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巍,王士成,劉善忠
(廊坊市人民醫院口腔內科 河北 廊坊 065000)
傳統的固定矯治器具有復雜的托槽、鋼絲和帶環等結構,為牙菌斑創造了長期滯留的位點,大大提高了白斑、齲病和牙周炎的患病風險[1-3]。這一問題引起了大家廣泛重視,有觀點認為,為避免上述副作用,接受固定矯治的患者需要在治療期間遵循嚴格的口腔衛生維護方案[4-5]。與之相反,活動矯治器在摘除之后其口腔內的生理自潔作用與常人無異,理論上不易滋生和滯留菌斑。無托槽隱形矯治技術于1997年在美國誕生,該技術自問世以來就以其舒適、美觀、便于清潔的優勢得到了正畸醫師及患者的青睞[6-9]。無托槽隱形矯治器主要通過覆蓋在所有牙齒以及牙齦邊緣的塑料透明夾板實現牙齒的移動,該系統結合了固定和活動矯治器的特性[10-12]。理想情況下,無托槽隱形矯治器除了在進食、刷牙和引用含糖飲料之外均需要佩戴。本研究對比患者在接受這兩種矯治技術后的多項牙周指數,旨在初步探討無托槽隱形矯治系統對牙周健康的維護效果。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7年9月-2020年9月在筆者醫院正畸科接受治療的60例安氏Ⅱ類1分類錯牙合畸形患者為研究對象,女43例,男17例。其中30例(女21例,男9例)采用無托槽隱形矯治,年齡18~49歲,平均為31.1歲;30例(女22例,男8例)接受固定矯治(選用美國Ormco公司的Damon金屬自鎖托槽矯治器),年齡17~51歲,平均年齡為30.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的所有患者在正畸治療前均已進行了完善的牙周基礎治療,牙周健康狀況普遍改善,并在正畸治療過程中得到持續維護。至少在上下頜均連續佩戴矯治器6個月以上,固定矯治器的托槽至少覆蓋24顆牙面,僅選取粘接托槽的牙齒進行牙周狀況評估,從正畸治療開始至結束期間連續評估3次,每次間隔10~12周。所有患者身體健康狀況良好,治療期間未服用抗生素及菌斑抑制劑,且均遵循牙周基礎治療后衛生宣教建議的口腔清潔習慣。
1.2 評價指標:采用L?e & Silness提出的GI、PI和PBI分別記錄牙齦炎癥、菌斑堆積和齦乳頭出血狀況,口內檢查則通過測量特定牙齒的SPD來完成。
1.2.1 根據牙齦邊緣的顏色、形態、質地和有無出血等臨床表現來評估牙齦炎癥情況,即GI,具體評分標準如下:0=正常牙齦;1=輕度炎癥(輕微的牙齦顏色變化及水腫,探診不出血);2=中度炎癥(牙齦發紅、水腫,探診出血);3=重度炎癥(明顯的發紅、水腫,有自發出血傾向或潰瘍)。
1.2.2 通過齦乳頭探診時的出血情況判斷PBI,具體評分標準如下:0=牙齦健康,探診無出血;1=少量點狀出血;2=沿牙齦緣可見多個出血點,連成出血線;3=探診后臨間隙牙齦三角區廣泛出血;4=探診后大量出血,出血延伸至牙齦邊緣,伴隨血滴形成。
1.2.3 通過觀察及探查齦緣附近牙齒表面的菌斑堆積量判斷PI,而不采用菌斑顯示劑,具體評分標準如下:0=牙面無菌斑;1=可見菌斑薄膜;2=游離齦和齦溝內可見帶狀斑塊,牙間隙處未探及;3=牙間隙處可探及較厚的斑塊沉積。
以上三種指標評估的牙位均為從中切牙至第一磨牙的唇(頰)舌(腭)側,其中上頜右側和下頜左側象限選取頰(唇)側評估,上頜左側和下頜右側象限選取腭(舌)側評估。利用Hu-Friedy?牙周探針沿牙體長軸在各個牙面進行仔細探查,記錄每個象限中第一前磨牙和第一磨牙的近中、遠中、唇(頰)側及舌(腭)側的SPD,若前磨牙被拔除,則用同象限的尖牙代替。為了更客觀地比較GI、PI和PBI的結果,利用如下公式對每位患者的平均牙周健康狀況打分:牙周健康狀況得分=患者所有評分之和/評估牙位數量。
1.3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記錄GI、PI、PBI和SPD四種指標平均評分的第一四分位數值(25%)、中位數值(50%)、第三四分位數值(75%)、最小值、最大值、平均數及標準差,繪制Box-Whisker-Plots箱線圖比較組間差異,并采用t檢驗分析,P<0.05認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GI、PI、PBI和SPD評分結果及Box-Whisker-Plots箱線圖分別如表1~4和圖1~4所示。對箱型圖中各異常值進行核實,均在正常范圍內,出現原因可能與患者個體差異相關。

圖1 兩種矯治方式在連續三次評估中GI指標及GI指標平均值的Box-Whisker-Plots箱型

表1 兩種矯治方式在連續三次評估中GI指標的變化

圖2 兩種矯治方式在連續三次評估中PBI指標及PBI指標平均值的Box-Whisker-Plots箱型
第一次隨訪檢查時,治療組與對照組間的GI、PBI、SPD相似,PI則表現出顯著性差異。圖1A、2A、3A記錄了GI、PI、PBI的中位數值自第一次評估之后隨著時間推移逐漸降低,表1~3所記錄的平均值也表現出了相似的趨勢,無托槽隱形矯治組各個指標的降低趨勢相較于固定矯治組均更加明顯,而如圖3B所示,兩組在PI指標方面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圖3 兩種矯治方式在連續三次評估中PI指標及PI指標平均值的Box-Whisker-Plots箱型

表2 兩種矯治方式在連續三次評估中PBI指標的變化

表3 兩種矯治方式在連續三次評估中PI指標的變化

表4 兩種矯治方式在連續三次評估中SPD指標的變化

圖4 兩種矯治方式在連續三次評估中SPD指標及SPD指標平均值的Box-Whisker-Plots箱型
本研究采用無托槽隱形矯治和固定矯治對安氏Ⅱ類1分類錯牙合畸形伴牙周病患者進行了正畸治療,患者的多項牙周健康指標通過記錄和統計學分析得到了直觀評價。對接受兩種矯治手法治療期間的慢性牙周炎患者進行了完整而系統的牙周健康狀況評估,通過記錄和統計學分析得到了直觀評價。隨著正畸治療的進展和正畸方式的改進,牙菌斑、牙周出血狀況和齦溝探診深度都有了一定改善。然而,該研究的缺陷在于納入的患者在開始治療前,其牙周健康狀況尚可或已接受了系統牙周基礎治療。因此,本研究并未討論牙周健康狀況較差患者在正畸治療中的各項指標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結果和結論的全面性。
所有患者GI、PI和PBI三項指標的初始平均值均大于0,SPD大于2 mm。在第一次評估時,兩組患者僅PI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這與固定矯治器佩戴后清除菌斑比較困難有關。隨著治療的推進,患者在隨后的兩次篩查中各項指標均不斷降低,這得益于牙周基礎治療中衛生宣教對患者口腔清潔習慣的改善。
由于活動矯治器便于摘戴的特性,該矯治方式在理論上更利于牙周健康的維護[13-16],但如本研究結果所示,兩組GI、PBI和SPD三項指標并未表現出統計學差異,這可能與正畸醫師在治療前往往會建議牙周條件較差的患者選擇活動矯治器有關,固定矯治器治療組的初始牙周狀況可能更好。相反,也有觀點認為無托槽隱形矯治器對整個牙齒及牙齦緣的覆蓋會引發食物殘渣和糖分的堆積,從而引起牙齦慢性炎癥[17],而矯治器邊緣也會對游離齦產生磨損性刺激。
綜上所述,接受固定矯治的患者PI明顯高于無托槽隱形矯治,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無托槽隱形矯治對菌斑的抑制效果相比于傳統固定矯治更加顯著,該結果為慢性牙周炎患者矯治方式的選擇提供了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