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華
(安慶江豚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安徽 安慶 246011)
長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隸屬于鼠海豚科(Phocoenidae)[1],是該科唯一生活在淡水的物種,目前僅分布于長江中下游的干流及洞庭湖和鄱陽湖[2-3]。隨著長江中下游流域環境持續惡化,長江江豚的種群數量在逐年減少,其生存形勢十分嚴峻[4-5],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列為極危(CR)級別[6]和我國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原農業部和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于 2006 年[7]、2012 年[5]和 2017 年[8]先后組織了 3 次長江江豚考察,結果顯示,長江江豚的下降速率在2006—2012 年間約為 13.74%,2012—2017 年種群數量下降趨勢得到遏制,約為2.5%[8]。政府的高度重視和保護區的建設,給拯救江豚帶來了希望。
長江下游湖口以下的安慶江段,是長江干流中江豚密度最高的河段之一[5,7-9]。2007 年 5 月 25 日,安慶市人民政府批準成立安慶市級江豚自然保護區,2021 年1 月19 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批準其升級為省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范圍包括一級支流皖河下游河段及其過水性湖泊,是長江干流中唯一具有江湖復合生態系統的自然保護區。在2006 年的調查中,長江干流總共目擊91 頭豚,其中51 頭目擊都發生在安慶江豚省級自然保護區內[9]。安慶江豚省級自然保護區是長江干流江豚保護的關鍵節點,對安慶江豚省級自然保護區實施有效保護,對于拯救長江江豚這一珍稀瀕危物種具有重要意義。現根據歷史資料,分析了安慶江段長江江豚種群分布現狀及棲息地選擇喜好,指出存在的問題,擬為安慶江段的長江江豚保護工作提供借鑒。
張先鋒[3]根據1984 年冬季至1991 年夏季累計18 次調查結果,首次推算出長江干流江豚數量約2 546 頭。周開亞等[10]根據南京至湖口段4 次考察結果推算,1989—1992 年南京至湖口江段的江豚數量約為697 頭。于道平等[11]根據1993—1999 年湖口至南京段累計11 次調查結果,估算出湖口至南京段長江江豚數量為1 054 頭。以上調查并未對安慶段的江豚數量進行估算。
原農業部和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2006 年[7]、2012 年[5]和 2017 年[8]組織的 3 次長江江豚考察分別記錄長江干流的江豚數量為1 200 頭、505 頭和 445 頭(圖 1)。其中,Mei 等[5]對 2012 年長江江豚調查結果進行了估算,長江安慶段的江豚密度約為0.925 頭/km2,由此推算出2017 年安慶江豚保護區約分布有長江江豚140 頭。

圖1 歷年調查估算的長江干流江豚數量
Chen 等[12]于 2015 年 12 月至 2017 年 12 月先后5 次對長江湖口至梅隴段180 km 長的江道進行了調查(圖2),根據結果估算出該水域江豚數量約為181 頭,密度為 1.086 頭/km2,略高于 Mei 等[5]2012 年的調查結果。據此推算出2017 年時安慶江豚保護區約分布有長江江豚165 頭。長江中下游長江干流總長1 893 km,2017 年分布有約445 頭江豚;安慶江豚省級自然保護區河道長度152 km,2017 年分布有江豚約165 頭,河道長度占比8%,江豚數量占比37%,密度不可謂不高。

圖2 長江安慶段長江江豚分布點位[12]
按照2012—2017 年間江豚種群2.5%的下降速率估算,2022 年安慶江豚自然保護區內的江豚數量約為145 頭,考慮到2012 年后江豚下降速率放緩,實際的江豚數量應該是145~165 頭。
受食物資源、水文、地形地貌和不同棲息斑塊之間遷移可能性等因素影響,淡水豚類對棲息地的選擇較為復雜,對生境的變化也非常敏感[13]。綜合歷史文獻對江豚棲息地的研究成果,江豚對棲息地的要求如下。
(1)岸形:長江江豚為近岸型動物,長江干流約有 80%的江豚棲居在近岸 300 m 的淺水水域[7],較大的水深限制了長江江豚分布[14]。張先鋒等[3]認為,河床坡降平緩且水深3~20 m 的淺水區適合江豚生存,Mei 等[15]研究認為,坡度小于2°且水深7~12 m,可以作為江豚分布的替代生境。
(2)底質:張先鋒等[3]通過野外觀察發現,有機質豐富、底質為淤泥的水域有利于長江江豚生存,這種現象在鄱陽湖得到了驗證[16],但于道平等[17]對長江干流的觀察認為,江豚的分布對底質類型的選擇是隨機的。
(3)流態:淡水豚棲息活動在彎曲江段和彎曲分汊江段的較大回水區,約有50%的江豚棲息在洲頭洲尾[18]。長江安慶段的學文洲、骨牌洲[3]、皖河口[19]、八里江[14,20]等江段均為江豚集中分布區,與這些區域河道為彎曲分汊、水流平緩有密切關系。王子璇等[18]分析了長江安慶段長江江豚的分布情況與流態的關系,結果發現長江江豚在分汊河段幾種流態中,目擊率和集群規模沒有顯著性差異,但枯水期洲頭分流區目擊率低于豐水期,枯水期河口匯流區目擊率和集群規模高于豐水期。
(4)河道:張先鋒等[3]的調查結果表明,長江干流中的長江江豚集中分布區無一屬于順直河道,于道平等[17]調查認為,長江江豚不喜歡順直型分汊河道,而偏愛彎曲型河道,主要集中在鵝頭型分汊河道中活動,對于河道的曲折率和汊道寬長比的選擇則傾向于中性。
(5)航運:對鄱陽湖的研究結果表明,枯水期長江江豚的目擊率與貨船密度呈顯著負相關[21],提示航運可會對江豚分布造成影響。但大量研究表明,長江江豚的出現只與魚類資源呈現顯著正相關,而與船只的出現沒有顯著相關性[16],江豚更傾向于出現在上行航道中[17]。
(6)漁具:江豚集中分布區常見小型刺網、迷魂陣(斷箔)和滾鉤等可能傷害江豚的漁具[3,17,23]。目前長江已經全面禁捕,漁具的影響暫無參考價值。長江江豚與漁具的關系更多體現在與漁業資源的關系上,因為漁具總是設置在魚群密集的區域。文獻[22]研究表明,江豚與魚類密度呈正相關;更多研究則表明,江豚活動與小型魚類關系更為密切,而與漁獲物總量無關[23-25]。
(7)植被:沿岸植被的消失對于江豚的影響是毀滅性的,安慶城區防洪墻和對岸大渡口鎮護坡帶之間約10 km 江段幾乎無江豚分布,沿岸固化(堤岸被混凝土覆蓋)對江豚棲息地的破壞效果非常明顯[26]。在沿岸有植被分布的江段,蘆葦等草本植物的茂盛生長更有利于江豚分布[17,21]。
(8)人類活動:毫無疑問,人為活動對于江豚分布是不利的。但是Wang 等[27]曾在靠近皖河口的安慶城區西側碼頭區,頻繁探測到江豚覓食信號,發現該區域魚類資源較周邊水域更加豐富。陳敏敏等[26]的調查證實了這一現象,并推測認為,其原因是該水域附近的皖河口為江豚集中分布區,且該水域為安慶漁民集中停泊區,漁民飲食廢棄物較多,有利于吸引小型魚類聚集。其他研究也多次發現,江豚會冒著風險在碼頭區捕食[27-28],其分布很可能也是受到食物誘因的驅動。
基于長江安慶段長江江豚的種群分布情況及江豚棲息地選擇,安慶江豚省級自然保護區內有7個江豚重點分布區,其空間分布情況見圖3。安慶江豚省級自然保護區江豚重點分布江段概況見表1。

圖3 安慶江段江豚重點分布江段及其與保護區位置關系

表1 安慶江豚省級自然保護區江豚重點分布江段概況
安慶江豚省級自然保護區內共有彎曲河道11 段,大小沙洲22 個,淺灘23 處,7 條河流在此匯入長江、毗鄰鄱陽湖入江口,如此密集的適宜生境為長江江豚的棲息提供了絕佳場所。其中,10 個大型沙洲的洲頭、洲尾,為50%的江豚提供了棲息地,7 條河流的入江口及彎曲河道的淺灘均有江豚分布,這些區域是江豚保護工作的關鍵節點。
長江安慶段上游的八里江段是江豚重要分布區,約有50 頭江豚棲息于此[20],歷史上記錄的最大規模江豚集群也發現于此[3]。然而,由于該水域屬江西省管轄,因而未被納入安慶江豚省級自然保護區內。保護區下游的樅陽段汆水洲、崇文洲附近水域,江面寬闊,水流平緩,淺灘連片,是江豚重要分布區,2017 年樅陽縣劃歸銅陵市管轄后,安慶市失去了對該水域的管轄權,在新一輪保護區區劃調整中,該水域也隨之被劃出保護區范圍。
安慶江豚省級自然保護區隸屬于安慶市林業局管理,但江豚這一物種的管理權在漁業部門,長江水資源歸水利部門管理,航道歸航道局管理,多部門管理,對江豚保護工作帶來諸多不便。
長江是我國寶貴的黃金水道,對沿江省份的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幫助,在長江進行必要的航道整治工程迫切且重要。然而,航道整治工程不可避免地破壞了長江自然環境,尤其是改變了洲灘的水文條件,進而對江豚分布造成負面影響[29]。
安慶港是我國最早一批“通商口岸”,建設歷史非常悠久,1986 年被國務院批準為一類外貿口岸,對區域經濟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碼頭的建設也導致大量邊灘被毀,頻繁的船只往來,也對江豚棲息造成威脅,安慶港碼頭作業區幾乎無江豚分布[26]。
為保障長江江堤防洪安全,部分江堤被固化,原生植被消失,對江豚棲息造成嚴重影響。對長江安慶段的研究表明,約有86.1%的江豚分布于自然河岸江段,固化河岸江段僅記錄有13.9%[26]。
長江中下游地區是我國血吸蟲病重災區,為阻斷血吸蟲病傳播,20 世紀70 年代以后,在長江灘涂上栽培了大量人工意楊林。長江灘涂的原生植被以濕生草叢為主,兼有少量須根發達的旱柳群落,這些原生植被在豐水期為魚類產卵提供了絕佳場所,也為江豚提供充足的餌料資源。人工意楊林侵占了原生植被的生境,導致漁業資源下降,對江豚分布造成間接的負面影響。
安慶沿江地區分布了龍感湖、黃湖、大官湖、武昌湖、泊湖、菜子湖等大小湖泊10 余個大型淺水淡水湖泊[32],這些湖泊與長江組成的江湖復合體,孕育了豐富的漁業資源,為江豚的分布提供了充足的食物資源。然而,正是因為湖泊眾多,安慶地區自古就一直是洪泛頻發區。為解決防洪安全問題,新中國成立后一系列水利工程陸續修建,目前所有湖泊通江河流均已建閘,魚類江湖洄游通道受阻,對江豚分布造成不利影響。
長江江豚的自然種群,從1991—2006 年出現了斷崖式下跌[7],目前長江中下游已有部分江段出現江豚分布斷裂[4],約28.8%的江段喪失了江豚分布的保護價值[9]。長江干流的江豚,主要分布在石首、洪湖、安慶、銅陵、鎮江5 個江段,盡管目前這5 個江段均建立了自然保護區,但當前的自然保護管理體系依托屬地管理,不可避免受行政管轄層面的約束。建議依托自然保護地管理體系,從國家層面建立長江江豚國家公園,統籌江豚保護與管理工作,將所有江豚分布的重要江段全部納入管理。
長江是長江江豚賴以生存的場所,同時也承擔著航運、防洪、供水、發電等功能,在關乎江豚這一物種的順利繁衍的同時,也對經濟發展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應嚴格落實《長江保護法》,充分協調好經濟發展與物種保護的關系,充分論證工程建設對江豚棲息存在的不利影響。涉及江豚重要棲息地的工程,應充分論證其必要性和不可避讓性,盡量減少對江豚的負面影響。此外,在行政審查中,只進行單個工程對江豚的影響分析不夠,必須與已建工程進行疊加影響分析。
逐漸做好沿江灘涂的植被恢復工作,逐步將人工意楊林改造成蘆葦、旱柳等為代表的原生濕生植被。在植被恢復工作中,應充分考慮三峽截流對安慶段水文情勢的影響,必要時應采取生境改造手段,確?;謴秃蟮闹脖豢梢猿蔀橛行У聂~類產卵場。
全世界僅分布于淡水的鯨類少之又少,我國的長江卻同時分布有白鱀豚和江豚2 種,這與長江附屬的數量眾多的大型湖泊關系密切,這些湖泊與長江形成的江湖復合體,為它們提供了充足的食物資源。隨著通江湖泊陸續建閘,長江漁業資源迅速下降,這可能是白鱀豚滅絕和江豚數量銳減的主要原因。對皖河口的研究表明,皖河及其七里湖和石門湖組成的江湖復合生態系統,是皖河口江豚數量大的基礎[21]。因此,維持江湖連通,對于江豚保護至關重要[31]。
根據譚其驤先生[32]考證,安慶沿江湖泊群是古彭蠡澤的一部分,在東晉以后長江江道固定,古彭蠡澤分化成南部的鄱陽湖和北部的古雷池,在長期的圍湖造田之后,古雷池逐漸演化成今天的安慶沿江湖泊群。長江安慶段以占長江中下游不到1/10的長度,養育了干流超過1/3 的江豚,與安慶沿江眾多的淡水湖泊關系密切,嘗試進行長江安慶段江湖復合體的恢復工作,對于江豚保護非常有必要。
湖泊建閘對于防洪安全具有重要意義,直接拆除閘壩不合適。建議在涵閘調度過程中,踐行生態文明理念,確保防洪安全,有利于生態系統的保護。同時,可以考慮施行公益性濕地,以政府出資的形式,劃定某個區域為公益性濕地,將居民全部遷出,停止一切形式的經濟生產活動,部分恢復純自然狀態的江湖復合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