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佑
應考錦囊
考生如果能認真逐段梳理文本內容,探尋文本的核心內蘊,嘗試與作者、文本展開多元對話,這樣結構分析題和主題概括題就可以迎刃而解。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分析作品結構
分析作品結構主要考查散文和小說這兩種文學類文本。(1)散文。不同的散文有不同的行文思路。寫景敘事類散文多按照時間、空間順序進行,而狀物抒情類散文多以某一事物、某種感情為線索安排思路,議論性散文多以邏輯認識為順序。考生分析散文結構時,應注意以下幾點:看時間的變化,看空間的變化,看感情的變化,看故事情節的變化,看文章內容的變化,看事物發展階段的變化等。散文思路是:緣起→描述(對象)→聯想→感悟。(2)小說。考生分析小說結構要在通覽全文的基礎上,用簡明的語言概括故事情節(包括指出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概括時應注意幾個要點: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另外,找準小說的線索也有利于把握小說的結構、理解作品的主題。小說的線索一般是單線,也有雙線,考生要注意那些與情節發展相關聯的“人物”“事物”。
2.概括作品主題
概括作品主題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文章內容的高度概括;二是作者的思想觀點和寫作意圖的概括。(1)解讀標題。標題是文章的眼睛,很多標題直接點明了主旨,是對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練的概括。即使有的標題沒有點明題旨,也往往與文章中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是最佳的思考切入點。(2)分析首尾。很多文章的首尾往往提示或暗示了中心意思,所以考生一定要對首尾進行重點品悟,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3)聯系背景。對于不少文章,考生只有了解它產生的背景,才有可能深切地理解內容的由來和作品的創作意圖,準確地概括出文旨。(4)分析關鍵句。文學作品中或顯或隱的有效信息,如主旨句、過渡句、中心句等,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觀點態度,抓住了這些語句,就抓住了作品的主旨。
具體到閱讀文本的過程中,考生可以通過勾畫表示時間、地點和人物轉換的詞語,逐段梳理文章內容,仔細揣摩文中抒情議論的句段,抓住關鍵詞,從而厘清文章脈絡,順藤摸瓜,走進文本,與作者、文本和文中人物展開多元對話,從而揣摩出作者的獨特匠心,收獲思想之趣和審美之樂,而不至于無從下手,抑或東拼西湊。
比如肖復興的《地平線,遙遠的地平線》這篇散文,考生就可以先解讀標題:“地平線”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文章寫了哪些地方的地平線?這些地平線各自有什么特點?帶著這些問題通讀全文,勾畫表示時間和地點的詞句,合并同類項,再結合文中抒情議論的句段,迅速理清本文的行文思路:第一部分(1~2自然段)欲揚先抑,激發讀者閱讀的興趣和思考——這看似可有可無的地平線究竟有沒有價值和意義?第二部分(3~7自然段)寫北大荒開闊而壯觀的地平線令人感慨和難忘。第三部分(8~10自然段)寫尕斯庫勒湖的地平線給人以復雜的感覺,發人深省。第四部分(11~12自然段)由實及虛,寫何多苓風景畫中的地平線及其《春風已經蘇醒》的時代隱喻,點明無論經歷過什么苦難、迷茫和失落,都要相信遠方的地平線——希望!
考題連線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題。
地平線,遙遠的地平線
肖復興
在城市已經看不到地平線,被高樓大廈遮擋。地平線在遙遠的天邊。地平線,對于人們似乎可有可無,沒有什么價值和意義。
有時我也會想,地平線真的沒有什么價值和意義嗎?我們現在所說的價值和意義,指向非常明確,大到歷史與文化,小到每平方米建筑面積,以至更小到柴米油鹽。地平線,看到看不到,不當吃不當穿的,又有什么關系呢?
我看到地平線最多的時候,在北大荒。無論出工到田野里,或者墾荒到荒原中,或者捕魚到松花江上,或者收秋在場院,或者冬天伐木到完達山,都可以看到遙遠的地平線,連接著田野荒原的盡頭,水的盡頭,山的盡頭,和天邊緊緊鑲嵌在一起。天氣好的時候,地和天相連的那一線,是筆直的,是闊大的,像天和地在親密地接吻。天氣不好的時候,那一線的銜接是灰色的,是暗淡的,即使雷雨天,地平線有驚鴻一瞥的電閃,卻也是平靜安穩地等著電閃雷鳴消失。這便是大自然,真正的寵辱不驚。
早晨或黃昏時候的地平線最為漂亮。有晨曦和晚霞,有朝陽和落日,地平線的色彩格外燦爛。有一年的麥收,我們連夜把地里的麥子搶收,拉回到場院里來。坐在鋪滿金色麥秸的馬車上,迎著東方走,看見了地平線一點點地由暗變青,由魚肚白變成了玫瑰紅。那一刻的地平線,真的是詩情濃郁,像是變化萬千的舞臺,上演著魔術般的童話。
1974年初春,我離開北大荒,隊上派了輛牛車送我到農場的場部。黃昏時分,春雪還未化盡,牛車嘎嘎悠悠地走得很慢。我不住地回頭看著生活了整整六年的二隊,忽然看見橙紅色的燈籠一樣的落日,以很快的速度下沉,一直沉落在地平線之外,光芒還彌散在四圍。我的生活了六年的二隊,就在這一片金黃色和橙紅色的光暈包圍之中。第一次感到,地平線離我竟是那樣的近。
第二天早晨,細碎的雪花飄飄灑灑起來。女朋友送我上了一輛敞篷的解放牌大卡車的后車兜里。很快,她的身影變小,和地平線融合在一起。我看見,她跟著雪花在跑,一點一點地,變成了一片小雪花,淹沒在茫茫雪原之中。地平線,似乎在我的周圍,像如來佛的一只巨手,緊緊地圍裹著我,寒冷而凄切。
回到北京,除了在列維坦和透納的油畫中,我再也沒有看見過這樣開闊、這樣讓我感慨又難忘的地平線。
再一次和地平線邂逅,是幾十年之后,在遙遠的戈壁灘。那一年夏天,我去米達木盆地西部尋訪沙吉老人之墓。這位老人是第一位帶領勘探隊到青海尋找石油的向導,為我國的石油開發立下汗馬功勞。墓地在尕斯庫勒湖畔,湖水清澈如淚。湖水的盡頭,便是地平線。站在湖邊遙望地平線,水天蕩漾,天如水,水如天,與別處不一樣的感覺。
幾十年前,一群北京學生也曾經來到這里。他們是支援三線建設來到這里當石油工人的。他們來尋訪沙吉老人墓地。他們和我一樣,也是站在尕斯庫勒湖邊,被那水天相連的地平線吸引。和我不一樣的是,他們竟然脫下鞋,挽起褲腿,走進湖水中,向著那遙遠的地平線走去。那個時代,對于年輕人,擁有很多的誘惑,膨脹著很多的激情,便毫不猶豫地潑灑出最可寶貴的青春。這一群年輕人被地平線誘惑,全部沉沒于尕斯庫勒湖中。
想起這一切,地平線給予我的感覺,竟是那樣的復雜,一言難盡。
前些天看到一篇文章,介紹畫家何多苓的近況。他的年齡和我差不多,經歷過同樣的歲月滄桑。他說,以前風景畫中要有地平線,用地平線體現一種詩意。現在,不會了,不必懷念年輕的自己,現在,他會更自由地畫。他說的這番話,肯定有他的滄桑之后的感悟。我想起他那幅有名的油畫《春風已經蘇醒》,在美術館看到這幅油畫的時候,很感動。那種憂郁的調子,那種迷茫又充滿渴望的情感,那種時代交替之際的隱喻,覺得和羅中立的名畫《父親》決然不同。畫中那個坐在草地上、咬著手指的小姑娘,望著畫面之外的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呢?是遙遠的地平線。
無論如何,我們經歷了多少苦難、迷茫、失落,乃至整個青春與生命的代價,還是要相信,地平線是存在的,哪怕它在畫面之外。
(選自《肖復興散文精選》,有刪改)
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交代油畫《春風已經蘇醒》的內容,將它與羅中立的《父親》進行對比,重在肯定何多苓先生藝術創作中突破成規的做法。
B.文章從形狀、色彩等角度描寫不同天氣狀況下的地平線,生動形象地表現出北大荒地平線的特點,其中寄寓了作者的人生感悟。
C.第二段“地平線,看到看不到,不當吃不當穿的,又有什么關系呢”一句運用反語,批評了那種過于追求實用價值的生活取向。
D.第五段和第六段寫作者離開北大荒的情形,具體刻畫了兩個與地平線相關的場景,字里行間飽含濃郁真摯的情感,有很強的感染力。
2.通觀全文,作者借“地平線”表達了哪些豐富的意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九段插敘北京學生的經歷有什么作用?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