進老年人的神經可塑性和增加下肢肌肉的氧化能力,改善老年人的下肢肌肉力量和功能[12],抗阻運動可以增強肌原纖維蛋白合成,從而增加肌原纖維,提升股四頭肌的橫截面積和膝關節伸展強度[13]。本研究中太極拳鍛煉增加了老年衰弱病人機體最大耗氧量和肌耐力,通過抗阻訓練鍛煉了其上肢肌群、大腿外側肌群及下肢肌群,進而改善了老年衰弱病人的軀體功能,這與Arrieta等[14]研究結果一致。
3.3 太極拳結合抗阻訓練對養老機構老年衰弱病人生活質量的影響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試驗組SF-36各維度得分顯著高于干預前和對照組(P<0.05),其生活質量得到了一定的改善。范子哲[15]通過對160名老年人進行1年的運動康復干預發現,針對老年人的衰弱狀態采取針對性的運動康復指導,對促進老年人身體功能的提升、有效改善其負性心理狀態以及提升其生活質量方面都具有積極作用,與本文研究結果一致。老年衰弱病人通過群體性的鍛煉,不僅軀體功能得到提升,還拓寬了他們溝通交流和情感抒發的方式,有利于減少其長期獨處狀態下產生的人際交往不適感和自卑感,進而提高老年衰弱病人的生活質量。
本研究由于條件和時間的限制,樣本量偏少,且受試者來自于同一個機構,對研究結果可能產生一定的影響,后續可開展大樣本的隨機臨床試驗和遠期隨訪以進一步觀察不同運動方法在老年衰弱病人中的應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