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玲,李自強,王子健
(重慶科技學院建筑工程學院,重慶 401331)
《橋梁工程》課程的“課程思政”實施思路:堅持把“育人”—教育的生命,把“立德”—教育的靈魂,把“引領正確價值導向”“塑造共同理想及信念”—《橋梁工程》授課和學習的最基本底色三點結合,在“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基礎上,努力探索,牢牢把握住核心的教育指向力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頂層內容及體系構架是政治上的認同、國家意識的統一、文化自信的培養和公民人格的完善,從而形成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同向同行,協同一致的雙向效應。
(1)育人和立德齊頭并進:始終牢記新時期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工作的核心原則,在《橋梁工程》的教學活動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相關內容,構建專業知識技能培訓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新模式,致力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努力保障學生健康成長,保障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機制的落實,努力做好學生成長道路上的引導人。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課堂教學全面融合,通過提升課堂教學的整體效果帶動“三全育人”這一目標工作,同時實現育人質量質的提升,來推動《橋梁工程》專業學科建設,努力培養更多愛國愛黨愛民,政治素質過硬的卓越工程師。
(2)內容體系架構:以橋梁工程專業教育為基礎,在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中,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積極傳播對黨的忠誠、對國家的熱愛、要注重培養積極向上不言失敗的正能量,要培養勇于探索和專注地對科學的熱情。將思想價值引領全面貫穿于教學大綱、課程計劃及標準、課程授課內容、教學評價體系等各個主要的教學環節。
(3)協同效應:形成教育中以思想政治課程為核心,以專業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設為主要支撐的課程標準體系,努力形成“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協同一致的雙向效應。

圖1 “課程思政”實施思路
合格的專業課教師,應當具備可靠的教育教學素養,同時也要有良好的個人形象和交際能力等,能夠較好地駕馭課堂,獲得學生的信任和好感。教師首先應當重視自我評價和自我提升,努力掌握新的教學技能、專業知識理論、塑造良好的個人形象、形成科學的育人意識,在教學中能夠與學生形成良性互動,并且善于掌握學生的實際情況,發揮自身優勢為學生打造有效的教學計劃。教師應轉變課堂教學中的傳統思維模式,嘗試采用多種方法構建新的和諧教學關系,在堅持育人為本的基礎上,用扎實的專業能力和高尚的人格、和煦的交流方式感化學生,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此外,還應當積極學習新時期新的教育教學技能,包括對信息化教學工具和資源的靈活利用技巧等,形成以學生為主體,以多種手段為實現途徑、以多元化評價指標為依據的新教學過程,努力保障學生專業能力和思想政治素養的全面提升。
堅持知識性和價值性相統一:用辯證的觀點去看待世界橋梁的發展史和中國橋梁的發展史,讓學生了解我國古代橋梁的悠久歷史、卓越的成就、濃郁的民族特色、以及在世界橋梁史中的崇高地位,樹立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與自豪感,不崇洋媚外,懂得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通過講解橋梁結構的力學特點、構造、施工方法,新技術、新知識點以及中國橋梁的發展現狀,促使學生努力學習,研究如何加強橋的結構的整體性,發揮各部分結構和材料的最大潛力;樹立實踐科學發展觀,以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基石,愛國愛民,嚴謹求實,執著追求,勇于進取,具備高尚的職業操守和工程倫理,把祖國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擔當起時代賦予的責任和歷史使命。
授課知識點與思政元素有機融合如下表所示:

授課要點 思政融入點 預期成效觀看講述茅以升生平的紀錄片《架橋人》通過錢塘江大橋“建-毀-重建”的經歷講述了茅以升先生從科技救國論者逐步轉變成為共產主義者的歷程,激發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讓學生談觀后感,激勵學生以老一輩科學家人格魅力和精神風貌為楷模,實踐科學發展觀,以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基石,愛國愛黨愛民,嚴謹求實,執著追求,勇于進取,擔當起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世界橋梁發展史和中國橋梁發展史用辯證的觀點去看待世界橋梁的發展史和中國橋梁的發展史,特別通過重點介紹趙州橋讓學生了解我國古代橋梁的悠久歷史、卓越的成就、濃郁的民族特色、以及在世界橋梁史中的崇高地位,強化學生工程倫理教育。讓學生寫一篇關于中國古橋的小論文,樹立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與自豪感,不崇洋媚外。中國橋梁現狀以馬克思的國際關系論去看待現階段我國是雖然只是橋梁大國,并不是橋梁強國但是也要擔負起對第三世界國家的基建援助,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懂得大國擔當的責任及重擔。讓學生暢想中國橋梁的未來,激勵學生發憤圖強,打破技術壁壘,懂得大國擔當的責任及重擔。橋梁結構的力學特點、構造、施工方法把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教育與科學精神的培養結合起來,辯證地分析橋梁結構的整體和局部的關系,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爭取在各類橋梁設計比賽中獲獎,培養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研究新材料,新結構,新的造橋機械和新的施工方法。橋梁事故分析安全和經濟的這一對矛盾的對立及統一;個人利益及集體利益的關系,強化工程倫理教育。寫一篇心得,樹立學生正確的工程倫理及職業操守。
注重隱性教育和啟發性教育,融入信息技術,增強師生互動,探索啟發式、討論式、參與式、翻轉課堂、MOOC等教學改革,形成利于提升育人實效的教學方法設計;積極探索橋梁知識與育人的結合點,充分把握時事政治、國計民生、輿論熱點、行業發展等貼近生活、貼切學生的特點,以信息技術為支撐,完善線上線下相互結合的教學資源。在實踐環節教授《橋梁工程》計算軟件的時候首選由上海同豪土木公司研發的國產有限元軟件《橋梁博士》,身體力行地支持國貨,增強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帶領學生參加每年一次的交通精準扶貧公益活動:全國大學生“茅以升公益橋——小橋工程”創新設計大賽,讓學生了解國情民情,助力脫貧攻堅,培養家國情懷。
加強多元化、過程性考核,明確課程思政要素在考核評價中的比例,以考促學,以考促行,形成體現課程育人教學目標的考核方式。比如:看完《架橋人》紀錄片讓學生寫觀后感,激勵學生以老一輩科學家人格魅力和精神風貌為楷模,實踐科學發展觀,以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基石,愛國愛黨愛民,嚴謹求實,執著追求,勇于進取,擔當起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講完世界橋梁發展史讓學生寫一篇關于中國古橋的小論文,介紹我國古代橋梁的悠久歷史、卓越的成就、濃郁的民族特色以及在世界橋梁史中的崇高地位,樹立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與自豪感,不崇洋媚外。爭取在各類橋梁設計比賽中獲獎,培養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研究新的造橋材料,新的結構形式,新的造橋機械和新的施工方法。
在《橋梁工程》教學過程中,重點培育學生求真務實、實踐創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培養學生踏實嚴謹、吃苦耐勞、追求卓越等優秀品質,使學生成長為心系社會并有時代擔當的技術性人才。將價值導向與知識傳授相融合,明確《橋梁工程》課程思政教學目標,在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愛黨、愛國、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培養科學精神。將思想價值引領貫穿于教學計劃、課程標準、課程內容、教學評價等主要教學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