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寶玉 李沈航
“巴文化”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紀40年代,源自川渝地區“巴國銅器”的陸續出土[1]。據專家學者考證,“巴”的地域范圍大體界定在現重慶直轄市全境、北起漢水、南至鄂西清江流域、東至鄂西、西達川東的地區[2]。春秋戰國之際向西發展,在民族遷徙的過程中,巴族的文化得以沿途傳播,也得以與其他族群進行交流。巴文化在秦漢統一以后,開始融入華夏文化共同體,逐漸成為組成中華文明的重要一支地域文化。近年來,巴文化在開發、保護、利用等方面獲得了長足的發展,2016年,四川巴中、廣元、南充、廣安、達州五市共同簽署《巴文化資源保護利用與共享戰略框架合作協議》,旨在進一步挖掘巴文化資源,共同打造區域文化品牌;2018年,重慶打造“兩區兩圈”巴文化產業格局;2019年,四川省省委發布《關于大力發展文旅經濟,加快建設文化強省旅游強省的意見》,對巴文化建設精心布局;2022年,國內第一個巴文化專題博物館羅家壩遺址博物館已完成總建設。“巴文化”已成為多地發展的文化“金字招牌”,相關研究已有數十年的歷史[3-4]。本研究以“巴文化相關研究”為研究對象,分析研究者身份,研究機構類型,勾勒出巴文化研究群體畫像;進一步分析研究者的關注熱點、巴文化研究的聚類情況、研究熱點的時序變化等問題,以期更好地了解巴文化研究的發展變化,為未來巴文化相關工作及研究提供參考。
本研究采用可視化的知識圖譜分析[5],使用CNKI(中國知網)收集六十年以來巴文化研究領域的相關文獻,運用CiteSpace軟件探究巴文化研究領域知識的發展進程和結構關系,同時輔以實地調查、文獻研究等方法,將實地調查情況以及對現有綜述文獻的分析,印證、補充軟件的輸出結果,力求獲得完整、詳實的巴文化研究知識圖譜分析,以對我國巴文化研究的發展歷程和現狀進行廓清和梳理。
通過計量學統計,發文數量在2篇以上的機構有120家,5篇以上的有34家,10篇以上的有17家,20篇以上的有8家。發文數量最多的10個機構是四川師范大學、四川大學、重慶師范大學、四川省社會科學院、西南大學、西華大學、成都大學、四川文理學院、重慶大學與西南民族大學。
對10篇以上的發文機構類型進行分析,可知巴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社科考古類科研院所。對10篇以上的地域類型進行分析,可知研究力量主要分布在我國西南地區,集中于四川省和重慶市兩地,這與巴文化自身的地理起源是相吻合的。“巴”的地域范圍大體包括今天的湖南、湖北、陜南、四川、重慶、云南、貴州等的部分地域,而川東達州、巴中、重慶等地正在其轄境之腹心[6]。
通過計量學統計,發文數在2篇以上的期刊有316家,5篇以上的有99家,10篇以上的有34家,20篇以上的有14家。發文數量最多的10個期刊是《中華文化論壇》《四川文物》《文史雜志》《四川日報》《四川戲劇》《四川黨的建設(城市版)》《重慶日報》《重慶與世界》《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從數量上看,巴文化研究的成果展示平臺比較豐富,有一定數量相對穩定、專業的期刊雜志作為載體;從期刊類型上看,有期刊、日報等類型,涉及文化、考古、文學、藝術、歷史、地理、戲劇、黨建、哲學多個學科領域,說明巴文化研究涉及的學科范圍十分廣泛;從期刊地理分布上看,發文數量排名前20的期刊主辦機構均設在四川、重慶兩地,帶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研究特征。
關鍵詞是對文章核心思想、主旨內容的高度概括。高頻關鍵詞可以反映出研究領域的熱點問題。關鍵詞中心性描繪的是該詞在聚類關系中的中介作用,中心性大于0.1被認為是關鍵節點。本研究通過關鍵詞詞頻和中心性來判斷巴文化研究的熱點分布。
將樣本數據庫導入CiteSpace軟件后,設置參數年代,時間切片選擇1,節點類型選擇關鍵詞,修剪方式選擇最小生成樹法,將同義關鍵詞合并后執行程序,可得巴文化研究關鍵詞詞頻、中心性排序。關鍵詞中的熱點詞有“巴蜀文化”“巴渝文化”“三星堆文化”“楚文化”“巴蜀地區”“青銅器”“地域文化”“郭沫若”“土家族”“長江文化”等。從熱點詞分析我們得出以下幾個結論:1.巴文化與蜀文化、楚文化等鄰近、重疊區域的文化研究有著密切聯系,甚至是不可分割的;2.古代巴地核心區域主要是現在川渝地區,因而當代巴文化研究常常冠以“巴蜀文化”“巴渝文化”的稱謂,單純使用“巴文化”的情況反而不及以上兩者;3.考古學是巴文化研究的基礎領域,是巴文化尋根的重要依據;4.本區域的民俗文化也是研究的熱門領域,民俗文化反映了古代巴文化的演變歷程;5.巴文化文學研究有著一定的影響力。郭沫若、何其芳等巴地的文化巨匠本身就是當代文化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又往往夾雜、體現著地域文化特色,對巴文化傳播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CiteSpace軟件運行可視化分析,得到圖1巴文化研究關鍵詞聚類圖。聚類圖是根據關鍵詞的共現關系推測不同研究間的衍生關系,可以從中提取出研究的不同類型。CiteSpace軟件會自動提取中心性最高的主關鍵詞作為默認聚類主題,通過觀察聚類內關鍵詞內容,重新整理聚類主題,并將不同主題分為15個主題,5大類型。

圖1 巴文化研究關鍵詞聚類圖
巴文化地域研究包含巴蜀文化與巴渝文化兩個研究主題,聚類內容有“巴蜀文化、平面圖、《四川船棺葬發掘報告》《文史雜志》、知識性、夏文化、民居風格、企業文化、儒家文化、三星堆、歷史文化、巴蜀文學、青年學生、《中國現代文化史》、四川省社科院、價值觀、傳承文化、羅家壩、《童山詩集》、巴蜀元素、巴蜀符號、《詩經》”等,主要是巴文化起源地川渝地區的文化研究。
包含古代巴文化及其傳承、巴文化考古、巴文化古籍、巴文化上古史4個研究主題,聚類內容有“漢水上游、白虎復夷、成都平原、土家族、早期楚文化、古代民族、丹陽城、家族文化、三峽地區、五帝德、春秋戰國、周武王、先秦儒家、巫巴山地、五丁力士、保護與再利用、保護途徑、前歌后舞、跳喪、傳統文化、價值取向、文化旅游資源、巴楚關系、傳統民居、楚辭、中國茶亞中心、三峽地緣、云陽李家壩、中國民族學、三峽地域、人類學、傳統符號、大渡河、戰國墓、殷墟文化、虎紋戈、三角援戈、兵器隨葬制度、戰國秦漢、合金配比、僚人入蜀、《殷墟書契后編》、甲骨文、漢水流域、《太平寰宇記》、歷史觀、方輿勝覽、信陵縣、秦滅蜀、黔中郡、夜郎國、羊子山、白鹿山、《蜀中名勝記》《上古史》、不可替代”等,主要包括巴文化古籍、歷史、考古、傳承等相關研究。
包含古蜀文化對巴文化的影響、古楚文化對巴文化的影響與中原文化對巴文化影響三個研究主題,聚類內容有“考古發現、三星堆、祭祀坑、三星堆遺址、三星堆文化、淮南子、尖底杯、川西平原、吳越文化、古蜀國、先秦時代、古蜀文化、長江文化、巴蜀文字、中華民族、夏商時期、中華文明、古蜀文明、中國文明起源、四川特色文化、古漢語、人類遷徙、文化強省、農耕文化、巫教文化、司馬相如、三峽文化、滇文化、中央集權制、紅巖文化、陪都文化、三峽庫區、懸棺葬、中南半島、東南亞、文化融合、民族融合、中原文化、漢晉時期、青銅文化、文化交融、夏商周、古史研究、蜀王本紀、湖廣填四川、便宜十六策、北方人、輿地紀勝、中華文脈”等,主要是古蜀文化、古楚文化、中原文化對巴文化的影響研究。
包含巴文化產業、巴文化文創藝術與巴文化戲劇藝術三個研究主題,聚類內容有“創意產業、文化產業、文化資源、兩江新區、鄉鎮綜合文化站、產業增加值、夢回巴國、文旅、經濟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文化、長短經、地域文化、多元文化、包容性、全球性、《中國山水畫》《中國文化史》、巴蜀地域文化、災后重建、汶川大地震、中國特色、藝術特征、全球文化一體化、大學生、鄉土繪畫、思想政治教育、鄉村旅游、文學地理學、鄉村民宿、四川諧劇、文創產業、喜劇形象、酷文化的貧困、優秀傳統文化、戲劇事業、川劇座談會、工作思路、劇作家”等,主要是巴文化在當代的資源開發、利用、推廣研究。
包含巴文化文學、巴文化中的道家思想與巴文化世界影響三個研究主題,聚類內容有“巴蜀地區、鳳凰山、國際學術研討會、死水微瀾、《現代四川文學》、李劼人、《儒林列傳》、漢文化、短篇小說、創作思維、《辛亥三部曲》《文學發展史蜀都賦》、巴賨關系、羅家壩遺址、中國西南地區、天師道、陽平治、內膽功法、太清神丹、參同契、《佛學研究》《周易》《蒙文通文集》、五利將軍、巴蜀大地、余光中、老子解、《周易集解》、四川省、《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佛學文化、《巴蜀文化圖典》《巴蜀文化研究》、巴蜀文化通史、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交流合作、產業鏈、華夏四民、《史記》、交通樞紐”等,主要是巴文化對宗教、文學等文化思想領域的國內外影響研究。
將CiteSpace軟件調整為時區圖顯示模式,并將時區圖與突顯詞結合統計進行巴文化研究突顯詞及突顯時間分布。時區圖主要通過關鍵詞之間出現的時序關系反映創新研究的變化。突顯詞代表某些時段該詞共現頻次突增,可以反映當時的研究熱門。分析研究趨勢變化如下:
巴文化研究是伴隨巴地歷史、考古研究而興起的,時間可以追溯至20世紀90年代。在20世紀末,巴文化研究影響逐漸擴大。此階段巴文化研究呈現出三個重要特征,一是巴文化與長江文化聯系密切(與同時期三峽大壩動工建設引發的文化保護可能存在一定關聯),二是巴文化影響力增強,三是巴蜀文化大儒郭沫若相關研究增多。21世紀初巴文化研究風靡一時。近年來,巴文化研究資源開發、應用研究顯著增強,反映出整個研究領域走向成熟、研究體系愈加完備,這與政策導向也有一定的聯系。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全國各地不同程度地加大了對傳統文化的發掘、保護、利用和創新,巴文化研究也邁入了新的階段、開拓出新的領域,可以預期未來巴文化資源開發研究將不斷加強。
文化是人類精神、智慧、知識的傳承與發展,作為一種文化形態,巴文化屬于人類獨有的精神、物質文明財富。研究巴文化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中華民族的形成、地域文化的傳承、傳統文化的現代影響,對我們創新文化保護形式、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堅定文化自信具有指導意義。
本研究使用CiteSpace軟件探究巴文化相關研究的發展進程和結構關系。根據計量學分析:(1)巴文化研究數量在逐年遞增;(2)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社科考古類科研院所;(3)研究力量集中于四川、重慶兩地;(4)研究成果展示平臺比較豐富。根據熱點詞分析(1)巴文化與蜀文化、楚文化等鄰近、重疊區域的文化研究有著密切聯系;(2)古代巴地核心區域主要是現在川渝地區,因而當代巴文化研究常常冠以“巴蜀文化”“巴渝文化”的稱謂;(3)考古學是巴文化研究的基礎領域,是巴文化尋根的重要依據;(4)本區域的民俗文化也是研究的熱門領域;(5)巴文化文學研究有著一定的影響力。根據聚類分析巴文化研究可以分為:(1)巴文化地域研究;(2)巴文化考古及歷史研究;(3)巴文化融合研究;(4)巴文化資源開發研究;(5)巴文化思想文學研究。根據趨勢分析,近年來巴文化研究資源開發、應用研究得到顯著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