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明
分類思想是根據數學本質屬性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將數學研究對象分為不同種類的一種數學思想。分類以比較為基礎,比較是分類的前提,分類是比較的結果。因此,在培養分類思想上,應當突出“比較”二字。那么,如何“比較”呢?筆者認為,在教學中應當突出分類討論中分類標準的“差異性”,比如:為什么選擇這個時間段為變化后與變化前的界限?動態變化中,為什么找這個點為轉折點?通過練習將分類標準的尋找變成學習的自動化過程,多訓練幾次,學生便可以在做中領悟到分類的道理。此外,培養分類思想的關鍵還在于教會學生如何思考問題。
現在的初中數學教學遵從生長數學的理念,就是讓學生主動地在已有的知識體系上建立新知識的結構體系。俗話說,萬事開頭難。難就難在七年級的第一次分類討論如何進行。在初中階段,學生第一次用到分類討論是在“絕對值與相反數”這一節,因此,教師要在這一節進行教學設計與思考,探討分類討論的具體形式以及思路方法,從而初步培養學生的分類討論思維體系的建構。
下面,筆者以蘇科版七(上)“絕對值與相反數”復習課為例,探討如何從問題生長,培養學生的分類思想。
例題: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我們常用到“分類討論”的數學思想。下面是運用分類討論的數學思想解決問題的過程,請仔細閱讀,并解答問題。
【提出問題】已知三個有理數a、b、c,滿足abc>0,求的值。
【解決問題】由題意,得a、b、c都為正數或其中一個為正數,另兩個為負數。
①a、b、c都是正數,即a>0,b>0,c>0時;②當a、b、c中有一個為正數,另兩個為負數時,不妨設a>0,b<0,c<0,則
【探究拓展】請根據上面的解題思路解答下面的問題:
(1)已知a、b是不為0的有理數,當 ||ab=-ab時的值是____;
(2)已知a、b、c是有理數,當abc<0時的值為____;
(3)已知a、b、c是有理數,a+b+c=0,abc<0,求的值。
如果一開始就讓學生解決問題,學生會感到很困難,同時也說明這是一節“失敗”的復習課。所以,在展示出例題以后,筆者先讓學生將問題“放一放”,先考慮下面的問題:
從建構主義的角度來說,學生學習的過程就是在腦海中建立一套體系的過程。從分類思想的培養來說,前兩個問題是引導學生了解對于絕對值里面的數,不用考慮符號;后兩道題則是引導學生對比、比較,讓他們發現雖然兩個數的絕對值一樣,但做除法之后好像又不一樣。這也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數學方法的滲透。
這時學生就會聯想到一開始的問題并進行思考,但過一會兒又會意識到“好像懂但又解不出來”。這是因為他們沒有理解“abc>0”這個條件。而這一個條件之所以“無用武之地”,是因為分類討論思想還沒有滲透到他們的心中,只是有提示了,他們才會想起來討論。
所以,筆者給出另一組口答形式的問題來提示他們:
(1)2×3 0;(2)2×(-3)0;(3)(-2)×3 0;(4)(-2)×(-3)0;
這四個問題可以提示學生,“ab”大于零還是小于零,和a、b的正負情況有關。這時再次引導學生回過頭來看例題的第一問該如何思考。
到這里,學生就會知道,||ab=-ab的意思就是ab為非正數,進而得到a、b的符號是一正一負,即a、b異號。引導至此,學生自然而然建構起初步的分類討論的思想:要考慮正負情況。
此時,學生的知識樹已經“生長”出了幾根“枝葉”,第一問就可以讓學生自主解決。為了加強學生對問題的分析解決能力,教師還應該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第二問與第一問的區別與聯系是什么呢?”(這也是“比較”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
學生回答:“多了一個c。”這時教師要進一步引導:“第一問的思路可以推廣到第二問嗎?試試看!”這句話是為了滲透“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也為了讓學生體會解答題的一般解題思路:后面的問題一般都和第一問有關,甚至可以使用類似的思路來解答。在實際解題中體會數學思想方法是最直接、最有效的。
對于第二問,往往是數學能力中等偏上的學生能依靠第一問的提示完成解答。此時,其他學生需要的不是具體的解答過程,而是需要教師引導:“三個數相乘,什么情況為正?什么情況為負?”大多數學生便知道數的乘積的正負與乘數的正負情況有關。要想進一步深化分類討論思想,教師還要在后續的教學中繼續引導。
對于第三問,學生很難想到先移項,再依靠等號將b+c轉化成-a,a+c轉化成-b,a+b轉化成-c。一方面,第三問多了一個條件,學生無所適從;另一方面,對等式進行移項轉化,或等式兩邊同時加、減同一個數的方法,與前兩問的解決方法完全不一樣,并且在小學也沒有用過。這里,就需要教師進一步引導:
(1)1+2+(-3)= ;(2)1+(-4)+3= ;(3)(-3)+1+2= 。
這三問是引導學生思考、利用“a+b+c=0”這個條件的,但依然會有學生無法理解如何利用。故還需要教師適時引導:“同學們看看和為0的三個數有什么特征?”學生是可以看出來絕對值的關系對和的影響的,如果這時學生還沒想到相反數,那么教師可以提示學生:“前兩問我們對什么進行了討論?”
至此,便是學生自主思考的時間,即“在做中學”。
在本節課快結束時,教師還要帶領學生再次回顧本節課的重點,要讓學生學會如何從題目中找到思考的方向。其中,分類討論思想依然需要教師強調并設計針對性練習進行鞏固。
在數學教學中,提倡“生長數學”的建構主義方法研究。以一道題為例,要想串聯起一整套的分類思想方法,重點在于對例題的解構,將例題分成一個個小部分,由易到難,逐步推進,讓學生在一個個部分中體會數學思想。“在做中學”是培養學生分類思想的有效途徑。教師要設計一個個“階梯式”的小題,提示學生思考;建立獎勵機制,鼓勵學生往正確的方向思考;注重“以小見大”的題目布置,設計問題緊湊嚴密,逐步推進,像講故事一樣,將數學思想娓娓道來。
本節課的設計,主要圍繞絕對值的討論進行。為什么絕對值的內容會出現分類討論的問題?是因為“絕對值”這一映射是單射,這種非一一映射的對應在初中階段不多出現。弄明白分類討論產生的原因,對問題的講解會更加接近本質,這里不再詳細敘述。除了絕對值,平方根的內容也會出現單射,同樣也需要分類討論。那么,要想讓學生了解、熟悉、理解這樣一種單射,需要這類分類討論的問題長期重復出現,還需要教師強調以及注重講解中的思想滲透。
在初中階段,學生第二次遇到分類討論是在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決行程問題時。行程問題是應用題里難啃的“硬骨頭”。兩物體相遇以后改變運動方向的問題,以及環形跑道的相遇問題,歸根到底,都是對不同時刻的運動狀態進行分類討論的問題。對運動狀態改變的時間節點進行討論,可以和“絕對值與相反數”的內容進行類比思考。行程問題的分類標準是運動狀態改變時的時間節點,而絕對值的分類討論大部分都是對“正負”進行討論。前者是實際生活中可以進行類比參照的,也是完全可以想象出來的分類討論,而后者更偏于理論上的討論,但是在分類討論的種類分化上,本質是一樣的,就是通過“比較”,找到問題中量的性質變化的臨界點,進行劃分。而這也和戴德金分割的思想一致,即將數集中的數進行分割,分割的標準就是數與數之間的“臨界點”。
再回到教學中,教師設計好教學問題之后,課堂上還要給足學生思考的時間。教師不僅要引導,還要讓他們主動跟著教師的思路走,所以,這就要求:題目的問題設計難度梯度合理,前后緊湊連貫;教師的威信度高,學生信服;教師的設問引導要有誘發性,學生愿意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