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佳楠
(咸陽師范學院 陜西咸陽 712000)
國際貨幣體系(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又被稱為國際貨幣制度,是指各國政府為解決國際經濟交流中對于國際貨幣(即國際支付手段和國際儲備資產)的需要,對涉及國際貨幣流通的各個領域,包括國際支付原則和匯率制度、國際收支的調節機制、國際儲備供應與管理等,在國際范圍內做出的制度性安排。
一個體系的終結,意味著國際上亟待出現新的體系來改變金融動蕩不安的狀態,在經過各國的協商后,現行國際貨幣體系于1976年1月在牙買加的首都簽訂,稱作牙買加體系。其要點是黃金不再處于貨幣地位,弱化了黃金在經濟發展中的不可替代的功能,同時,各個國家的外匯儲備不再是單一的美元,可以進行多元化選擇及在匯率制度方面實現靈活變動。新的貨幣體系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以前的困難,但仍存在弊端,經過實踐之后,這些弊端愈發明顯,被人們認為是缺乏規則。
內生因素從國際貨幣體系建立起來就有,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因素。在國際貨幣體系的不斷運行中,由于機制的原因,逐步使得貨幣的本位制度得以產生, 成為伴隨貨幣制度由始到終的因素,在此基礎上,衍生出了一系列問題。
2.1.1 本位幣制度
在牙買加體系下,一個最為明顯的特征就是美元本位制,仔細研究后就會發現其中的缺陷。周小川(2009)在國際會議上指出,“在美元本位制下,美聯儲在制定美元政策時,很難做到國際目標與國內目標的兼顧”。美國當局往往忽視美元的國際職能而只顧及其國內的經濟目標,這有可能出現貨幣當局為了抑制本國的通脹控制貨幣發行量導致全球經濟不斷增長的流動性需求無法得到滿足,也有可能出現過度刺激國內經濟狀況而導致全球資金流動性泛濫,造成國際經濟秩序混亂的問題。
2.1.2 匯率制度
貨幣本位制度的出現必然伴隨著匯率制度的產生,按照牙買加協議的規定,黃金喪失貨幣職能這一地位,建立起以純粹信用為基礎的一種制度,世界上各個主權國家在貨幣的發行方面從此不受其他任何特殊商品的影響和限制,貨幣的發行量由貨幣當局根據國際經濟狀況和國際金融市場的供求關系做出調控,這一切以官方信用為根據。黃金喪失了貨幣職能意味著本位貨幣喪失了物質基礎,將各個國家的貨幣進行價格比顯然不存在任何現實意義。在經濟迅猛發展之際,各國片面追求利益,忽視了匯率穩定對于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取消了各種限制性制度,在對外的貨幣政策制定上采取自由放任態度,當國際資本流速加快,匯率劇烈波動引發的后果就會顯現出來,這無異于給貨幣體系埋下一顆定時炸彈,隨時都有爆炸的可能。
2.1.3 國際儲備貨幣制度
在國際儲備的歷史中,黃金、美元都曾作為各國的外匯儲備中的主要資產,在后來的發展中,黃金喪失貨幣職能,美元的地位有所下降。隨著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世界的政治、經濟格局發生微妙的變化,美元一家獨大的局面已不復存在,國際外匯儲備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美元在外匯中占比逐年下降,國際外匯市場上歐元、日元等日趨活躍。國際儲備的多元化發展,加速了世界各國經濟交流的腳步,拓寬了國際經濟發展的廣度,極大提高了經濟效率。
牙買加體系在運行的幾十年中,國際經濟發展迅速,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催生出大量問題,導致其運行的外在環境不斷遭遇各種挑戰,再加上國際上經濟關系復雜多變,各種調節機制交錯,使得貨幣體系很難在一個穩定的環境下發展。布雷頓森林體系中,各個國家之間采取聯合固定匯率制的方法,要達到維持匯率的穩定的共同目的,各國之間就必須進行協調合作,在維持固定匯率的過程中,國家之間的政策也是多樣的。
2.2.1 缺乏國際政策協調機制
經濟的穩定發展,離不開一個穩定的環境,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的經濟交流加速,資本的流動量與日俱增,而且越發迅速,但是也帶來了一系列的挑戰,國際上出現的大量投機性資本給世界各國帶來難題,由于投機性資本自身的流動速度快的特點,造成了匯率在短期內波動幅度大的特點,往往出現與國家經濟無法接軌的局面。出現這樣的情況,對世界經濟發展極其不利,只有提高匯率的穩定性才能盡量維護世界的經濟穩定,但就目前的事實來說,只有IMF具備這一功能。
2.2.2 缺乏國際責任承擔機制
國際經濟協調高效是建立在不削弱國家主權的基礎上,產生了一系列的矛盾。例如: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涉及國內和國際兩個層面,在實際的發展中各國很難內外兼顧,往往是顧及國內的經濟利益就造成了國際層面的問題,顧及國際層面的問題又很難達到國內經濟發展的目標,于是在兩難之下,各國往往以本國的利益為主,當國內國際政策出現矛盾無法解決時,各個國家往往在國內的貨幣自主權上比較堅定,不愿意做出讓步,在維護國際匯率市場的穩定方面則表現消極。
2.2.3 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
在牙買加體系之下,IMF自身制度性缺陷、信息透明度低及市場紀律的執行不嚴格、投機資本等國際資本流動信息不完善,就是由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缺乏高效的預警機制及有效的監督機制所致,東亞金融危機的爆發很大程度上也是由此引起的。
在對國際貨幣體系運行進行研究后發現,造成國際經濟不穩定及出現各種突發狀況的原因是國際上在出現經濟問題時往往缺乏一個高效的互通機制,信息不對稱導致國際經濟難以保持良好的勢頭,所以,必須建立全球性的系統,有針對性地解決體系中的弊端,對癥下藥。建立新的全球性框架,使各國之間達到經濟信息共享,實現信息對稱,這一點對于推動未來的貨幣體系改革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但要建立這樣的一個金融機構并非易事,國際之間必須要拋開眼前的小利,著眼于未來長遠的利益,進行國際合作,加強國際協調,在金融監管等諸多層面必須要達成共識。
3.1.1 改進或者創建一個新的國際金融機構
改革現有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加強其被弱化和異化的功能。由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的貸款份額長期以來一直在美國及其他西方發達國家的干預和影響下發揮作用,總是朝著有利于這些國家利益的方向發展,因此,在自身中出現弊端,無法在資本流動性等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從而導致IMF的職能安排跟不上時代的要求。因此,目前迫切需要消除這一問題帶來的不利影響,只有提高了當事國家在應對危機方面的能力,并加強其抵御風險的能力,在各成員國之間進行協調,制定最佳的貨幣政策,提供國際貸款以克服收支方面的困難。
3.1.2 充當最后貸款人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其履行職能的過程中難以擔當最后貸款人,為了避免由金融不穩定帶來的過度道德風險,經濟學家更傾向于建立一個諸如“世界金融組織”的機構,制定出新的規則和宗旨,希望通過這種方法改變發展中國家在國際金融游戲中的地位,使他們與發達國家一樣平等地享有制定國際金融規則的權利,促進國際金融市場朝著更規范的方向發展。
3.1.3 加強國際金融的合作和協調
要建立一個新的國際金融秩序最主要的目的是推進國際間金融合作關系的發展,增強各方面協調的能力。從不同國家性質上看,一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關系,不但要支持發達國家經濟增長,同時也要更多地考慮如何去保護和支持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二是發達國家之間的協調;三是加強地區之間的國際金融合作與協調。
3.1.4 建立和加強國際金融監管制度
國際金融監管在國際金融活動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合理高效的監管對于維護金融穩定,促進金融發展具有推動作用,相反,不合理的監管或管理缺失對于國際金融來說非常危險。此外,在涉及金融領域的方面,往往因為國際監管部門的權力受限,在最需要發揮作用的時候,不能及時實施其監管手段,造成監管中的短板。因此,對國際金融監督體制的改革已迫在眉睫。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各國普遍感到僅依靠自己的力量是不能夠重振國內經濟的,開始尋求區域之間的經濟合作。由于美元本位制帶來的缺點越發顯著,國際上對于改變這一現狀的要求逐漸強烈,并已在部分國家和地區開始試點,通過實行貨幣一體化來打開僵局。在經過反復討論后,歐元在1999年1月1日誕生,這是國際上地區間的首次嘗試,意義非凡。歐洲眾多的國家在貨幣問題上達成一致,決定使用歐元來替代之前自己國家使用的貨幣,以前的貨幣退出市場終止流通,在經過多年的實踐后,歐元區對于國際匯率穩定及金融市場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事實證明,歐元取得了實質性的成功,對世界貨幣改革方起到了借鑒的作用。這一成功的范例使得國際上對于未來貨幣體系的改革方向更加明朗,對于發展區域性貨幣的討論非常激烈。結合當前世界經濟形成的格局,有人認為未來的貨幣體系將是以歐元、美元、人民幣三分天下的形態出現的,這樣相互競爭的格局有助于增強貨幣體系的穩定性。
就目前的現實情況而言,要在全球建立一個單一的統一貨幣體系,顯然是不具備現實條件的,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僅從亞洲區域來說,要實現亞洲貨幣的統一是有可能實現的,亞洲經濟高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領域需要合作,建立一個亞洲統一的貨幣體系符合亞洲各國的利益,在推動亞洲內部匯率穩定、金融市場穩定方面非常有利。
在現行的國際貨幣體系運轉的幾十年里,在經貿關系的不斷發展下,體系中存在的矛盾日益凸顯,給國際經濟帶來非常多的不利影響,要消除這些不利影響,就必須解決體系存在的矛盾。從國際社會經濟未來發展的角度進行構想,只有建立起一個龐大的系統,建立國際統一銀行,成立全球統一貨幣發行機構,發行一款全球通用貨幣,各個國家在經貿往來的關系中全部實現單一儲備,這樣的做法能夠減少在經濟交流過程中出現的難題,對于實現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具有重要意義。建立一款全球統一的貨幣,對于貨幣在發行管理等方面非常有利,具有高效、便捷、無匯率變動風險等優勢。但在實際推行的過程中,難免會遭到來自多方面的阻力,全球國家眾多,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等方面各不相同,而且建立起一個全球統一的貨幣機構,必須符合所有國家的共同利益。所以,現行的貨幣體系可能還會維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這是由貨幣本身演變的內在邏輯和世界經濟發展的現實決定的。就目前美元的地位而言,未來的貨幣想要實現自由流通,有可能還需依托美元的特殊性過渡到地區性貨幣,最終實現真正意義的全球統一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