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佳 賈艷
幻肢痛是指在截肢后病人感覺已切除的肢體仍然存在,并伴有不同性質、不同程度疼痛的幻覺現象,常與殘肢痛并存,發生率可達50%~80%[1]。研究發現,幻肢痛對病人的情緒、睡眠和生存質量影響較大[2]。目前幻肢痛的治療方法主要有藥物治療、手術、神經阻滯等侵襲性操作以及非藥物非侵襲性方法。因幻肢痛發生機制尚未完全探明,目前仍主張多學科、多模式治療[3]。近年我科對收治的56例惡性骨腫瘤截肢病人實施綜合護理干預,病人疼痛感受和睡眠質量均改善,現將護理干預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4月至2021年8月在我科因惡性骨腫瘤行截肢手術發生幻肢痛的病人56例,年齡22~80歲。納入標準:(1)因惡性骨腫瘤行單側截肢術,且術后出現幻肢痛者;(2)精神及認知正常,具有正常理解及溝通能力,會使用微信。排除標準:(1)耳廓存在炎癥、凍瘡或破潰的病人;(2)對耳穴貼及酒精過敏者;(3)各種原因導致隨訪資料丟失者。將2019年4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29例病人作為對照組,其中男17例,女12例;2020年7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27例病人作為試驗組,其中男19例,女8例。根據病人年齡是否≥60歲,對照組和試驗組再細分為老年組和非老年組。
1.2 方法
1.2.1 對照組:給予病人常規護理。(1)一般護理:為病人營造安全舒適的病房環境,保持適宜的溫度和濕度。(2)心理護理:安慰鼓勵病人,建立良好護患關系,在病人確定行截肢手術時護士即主動進行心理疏導,告知病人及家屬保全生命的重要性,并列舉科室既往成功案例。將病人及家屬加入科室截肢病人微信群,有疑問隨時相互交流,相互打氣,樹立治療的信心。(3)基礎護理:術后給予心電監測、吸氧、引流管護理等。(4)患肢護理:床旁備止血帶和沙袋;48 h以內用軟枕支撐殘肢,之后保持殘肢關節于伸直位或功能位;教會病人和家屬有節律地輕拍患肢殘端。(5)介紹幻肢痛相關理論知識:科室自制通俗易懂的漫畫版截肢病人圖文宣教手冊,對幻肢痛可能的發生機制、疼痛性質、緩解方法等一一闡述,術前發放給病人,護士根據病人及家屬文化程度、接受能力等逐條進行解讀。(6)功能鍛煉:為了增強病人術后的全身功能狀態,護士指導病人進行全身肌力訓練。上肢舉1000 mL純凈水瓶,每天5~10 min;下肢進行直腿抬高訓練,50~60次/d,床上臥位時可以拉吊環,行抬臀運動、股四頭肌舒縮訓練等,50~60次/d。上肢截肢者,如截肢手為利手,指導病人進行對側手的利用訓練;下肢截肢者,指導病人行單腿站立平衡訓練和助行器行走訓練。
1.2.2 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耳穴貼壓結合鏡像療法。(1)術后第1天,護士給予病人耳穴貼壓。用75%的酒精清潔后,護士將耳穴貼貼于選好的穴位上,早、中、晚飯后半小時和睡前,每天按壓4次,每次按壓50下,使病人產生酸、麻、脹、痛的感覺,兩耳交替使用。(2)待病人生命體征平穩,征得病人同意的情況下進行鏡像療法。①護士向病人及家屬講解鏡像治療的基本原理、方法、注意事項等(5 min);②鏡盒空面面對病人,將殘肢置于鏡盒中,并為病人調節合適的角度,健肢置于鏡面對側,指導病人在身心放松的前提下,閉上雙眼感受幻肢的存在,并嘗試想象雙側同步肌肉舒縮運動(5 min);③指導病人雙眼注視治療鏡,觀察健肢在鏡中的成像,嘗試想象雙側同步進行握拳、屈肘、踝泵運動、屈膝等(10 min);④詢問病人的感受。鏡像療法每日早、中、晚3次,每次10~20 min,以病人耐受為宜。
1.3 觀察指標 (1)收集所有病人的一般資料,包括生化指標和手術部位。(2)疼痛數字評分法(NRS)[4]:將疼痛程度用0~10這11個數字表示。0為無痛,1~3為輕度疼痛(疼痛不影響睡眠),4~6為中度疼痛,7~9為重度疼痛(不能入睡或者睡眠中痛醒),10為劇痛。(3)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5]:該量表用于評估個體睡眠質量,包含7個睡眠評分因子,每個因子按照0~3等級計分,累計各因子得分為總分,分數越高,表示睡眠質量越差。

2.1 一般資料比較 各組間性別、截肢部位、生化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各組一般資料比較
2.2 各組間疼痛和睡眠質量比較 對照組和試驗組組內老年組與非老年組比較,術后3 d和出院前NRS和PSQI評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的老年組與非老年組術后3 d和出院前NRS和PSQI評分均分別顯著低于對照組的老年組和非老年組(P<0.01)。見表2。

表2 各組病人疼痛和睡眠質量評分比較 分)
幻肢痛的發病機制仍不明確,目前大多數學者認可幻肢痛是一種神經病理性疼痛,主要包括外周機制假說和中樞機制假說,同時病人的心理因素也可能與幻肢痛的發病有著密切的關系[6]。藥物治療可有效緩解幻肢痛,但病人發生不良反應的可能性大,不適合長期使用。手術治療主要有殘端修整術、神經根切斷術、腦葉切除術等,因創傷大、價格昂貴等原因不為病人所接受。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非藥物非侵襲性療法如心理治療、物理療法、針灸等被運用于臨床。在單一治療方法不佳時,可以通過聯合使用非侵襲性療法提高療效[7]。
惡性骨腫瘤病人因腫瘤消耗、毒素刺激和痛苦折磨,會出現煩躁、精神萎靡、失眠等癥狀,影響病人生存狀態[8]。加之病人截肢后,生理心理遭受巨大創傷,因此心理治療在幻肢痛病人的治療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林莉清等[9]的研究結果顯示,90%的截肢病人存在幻肢覺、幻肢痛,嚴重影響睡眠質量。有研究表明,護理工作中適度增加對幻肢痛病人的心理干預,可起到良好的護理效果[10]。截肢術前醫護人員與病人的溝通非常重要,術前給予病人心理支持,提高對疾病的認知水平可以減輕截肢術后的焦慮狀態,增強對疼痛的耐受度。本研究在病人確定手術時護士即主動給予心理疏導,并運用漫畫版的宣教手冊給予理論宣教,通俗易懂,病人接受程度高。微信群的建立,讓相同手術經歷的病人相互交流經驗,使病人有歸屬感,同伴間的教育鼓勵更能提高病人對術后康復的信心。
中醫學認為,耳為宗脈之所聚,人體十二經脈皆匯聚于耳。耳穴貼壓又稱耳穴埋籽,是用代替針的藥丸、藥籽、谷類等置于膠布上,貼于穴位,用手按壓以刺激耳穴,使病人產生酸、麻、脹、痛的感覺,推動氣血運行,調節臟腑陰陽,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11]。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13734-2008《耳穴名稱與定位》,取穴神門、皮質下、截肢陽性反應點,上肢截肢選取指腕肘肩,下肢截肢選取趾跟踝膝髖等[12]。有研究顯示,截肢后的大腦皮質功能重組很可能參與了幻肢痛的發生,而刺激神門和皮質下,可以間接調節大腦皮質的功能,起到鎮靜止痛的作用[6]。耳穴刺激還可增加內啡肽和血清素分泌,抑制痛覺傳遞,從而減輕疼痛感[13]。彭勝等[14]研究發現,神門穴、皮質下穴是干預術后疼痛最常用的穴位,還有研究發現耳穴貼壓可以明顯改善病人術前及術后當天的睡眠質量,并可以明顯降低術后疼痛[15]。
鏡像療法又稱鏡像視覺反饋療法(mirror visual feedback,MVF),是通過平面鏡成像的基本原理,發揮病人的主觀能動性,經過運動觀察、視覺反饋等,將健側活動的畫面復制到患側[16],能夠減緩疼痛感覺[17-18]。本研究結果表明,將耳穴貼壓和鏡像療法用于截肢病人,能夠顯著改善病人的疼痛情況以及睡眠質量,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本研究還探討了老年病人與非老年病人的差異,得出耳穴貼壓和鏡像療法同樣適用于老年病人。
綜上所述,護理干預可以緩解惡性骨腫瘤截肢病人的疼痛感受,并且提高睡眠質量。但本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樣本量偏小,且數據多來源于病人的主觀感受,未來仍需要加大樣本量來指導臨床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