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華

2022年高考語文全國卷和新高考卷中文學類文本閱讀選文有何特點?命題有何特色?呈現何種趨勢?如何進行針對性備考?認真分析和準確把握這些問題,對于備考2023年高考文學類文本閱讀有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
命題特點
1.選文凸顯文學性,注重思想內涵和精神價值,體現立德樹人
2022年高考全國卷文學類文本閱讀選材以小說、散文為主,以“閱讀與鑒賞”為主要考查內容,選文凸顯文學特色。《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中對“閱讀與鑒賞”的要求決定了文學類文本閱讀選文在注重文學性、藝術性的同時,更注重文本的思想內涵和精神價值。2022年高考試題中,文學類文本選材多為人文情懷濃郁、思想內容深邃、表現手法豐富的文質兼美的文章。弘揚精神價值,彰顯文化自信,注重人性、事理、思辨,是2022年高考文學類文本閱讀選文的突出特點。如全國甲卷文學類文本閱讀的兩則材料分別選自當代作家王愿堅的小說《支隊政委》與美國記者哈里森·索爾茲伯里的紀實作品《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小說中的支隊政委老胡和紀實作品中的陳毅,腿部中彈、傷口化膿、病情嚴重,為了繼續戰斗,在缺醫少藥的情況下忍受巨大痛苦使用土法療傷。無論是根據生活原型虛構出來的典型人物形象,還是紀實作品中經歷者真實的回憶,都生動闡釋了“理想信念之火一經點燃,就永遠不會熄滅”的道理。第8題引導考生從全文入手,通過細節描寫感受老胡這一英雄形象的錚錚鐵骨和不屈意志,進而學習領會偉大的長征精神,思考“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的深刻內涵。全國乙卷文學類文本閱讀選取作家蕭紅在抗戰時期寫的書信《“九一八”致弟弟書》。在信中,蕭紅并未沉溺于傷感的往事,而是對弟弟這樣的愛國青年滿懷希冀。她堅信,“中國有你們,中國是不會亡的”,字里行間充滿著對祖國深沉的愛。第9題充分挖掘蕭紅對青年命運的觀察和思考,要求考生分析蕭紅對弟弟先后在上海和山西的兩段生活的不同感受,引導當代青年保持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毅和越是艱難越向前的剛健,敢于負重,勇于實踐。
2.考查更多元,局部與整體并重,凸顯閱讀素養
《課程標準》明確提出:“閱讀古今中外文學作品,注重審美體驗,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努力探索作品中蘊含的民族心理和時代精神,了解人類豐富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增強文化自信。”文學類文本閱讀的考查角度很多,小到字、詞、句,大到結構、主題,命題或著眼局部,或立足整體,微觀與宏觀兼顧,命題形式多元。尤其是全國新高考卷文學類文本閱讀,“相關內容理解”和“藝術特色分析鑒賞”以單獨客觀題的形式考查,選項既可以著眼宏觀設定,也可以立足微觀來命制。客觀題題量的增多提升了高考考查的廣度與精度,為不同選項對應文本考點的多元化創設了平臺。而其主觀題從“賞析特定表現手法”“探討特定人事物象內涵”“賞析謀篇技巧”等角度設題,都鮮明地體現出對考生素養導向等方面的考查要求。如全國新高考卷Ⅰ文學類文本閱讀節選自馮至改寫自歷史故事的小說《伍子胥》,試題要求考生比較“漁夫拒劍”改寫前后文學效果的差別,引導考生根據自己的閱讀經驗和審美趣味,進行個性化解讀。試題沒有設置標準答案,而是給出多個要點供閱卷參考,考生的答案只要與之部分相符即可得滿分;在已給出的要點之外,考生還可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就可得分。總體來看,高考文學類文本閱讀的考查凸顯5種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鑒賞能力和探究能力。命題著眼于8個命題點:形象塑造、行文思路、主旨思想、語言表達、藝術手段、篇章結構、材料剪輯和環境描寫。無論是全國甲、乙卷還是全國新高考卷,其所著重關注的是體現多元考點,強化選拔功能,注重閱讀素養。
3.命題更精細,因文設題,強化“文本情境”
“情境”是體現《課程標準》精神的一個重要概念:“考試、測評題目應以具體的情境為載體,以典型任務為主要內容。”如2022年全國新高考卷Ⅰ的第8題:“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緒隨著他在江上的所見所感而逐步生發展開。請結合文中相關部分簡要分析。”這是一道“因文設題”的題目,題目提示考生根據文本的先后順序回答,要注意層次。全國新高考卷不再是按照某一種固定的題型來命題,絕大多數題目都是新鮮的、具體的,或者似曾相識又全然不同的,強調立足文本“因文設題”“以材設題”,更注重文本閱讀“真實情境”的體驗。
命題趨勢
1.命題選材趨向關注對人生、社會、時代的思考
在選材上,高考文學類文本閱讀對中外作品均有涉及,中國小說以現當代作家作品為主;體裁上,以微型小說、短篇小說為主,兼顧散文和紀實文學等,并且向群文閱讀發展。選材依托高考語文的學科特點,緊扣時代主題、時代精神,多方取材,巧妙設題,讓考生在作答的過程中接受文化熏陶和思想啟迪,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2.命題理念趨向綜合融通考查多種能力
從命題理念看,全國卷、新高考卷科學設置命題內容,著重考查考生獨立思考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命題更具靈活性、綜合性和前瞻性,且往往“因文設題”,將多種能力的考查融于一題,綜合融通。有些試題不是專門針對某一考點設置,而是兼及多個考點。
3.命題形式趨向常規題與創新題結合
從命題形式看,問題設置清晰,重視常規題與創新題的結合,貼合比較閱讀命制,貼合文體特征命制,貼合閱讀心理感受獨特效果命制,使考查更全面、更平衡,也更契合高考“注重考查更高層次的思維能力”的趨勢。
備考指導
1.認真研究高考試題,關注高考命題方式
高考試題的變化是高考改革的風向標,指引著中學教學的變革方向。對高考語文試題進行分析,是為了探尋高考試題所釋放的改革信號。考生只有熟悉并掌握高考真題的解題思路,適應高考試題的深度和廣度,才能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和知識儲備。
2.回歸教材夯實基礎,復習過程教考銜接
高考試題所考查的知識、能力都是《課程標準》要求的內容,其知識點都在教材之中。所以,復習時考生要立足教材,建立起完整的知識體系,熟練掌握各種常規題型,摸清門路,培養思維,應對變化,靈活運用。
3.關注多種閱讀方式,擴大閱讀視野
考生在平時的學習中,要重視經典文本的閱讀,多進行課內外閱讀,豐富閱讀經驗,擴展閱讀視野,夯實語言基礎。因為語文學科的必備知識與關鍵能力是不斷積累形成的。
4.重視群文閱讀與藝術鑒賞,掌握解題技法
分析小說、散文,把握概要,賞析藝術特點;讀專業的文學作品鑒賞評析文章,積累專業用語;強調閱讀的獨特感受,強化創新習題訓練,能夠聯系文體知識解決情境問題,努力使答案專業化、規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