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洪鋒
遼寧省撫順市清原滿族自治縣國有楊樹崴林場,遼寧清原 113300
刺嫩芽又名刺龍牙,屬于五加科楤木屬多年生落葉小喬木,具有強心利尿、強精滋腎的功效,藥用價值和營養價值突出。隨著近年來的林業產業發展,刺嫩芽成為落葉松林的主要經濟產物。但是,刺嫩芽種苗對生長環境的要求較為苛刻,繁殖難度較高,要實現良好的落葉松林冠下刺嫩芽育苗,就要明確育苗要點,改進育苗技術,才能實現刺嫩芽種子的順利繁殖。
落葉松林冠下栽培刺嫩芽是基于“林—菜”型復合經營需求而推出的一種產業模式,刺嫩芽對環境的要求較高,具有喜陽但又不喜強光的特性,所以在栽培中,極易因為強光照射造成刺嫩芽大規模死亡,給種植戶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1]。如果將其置于落葉松的林冠下進行栽培,則可以利用落葉松的林冠遮擋強光,這能有效改善刺嫩芽生長環境,提高刺嫩芽的存活率,使得生產效益得到提高。此外,在林冠下栽培刺嫩芽,可以減少施肥次數和農藥噴灑,其一有利于節省栽培成本,其二是可以保證刺嫩芽的綠色健康。目前,我國遼寧、黑龍江等省份均有實施以“落葉松林冠下栽培刺嫩芽”為主的“林—菜”型復合農業經營模式,且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這說明將刺嫩芽置于落葉松林冠下栽培可以為當地農業發展提供良好的經濟助力。
在落葉松下栽培刺嫩芽,可以滿足刺嫩芽的生長需求,提高刺嫩芽的成品質量,落葉林的林分密度越高,刺嫩芽生長環境的郁閉度也就越高,對刺嫩芽的生長也更為有利。并且,刺嫩芽本身的抗旱和耐澇能力極差,對于立枯病和疫病也沒有過強的抵抗性,在林冠下種植刺嫩芽,可以利用落葉松的特性為刺嫩芽提供保護作用,幫助其抵抗旱澇,避免受病菌侵染,提高成品的成活率,保證最終的產品質量。
在栽植刺嫩芽前的前2年即要開始落葉松的幼林撫育,林區工作人員需在每年的7—8月進行除草處理,林地最好選擇平坡或者緩坡,過陡的坡地會給林區工作人員的養護和植株修剪工作帶來危險,所以坡度在0~25°的地區最佳[2]。在選擇落葉松時,要確保林木的林齡為近熟林,此時的落葉松直徑生長正處于旺盛期,可以為刺嫩芽提供最佳的強光遮擋作用。落葉松的培育標準均按照大徑木培育標準實施,10 000 m2的落葉松株數應當保持在150株,郁閉度不能超過0.6。這樣選擇的目的在于刺嫩芽雖然不喜強光,但對于光照依然有一定需求,落葉松林冠的郁閉度如果在0.6以上,會造成刺嫩芽得不到充足的光照,出現枯死現象。郁閉度維持在0.6左右,其一是可以提供良好的強光遮擋作用,其二是能夠避免因為林冠過于繁茂發生光照不足,影響刺嫩芽生長的問題。
土層厚度必須要超過30 cm,刺嫩芽自身的抗旱澇和抗病蟲害能力極差,所以要求栽培土層必須具備良好的排水條件和肥沃的土壤條件。另外,刺嫩芽對土壤養分的吸收能力并不強,所以前茬不能有蔬菜種植經歷,土壤最好也不要使用除草劑,可以采用人工除草的方式進行打理[3]。落葉松林下的環境適合灌木和藤本植物生長,這些植物都會成為刺嫩芽的營養爭奪對象,所以要全部予以清除。刺嫩芽的萌蘗性要比一般的作物大,將其種植在落葉松林冠下時,刺嫩芽在優渥的土壤條件中能快速生長,當其植株過密時,也會出現新萌發植株和舊植株搶奪營養的情況,造成部分作物組織枯死的問題。因此,工作人員在栽培過程中要注意檢查刺嫩芽的植株生長情況,保留部分生長旺盛的植株,同時清除過密的植株,避免刺嫩芽的植株之間互相爭搶營養。
刺嫩芽水分不足會進行一部分的蒸騰作用,在該階段刺嫩芽切口會進入部分空氣,植株會發生堵塞現象,吸水能力會受到影響。這種狀況會導致刺嫩芽出現水分失調,當發生脫水狀況,枝葉會出現枯萎。早期脫水,即便是脫水時間較短,其體內也會發生惡性循環而逐漸萎蔫。如果脫水時間較長,那么內部會出現乙烯生成、膜活性下滑、膜透性加大等不同程度的生理變化,脫水時間越長,乙烯的釋放量也會越大。
刺嫩芽修剪后,枝葉仍需要進行呼吸作用。此期間,隨著器官吸收氧氣,也會逐漸釋放二氧化碳,該過程也是釋放能量的過程。隨著溫度的上升,植物體內的生理作用也會隨之加快,其中衰敗速度變化最為明顯。大部分的植物對溫度的敏感性較高,而鮮切花的最佳貯存溫度大概在0℃,溫度每上升10℃,腐敗程度也會隨之增長,幅度大概在2~3倍。因此對于刺嫩芽而言,周圍溫度越大,體內的碳水化合物消耗也會越快,當體內生成乙烯后,細菌的侵蝕速度也會有所加快,因此刺嫩芽衰老的速度也會更加明顯。
在完成植株修剪環節后,刺嫩芽會逐漸面臨衰老現象,其體內的干物質含量也會逐漸下降。原有的蛋白質、核酸、淀粉和糖分也會隨之被消耗與代謝,還會較大影響作物的整體品質。對刺嫩芽體內來說,糖分屬于最重要的營養成分,也是刺嫩芽最核心的能量來源。糖分在被刺嫩芽吸收時,主要是沿著椎管束,因此能夠有效改善刺嫩芽的吸水能力,使枝葉始終保持飽滿狀態。除此之外,為了讓刺嫩芽體內的細胞膜始終處于半透心狀態,糖分的存在還會進一步延遲水與離子的滲透作用,有效控制刺嫩芽的衰老速度,也能讓刺嫩芽始終都處于十分膨脹的良好狀態,保持色澤飽滿。最后,蛋白質的合成離不開糖分,刺嫩芽在糖分的作用下會讓自身內部的水分始終保持平衡,在氣孔被關閉后,水分的流失速度也會變慢,在該情況下如果能夠用糖水對其進行處理,也能夠有效延長刺嫩芽的插管壽命,也能真正保證儲存品質,控制刺嫩芽的萎蔫速度,可進一步降低刺嫩芽失水速率和細胞膜的透水性。
在刺嫩芽種子的選擇上,要助于種子的成熟度、光澤度和種仁飽滿程度,種植者必須挑選充分成熟、光澤度高且種仁非常飽滿的種子作為栽培對象,在栽培之前,種植者要使用清水對刺嫩芽的種子進行漂洗,并篩選和剔除其中的瘜粒[4]。在完成選種后,種植者需將選好的刺嫩芽種子放入水溫在35℃左右的水中浸泡,浸泡的總時長為7~10 d,在泡至2~3 d時要進行換水。完成浸泡后,不能立刻下種,刺嫩芽喜濕喜陰,一般選擇在春季土壤解凍后,落葉松頂漿造林時進行播種,所以在種子瀝干后,種植者要準備一個深度約50 cm的土坑,同時按照種子數量,準備5倍的濕潤潔凈河沙。完成準備工作后,種植者要將刺嫩芽與河沙進行混勻,在混勻完成后放入到深坑中,完成填埋后,再添加15 cm的自然土幫助刺嫩芽種子越冬。直到翌年的2月下旬至3月上旬,方可取出埋于土坑的刺嫩芽種子,然后用清水淘洗,實現河沙與種子的分離,在完成分離后進行洗種。在洗種時,種植者要準備800~1 000倍液多菌靈和5 000倍液GA3,這些藥劑的作用是為刺嫩芽消毒,增強刺嫩芽的抗病害能力,由于刺嫩芽種子在土坑中埋時間較久,未徹底蘇醒,因此在萌動和發芽上可能會出現參差不齊的問題,對此可以將浸種的時間延長到24 h,徹底打破種子休眠。此外,為了確保種子不存在萌動不完整的情況,可以按照埋種時的做法,再次將種子與河沙混勻,在確保濕度為30%時將其放入室溫為18℃的室內催芽,催芽常規的時間為7~10 d,但具體操作上以種子芽嘴開口露白為標準,如果芽嘴開口露白,即屬于可播種狀態,林區工作人員即可下種。
刺嫩芽的生長性較弱,對環境的需求較高,在施種前需用充分腐熟的農家肥增強土壤肥力,農家肥選用氮、磷、鉀的含量在15%的復合肥,用料為60 kg,肥料需要均勻地撒施于地表,并使用旋耕機進行拌勻,讓肥料與土壤充分融合,完成后要清除土壤中的植株枝段、根茬和碎石等殘留物,還要將所有直徑超過2 cm的土壤結塊搗碎,避免影響刺嫩芽的生長[5]。在進行播種前,種植者要給苗床進行澆灌透水,澆灌透水的時間可以選在播種開始的2~3 d,等到床面的土壤不會黏在種植者的鞋底時,即可開展刺嫩芽的播種工作。
刺嫩芽的播種講求宜早不宜遲,在適宜的播種期內要盡快下種,常規下種時間為3月,根據落葉林的生長地海拔高度,又有上下旬之分,林地海拔不超過2 200 m,可以選在3月的上旬播種;海拔超過2 200 m,則需要推遲至下旬才能開始播種。在播種時要注意控制播種量和密度,播種量要按照1.5 kg/667 m2的規格實施,出苗量和定苗分別保持在4.0萬株/667 m2和2.5萬~3.0萬株/667 m2。
播種的方式分為撒播和條播2種。采用撒播播種,種植者要先用鐵耙和掃帚等工具修整苗床,確保苗床的細致和平整,避免床面有不平、凸起等情況[6]。完成修整后將已經催芽過的刺嫩芽種子和細沙攪拌,攪拌用的細沙必須先經過清潔劑、消毒劑殺毒除菌,攪拌的比例為1∶7,攪拌完成后將種子均勻地撒播在床面上,然后在使用腐殖土向床面均勻篩土,腐殖土的覆蓋厚度在5 mm左右,過厚容易影響落葉松的生長。而采用條播播種,要注意開溝的方式,一般按照20 cm的行距橫向開溝,溝寬和溝深分別為15和2 cm,完成開溝后要注意溝面處理,確保溝面的細致平整。
無論是采用撒播或是條播方式,在完成篩土壓面后均要注意除草工作,刺嫩芽對營養的需求高,自身汲取養分的能力較弱,如果附近存在較多的野草,會搶奪刺嫩芽的營養,造成刺嫩芽枯死。滅草可以使用土壤封閉處理劑,劑量按照150~200 g/667 m2的比例進行噴灑,噴灑完成后注意修剪落葉松林冠,最佳的遮光率是85%,如果超過這個覆蓋率,需要減少遮蔽刺嫩芽的枝葉,如果落葉松林冠的遮光率不到85%,可以使用小型遮陽網進行地表覆蓋,以彌補落葉松林冠在遮光上的不足。在完成播種后的3 d,林區工作人員要檢查刺嫩芽的種子是否正常出苗,如果發現出苗,要及時清除覆蓋物,防止阻礙刺嫩芽的生長。
第一,林業單位要重點扶持刺嫩芽種植區在質量安全監測、種苗繁育林區建設、技術研發與推廣等工作,加大完善與擔保機制糅合,擴大質量安全監測點,發揮林業單位職能。林業單位要分析種植產業行情和“林—菜”型復合經營模式需求,明確種植方向,發揮林區工作人員發揮主觀能動性。第二,健全農業保險制度體系。因為刺嫩芽生長周期較長,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相對薄弱,所以林業單位應將政策傾斜于種植保險體制,充分發揮林業單位在“林—菜”型復合經營模式的推動作用。每年在刺嫩芽生產季節時,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集體開會討論,幫助林區工作人員明確主導產業的方向,使其跟隨林業單位規劃發展種植產業[7]。
隨著刺嫩芽種植產業規模化、規范化的發展,整個產業體現出生產標準化、規模化、基地化等特征。對于刺嫩芽種植而言,必須高度重視病蟲害的防治,如果防治力度不足,將可能發生更加嚴重的病蟲害,主要的病蟲害有蚜蟲、地老虎、蠐螬、立枯病等。從刺嫩芽的病蟲害發生情況來看,其中比較嚴重的是蚜蟲,加之林區缺乏專業種植經驗,在病蟲害防治上多采用的傳統防治模式,從而埋下質量安全隱患。隨著病蟲害防治技術的發展與進步,林區單位可采用色板、誘捕器、殺蟲燈等一系列先進的物理滅殺害蟲設備,并結合當地刺嫩芽實際情況合理安裝相關設備,全面改善整個刺嫩芽種植區域的生態環境。此外,林區單位可以與當地農業科研部門合作,研發刺嫩芽無害化生產技術,并完善刺嫩芽種植產業的主要生產模式和無公害種植技術,然后進行全面推廣和培訓。
當育苗技術投入使用后,想要保證其能夠順利工作,就必須重視設備的維護管理。林業部門要積極完善建設育苗技術在應用過程中的監督管理體系,確保設備的正常運行。定期維修、保養育苗技術設備,及時排除掉潛在的隱患,使設備始終都保持一個良好的運行狀態。通常在育苗技術設備投入使用時,會出現管道滲漏等問題,而這勢必會造成資源的浪費,同時在一定程度上還會造成土壤肥力的下降。因而在進行設備維護時,要及時處理好管道滲漏的問題,最大程度地發揮育苗技術的應用優勢[8]。
育苗技術在實際實施過程中,施肥工作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隨著目前信息科技的不斷發展,育苗技術日益先進,育苗系統也越來越智能化和信息化。因此,相關的工作人員在后期對土壤肥力管理時,也可以通過應用信息技術調控和檢測肥力,確保能夠進行精確肥力,實現節約資源的目的。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可是準確掌握刺嫩芽在不同生長時期的養分需求,從而在大數據監測之下制定科學的施肥方案。而鑒于這方面的技術研究還較為薄弱,因此在今后的育苗技術應用過程中,應加強對這方面的研究,以達到真正的精準施肥的目的,實現施肥技術現代化。
采用落葉松林冠下種植刺嫩芽的“林—菜”型復合經營模式,既能加強林業的生態建設,又能提高林業產業的經濟效益。在栽植刺嫩芽時,要注意刺嫩芽的生長特性和發育要求,針對性予以看護,通過結合落葉松林冠為刺嫩芽創造生長優勢,抓住育苗要點,合理利用林區環境提高刺嫩芽的存活率和生長質量,以此幫助林業產業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