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廣東省輕工業技師學院 廣東 廣州 510220)
從傳統文化角度分析,近年來中國對各項傳統文化傳承與弘揚極為重視,因此,為進一步在職業院校學生群體宣揚傳統文化,各院校將開辦武術課程全面落實,學生通過武術學習與訓練,可充分鍛煉自身身體機能,并幫助青少年學生更為深刻地感受及體會中華傳統文化內涵,增加學生群體民族文化自信及認同感。盡管各職業院校對該課程開辦有所重視,但在實際教學環節仍有多種外部因素對武術課程教學質量有所影響,使其真正意義及作用無法發揮,因此,對武術課程改革成為職業院校教師的重要工作之一。
職業院校學生專業課程較多,知識涉及范圍較廣,導致該階段學生壓力過大,更容易產生焦慮、心慌等心理狀態,并且因時代發展,部分學生缺乏鍛煉,課余時間多花費在各項電子設備上,看小說、玩游戲、追劇等網絡娛樂方式成為學生休閑首選,因此,各項身體機能及綜合素質正在逐步下降。但在后續就業、擇業環境,部分社會企業不僅要求人需要具備過硬的專業技能和科學文化知識,同時更注重人才身體及心理狀態,而武術訓練開展可有效提高職校學生各項身體機能,并確保學生塑造健全人格,減少心理疾病發生。
首先,從武術作用講,該項運動可有強身健體效果,提升人體各肌肉、韌帶、肌腱、皮膚各處柔韌性、協調性、靈活性等,并進一步促進人體血液循環及局部新陳代謝,由此即可發現武術運動具有較高的保健養生價值,可在各職業院校中大范圍普及和推廣,擴大其影響力,充分發揮該項運動作用;其次,武術運動訓練可深化錘煉職校學生品格,促進學生樹立良好價值觀念及行為習慣,強化學生個人道德修養養成,讓學生在面臨各種挑戰及困難時仍可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加以面對,此外,當前社會各種網絡信息泛濫,極易對學生思想造成沖擊,而武術訓練可充分強化學生心理素質,使該階段學生堅定本心。與此同時,武術運動具有極強的表演價值,可為觀賞者帶來強烈的視覺感受,通過力與美的展示,可帶動觀賞人群情緒和心理動態,進而調動職校學生體育鍛煉興趣和熱情,且該項運動對場地無特定要求,更便于各職業院校開展;最后,作為傳統文化的構成部分,愛國主義情懷是武術運動的一大特征,因此將該文化運動與不同專業科目及思想進行深度融合,通過潛移默化將民族情懷及愛國關鍵對學生加以滲透,更有助于各職業院校弘揚及傳承中華文化,從而培養出道德、理想、素質、技能多項能力兼具的社會應用型人才。
當前部分職校學生對于武術概念仍舊停留于各種影視作品及武俠小說中,說起各種武術形象,也多被“刀光劍影、白衣勝雪、江湖、輕功、內力”等形象與字眼所禁錮,往往忽略實際生活。在職業院校教學中并沒有各種影視劇所展現得如此夸張,但正因為長時間被各種武俠小說及影視作品所影響,繼而導致部分學生對武術運動認知尚不清晰、理解也過于片面、不夠透徹。據調查顯示,大部分職業院校學生對于武術的了解和認知都源于各種小說、電影、電視劇或雜志書籍,而通過系統性院校體育教學對武術運動進行了解的學生比例僅占少數,而大多數學生則表示在未進入學校生活前并沒有真正接觸過傳統武術,毫無武術基礎可言。通過這一調查足可表明當前職校武術課堂教學系統性嚴重不足,相關理論知識有所欠缺,學生對武術學習重要性及作用無充分認知,從而嚴重影響該課程教學質量。
在開辦一段時間武術教學后,針對該學生群體進行第二次調查發現,在短時間的武術課程學習過程中,有大部分學生給予正面的評價,認為通過該項學習對自身發展有積極影響,使自身心理及身體都得到充分放松,也有部分學生認為通過武術學習使自身掌握一項運動技能,盡管如此也仍有少部分學生認為該課程并不適用,對武術學習和訓練持有負面評價。但根據調查訪問同樣可以發現,在未開展武術課程前多數學生持有好奇、喜愛和向往的心理狀態,但經過一段時間學習,反而興趣有明顯下降,并認為該項課程作用及意義有限,其根本原因則是,各職業院校教學方式及內容存在一定問題,從而導致學生興趣不高,因此針對該問題各院校應將自身學習特色與之結合進一步優化和改善。
當前職業院校武術課程教學內容設置主要立足于學生群體基本身體素質,從而導致教學內容多以基礎、舒緩的武術活動及互動項目為主,例如:太極劍、太極拳等內容,而該階段學生性格正處于好動、跳脫、思維活躍階段,過于緩慢的活動項目難以激起學生興趣,學生對此內容必然有所不滿甚至排斥。據調查表明,大部分學生認為武術課程與自身預期相差較大,完全無法激起學生欲望,并且多數職業院校學生認為想學習一些強度較大,實用性較強的傳統武術,以便日后遭遇各種突發狀況或危險時可及時用來防身,而不僅僅利用武術運動強身健體,認為若只將武術用作鍛煉身體的一項運動則失去該課程開辦意義。此外,也有小部分同學認為武術并無實際應用價值,與花拳繡腿無二,不值得花費大量時間進行訓練。由此可以看出,選擇學校武術的職校學生目標明確,希望通過該課程掌握自我保護能力,并使自己修身養性,但實際職業院校武術教學多為各種初級劍術、拳法、棍術等,該武術內容學習較為簡單,但與實用性相比顯然表演性更強,即使掌握完整動作套路也無法在生活中靈活運用,長此以往,則會導致學生興趣下滑,進而影響武術推廣與發展。
為進一步強化職業院校武術課程重要意義及必要性,應將當前各院校教學情況進行了解并結合,同時也為更加有效的在職業院校弘揚中國文化,實現利用武術進行強身健體、防身自衛、立德樹人等多重教育目標,則應有針對性對武術課程進行改革創新,深度強化武術實用性,促使職業院校將武術教學作用真正發揮。
一直以來,各職業院校教學模式都較為傳統,課堂上教師多作為主導者開展教學任務,武術教學也與其他課堂一樣,但過于傳統的教學觀念則不利于武術教學深入開展,因此為提高武術課程教學質量及實用性,應從轉變教學觀念著手,打破傳統教學觀念束縛,在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主體地位及優勢,將學生需求與后續發展作為武術教學重點,在原有武術教學基礎上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在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制定選擇上也能夠充分考慮學生意愿,對學生群體想法加以收集、整理并充分參考,將其與院校內部實際情況相結合,選取更為合理的教學內容與方式,與此同時,不同專業課程男女比例差距較大,且教學設施、學生身體素質也有明顯差異,該系列問題教師需要進行充分考量。最后,當前部分職校學生對武術發展源頭及意義了解有限,常發生錯誤認知,從而導致學生學習態度并不端正,嚴重影響教學效果,面對如此情況,教師應引導學生強化個人基礎認知,感受武術魅力,積極轉變自身思想觀念和學習態度。
在職業院校教育體系中,為確保專業教學質量設置明確教學目標效果較為明顯。例如,數學科目,該教學目標主要為培養學生數學綜合能力及數學思維;語文則主要培養職校學生文字運用能力和文化素養,而武術課程想要確保課堂教學質量同樣需要確立教學目標。而武術課程教育目標則應通過各項教學內容加以體現,該課程教學內容對后續教學走向有直接引導作用,因此為充分落實武術課程教學并確保其實用性及價值意義,需要對該課程教學內容加以改進,課程設置環節應以學生興趣為前提選取實用價值更高、趣味性更強的武術項目和內容,全面取代傳統武術教學內容,對認可度低、實用性差的教學內容全面消除,確保各職業院校武術教學從根本上進行改革與創新。據前期調查顯示,部分學生希望通過武術學習與訓練達到自衛防護作用,因此,院校可將其作為教學內容改革基礎,將傳統意義上的初級拳術、棍術、劍術等內容改為擒拿術、青年長拳、基礎功法等內容,新穎的武術內容和活動能夠進一步調動學生對于該課程的學習熱情。以青年長拳為例,該項運動在武術領域中屬于對練套路之一,較為常見,且易于學習、實用性強,職校學生群體既可用來單獨訓練,也可以組合訓練,教師指導也更為方便,一旦學生掌握該拳法要領及套路后,在課余時間也可自行進行單獨訓練,使其對該項拳法靈活應用,既能使身心得到鍛煉同時也能幫助職校學生感悟武術內涵,從而發揮自衛防身作用,取得良好學習效果。
傳統職業院校武術科目授課多為教師進行相應動作示范、講解及領做,學生則是被動接受武術信息,機械性跟隨教師動作加以模仿、跟練、學習,該教學方法多為集體教學和練習,盡管學生可通過這一教學方法獲取相應技能與知識,但教學效果有限,教學效率及質量都未達到預期效果,而在該學習過程中,學生極易產生枯燥且乏味的學習心理,進而失去對武術的學習熱情,當學生認為該課程與自身預期嚴重不符時,進而導致學習態度遭受嚴重沖擊,直至對該課程完全喪失興趣,因此為保證教學效果和質量,職業院校武術教師應立足于學生需求,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在教學內容進行創新基礎上,可針對新式武術內容特點對教學方法進行優化,同樣以青年長拳為例,該武術項目具備實用性特點,因此當學生基本套路學習后,教師可安排學生之間兩人一組進行練習,教師負責從旁演練動作并對其進行指導與糾正,一旦發現學生動作不夠規范、標準必須立即指出,讓學生做出相應改正,演練結束后,也可建議學生通過隨機對練或游戲對練等方式進行武術練習,以此提升課堂趣味性,同時教師需要對課堂進行靈活安排,從而保證教學節奏緊湊,學生訓練方式及活動量也更為合理、科學。
武術學習屬于探索性過程,因此,在開展教學活動環節,教師過于強調知識灌輸,則無法將武術實踐性充分體現,武術實踐的最終意義是學生對知識與技能掌握足夠靈活,且能夠融會貫通。基于此教師應對職校學生進行積極鼓勵,使其發揮自身智慧及創造力,在武術學習和訓練階段對現有拳法招式及套路進行改變和創新,尋找更適合自身的動作招式及武術套路,創造屬于自己獨有的武術風格,通過民主且平等教學模式可充分激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不斷探究,從而深化武術影響力,使其促進職業院校學生綜合素質養成。此外,輕松、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學生也可自行進行交流由此對武術套路有更深層次體會,真正將所學武術招式進行學以致用,并將武術課程本質及意義全面體現。
職業院校武術課程除對學生進行武術招式及動作傳授外,同時也應對學生群體介紹基本的技術體系架構和相應理論知識,例如:各種器械、拳種、流派等,充分拓寬學生眼界和視野,使學生對中華武術有系統、完整的基礎認知及了解。此外,對學生進行理論傳授,更有助于在課堂教學中融入中華文化,以道家文化及儒家文化為主,與中國武術關系密切,學生通過理論學習也能夠充分體會道家陰陽與五行、佛家隱忍、儒家仁愛等各種哲學思想,在此基礎上,各職業院校可更為有效的完成弘揚中華武術的最終教育目標,充分激發學生民族責任心,致使全體學生都能夠通過武術學習修身養性、強身健體、自衛防護。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武術意義十分重大,其作為中華文化的一種,各職業院校有責任和義務對其進行弘揚與傳承,通過轉變武術教學觀念,優化教材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強化武術理論知識學習,以此提高武術實用性及實踐性,進一步激發學生對該課程學習興趣,從而保證職業院校武術課程教學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