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江縣浮邱山鄉人民政府(413499) 張英姿 周建平

稻-魚生態種養模式,即利用稻田生態系統水面養殖魚類的一種生態種養模式,能達到水稻增產、魚增收的目的。根據桃江縣多年稻-魚生態種養經驗,總結以下幾點技術要點,供廣大農民參考。
1.田塊準備選擇水源充足、水質好、無污染、灌排方便、耕作層深厚、不漏水的農田。養魚稻田在春耕前加寬、加固田埂,田埂加高至50~70厘米、加寬至40~50厘米。在養魚稻田四周80~100厘米處開挖環田魚溝,魚溝寬30厘米、深40厘米,若田塊較大,可在稻田中間開挖“十”或“井”字形魚溝,另外,在靠進水口的田角或田中心挖一個深1~1.5米、面積3~5平方米的魚凼,以備魚類棲息。開廂挖溝時,應依水流或東西向開挖魚溝,以利排洪、通風透光,不影響水稻的生長。
2.稻田水分管理養魚稻田既要滿足魚類的生長需要,又要使水稻正常生長。魚溝、魚凼占稻田面積10%左右,溝、凼聯通,便于魚的活動,溝、凼里的水需常注、常新、常滿。在不影響水稻正常生長的前提下,隨著禾苗的生長逐步加深水位,保持足夠的養魚水量。一般分蘗期要淺灌,稻田中保持3~6厘米水層,水稻孕穗后需水量大,同時魚種也已長大,水層保持在8厘米以上,水稻收割后如繼續養魚,水層應再加深。當水稻需曬田時,將水位降至田面露出即可,曬田時間要短,曬田結束隨即將水加至原來水位。
3.防逃措施魚種放養前,在進、出水口設置牢固的攔魚柵。水稻栽培早期,為防止魚咬食水稻秧苗,應將大規格魚種控制在魚凼里,并在魚凼的周圍放置攔魚柵。待禾苗挺直遠離水面后,及時拆除魚凼周圍的攔魚裝置。
4.消毒與施肥在開挖魚溝、魚凼或修正魚溝、魚凼時,每667平方米用30千克左右的生石灰撒施消毒,撒石灰時田間須無積水,撒石灰1周后再灌水,并每667平方米稻田施用300千克腐熟糞肥培肥水質,4~5天后放養魚種。
5.飼養管理魚種下田前可用3%~5%的食鹽水浸泡3~5分鐘進行消毒。一般在插秧后20~30天開始投餌,如放養1齡魚種且密度較大時,放養后即可投餌。將餌料投在魚凼或魚溝內,每天上午8—9時和下午3—4時各投喂1次,投餌量視魚的攝食和生長情況而定。此外也可施少量糞肥或混合堆肥,培育天然餌料,但要控制施肥量,以免引起水稻貪青倒伏,影響水稻產量。日常中加強巡視,檢查田埂及攔魚柵,防止漏水和溢水導致魚種逃跑,發現田埂上有老鼠洞、黃鱔洞時應及時堵塞。
6.緩解種養矛盾①施肥。稻田施肥主要施用銨態氮肥及酰銨態氮肥,施肥前通常要降低水位,加之施肥量較大,施肥后田水肥料濃度高,特別是銨態氮的升高對魚類安全有威脅。為解決這一矛盾,可采用分段間隔施肥的方法,即先對一半田塊進行施肥,間隔1~2天后再對另一半田塊施肥,使魚在施肥時可以向未施肥的田塊回避;也可先排去田水,使魚集中在魚溝、魚凼中,然后施肥,施肥1~2天后,注水入田,對魚的影響較小。②施農藥。稻田養魚后,雖然病蟲害大為減少,但不能完全消滅,仍需要使用少量農藥。使用中還需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要選用低毒農藥,嚴格按照農藥說明書用藥;二是在施農藥前,先疏通魚溝、魚凼,加深稻田水位,或使稻田水份呈微流狀態;三是選擇正確的施藥方法,粉劑在早上有露水時噴施,水劑在露水干后噴灑,使農藥盡量少落入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