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一男
(西安體育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68)
作為我國武術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螳螂拳在國內的發展并不理想,這一點從國內外關于螳螂拳的理論研究成果也可以看出。本文通過調查研究,結果發現關于螳螂拳的理論研究成果很少,無論是“量”還是“質”都處于一個相對較低的階段,與螳螂拳發展的形式是極不相符的,并且現有文獻很少涉及玉環步的內容。
弓云武在其主編的《中國武術 習武練功500問》中曾經對玉環步進行過簡單的介紹,指出玉環步就是繞上步,后腳向前上步不停留,接著再向回轉,從支撐腿外側繞回來,近似一個圓形,美其名曰玉環步。玉環步在武術運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它是螳螂拳中的一個典型步型,這種步型可使得招法在距離方面的缺陷得以彌補,且步型的速度又可決定通過多快速度來保障招法與戰術效用順利發揮,將步型與手法進行結合促使進攻成功率達到更高,實戰效果好。
彭衛國編著的《中華武術諺語》也對玉環步做過簡單的介紹,指出玉環步即兩腳前后開立,距離約本人三腳長;前腿屈膝半蹲約95°,膝里合,腳尖內扣;后腿屈膝,以腳掌內俱惜地,腳跟外展,膝里合,大腿與地面夾角約75°;兩胯內裹,體重落于兩腿之間。右腿在前稱右玉環步,左腿在前稱左玉環步。玉環步為螳螂拳的重要步法,在散打中亦常用,它相比于弓步、馬步等,有更大的負荷量與運動量,所以能夠更為快速增強腿部肌肉群的力量、彈性與耐力。
劉典仁、柳國順的《郝家太極梅花螳螂拳第一跌招——玉環步》是目前能夠檢索到的關于玉環步的最系統的研究文章,在文章中作者結合他們多年的系統練習經驗,對玉環步的起源與發展進行了比較深入系統的介紹,對玉環步的動作過程進行了系統的剖析,指出玉環步是郝家太極梅花螳螂拳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知識對于我們加深對玉環步的了解有積極的作用,也為本研究的開展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借鑒。但是,他們并沒有就玉環步的價值及實戰應用中玉環步的地位等做進一步的梳理。
劉崇禧的《螳螂拳健身效果好》一文也對玉環步的知識做了簡單的了解,作者從運動生理學的角度對螳螂拳的健身價值進行了分析,指出螳螂拳是一項健身價值較大的運動項目,螳螂拳中的很多動作對于促進人體健康和體質水平的改善有積極的現實意義。作者指出,螳螂拳是一項相對激烈的項目,玉環步是螳螂拳的典型步法之一,也是一個健身作用較大的步法,在玉環步練習過程中能夠將手法、臂功等有效結合起來,強化相關肌肉群的力量和堅硬性。
李占元、劉崇禧編著的《七星螳螂拳》中對玉環步的介紹為:螳螂拳這個運動項目非常激烈,其對速度的要求非常高,要求在快速的基礎上還要精準發力。在這樣一個特定的運動條件下,能導致神經系統支配運動器官的能力大大提高,也改善了神經系統對人體內臟器益于提高內臟器官的機能,增大肺活量,促進呼吸和新陳代謝作用。
上述研究對于我們系統了解玉環步提供了有益的參考。縱觀這些研究可以看出,當前關于螳螂拳玉環步的研究成果少且比較零碎,缺乏系統的深入研究,顯然這對于螳螂拳學習者系統的了解玉環步的知識是極為不利的,對于螳螂拳的發展也是極為不利的。因此,本文嘗試對螳螂拳玉環步的價值及其意義做深入探討,一方面能夠豐富螳螂拳的理論研究體系;另一方面能夠幫助學習者提高對玉環步價值與意義的認識,推動螳螂拳在保持傳統特色的基礎上進行創新與改革。
螳螂拳玉環步具有的價值和存在的意義。
(1)文獻資料法。
在北京體育大學圖書館檢索和螳螂拳相關的典籍,對玉環步有系統性的了解;通過網絡途徑檢索玉環步相關的文獻資料,為研究工作的開展提供理論支持。
(2)專家訪談法。
結合研究的實際需求,訪談武術專家和民間拳師,針對玉環步、武術步型等,向他們咨詢請教。
(3)影像觀察法。
收集民間拳師的訓練視頻和現代運動員競賽視頻,觀察他們的步型,對玉環步加深了解。
(4)邏輯分析法。
根據收集的資料,結合運動醫學等原理,系統性地剖析玉環步的價值和意義,并進行整合歸納,闡述個人觀點。
在以往有關螳螂拳的典籍中,玉環步有好多稱法,其中最早的玉環步通常被稱之為做磨盤打或磨盤手,在個別手法的情況下偶爾也被稱之為斬腰劍,這一點在當前各派的螳螂拳技法中都可以得到印證。在“梅花路”里,并沒有玉環步這一步型稱法,這一步型被稱作“偷展磨盤打中堂”和“擒拿搰眼斬腰劍”,其中斬腰劍的稱法并不多見,只是在以運用此招時右掌跟推擊敵腰部的動作來取名的,僅此一例,可以忽略不論。“磨盤”的稱法是比較多見的,在螳螂拳的其它原始套路中也經常可以看到這一稱法。我們知道,磨盤是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見的磨面工具石磨的重要部件之一,玉環步就是模仿了磨盤這一典型生活工具的特點,在運用此步型時下面用弓形腿套扣敵腿,似磨盤的下片一樣牢固,而上身則根據手法的需要進行扭轉。螳螂拳本來就是一種從通過觀察日常中螳螂動作而發展演變出來的一種象形拳。
螳螂拳中玉環步逐漸取代“磨盤”,其根本原因并不是因為“磨盤”這一稱法土氣,也不是因為玉環步這一稱法高雅,而是因為“磨盤”在發展過程中其動作細節與技擊內涵都發生了一些細微的變化。如果單從字面上來理解,無論是“磨盤”還是斬腰劍,都強調了“打”的意義,起碼是打跌并重,但在實際施用此步型時兩者都沒有真正實現“打”的效果,其積極效果仍舊是跌。顯然這兩種稱法并不能準確的解釋后來玉環步的準確含義。
玉環步的兩腳跨幅不大(小于本人腳長的3倍),重心往下沉,兩腿呈現半蹲屈膝的狀態,兩膝的高度幾乎相同(前大腿通常接近水平,后大腿稍微往前傾,后膝比前膝稍微低一些),前腳完全著地,后腳腳跟離地,腳掌內側踏地。同時上身兩臂稍微彎曲、兩手護在胸前,外貌協調統一、穩固扎實,內部的速度、力量等爆發力極強。玉環步當中不乏有美的因子,但最為關鍵的是技擊格斗威力的展示。玉環步是將小登山步將對方的腿扣住,并用一手來貼住對方的頸側而致敵側傾,而另一手或以掌推或以捶擊、身發寸力將敵跌翻的招式。而此招因先行的輔助手法的不同而可以細分為許多類型,但不管是進攻性的或防守性的玉環步,都必須先攻上方,讓對方的下盤失去穩定性,否則貿然使用玉環步容易出現問題。螳螂拳大部分都是組合招式,拳法若是較為嫻熟,讓對方手忙腳亂并非難事,這為使用玉環步創造了條件,因而很多名拳師都喜歡使用玉環步。
玉環步屬于螳螂拳當中非常獨特且極為重要的步型,在武術運動不斷發展的同時,玉環步也需要不斷提升,才可跟上螳螂拳發展需求,發揮其應有的價值。對于玉環步,其在使用時需要將前腿半蹲屈膝,大腿接近水平狀態,膝部和腳尖保持垂直并微微往內扣;后腿的膝關節往外擴展并跪步,膝關節不著地,以前腳掌內側著地,后腳在前腳斜后方,兩腳相距約等于本人腳長的2倍,重心落于前腿與后腿之間,重心稍稍偏前。
螳螂拳這種拳種是具有很高實用性的,玉環步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御敵步型,但新編的螳螂拳和傳統的拳相比,將玉環步有所淡化,主要原因是新編的3套螳螂拳(初級、中級、高級),對于玉環步通常都是用戳腳步進行替代。初級螳螂拳共計包含36個動作,而其中有12個動作為戳腳步;中級螳螂拳的動作共計有48個,其中有17個為戳腳步;高級螳螂拳動作共計有60個,在不包含過渡動作的情況下有12個戳腳步,明顯新編者在重新創編時,特意要凸顯戳腳步,而不注重玉環步。對于武術的傳承,主張的是武術在保持原本精華之上進行創新,若一直都墨守成規,必然會使得螳螂拳在新時代中漸漸被淘汰,若不注重傳統精華的保留,一味地創新,也會導致螳螂拳失去存在意義。無論是哪一個拳種、哪個優秀的武術家,都是創新的先鋒,都有獨特的絕招。但創新旨在取其精華,是需要對老的套路進行精煉,而不是完全摒棄老的套路。對于傳統遺留下的東西,最關鍵的是保持尊重的態度,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進行新的螳螂拳的創編,使得螳螂拳中融入新時代的元素,但傳統元素的保留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如此創編出的新螳螂拳才可具有更高的價值,順應時代的發展。忽視了玉環步,增加了戳腳步,會使得螳螂拳的技擊水平有所降低,這明顯對螳螂拳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無論是哪種武術招法,都強調力量的發揮。技擊時應用基本動作,形式雖在技法上,螳螂拳用了刁、拿、鎖、扣,長手短手結合,剛柔相濟,注重整勁作用,凡出手運招時,周身各部位均要協調一致,成為整體運動,身驅完全動起來,各節點靈活配合。
盡管玉環步和戳腳步都有著各自的特色,但從實戰狀況來分析,兩者是存在不同發力的。通過對玉環步進行分析,其強調的是清晰、快速、穩固,無論是除腳往前進攻,或向后退步防守時,都必須做到虛實變換。一腿用于支撐身軀,保持身軀的穩固,另一腿則往前或往后落腳,調換重心與更換步法,兩腿始終保持彎曲或是稍微屈膝的狀態,隨時準備應對接下來的抗擊。腿始終都是屈膝朝前,彎曲時后退,不管是進或是退的轉換,都必須保持步法的穩健與靈活,讓人有種腳下生根無法拔起的感覺,不可在站定時有晃動、掀腳的動作,或在行步時手腳沒有力氣,身子跟隨著步法移動,上、中、下三節保持協調。身體發力在此過程當中都是保持協調的,不管是腰部還是跨步都有較高的要求。戳腳步和玉環步相比,腰部降低了穩定性,而腰部對于人體來說,是極為重要的發力肌群,新螳螂拳由于“斜”字使得戳腳步降低了腰部的穩定,使得后續的發力受到影響,力量也無法在身體中進行傳遞,直接給下盤靈活性產生影響,也降低了技擊實戰的成效。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傳統螳螂拳中有很多東西已經無法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對螳螂拳進行改革與創新是螳螂拳發展中面臨的現實問題,也是螳螂拳傳承與發展的現實性問題。新編螳螂拳是一本有創意的好書,對規范螳螂拳的比賽,促進螳螂拳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和意義,螳螂拳應該與時俱進,體現時代精神。但是,新編螳螂拳用戳腳步取代玉環步的做法,導致玉環步失去了傳統的特色。作者認為,對于螳螂拳學習者而言,由于身體形態、機能水平的不同,在玉環步上可以有自己不同的風格,但是一些基本的原則特別是玉環步特殊的技擊特性是不能丟的。
現代螳螂拳主要是以傳統螳螂拳作為素材、基礎,而傳統螳螂拳中,技擊特征為其的靈魂所在,若是缺少了技擊,螳螂拳的靈魂也將失去。玉環步是傳統螳螂拳中的一種實用性技法,蘊藏著極強的爆發力和充沛的勁力,具有很高的實用(技擊)價值。然而,從傳統螳螂拳的玉環步到當前螳螂拳中的戳腳步,雖然有自身的技擊特點,但技擊實用性上具有顯著的問題。尤其是現代武術套路是經過改編的,部分運動員為了追求美觀和省力采用戳腳步,為展示美妙的動作,因而在演練時忽略了螳螂拳的技擊性,此步型沒有武術動力的支撐,刪減了技擊的內容,加入了一些缺乏實用性的夸張動作,加之不適應競賽場的規則,和實際對抗賽存在一定差距,使得玉環步的技擊性發展受到了嚴重的影響,不能體現武術技擊的本質特征。作者認為,包括玉環步在內的現代螳螂拳的發展,應當在繼承中發展,在玉環步方面要遵循“重其意,不重其形,練其功,不練其形”,提高步型的技擊功能。
(1)玉環步之“玉環”,指的是做此招動作時應用的是小登山式的步型,彎曲的前腿和襠部呈現出近似于環狀的弧形,所以用古時候的環形玉佩進行命名。玉環步是基于只練技藝、不練形態的原則之上,受螳螂攻防時采用的步型的啟迪而創造的,雖然具有美的因子,但更重要的是顯示技擊格斗的威力,讓人跌翻繼而獲得競技勝利,而并非是展示動作之美;
(2)玉環步這個步型在螳螂拳中非常重要,也有著自身的獨特之處,但新編的螳螂拳卻忽視了玉環步的精華,這是非常遺憾的事情。通過將玉環步和戳腳步進行比較可以看出,玉環步是傳統螳螂拳的正統步型,戳腳步是一種隨意性提法,玉環步實用性強,戳腳步失去了玉環步應有的技擊法則和技能,玉環步與戳腳步的發力不同,而后者達不到下盤要靈活的需求;
(3)玉環步的繼承和發展應遵循兩條基本原則,一是玉環步的創新應建立在保持其基本原則的基礎上;二是玉環步的發展要“重其意,不重其形,練其功,不練其形”。
(1)創新和改革是汲取老套路中的精華,將價值不高的內容摒棄,進行老套路的精煉,以此達到更高的價值性,能夠適應新時代的要求,對新時代人們有更高的吸引力。其需要做到的是,尊重傳統螳螂拳,確保不失去傳統意義的情況下進行新內容的創編;
(2)通過對比玉環步和戳腳步可知,并非是完全否認戳腳步的價值,但其將玉環步的內容弱化,導致螳螂拳原本的意義與價值喪失,這是最顯著的問題,后續的改進需要注重玉環步內容的保留,才可使得螳螂拳在完善的基礎上實現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