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英華,倪宇昕,謝安琪,楊 芬,劉 學
(華中科技大學協和深圳醫院口腔科 廣東 深圳 518052)
牙列缺失是指各種原因導致的上頜或(和)下頜牙列全部缺失,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在中老年人群中比較常見[1]。牙列缺失會嚴重影響牙齒原有的功能及美觀,會對患者身心帶來很大影響,應當盡早修復。目前,以功能及美學修復為主的牙種植技術已成為牙列缺失患者主要的牙列重建方式,能夠明顯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2]。然而種植體植入位置的精確性對修復效果及并發癥會產生嚴重的影響。以往研究顯示[3-4],正確精準的術前定位能夠避免對牙槽神經、血管的損傷,對術后并發癥進行預防,提高修復效果。隨著計算機技術與影像醫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推動了數字化導板技術在口腔醫學中的應用,其能夠在術前對種植體位置進行規劃設計,實現牙種植體的精準植入[5]。本文就數字化導板技術在中老年牙列缺失患者種植固定義齒修復中的應用價值進行探討,以期為臨床提供參考依據。
1.1 一般資料:連續性納入2018年1月-2019年12月筆者醫院口腔科收治的50例中老年牙列缺失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5例。對照組中男17例,女8例,年齡50~68歲,平均(60.43±3.26)歲,15例為上頜牙列缺失,10例為下頜牙列缺失,牙槽骨高度為(2.57±0.20) mm;觀察組中男16例,女9例,年齡50~70歲,平均(61.52±4.39)歲;14例為上頜牙列缺失,11例為下頜牙列缺失,牙槽骨高度為(2.64±0.25) mm。本研究經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①上頜牙列缺失或下頜牙列缺失患者;②患者年齡50~70歲;③牙槽骨吸收≤1/3根長,具備牙種植手術指征;④臨床資料完整;⑤患者的診療依從性較好;⑥能夠耐受全口牙種植手術。
1.2.2 排除標準:①伴有糖尿病、感染、腫瘤、凝血功能異常、骨代謝性疾病等;②伴有磨牙癥等口腔副功能表現;③精神異常或意識障礙者;④張口受限,口腔衛生較差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常規牙種植修復方案。術前進行口內錐形束CT掃描檢查,將檢查數據導入至軟件中進行分析,按照患者牙槽嵴的寬度及高度對種植體型號進行選擇,對牙種植體的植入方向及深度進行確定。制備種植窩進行種植體的植入,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骨增量手術,植入后進行即刻固定義齒修復。
1.3.2 觀察組:行數字化導板技術輔助下的種植固定義齒修復方案。術前制作半口活動義齒作為術后臨時義齒,利用該義齒制作放射導板,對患者進行錐形束CT掃描檢查,將獲取的患者上下頜骨及義齒戴入后的數據導入至Simplant軟件中,進行數字化導板的設計;將所有數據發送至Materialise公司,對黏膜支持式種植手術導板進行制作。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數字化導板的試戴,確認導板就位后,制備種植窩進行種植體的植入,骨量不足的患者進行骨增量手術,植入后進行即刻固定義齒修復。
1.4 觀察指標
1.4.1 于修復后1個月,檢測兩組患者的種植體精度,主要包括冠部誤差、根部誤差、深度誤差、角度誤差。
1.4.2 于修復前及修復后1個月,對兩組患者的語言功能及咀嚼效率進行評估。采用視覺數字模擬法對患者的語言功能進行評分,評分0~10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的語言功能越好,采用稱量法對患者的咀嚼效率進行評價。
1.4.3 于修復后1個月,采用視覺數字模擬法對種植體的外形及色澤進行評分,評分0~100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種植體的外形及色澤越優。
1.4.4 于修復后對并發癥情況進行觀察。
1.5 統計學分析:使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xˉ±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種植體精度的比較:兩組冠部誤差、根部誤差、深度誤差及角度誤差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種植體精度比較 (例,±s)

表1 兩組種植體精度比較 (例,±s)
組別 例數 頭部誤差/mm 根部誤差/mm 深度誤差/mm 角度誤差/°觀察組 25 0.49±0.12 0.51±0.26 0.43±0.11 0.12±0.05對照組 25 0.80±0.27 0.84±0.28 0.72±0.20 0.19±0.08 t值 4.572 4.683 4.129 4.702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
2.2 兩組語言功能及咀嚼效率比較:修復前,兩組之間語言功能評分及咀嚼效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修復后1個月,兩組的語言功能評分及咀嚼效率均較修復前1個月明顯增高(P<0.05),兩組語言功能評分及咀嚼效率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語言功能評分及咀嚼效率比較 (例,±s)

表2 兩組語言功能評分及咀嚼效率比較 (例,±s)
注:*表示與修復前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語言功能評分/分 咀嚼效率/%修復前 修復后1個月 修復前 修復后1個月觀察組 25 5.22±1.86 8.47±1.12* 54.38±6.70 83.60±8.54*對照組 25 5.30±1.75 7.10±1.05* 52.29±6.41 71.49±7.22*t值 0.427 3.972 0.681 4.258 P值 0.573 0.000 0.319 0.000
2.3 兩組美學效果比較:兩組種植體外形及色澤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種植體外形及色澤評分比較 (±s,分)

表3 兩組種植體外形及色澤評分比較 (±s,分)
組別 例數 種植體外形評分 種植體色澤評分觀察組 25 90.27±3.46 91.36±3.80對照組 25 88.54±4.19 89.40±3.75 t值 0.628 0.751 P值 0.372 0.249
2.4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對照組共植入158枚種植體,發生4枚種植體周黏膜炎,3枚創面開裂,4枚基臺松動,并發癥發生率為6.96%(11/158);觀察組共植入160枚種植體,發生1枚植體周黏膜炎,1枚創面開裂,1枚基臺松動,并發癥發生率為1.88%(3/160);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許多因素會導致牙列缺失的發生,而牙列缺失會對患者的口腔功能產生影響,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同時也會對患者的美觀產生影響,給患者帶來不良心理情緒。牙種植技術是臨床治療牙列缺失的主要手段,能夠對患者的咬合功能等進行有效改善。但有研究[6-7]顯示,在牙種植術的常見并發癥中,錯誤植入位置的發生率>10%;牙種植術前的錯誤定位,能夠導致基臺松動、種植體斷裂等嚴重并發癥。而以往研究發現[8-9],通過計算機技術制作的數字化導板,能夠減輕手術創傷,輔助種植體進行精準植入,提高種植修復效果,降低并發癥。
數字化導板技術分為動態與靜態數字化導板。本研究中采用的是靜態數字化導板,其在口腔醫學領域的應用相對比較廣泛。動態數字化導板技術能夠對頜骨的實際情況進行實時反饋,能夠指導醫生對種植體的植入方向及深度進行實時調整,以實現種植體的最佳植入[10]。數字化導板技術能夠對后期修復進行預測,縮短手術時間,降低牙種植手術的敏感性,提高種植成功率[11]。任何數字化導板技術都會產生誤差,相關臨床研究證實誤差超過2 mm則能夠對種植體周圍結構造成損傷。本研究中,修復后1個月,觀察組的冠部誤差、根部誤差、深度誤差、角度誤差分別為(0.49±0.12)mm、(0.51±0.26)mm、(0.43±0.11)mm、(0.12±0.05)°,明顯小于對照組,提示數字化導板技術用于中老年牙列缺失患者種植固定義齒修復的精確性好。觀察組的語言功能評分及咀嚼效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數字化導板技術輔助種植固定義齒修復能夠改善中老年牙列缺失患者的語言及咀嚼功能,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說明數字化導板技術能夠降低種植固定義齒修復的并發癥。總結數字化導板技術用于中老年牙列缺失患者種植固定義齒修復的優點:①術前獲取患者的口腔錐形束CT數據,有利于種植的選擇及手術方案的制定[12];②數字化導板有利于醫患溝通,醫生可以通過數字化模型的演示向患者進行疾病的講解,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識及依從性[13];③數字化導板能夠對種植體植入的方向、位置及深度進行控制,有效減少種植體三維位置的誤差,提高修復效果,降低并發癥[14-15]。
綜上所述,數字化導板技術用于中老年牙列缺失患者種植固定義齒修復的精確性好,能夠明顯改善患者的語言及咀嚼功能,降低并發癥。但是本研究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樣本量較小,沒有進行長期效果觀察等,筆者今后將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