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玉璞 馬啟文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澤州四弦書,發源于山西省澤州府(今山西省晉城市),因其主奏樂器為“四弦”而得名,是中國傳統的曲藝體裁。[1]相傳于清代光緒年間成型,至今已流傳一百多年。在流傳過程中,澤州四弦書吸收上黨梆子、當地戲曲以及當地民歌的曲調特征,并于當地的方言相融合,形成了濃郁的澤州特色。為了推動澤州四弦書的流傳,起到保護澤州四弦書的作用,2007年1月12日,澤州四弦書被列入首批晉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09年4月24日,被列入山西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11年5月23日,被國家列入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為了了解澤州四弦書在山西省內以及全國范圍內的傳播現狀。筆者通過微信問卷星做了一次調查,共收集到345份答卷。
本次問卷共設計29道問題,涉及七類問題。
第一類問題主要了解受調查者的基本信息;第二類問題主要了解受調查者對音樂的喜愛程度;第三類問題主要了解受調查者對于民間音樂的了解及喜愛程度;第四類問題主要了解受調查者對民間說唱音樂的了解程度;第五類問題主要了解受調查者對于山西民間音樂的了解及喜愛程度;第六類問題主要了解受調查者對于山西民間說唱音樂的了解及喜愛程度。
第七類問題是本次調查問卷的核心,主要了解受調查者對于澤州四弦書的了解和喜愛程度以及對澤州四弦書傳承與發展問題的看法。
這七類問題包含四個層次的信息,通過了解被調查者的基本信息,對音樂及民族音樂的喜愛與了解程度、對山西民間音樂,特別是山西說唱音樂的了解程度,最終落腳至被調查者對于澤州四弦書的了解以及聽后的感受,從而分析出澤州四弦書傳播現狀以及傳播時出現的問題。針對分析出的問題,尋求更好的解決方法,從而找到澤州四弦書能夠傳承下去的更好的出路。
1.被調查者基本情況分析
首先,本次調查對象以青少年為主,共有345人接受調查,30歲以下的人占多數,其中,20歲以下的有102人,占總人數的29.57%;20—29歲的人數最多,為120人,占總人數的34.78%,30—50歲的有62人,50歲以上的有61人。青少年作為祖國的后備力量,兼任著傳承發揚中國文化的重要任務,在了解青少年對澤州四弦書了解情況的基礎上,站在青少年的角度思考,如何從這個年齡段的人入手,讓更多的人接受與喜愛澤州四弦書,從而促進澤州四弦書的傳承與發展。
其次,本次接受調查的345人中,沒有涉及西南地區的人,西北、東北、華北、華南、華中等地區的人均有所涉及。這其中,317人來自山西,除17人來自晉城外,其余300人均來自山西晉城以外地區。這些人中,有57.1%的人是學生,其次為“教育、文化藝術和廣播電視業”的工作者,除此之外,還涉及“工業,農、林、牧、漁、水利業,交通運輸業、郵電通信業,商業、公共飲食業、物資供應和倉儲業,房地產管理、公用事業、居民服務和咨詢服務業,自由職業”等多種行業。89.02%的人均受過高等教育,且7.54%的人的受教育程度為碩士研究生及以上。這說明,本次接受調查的人基本受過高等教育,文化水平較高,且多數來源于山西。澤州四弦書作為源于山西的民間說唱音樂,山西的人民應當對其最熟悉,從山西的人民入手進行調研,從在山西的傳播現狀入手進行分析,能相對直觀地反映出澤州四弦書目前的傳播現狀。
2.民間音樂及山西民間音樂傳播現狀分析
依據本次調查,首先,如圖1所示,受調查者中超過99%的人平時喜歡聽音樂,僅2人不喜歡聽音樂,且在這2人中,1人每年都沒有藝術方面的消費,另1人每年會花費100元以內在藝術方面,這說明在當今社會,藝術成為了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絕大多數人還是愿意在提升自己藝術修養方面花費一定金錢的。在345人中,喜歡流行音樂的人最多,有232人,占總人數的67.25%,說明在當今社會中,中國的流行音樂是被多數人所接受與喜愛的。有201人喜歡聽中國民族音樂,占總人數的58.26%,這說明在生活中,民族音樂還是被大多數人所接受的。

圖1 音樂喜好調查比例圖
其次,除了59人對民間音樂完全不了解之外,其余的286人對民間音樂還是有一定了解的,但是僅有15人對民間音樂很了解,占總人數的4.35%。這說明雖然絕大多數人平時關注民間音樂,但真正深入了解民間音樂的人卻不多。依據收集來的數據,多數人喜歡欣賞民歌、民間器樂,喜歡欣賞民間說唱音樂的僅61人,占總人數的19.43%,在四種民間音樂類型中喜歡欣賞的人數最少,遠遠低于喜愛欣賞民歌與民間器樂的人數。與此同時,在被問到“是否喜歡聽民間說唱音樂”的時候,喜歡的人數為174人,不喜歡的人數為171人,說明說唱音樂這種民間音樂體裁人們喜歡的程度并不高。
最后,筆者將接受調查的人分為兩類,第一類為家鄉在山西的人群,共317人,僅64人不喜歡欣賞山西民間音樂,說明大多數的山西人還是喜歡欣賞山西民間音樂的。第二類為家鄉非山西的人群,這部分人共28人,其中18人喜歡欣賞山西民間音樂,說明即使家鄉不在山西,也有不少人喜歡欣賞山西民間音樂。但是,喜歡的民間音樂種類集中在山西民歌以及民間器樂合奏部分,喜歡欣賞山西民間說唱音樂者依然排在所有種類的最后。雖然山西說唱音樂了解的人數較少,但是90.14%的人還是愿意了解山西民間說唱音樂。這說明,只要有足夠的資源,讓人們知道、了解山西民間說唱音樂,多數人對山西民間說唱音樂所持的是接受的態度。
3.澤州四弦書傳播現狀分析
澤州隸屬于晉城,在接受調查的345人中,有17人的家鄉為晉城。根據調查統計,345人中,僅有69人聽過澤州四弦書,占調查總人數的20%。而這69人中僅有3人家鄉為晉城。這說明,許多晉城的人,如今也很少欣賞澤州四弦書這種傳統民間音樂了。這恰恰反映出澤州四弦書的這種來自山西民間的說唱音樂在當今社會鮮為人知的傳播現狀。
筆者在調查文件中放入了一首澤州四弦書作品《勸世人書》的片段,讓大家欣賞,并讓大家寫出聽后的感受。在345人中,有34人沒有寫出感受,36人的感受為負面感受,這其中,占比最大的感受為“聽不懂”,占36人的44.44%;其次的感受為不喜歡,有13人表示不喜歡或者欣賞不了澤州四弦書,這其中有一人具體寫道,“主唱不夠吸引人,但是前奏的音樂還是很好聽的”;除此之外,還有一人寫道“感覺時間過長容易無聊,內容不夠吸引人。”這說明除了聽不懂之外,澤州四弦書的形式、曲調尤其是唱腔不是很悠揚,使得聽眾在最初欣賞的時候難以喜歡澤州四弦書這種音樂體裁。
但是260人在欣賞過《勸世人書》后給出了正面的評價,占調查總人數的75.36%。這其中,有156人寫的感受為“好”,包括歌詞、曲調兩方面,聽起來幽默風趣,很震撼,有種讓人想聽下去的感覺。另外35人聽完之后,認為這首作品極具地方特征,中國氣息;除此之外,受調研者還從演唱方面、樂器方面、節奏方面以及表演者的表演方面做出了欣賞后的評價,總結如下:唱腔高亢嘹亮,演唱者功底深厚,器樂伴奏熱烈,節奏明快,語言平實,給人以深刻的啟發,表演者表情、動作到位,欣賞后令人回味無窮。另外,有20位受調查者將欣賞體會上升到民族文化傳承的層面,認為澤州四弦書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體現,有著很濃郁的山西特色,應當傳承下去。
在有關于“您是否愿意讓更多人了解澤州四弦書?”問題的回答中,有90%的人認為愿意傳承澤州四弦書,且77.39%的人表示愿意再次現場聆聽澤州四弦書,說明若讓人們進一步了解澤州四弦書,大多數的人對于澤州四弦書這種民間藝術形式還是持接受的態度。
對于了解澤州四弦書的途徑,222人選擇“網絡視頻”這一選項,占到總人數的64.35%,其次是“網絡電視”以及“微信公眾號”,這說明在網絡發達的今天,澤州四弦書若要發揚光大,就要利用好網絡這個平臺,讓更多的人欣賞到澤州四弦書,開始了解澤州四弦書,進一步推廣澤州四弦書。
關于如何讓更多人了解澤州四弦書,首先是利用“抖音等平臺進行推廣”成為了大多數人所建議的一種推廣方式;其次是“澤州四弦書進校園、進社區”這種方式。在“如何讓更多的人喜愛澤州四弦書”方面,288人認為應該由專業的傳承人進行表演、講解,只有專業傳承人的講解,才能讓廣大群眾聽懂澤州四弦書,從而喜愛澤州四弦書;或者“通過抖音等方式欣賞澤州四弦書”;也有54.79%的人認為,可以讓“專業傳承人開展研修班教學”使更多的人了解澤州四弦書。由此可見,專業的澤州四弦書的傳承人不僅要在澤州以及長治這些地方演出,更要走出澤州,走向全省、全市,利用目前所提倡的“民間藝術進校園、進社區”等活動,或者利用各種網絡平臺,通過對澤州四弦書作品的表演以及講解,讓更多的人聽得懂澤州四弦書,如此一來,才會有更多的人了解澤州四弦書,從而喜愛澤州四弦書。
總之,通過這次調查問卷,我們可以得知,雖然大多數人沒有聽過澤州四弦書,不是很了解澤州四弦書,但是大多數人還是愿意通過網絡、傳承人的講解等來了解澤州四弦書,并通過推廣,讓澤州四弦書這種傳統民間藝術形式得以傳承,并發揚光大。
根據本次調查問卷數據分析,在345份有效答卷中,僅61人喜歡欣賞民間音樂。選擇“民歌”“民間器樂”“戲曲”“民間說唱”音樂的人數最少,占比最小,這說明說唱音樂這種體裁與其他民間音樂體裁相比,想要了解、喜歡欣賞的基數本就不大。而澤州四弦書作為山西的民間說唱音樂,多流傳于晉城一代,而晉城并非山西的省會城市,因此能夠欣賞到澤州四弦書人數便更少了。因此,這直接導致喜歡澤州四弦書的人并不多,更不要說了解甚至傳承了。
用方言來演唱,是澤州四弦書的特色之一,但這也阻礙了澤州四弦書的推廣。首先,澤州地區的方言流傳并不廣泛,且帶有很濃厚的地方特色,除了生活于澤州以及晉城的人,山西其他地區的人尚且很難聽懂,更不要說山西以外地區的人,能聽懂的更是寥寥無幾。
任何一種音樂體裁,喜歡是建立在能聽懂的基礎上。只有了解作品所講述的內容,才能進一步理解作品的內涵。而對于用方言來演唱的澤州四弦書,由于大家不了解澤州地區的方言,從而欣賞起來更是懵懵懂懂。如此一來,很難讓人喜歡欣賞澤州四弦書。
據筆者分析,澤州四弦書常用的傳統板式有十一種,同時作品中還會加入一些器樂曲牌。但是其旋律相對比較單一,且基本相同,比如:平板、剁板、三倒板等,其前奏的旋律基本相同,這便使得整首澤州四弦書作品聽起來比較單調。同時,在欣賞其現代創作的作品中可以發現,內容比較新,但是其旋律還是傳統的旋律,這便使得很多年輕的聽眾不是很喜歡欣賞澤州四弦書。聽眾的減少也會限制澤州四弦書的傳承。
從聽過澤州四弦書的人數可以看出,僅有20%的人聽過澤州四弦書,這說明聽眾過少也限制了澤州四弦書的傳播。若想讓更多人喜愛澤州四弦書,首先要讓他們欣賞澤州四弦書,了解澤州四弦書,僅僅靠幾位傳承人在當地演出是不能滿足的。依靠口口相傳也遠不能滿足。因此,要借助現代的傳播模式,比如:抖音、微信公眾號等平臺,讓更多人的人能夠接觸到澤州四弦書,這樣才能有利于澤州四弦書的傳承與發展。
若要有利于澤州四弦書的傳承與發展,首先要讓更多的人能夠欣賞到澤州四弦書,從而能夠喜愛澤州四弦書。這要從編創以及傳播方式兩方面進行改進與創新。
就編創方式而言,要在吸收與融合的基礎上[2]進行創新。傳統的澤州四弦書板式雖然原汁原味,但缺少現代氣息,因此年輕人并不喜歡欣賞。若將澤州四弦書傳統的旋律與現代的編創方式相結合,為其加入和聲,使得改編后的作品聽起來更加豐滿,這樣才能讓更多的聽眾愿意欣賞。
另一方面,對于澤州四弦書的傳播,在借助現代平臺的同時要增大這些平臺的推廣量,使得更多的人能夠欣賞到澤州四弦書。同時,不僅要發布澤州四弦書的作品,還要增加一些講解的內容,讓人們更容易聽懂澤州四弦書。
澤州四弦書若要不斷傳承創新,不僅要依靠傳承人的能力,更要靠廣大的音樂工作者共同努力。澤州四弦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透過這個窗口,我們可以思考如何讓原汁原味的傳統音樂通過新的編創手法,讓更多的人接受、喜歡,這是傳統音樂能夠流傳下去的一個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