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雪敏,劉曉旭
(1.中國農業大學,北京 100091;2.北京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北京 102488)
全民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自2016年《“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出臺以來,國家明確了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任務和方案,強調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中醫藥高校深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大學生思政教育和健康素質培養相融合,培養全面發展的新時代中醫藥拔尖人才,是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應有之意。面對疫情常態化不斷提出的新挑戰和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新任務,我國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急需改革、課程思政體系建設急需完善,加強中醫藥高校思政工作已經成為落實“健康中國”戰略的關鍵環節。
本文通過歷史必然、大勢所趨、改革要義3 個方面分析了“健康中國”與中醫藥高校思政工作協同融合的必然性,總結兩者協同融合的路徑探索,并以北京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為例,探索思政工作新舉措。
在2019 年10 月25 日召開的全國中醫藥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動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指明了中醫藥之于“健康中國”的重要意義,強調了要以中醫藥特色發展、內涵發展、轉型發展、融合發展推動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北京中醫藥大學堅持把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和重大會議精神與中醫藥人才培養緊密結合,傳承圣潔醫道、播撒濟世丹心,在擔當中謀發展,在擔當中克難關,在擔當中開新篇,始終踐行在“健康中國”背景下探索高校思政工作,以實際行動辦好黨和人民滿意的中醫藥高等教育。
中國共產黨一直高度重視中醫藥事業的發展[1]。黨和國家堅持加強中西醫團結協作,促進中醫藥發展和創新,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為促進中醫發展,1950 年8 月召開的第一屆全國衛生會議指出了關于中醫的學習與研究機構的形式。在此背景下,國內第一批中醫院校肩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責任和使命建立起來。北京中醫藥大學的辦學實踐證明,“健康中國”與中醫藥高校思政工作協同融合具有可行性。自建校以來,學校堅持以德行和智慧培育英才,以仁愛之心包容四海,以中國醫藥造福人類。學校堅持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積極參與重大醫療事件,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做出巨大貢獻。數不勝數的中醫學子踏入中醫學府的最高殿堂,學習治病養生之道,推動并見證著北京中醫藥大學和國家中醫藥教育事業的發展,矢志不渝地為“健康中國”戰略貢獻力量。
“推動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習近平總書記對中醫藥工作做出的重要指示高屋建瓴,肯定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中醫藥事業取得的顯著成就,深刻闡明了中醫藥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作用。中醫藥教育事業發展關系著中醫藥人才培養這一頭等大事,只有一代又一代的高水平人才投入中醫藥事業,“健康中國”這一國家重大戰略才能落地,人民健康、國家安全才能最終實現。古人云“無德不成醫”,北京中醫藥大學始終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弘揚“大醫精誠”精神,加強醫德醫風培養。學校始終站在服務國家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前線,培養了一批又一批中醫藥人才。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當前,國家建設發展對中醫藥高等教育的需要、對中西醫結合優秀醫務工作者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在“健康中國”戰略背景下,北京中醫藥大學堅持以培養全面發展的新時代中醫藥拔尖人才為目標,以新思政觀引領改革、以頂層設計謀劃改革、以治理創新驅動改革、以黨政協同服務改革,建立“兩委、一部、一中心”,形成“圈層效應”,擴大教育陣地,構建具有學校自身特色的黨建思政工作大格局。學校以抗疫思政課為抓手實現了思政課改革初探,開展“思政融課”深耕厚植學生家國情懷,潤物無聲地培養專業精神、仁愛之心和青年擔當,培養新時代高層次的“中醫+”“+中醫”人才[2]。
北京中醫藥大學始終擔負著振興中醫藥事業的時代使命,堅持傳承創新,構建特色中醫藥教育;服務國家戰略,彰顯文化軟實力;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構建特色醫療服務體系。
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學校秉承“勤求博采、厚德濟生”的校訓,為黨和國家培養了一批又一批高層次創新型中醫藥人才,為國家健康事業發展和文明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為“健康中國”戰略培養了中醫藥人才。學校踐行“厚德濟生”初心使命,借助各臨床醫院發展中醫藥特色重點專科,依托建立拔尖創新型的中醫專門人才培養模式,打造多形式的中醫藥服務平臺,為守護廣大人民群眾健康貢獻了力量。
學校圍繞“突出醫院特色,強化質量與安全”,開展中醫藥服務模式、管理模式的探索創新。附屬東直門醫院、東方醫院、第三附屬醫院等京內附屬醫院注重“調結構、拓市場”,在服務范圍、對象、地域等各方面積極拓展空間,臨床教學和醫療服務水平逐年提升。近5 年來,北京中醫藥大學還通過“溫暖送愛義診活動”,發揮中醫學、中藥學和針灸推拿學等多個國家級重點學科優勢,組織多位中醫、中藥和針灸推拿名家名師到田間地頭、村鎮基層,為基層百姓送去優質醫療服務。2020 年6 月,學校實施“丹心計劃”,組織百名優秀碩士畢業生服務基層,探索夯實基層中醫藥人才隊伍的路徑。在抗擊新冠疫情的背景下,學校在中醫藥思政教育與實踐創新方面的走深走實,為畢業生了解基層、深入基層、服務基層創造了良好的平臺。
中醫藥人艱苦奮斗、勇擔大任的時代精神是有效抗擊新冠疫情的堅實力量,中醫藥事業的高速發展是應對國家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有力保障。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北京中醫藥大學立足學科優勢,堅持“四個主動”,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主動發起成立由院士、知名專家組成的疫情防控醫學專家組,為相關部門建言獻策;從附屬醫院選派40 名骨干醫護人員組建醫療隊,馳援武漢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接管確診患者和病房;主動開通防控咨詢平臺,依托“北中醫國醫堂”App 免費向社會開通咨詢服務,組織第一批在線義診專家67 人,每天8 點至20 點在線解答群眾提問、給出科學建議;主動開展科技攻關,組織科研骨干開展臨床診療、藥物研發兩個方向6 項研究,申報相關應急攻關項目十余項。
北京中醫藥大學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緊緊圍繞“立德樹人、以文化人、專業修人、實踐育人”的教育理念,明確更加經典、更加現代、更加人文、更加國際、更加實踐的人才培養目標,加強創新創業教育,踐行“雙色主題”教育,始終把思政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制訂完善教育教學改革措施,深化醫教協同培養方案,切實將師承教育有機融入現代高等中醫藥教育。
學校以培養既有傳統中醫思維又具有現代生命科學知識的未來中醫學領軍人才為目標,汲取師承教育精髓,實現了“古老中醫藥的傳承與創新”,構建了“德育為先、能力為要、悟道為重”的中醫藥院校師承教育體系,在探索高等中醫藥教育發展規律過程中逐步構建了培養高層次創新型人才的新模式。此外,學校大力探索長學制學歷教育,先后創辦“岐黃國醫班”“時珍國藥班”“卓越中醫師”“卓越中藥師”等不同學制的人才培養模式,確立了新式人才分類培養目標。
護理工作承載著醫務工作的厚度和溫度,具有較強的專業性。護理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是落實“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一步。北京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堅守人文情懷,深化護教協同,創新育人模式,多措并舉促進學生成長成才。近年來,護理學專業獲評首批國家級一流專業,循證護理入選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在國內醫學院校做出典型示范。
進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機制,促進專業內涵建設。按照新修訂的培養方案完成近50 門課程教學大綱的修訂工作,開展護理學專業建設大討論,學院二十余門專業核心課程負責人進行交流討論,完成護理學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中期自評工作。探索小班教學模式,實現由90 人到60人的過渡,正教授給本科生授課率達100%。研討論證“中醫護理特色人才實驗班”培養模式。以我院大學生成才與職業發展課程為例,其以“大醫精誠、大愛無疆、南丁格爾精神、中醫藥文化”為起點,在邏輯、數據及案例方面深入挖掘,形成大學生成才與職業發展課程思政內涵,構建“教學大綱—思政方法—生動案例”相依相融的課程思政體系,達到激發學生愛國情懷和中醫藥學習熱情的目的,整體上提升大學生成才與職業發展課程教學效果和育人質量。
基于新時代課程思政育人新需求,本研究以OBE 理念為指導,實現思政教育與職業生涯規劃的有機統一,嘗試將思政教育融入課程教學的4 個環節,即教學設計、教學實施、課程評價、持續改進。在大學生成才與職業發展教育中深入詮釋“大醫精誠”,激發學生愛國熱情和人文情懷,鼓勵學生立鴻鵠志、懷赤子心,做腳踏實地的杏林人,做“光大岐黃之術”的奮斗者(見圖1)。
學院緊密圍繞中心工作,融合思政教育,直面疫情考驗,充分展現新時代護理人風采。近50 名優秀畢業生在疫情防控最嚴峻的時候,馳援武漢,奮戰一線;學院以近300 名在京學生為主組成的北中醫“守護北京”青年突擊隊,支援核酸檢測一線工作,累計服務二十余個防疫工作點、近2.1 萬名居民,采集樣本量達兩萬余份;受北京市中醫管理局委托,與北京中西醫結合學會護理專業委員會聯合編寫《北京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中醫護理方案(試行)》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恢復期居家中醫護理康復指引》,用于各級醫院、社區護理人員指導康復工作;發起“循證抗疫互助行動”,快速收集來自抗疫一線的需求,通過微信平臺公布證據總結,在國內多個媒體和平臺上進行系列報道和轉載,引起業界高度關注和贊揚,榮獲北京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2021 年,面對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嚴峻復雜形勢,學院領導班子嚴格落實主體責任,在學校疫情防控領導小組的統一部署下,嚴格落實各項排查工作,積極推進師生新冠疫苗接種,及時做好各項數據的統計工作。加強校門管理,及時調整教育教學方式,做好見習實習學生管理工作,確保學院師生“零感染”。積極動員師生接種新冠疫苗,現已完成兩針接種的學生超過96%,完成加強針的占符合接種人數的91.4%。在和平街校園封控期間,66 名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第一時間組成校內快遞志愿服務小隊,完成1 933 件快遞派送工作。
(1)開展“雙色主題”教育,促進“健康中國”入腦入心。以“全面抗疫”和“建黨百年”為主題,通過多種形式舉辦主題團日活動124 個,參加人數超3 000 余人次;開展十余場黨課和團課培訓,覆蓋學生220 余人;結合抗疫精神,開展抗疫故事演講比賽;組織學生參加首都百萬師生同上黨史課、黨史知識問答、“我聽親人講四史”主題征文、參觀紅色教育基地、觀看紅色教育影片,并邀請專家舉辦主題講座等,引導學生愛黨、敬黨、跟黨走。組織開展最美護生評選,優秀班集體、團支部等評選,發揮榜樣作用。(2)注重職業能力培養,制訂護生職業生涯規劃方案,完善階梯式職業教育活動設計,開展新生引航教育5 場、“護你同行”就業能力提升活動7 場,通過“天使成長計劃”、崗位勝任力大賽、“5·12 國際護士節”、畢業教育等系列活動,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增強職業認同感,強化職業信念。我院2021屆畢業生就業率95.51%,簽約率82.37%,就業率和就業質量均處于全國領先水平。(3)深化學生“雙創”實踐,為服務學生成長成才,學院試點實施“輔導員開放日”和“導師團隊開放日”,目前共開展6 場,參加學生超200 人次。輔導員開放日重在學生職業規劃和學習生活指導,導師團隊開放日重在科研創新能力培養,搭建本科生科研平臺。本年度學生結題國家級大學生科研創新計劃3 項,并成功新立項3 項,新孵化創新創業項目20余項,在創新創業比賽中共獲得13 個獎項,其中市級4 項,在校級金獎和市級一等獎取得零的突破。
新時代“健康中國”的藍圖已經繪就,中國正在鋪設一條以人民為中心的健康之路。北京中醫藥大學將進一步推進“醫教協同”,以社會和醫療市場需求為導向,為“健康中國”戰略培養更多中醫藥人才。相信通過護理學院和其他學院的共同實踐,中醫藥學子將繼續牢記使命、奮發圖強,學校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內涵式發展會走出一條人才培養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