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
(榆林學院 陜西榆林 719000)
目前我國生態經濟發展的核心問題是資源型城市轉型問題,此問題也是我國經濟轉型期間需面臨的最主要問題。本文通過分析現階段榆林生態經濟的發展及影響因素得知,在宏觀的角度對此進行探索,對不同區域環境狀況和能源基地開發建設活動可能帶來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針對性較強的方案,為榆林市生態經濟建設發展提供全新的發展路徑,為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五位一體”發展計劃畫上完美句號。
1.1.1 地理位置
榆林市是陜西省最靠北的現代化發展城市,位于黃河中游,東與忻州、呂梁為鄰,南部為革命老區延安,北部是內蒙古名城鄂爾多斯,西部連接甘肅慶陽,位置優勢極其明顯,交通較為發達[1]。榆林市所轄縣區共12個,其中縣包括11個,區1個。榆林市的行政面積為43578平方千米,從南到北相距263千米,從東到西相距385千米,其總面積為43578平方千米,占陜西全省面積的21%,居陜西10個地級市之首。
1.1.2 交通條件
榆林市交通網之所以如此發達,與其周邊的城市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例如,榆林市所含的三條鐵路分別為,神一塑線,其中100千米從全市貫穿,總長約為274千米;神一延線,總長為385千米,其中有299.9千米也貫穿全市;包一神線,貫穿全市約長為48千米,總長約為189千米。此外,該城市的交通網也比較發達,共計20168千米,其中中級公路有6077千米。與陜西省其他市區相比較,榆林市所含的高級公路最多。與此同時,公路類型多樣及不同類型道路的布置,均為該城市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如307國道、210國道、神府省道等[2]。為了實現榆林市與多地互通,該城市在航空道路建設方面也投入了很大精力,所以其成績在陜西省內較為突出。
1.1.3 氣候
榆林市四季分明,晝夜溫差較大。通過分析榆林市年降水量數據可知,這個城市平均年降水量為320~520mm,季節性分布差異較為明顯。例如,6~9月期間含有75%的降雨量;而春季沙塵暴與浮塵的出現也較為頻繁,風速約為1.5~3.2m/s。冬季逆溫天氣出現較長,地面污染物的堆積時間偏長,對空氣環境直接造成破壞。榆林市每年的平均氣溫約為9.0℃~11.5℃,并偶爾出現40.8℃、-32.7℃的溫度極值,由于不同因素所造成的影響,自然災害較多,如暴雨、暴雪、冰雹等都嚴重影響了當地農業生產活動[3]。
目前我國正處于轉型的關鍵時期,我國人民對于環境建設、生態發展及經濟發展等核心概念并不理解,導致大自然與人之間的向心力無法融合。也可以說大自然與人相處各自都有錯誤。首先,人類認為自身是主導方,可以利用自身的智慧與知識將大自然掌握自己手中,甚至不惜逆天而行,始終想著征服大自然;其次,認為大自然屬于公共物品,天生就應為人類服務,只想在其中獲取利益,對生態資源沒有進行合理的開發,更談不上保護和永續[4]。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于發展生態經濟的目標更加清晰。正因如此,年增長率、產值比例、業績評價等,受明確數值的束縛,全國各地區政府采用了各種辦法來提高數值,此過程中難免會采用一些特殊方式。據一項調查明確數值顯示,73%的人不知道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可以看出我國生態環境發展處于淡漠狀態。
榆林市生態經濟建設發展雖然曾取得過優異的成績,但仍處起步階段。雖然實施了節能減耗的方式,但截至目前,還是有高消耗、高排放等現象出現。由于工業結構沒有轉型,污水排放量持續上升,結構性污染突出[5]。綜上所述,造成這一嚴重現象的原因是榆林市生態經濟建設路線模糊。該地區的大部分企業對生態工業發展方向沒有清楚了解,對于生態經濟給人們帶來的眾多益處沒有切身體會,所以對于生態共特發展知識屬于紙上談兵。大多數企業對于生態經濟發展主要還停留在節能減排方面,但由于企業高層管理思想比較陳舊,只想追求自身的利益,在實際生產中完全忽視了工業發展對生態環境帶來的影響。其主要原因是生態保護意識較為缺乏,導致經濟發展地位始終無法提升,以上所有情況均是無法熟知生態經濟中的精髓,對此觀念陌生且不知道怎么開展而造成的。
生態經濟要想快速發展,具備一套成熟的發展體系是重要前提,而我國生態經濟建設還沒有典型的領頭案例,基礎差、起步晚,尤其是生態能源占據多的城市,沒有什么成功經驗可以借鑒。在以往的生態經濟發展中,雖然榆林曾有幸獲得了優異成績,但其發展模式并不是特別成熟,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1)粗獷的工業生產模式沒有減輕,創新能力較差,工業發展動力不足,資源二次利用率低;資源環境負荷水平與傳統工業發展模式兩者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工業發展主要依靠能源,而能源杰出的局面會不斷導致工業發展更為相似;(2)不同企業之間生態互動沒有形成,獨立的生態生產開展與生態經濟發展對立而行,生態經濟建設的最終目的無法達成,企業與企業之間要將不同的環節靈活結合,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確保企業在生產過程中保持收益最大化;(3)資金短缺。由于國家對企業貸款出臺的相關政策,對中小企業提升了貸款門檻,諸多中小企業無法滿足企業貸款需求,所以在沒有擔保的情況下,資金成了影響企業發展的主要問題之一[6]。
由于榆林市資源規劃不完善,導致其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受限。同時,也充分體現了榆林資源型產業結構。因此勞動力需求單一與多元化缺乏的通病普遍存在,而這些缺點導致榆林市發展失衡,與最終轉型目標相差甚遠[7]。以榆林市榆陽區為主要案例,據調查得知,2016年榆陽區全面總產值高達約557億元,按比價以此類推計算,比2015年增長了8.5%。其中第一產業占比3.7%,第二產業占比7.1%,第三產業占比11.3%,其數值仍在不斷上升。以上數據充分體現了榆林經濟產業的位置,而煤炭資源則是所含有的人才、設備及資金等數量最多,搶占了其他行業的一小部分資源,此情況的出現不利于生態經濟建設發展的穩定性。此外,榆林市生態經濟建設開展較晚,再加上許多大型企業轉型速度較慢,煤炭等行業由于受到生態經濟發展的影響,對生態產業產生了排擠反應,生態經濟建設的發展更加困難。
榆林市依靠自身能源,促使該市經濟大幅提升,但由于發展理念落后,造成了如今過度開采的局面,粗獷的工業發展模式雖說使經濟發展更為迅速,但也直接導致產業發展過于單一,生態經濟發展也受到了制約。應嚴格按照生態經濟建設發展要求,以知識、技術等作為主要支撐進而全力發展,社會繁榮與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創新服務是重要的突破點。榆林市所屬的服務業還以傳統行業為主,現代化所包含的科研開發、金融保險、房地產、軟件開發、租賃、信息傳輸及商業服務所占的比例偏小。第三產業中傳統行業所占比例直線下降,但仍為主要發展方向,可以看出,產業與產業之間的比例嚴重失調,因此各產業內部結構需進一步完善[8]。
中國經濟建設未來發展過程中,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主要核心發展目標,對于高等教育豐富學科是一個良好的機遇。榆林市教育局應深入挖掘生態文明建設的各個方面,在教育大綱的具體開展過程中,要把握好方向,資源規劃要合理,嚴格按照“分類”的原則決定所需的課程與專業,深度開展社會主義文化,培養生態學家。將生態文明的思路與理念始終貫穿至教育當中,建立教育領導層與高等院校的生態建設,提出相應的改革手段,促使高等服務教育得到進一步的加強,全力支持科研院所與高等院校在所允許的范圍內對區域經濟發展和地方經濟發展的幫助,全面加強資源優化與環境保護力度,使節能環保的產業結構得以形成。
生態經濟建設中,完善產業結構是最為關鍵的,分析國內外生態經濟建設成功的案例,在對榆林市社會各方面因素充分考慮后,本文建議榆林市生態經濟建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特色農業的發展可將地方資源所含優勢最大化,這是帶動生態經濟建設發展的關鍵[9]。但由于粗獷的產業結構發展模式導致生態農業發展受到制約,加上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淡薄,所以我國綠色農業的生產環境在一定程度上遭受破壞。但榆林市所處地形的最大特點就是能源極為豐富,加上地廣人少,為此所產出的農副產品都較為天然無污染,其開發潛力較強。(2)從上文中,國家第一、第二產業的發展分析得知,工業化中所含的工農業發展體系,大致可劃分為三個階段,農補工、以工補農及農工自我發展,而反哺農業才是最終經濟發展的目標[10]。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作為全世界人民所向往的一種價值理想與目標,共同價值的實現涉及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是一項極為復雜且艱巨的系統工程,同時也是榆林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改革的關鍵路徑,需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實現,只要始終以科學發展觀為主導,以生態經濟文明建設為方向,榆林定會實現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