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朝錦 盧玉彬 杜俊艷 苗曉琦 張譽馨
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我國所要面臨的重要衛生問題和社會問題,現階段我國正處在養老產業空前發展,老年護理人才需求與培養相對滯后的過渡時期,老年護理專業建設機遇與挑戰并存。現階段,應當著眼于老年護理人才培養現狀,形成專業培養對接崗位需求,專業定位對接社會需要的人才培養模式,完成護理專業多方向培養模式改革,拓寬就業渠道,提升就業質量,并為社會培養一定數量的養老護理專業人員,不斷滿足社會人口老齡化對醫療衛生、護理服務日益增長的需求。
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進度,中高齡、失智、失能老年人的比例也不斷上升,更增加了對老齡醫護專業人才的要求。所以,老齡醫護專業人員仍然是市場急需的高技術型人員。根據2019 年教育部出臺的《關于高等教育支撐社會公共服務行業健康發展,提升急需人才培養培訓質量的意見》,將積極指導有必要條件的地方專門職業學校主動增加老年護理專業課程點。不過,鑒于當前老年護理專業發展水平較為落后,而且由于社會人口老齡化快速健康發展、人們生存價值觀和教學方式的變化,對老齡護理人員的工作職業技術能力需求也日益變化,目前老年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法仍在探討的過程當中,如何培養老年護理專業人才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
該模式以協同理論為基礎,構建“學校、醫院、社區、養老機構”四位一體協同育人平臺,探索老年護理方向高職職教領域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在高職職業教育領域的理論應用研究方面有新探索。
中國現下是“社區養老”“家庭養老”“醫養機構養老”“養老機構養老”多元化養老模式,不同養老模式下的老年護理崗位的工作主要任務與工作流程不同。該模式把“學校、醫院、社區、養老機構”四個有機體統一到一個平臺之內,學校可及時了解各種崗位對人才的最新最急的需求,靈活調整培養方案,有效解決“供不符求”的問題。此外,該模式也為“醫院、社區、養老機構”提供了交流渠道,各方可互通有無,有助于養老服務行業的發展。
老年護理專業人是社會緊缺人才,其原因除了我國老年護理學科起步晚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學生對老年護理工作的認可度低。“學校、醫院、社區、養老機構”四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注重對學生職業認同感的培養和就業指導。本模式實施的不僅能培養老年護理專業人才,更能培養可以堅守在老年護理崗位老年護理專業人才。
在高職護理的教育階段中應當加強學員的現代養護觀念教育,從而可以幫助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計劃,同時增強學員對現代健康護理業務與健康行業發展規律的深刻了解,并以此培育學生主動投入健康服務事業當中,增加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從而提高學員職業道德素養,緩解了當前社會工作中普遍存在的老齡化服務人才職業認同感較低的問題。為廣大老齡化公共服務專業學生和有關工作者創造了事業發展的良好平臺,有效消除了老齡化行業“招人難,留人更難”的怪象。
高職學校與中職學校的教育同處于職業教育的發展階段,中職教育為高職學校素質教育奠定了理論基礎,高職學校教學則為中職高教的延續與擴展。所以,舉辦中高職階段融合銜接護士課程研討會,以客觀的角度剖析了高職階段護士課程目標的共識與差異點及兩者之間的相互聯系,必須兼顧社會的實際經濟發展需要,同時由于當前社區對醫務人員的素質需求愈來愈高,對醫務人員的層次構成需要更加完善。因此,中職、高職護教育工作人員要把傳統中職教育“以求職為本位”的傳統觀念變為“以升學為本位”,并且高職院校要從知識、技能與素養上進行更多元化的課堂教學,做好在高職階段課程目標上的銜接。健康護理專業培訓要以我國人口老齡化行業需要為基礎,以推動我國人口老齡化行業發展、適應老齡化發展的需要為主要目標。
高職學校對口招收(單獨招生)比例正在逐漸提高,所以,對培育一批既能正確掌握中職和高職教師培養目標,又具備較強教育能力、過硬學科素養的教師隊伍必不可少。高職護理類專科畢業生由于在中職階段完成了基礎理論知識和臨床實踐,就已經具有護士應用技能,且部分畢業生已經考取了國家護士執業資格認證,所以,他們對高職的專業教育知識、教育水平需求很大。但高職專任教師盡管具有較強的基礎教育能力,但由于臨床實踐經驗較薄弱,往往無法正確掌握有關老年護士業務的最新知識和新技能。強化學院、校企之間的深入協作,通過聘任醫學應用的護理專家參加教學課程,鼓勵專任教師積極參加臨床實踐、外出教學和教師培訓活動,讓學生更加熟悉職業教育在各個層次的培養目標,并注意與高職教學做好銜接。這樣既能適應學生對更高層次知識的需要,也有助于他們完成高職教學的大轉段,也能促進老師和學生的共同發展。
深入養老行業調查需求與狀況,確定老年服務組織對本部門專門人員學識、素養與能力的需求,確認老年護理工作人員核心能力。初層次老齡護理工作人員平時應用較多的知識和專業技能分別是信息溝通、檢查、衛生知識講解、給藥、監測、衛生醫療檢查管理工作、生活日常護理能力,而中層次老齡護理師工作人員們需要的知識和專業技能分別是信息溝通、檢查、老年心理學、生理學、疾病、藥物、倫理學職業道德、社區法規知識等,需要提高的能力分別是檢查技術、信息溝通技術、急救反應能力、實用性生活日常護理能力等。所以,人際溝通能力、專業護理操作技術能力和應付突發狀況能力才能老齡護理工作者的核心能力,同時解決問題能力、預測潛在問題才能、掌握最新知識發展專業創新能力也是中老年醫護工作人員需要著重訓練的基本能力。
根據老年人護理職業發展的重要核心動力,明確目標,即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較為全面地掌握護理學基本理論、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并具有良好的護理師職業道德、良好人際關系交流能力、綜合醫護評估才能和專科護理技術崗位能力,能在基礎健康管理機構中和中、高端老年醫療服務管理機構開展臨床護理、健康護理等行業管理工作的實用性型專業化人才培養。根據高職銜接學生已經掌握的護理應用能力這一特征,學校不斷創新培養模式,逐步形成以職業要求為導向、以實際能力訓練為重心的學校—醫院—社會—養老院四位為一體的分段遞進型培養模式。三年的課程時間中,前半時間的第一、二學期學生主要在校內學習高職專業相銜接的教學課程,了解老年人護理相關理論和基本技能,課內實習主要在學校實訓基地進行,上課時間實習主要在學校實習醫院老年人康復科完成,培育職業認知與職業情感。后半學業時間,第四學期學生將到社區老人衛生服務站、社會日間老人照料中心等地開展老年人的護理專業教學與實踐,從而可以增加學生職業認同感,充分了解老人的生活需要。五、六學期學生將進入綜合醫院的老年專業、養老服務機構、居家養老院等單位進行學習,以訓練職業的核心能力。這種學校—醫院—社會—養老院四位為一體的分段遞進型培養模式,既做到了基礎課的層次遞進(專業知識基礎課—護理專業必修課—專業知識擴展選修課—老年人護理專科選修課),又做到了職業能力的遞進(護生—護理員—護士—老年人護理專科護士),以此有效增強了高職學科銜接的學生綜合專業技術能力與職業素質。
應以職業技術能力為基石,以養老業務需求為依托,以職業技術能力遞進為基本原則,逐步建立嵌入式老年人護理學科專業體系。在對中職與一般院校的護理學科專業課程開展研究、調查之后,建立了全新的學科專業體系,從而有效避免了一般院校與中職院校在教學上的重疊與脫節。除醫學基礎知識課之外,還新增了護理職業價值觀與規范、護理專業知識人際關系交流、護理領導管理與團體協作三門選修課,在基本學科模塊中還新增了護理實踐和護理決策實踐、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概念、高等技能訓練與衛生評價、臨床護士實踐、以循證為基本的醫護實踐等五門選修課,在專門學科教學模塊還新增了健康老齡化、慢性疾病與恢復、護理安全與傷害預防、臨終護理等四門選修課。新增的選修課既適應了老齡人群護理工作職業能力需要,也減少了知識點的重疊。實踐課程中,除醫學基本實驗、專業管理基本實驗之外,還添加了養老服務機構的專業實踐,包括了老年人基本服務護理技能、老年人心理咨詢護理技能、老年人臨床疾病治療護理技能和老年養老組織管理技能等實習項目,使得老年人護理技能與老年管理的理論基礎和技能訓練都落到實處。在課程體系設置方面,將根據老年護理人員的實際情況,按照由簡單到復雜的發展規律,適度加強對人文社會的教育實踐,并統籌專業知識、技能、綜合素質三個要素的綜合培養。
根據相關調查研究數據結果表明,中國老齡護理人員所具有的能力排名前第三位的,分別為人際關系協調能力、專業護理操作能力和應付突發性情況的能力。而老人又是相對特殊的群體,因此更需要護理人員的進一步關愛。護士的人文素養培養是一個系統化的過程,除了需要通過提供必要的顯性教學(如護理人文修養、人際關系協調、護理心理學等)外,還需要通過多種形式的隱蔽教學(如課外教學、文化教學活動、社區實踐、義工實踐活動等)開展對人文精神的內化與服務意識的培訓,同時還需要把社會人文綜合性素質教育滲透到學生學習、生存與實踐之中。所以,高校應該針對性地開設人文科學必修課,通過顯性與隱性課程,使人文課程教學和學科知識相互融通,形成一種合理、全面、立體的人文科學課程體系。
教學質量管控和評價是對教師整體教學能力水平的綜合檢測,通過建立教師培養質量標準評估系統,逐步健全了高職銜接的護理與專科質量評價體系,并建立了全方位、多角度、連續性的質量控制和評估系統,包括了項目研究、制訂教師專業培養方案、優化教學課程體系、制定課程標準、創新教育實驗、臨床實踐等環節的質量管理工作,以實現課程、實施順利進行。同時,引進第三方的教育數據咨詢與教學質量評估機構相關企業,對教師培訓過程提供全方位的數據分析,包括學員對核心學科老師講授內容的評價、對課堂考評成果的信心、學習興趣、臨床與社會實際情況等。同時,對學校的護士執業資質考評合格率、就職率、通過率、求職對口度、月凈收入和用人單位滿意等開展追蹤調研,并生成問卷調查,以建立學院與用人單位聯合參加的教育系統。
綜上所述,“學校—醫院—社區—養老院”四位一體的高職老年護理人才培養模式打破了傳統人才培養、教學模式的約束,融入了全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改革方法,更加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溝通能力以及人文素養,既滿足社會對老年護理專業人才的需求,又提高高職護理專業學生的就業率,為其他職業院校老年護理專業人才的培養提供理論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