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生兵,裴海東,劉生虎,余彩芬
(甘肅省敦煌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甘肅 敦煌 736200)
敦煌地處甘肅省河西走廊最西端,甘肅、青海、新疆3 省(區)交界處,隸屬酒泉市,轄區總面積3.12 萬km2,綠洲面積0.14 萬km2,常住人口20 萬人。轄8 個農業鄉(鎮),56 個行政村,382 個村民小組,耕地面積2.19 萬hm2。年農膜覆蓋面積約1.47萬hm2,農膜年使用量1 500 余t。地膜在增溫保墑的同時也帶來了耕地和環境污染的問題。近年來,敦煌市充分發揮國家、省、市、縣廢舊農膜回收利用項目資金的作用,通過建立完善廢舊農膜回收和“以舊換新”“交舊領新”回收機制,2018—2020 年累計完成回收面積4.09 萬hm2,累計回收量2 784.5 t,回收率分別達到了80.9%、80.6%、80.74%,回收量穩定到了80%以上,圓滿完成了各年度廢舊農膜回收利用工作目標任務,為治理農田“白色污染”起到了積極的助推作用。
2.1.1 扶持補助有效 采取政府扶持、財政補助,從廢膜的回收和加工再利用等環節入手,建立了政府扶持引導、企業主體運行、全民參與治理、市場化推進的廢舊農膜回收利用機制。按照“十有”標準,建成廢舊農膜再生資源利用示范點1 個,廢舊農膜回收專業化網點10 個,制定完善了開展廢舊地膜回收利用“交舊領新”“以舊換新”的工作機制。為消除耕地廢舊農膜污染、實現農業清潔生產夯實了基礎。
2.1.2 加工體系健全 通過農村清潔生產(廢舊地膜回收與利用)項目實施,扶持回收加工企業建立起了全市廢舊農膜回收加工循環利用體系,引導建立健全了“廢膜回收—集中拉運—廢膜破碎—強洗漂洗—甩干分離—拉條造粒—再生顆粒”,將加工的再生顆粒進行銷售或生產PE 管材,形成了全市廢膜回收和再生利用的健全體系。
2.1.3 獎補結合促治 將廢舊農膜撿拾回收機械納入了農機購置補貼范圍,減輕了廢舊農膜撿拾機械購置費用,有力地加快了廢舊農膜回收工作的推進步伐和回收效果。認真落實了國家農業循環經濟促進法激勵措施,逐步完善了廢舊農膜再生利用的稅收優惠政策。扶持加工企業對加工環節進行了升級改造,增加了薄膜干洗裝置,對破碎過程進行了研發和改進,避免了大量污水的產生,節約了能源。落實以獎代補扶持措施,對開展廢膜回收利用工作扎實、效果明顯的組織和農戶,經全面查驗考核公示后兌現獎補政策,實現以獎促治的目的。
2.1.4 法律條例保障 敦煌市人民政府印發了《關于禁止生產、銷售、使用不符合強制性國家標準農用薄膜的公告》,以此為手段,結合“3·15”消費日、“6·5”世界環境日等活動日,在各鎮集市及主要道路開展宣傳活動。2021 年以來開展宣傳培訓38 場(次)、2 600 余人(次),發放宣傳資料1 萬余份,通過各種新聞媒體發布廢膜回收利用信息50 多篇,懸掛全市廢舊農膜回收網點示意圖、宣傳橫幅50 余幅。
2.2.1 推廣了一項技術 引導農民科學使用農膜,著力推廣0.01 mm 以上厚度地膜應用技術,降低撿拾難度和撿拾成本。在適宜地區推廣適時揭膜技術,提高廢舊農膜回收率。積極開展全生物降解膜、高效環保地膜的引進試驗示范,不斷探索廢舊地膜回收利用新技術、新模式。
2.2.2 明確了一項標準 為了使廢膜回收利用工作穩步健康深入開展,積極開展廢舊農膜“以舊換新”工作,圓滿完成各項工作任務,制定了敦煌市廢舊地膜回收標準,由回收企業嚴格把關抽檢,進行折純確定兌換數量。交售的廢舊地膜必須曬干抖凈,不得摻雜石頭、土塊、作物根茬等雜物。泥土含量不能超過25%,水分含量不能超過2%,回收時企業嚴格把關抽檢,安排經過培訓的回收人員勘驗,用卷尺測量數量,通過翻驗確定農膜的含柴草、泥土量,進行折純確定數量,雜質含量超出部分按照抽檢結果折量。
2.2.3 制定了一個辦法 制定了采用現金收購的最低收購價,明確了最低收購價,廢舊地膜現金回收價格為60~80 元/m3,折純后約為1 500 元/t(根據水分泥土等雜質含量大小確定計量方式和折純量)。采用廢膜“以舊換新”的,對達到回收標準的廢舊地膜,經現場查驗計量,采取“交5 領1”的方式進行回收的辦法,即每上交5 kg(折純量)廢舊地膜領取1 kg 新地膜。為保證回收廢舊地膜的干凈,采用了以量方測算的收購方式為主,1 m3廢舊地膜兌換新地膜5~8 kg(根據雜質含量確定)。同時,要求回收網點的管理人員必須做到“人+車+身份證+登記冊”的照片收購管理模式,對每一個交售廢舊地膜的車輛必須做到登記在冊,并做到一車一登記、一車一照的“人+車+身份證+登記冊”的圖片管理模式,照片要求能看清楚交售人員、交售人員的身份證和所交售裝載著廢舊地膜的車輛,照片下方記錄交售廢舊地膜數量和兌換新地膜數量或者是金額。所有收購點管理人員均加入專門設立的微信工作群,收購廢舊地膜照片做到隨收隨照隨傳,由回收點主管企業進行打印裝訂成冊待查,項目實施單位和回收點主管公司將隨時派巡回督查人員前往收購點進行監督檢查。
2.2.4 完善了一個模式 回收網點實行“人+車+身份證+登記冊”的照片收購管理模式,對每一個交售廢舊地膜的車輛,必須做到登記在冊,并做到一車一登記、一車一照片。回收過程中,由鎮村組織、項目實施單位和回收點企業組成的巡回督查小組對收購網點進行定期和不定期監督檢查,確保廢舊農膜回收公平合理。
2.2.5 定制了一張卡片 在兌換時,廢膜回收企業定制了新地膜兌換卡(分1 kg、3 kg、5 kg、8 kg、10 kg),使交售的農戶可以“積少成多”“零存整取”,交售的農戶可以先將兌換卡存起來,等積累到一定數量后可以一次性領取新地膜,解決了單次兌換數量較少無法兌換整卷新膜的難題,使農戶可以多次交售廢膜集中領取新膜,提高了種植戶交售廢舊地膜的積極性。
2.2.6 增加了一套裝置 即在加工環節增加了薄膜干洗裝置。在廢舊農膜破碎清洗前,初步分撿后,根據廢膜的含雜質程度,利用薄膜干洗裝置進行除雜,此裝置是在水洗裝置模式上的一個改進,利用氣流干燥法取出廢舊農膜中含有的水分和泥沙,然后進行熔融擠出切粒,避免了大量污水的產生,節約了能源。
2.2.7 改進了破碎模式 即對破碎模式進行了研發和改進。企業利用自身研發新技術,改新培刀式薄膜破碎機,在原有破碎機的基礎上加改裝置,使原來儲積式破碎法改成為逐步破碎法,使動力設備破碎力由點動爆發式改為逐步破碎,使動力設備運行穩定性得到改善,并提高了破碎產量。
通過幾年的持續探索完善,形成了一整套敦煌市廢舊地膜“以舊換新”“交舊領新”實施細則、回收加工環節補貼實施細則,明確了考核獎勵管理辦法、補貼獎勵標準,實施回收加工全程監督管理。
2.3.1 加強了全程監管考核 農業農村部門項目實施單位對回收、加工等環節通過現場督察檢查、查看臺賬票據、影像資料、鎮村調查評價、考核驗收等多種方式加強監管考核,同時將相關工作考核情況及獎補計劃向社會進行公示,接受社會各界監督,經公示無異議后兌現獎補資金。
2.3.2 實現了關鍵環節無縫監管 通過“人+車+身份證+登記冊”的照片收購管理模式,增強了回收環節監管的便利性和透明度,有效促進了回收工作的效果,實現了關鍵環節無縫監管的良好機制。
2.3.3 形成了鎮村聯動、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在春、秋、冬廢舊地膜回收關鍵季節,組成由市、鎮、村3 級巡查小組,不定期對田間地頭、閑灘空地、溝渠、農業園區、高速公路及鐵路沿線、縣鄉村道路沿線開展流動巡查,發現問題及時告知所屬鎮村和回收企業,責令限期整改,逾期未能整改的,給予通報批評。
2.4.1 建立了回收利用體系,基本實現了回收網點全覆蓋 在農膜使用量較大的7 個鎮建立了10 個廢舊農膜專業化回收網點和1 個廢舊農膜再生資源利用示范點,建成了廢舊農膜回收利用體系,基本實現了重點區域回收網點全覆蓋,方便了農戶就近交送廢舊農膜,提高了農戶的積極性。
2.4.2 政策機制日趨完善 形成了涵蓋廢舊農膜撿拾機械補貼、扶持廢舊農膜回收加工企業對加工環節升級改造、稅收優惠政策等方面獎補結合的高效實用扶持政策,保障了廢舊農膜回收利用工作穩步推進。
2.4.3 群眾參與廢舊農膜回收的積極性逐年提高廢舊農膜回收意識深入人心,回收積極性高漲,政府引導、企業主體、農戶參與、市場化推進的廢舊農膜回收利用機制更加完善。
2.4.4 加工模式更加環保,回收加工再利用全產業鏈初步形成 形成了一套“碳排放少+耗損低新型節能設備”的環保型加工模式。“農膜使用-種植增收-回收加工-變廢為寶”的回收加工再利用全產業鏈初步形成。
2.4.5 農田地膜殘留量實現了下降 據監測結果顯示,2020 年全市農田平均地膜殘留量為50.25 kg/hm2,與2017 年相比下降了1.65 kg/hm2,農田地膜殘留污染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
項目實施以來,敦煌市廢舊農膜回收率和廢舊農膜資源化利用率每年均保持在80%以上,為治理農田“白色污染”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有力地助推了農業向綠色高質高效轉變,有效地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從而保障了農業可持續發展。
因敦煌市農作物種植種類繁多,大宗作物種植面積不大,機械撿拾機難以大面積普及推廣,且沒有完善的配套全機械撿拾設備,主要靠機械+人工撿拾為主,回收率較低,用工成本較高,部分農戶撿拾回收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
目前全市僅有10 個回收網點,且其中2 個網點因交售地膜人員少、運行成本高等因素影響,目前處于“停運”狀態。而全市有56 個行政村,還有部分鄉村處于廢舊地膜回收盲區,交售廢舊地膜路途遙遠、運輸成本高、比較效益不高,加之農產品價格低迷,影響了部分農戶交售廢舊地膜的積極性和熱情。
加工過程中電費、人工、設備、垃圾清運費投入成本高。首先,清洗造粒設備更新頻繁,部分易耗損設備約2 年就需更換1 次。其次,加工過程中電費成本較高,電力供應上未能享受農用電優惠政策。再次,加工過程中沉淀池內產生的泥沙漿處理費成本較高。最后,受市場影響,再生塑料顆粒近幾年價格持續在低位徘徊,廢舊農膜回收加工企業運營困難。
在中央、省級財政的積極扶持下,廢舊地膜回收加工企業為廢舊地膜的回收起到了較大作用,但仍然存在回收積極性不高等問題。回收企業沒有條件和能力引進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其加工的成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都比較低,僅能維持企業的生存,很難承擔起輻射帶動作用,也難負擔起治理農田“白色污染”的社會責任。
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是一項長期的、系統的工作,中央、省上制定的一些扶持措施落實尚有待加強,地方政府在廢舊地膜回收企業稅收及用電方面的優惠政策沒有得到具體的落實。鎮村重視程度亟待提高,在廢舊地膜回收企業建立回收網點方面的用地、用水、用電等方面沒有給予扶持,在某些程度上影響到了工作的進一步推進。
通過傳統媒體和新型媒體齊力發聲呼吁,對廢舊地膜相關法律法規內容開展全面深入宣傳,提高社會關注度,使全社會各界都能積極參與到廢膜回收、美化環境的行動中來。
政府要協調農業農村、各鄉(鎮)政府、稅收、生態環保、自然資源、電力等多部門聯合,形成一套系統的、配套的、綜合涵蓋稅收、用電、用地等方面優惠扶持政策的機制,堅持“扶大、扶優、扶強”的原則,進一步完善政府扶持、企業主導、廣大種植戶踴躍參與的良性治理氛圍。
嚴格落實《甘肅省廢舊農膜回收利用條例》規定,農業農村部門主動與公安、工商、質監等部門聯合行動,定期對農膜銷售市場、銷售門店開展專項檢查整治,嚴禁銷售厚度和其他指標不符合強制性國家標準和地方標準的農用地面覆蓋薄膜。對已進入生產銷售環節的違規農用地膜進行查處。農膜回收利用企業開展分片包干、建立健全回收網點或培育形成穩定的廢膜回收經紀人隊伍,對所承包區域廢膜回收率達到規定要求的,經考核驗收并向社會公示、無異議后,方可享受優惠扶持政策。
采用“政府大力扶持、財政資金補助、企業市場化運行”的機制,圍繞廢膜的回收到加工再利用各個環節助力,讓企業增加建設回收網點數量,力爭實現網點全覆蓋,方便農戶交售。引導做大做強,提高經濟效益,努力實現以企業為主體、全民主動參與、市場化推進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的長效機制。
積極向上級部門爭取政策和資金扶持,開展農膜回收區域補償制度試點探索工作。不斷創新區域農膜回收綠色補貼政策,通過全面優化以獎促治補貼資金配置,充分發揮鎮、村2 級屬地管理的工作機制,調動種植大戶、新型經營主體回收廢舊地膜的積極性,著力提升廢膜回收利用率,促進農業生產良性發展,美化農村人居環境和減少耕地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