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縣農業農村局(415700) 袁正偉 袁樂成

1.地域范圍桃源紅茶地理標志地域保護范圍為桃源縣西安鎮、茶庵鋪鎮、楊溪橋鎮、沙坪鎮等9個鄉鎮(街道),地域保護面積4700公頃。
2.品質特征桃源紅茶條索緊細,烏潤油亮,金毫顯露,香氣濃郁;葉底紅亮勻齊,湯色紅且明亮,金圈深厚,甜香持久悠長,滋味甜醇,口感滑爽;水浸出物40.56%~46.18%,茶多酚27.5%~31.69%,氨基酸2.92%~3.39%,咖啡堿3.83%~4.01%,茶黃素5.0~7.0毫克/克,茶紅素46.0~55.09毫克/克,可溶性糖2.6%~3.39%。
3.人文歷史桃源早在西晉就有產茶。據西晉古籍《荊州土地志》中記載:“武陵七縣通出茶,最好。”清光緒《桃源縣志》引向文奎《采茶歌》一首,描寫桃源鼠溪紅茶,詩云:“碧乳霜華紫筍尖,綠窗映出指尖尖,鼠溪四月蠶桑少,解造紅茶價不廉。”這是桃源制紅茶的最早記載。清同治四年(1865年),桃源沙坪開埠運銷紅茶,因桃源生產的紅茶香高味濃,品質與“建茶”有明顯差異,以“湖紅工夫”茶名出口,桃源紅茶由此盛行。民國時期,茶葉仍為桃源縣主要特產。1915年,桃源縣鄭家驛“寶大隆興茶號”產制的紅茶獲得“1915年巴拿馬世博會名譽獎章”。1917年,桃源縣茶價上浮,茶產業走向興盛;1935年,桃源縣茶園發展到2287公頃,年產茶達570噸。
4.生產管理為規范桃源紅茶生產管理,2017年桃源縣對桃源紅茶區域公共品牌實行授權使用,截至2021年底,授權使用桃源紅茶地理標志的經營主體有31家,其中企業24家、合作社7家。通過建立監管機構、健全監管制度、加強監測執法等措施,保障桃源紅茶地理標志品牌形象、品質特征和產品質量安全。一是構建了縣、鎮、村企業(基地)四級監管網格,并配備了監管、監督、協管和檢測人員。二是制定和執行了《桃源縣農業投入品監管制度》《桃源縣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監管員和協管員工作職責》《桃源縣農產品產地巡查指導制度》及投入品市場準入、購銷臺賬、實名購買等制度,加強茶葉產品追溯監管信息平臺建設,全程可控、可追溯。三是實行縣級行業主管部門與證書持有人雙重管理。加強生產技術服務和指導,嚴格按照技術規范組織生產和經營,切實確保產品品質。四是建立了常態化質量安全檢測機制,實現茶葉種植和生產、收儲、銷售環節全覆蓋。五是建立了應急處理機制,定期開展茶葉產品質量安全執法監管抽查。
5.產業發展近年來,桃源縣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聚焦“調結構、創品牌、拓營銷”,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桃源紅茶在農業產業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領頭雁”的作用。一是促進了品質提升。全縣建成標準化良種茶園8000公頃,占總面積的60%以上;建有全國綠色食品(茶葉)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2600多公頃,獲綠色食品(茶葉)認證面積436公頃、有機茶認證面積156公頃。二是促進了產業脫貧。牛車河鎮三龍村8公頃茶園,年產值50余萬元,吸納周邊近百名貧困人口就業;楊溪橋鎮蔡家塘村,依托企業發展茶葉產業,與貧困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入股茶葉合作社或直接到公司務工的貧困人口就有1900余人。三是促進了產業融合。大力實施茶旅融合發展戰略,開通了兩條鄉村茶韻旅游精品線:“桃源縣城—鄭家驛—楊溪橋—茶庵鋪”茶韻鄉村風景之旅、“桃源縣城—桃花源—沙坪古茶園”茶韻鄉村文化之旅。四是促進了全縣茶葉大發展。桃源縣現有茶園面積1.26萬公頃,茶葉總產量6.7萬噸,綜合產值45.7億元。其中紅茶產量2萬噸,產值10億元。2021年桃源縣獲“湖南茶葉鄉村振興十大重點縣(市)”“湖南紅茶產業發展先進縣”“中國2021年度茶業百強縣”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