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林 ,張穎穎 ,周芹芹
(1.山東中醫藥大學青島中醫藥科學院,山東 青島 266112;2.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山東 濟南 250355)
隨著黨的十九大的召開和相關會議精神的貫徹,國家發展戰略越來越重視科技創新,其最終的戰略目標是將科技創新更加有效地轉化為現實中的生產力,以期更好地滿足市場的各種需求,最大限度地提高社會生產力,推動社會及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而作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一個重要場所,高等學校在國家發展戰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2]。但目前在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存在諸多問題,如何更加高效地發揮高校科技成果作用,促進科技成果實體化,進一步對資源進行優化及更加合理的配置,是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本研究探討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新模式,并提出建議和對策[3-4]。
目前,在高等學校及相應的管理與教育部門,比較關注的是學校論文發表數量、科研課題及立項的數量、獲得相關科研獎勵數量等情況,較少關注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的獎勵、收益分配等都缺乏相應的支持[5-6]。
目前在眾多高等學校中,較為側重的是科研立項及其結題,而在立項之后院校的相關支持及政策傾向不夠,導致在科研立項之后科研工作者的熱情不足,相關評價激勵機制存在不健全、不完善現象,評價和激勵的落腳點往往集中在論文和獲獎方面,職稱評定體系引導性不足。
在資本主義國家,資本在市場中占有主要地位,其科技成果轉化率高;但是,在我國,科研項目的經費投入主要靠國家財政撥款,經費來源較為單一,且財政撥款往往是部分比例而不是全額支付,相關融資制度缺乏,有些科研立項項目資金往往只夠進行科研及發表相關學術成果,用于成果轉化的資金更加缺乏,常需要轉化者自己支付相應費用,嚴重限制成果的轉化及相關技術的開發,降低了科技成果轉化率[7-8]。
目前高等學校往往擁有大量的科技成果及相對較高的科研水平,而企業擁有較為完善的產業鏈,兩者在當前若能較為緊密地結合,必然對高等學校及企業的發展起到指導作用,但當前兩者之間的溝通情況不容樂觀。兩者之間缺乏更為有效的信息溝通渠道,高等學校在進行科研申報時缺乏較為明確的指向性,而企業對高等學校的相關科研及研究領域不熟悉,并且有諸多疑慮,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高校成果不能有效地運用于產業中[9]。
目前,對于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相關配套法律條文及后續利益分配制度尚不完善,缺乏相關政策支持,高等學校相關政策對成果轉移轉化后的利益分配有失公允,利益分配原則及相關政策缺乏較為明確的界定。當前利益分配時大多由項目第一負責人按照項目施行過程中貢獻度的大小進行,但在成果轉移轉化過程中轉移技術人員卻得不到相關的利益分配,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導致成果轉移轉化率低的一個原因。
目前在大部分高校中,找不到相應的技術成果轉移轉化部門及服務機構,少部分學校雖然自行或者與其他院校聯合設置相關崗位,但即使設立了該崗位,崗位人員也是兼職偏多,專職偏少,并且,高校大部分技術轉移人員只從事初級的、簡單的業務工作,對于深一步的轉移轉化業務不夠熟悉,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渠道不暢通,進而導致眾多科研成果閑置,無法被企業引進和應用[10-11]。
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過程中,中試實驗是將科研成果從學術成果推向企業產業化的重要環節。但目前在高校中,中試實驗環節相較而言較為薄弱,這一方面與目前高等學校較為重視科研立項,對于成果的開發和應用重視不足有關;另一方面與企業考慮到風險,不輕易對有關科研成果進行資金的投入,而政府對于中試實驗的相關資金支持不夠,資金投放力度遠遠低于科研項目立項資金有關。同時中試實驗在進行過程中,往往是通過實驗小試的方式進行,實驗小試成功后再進行放大實驗,而放大實驗往往相當于在企業中小批量的產業化生產,但高等學校會受到支持資金及相關條件的限制,由于成果轉化資金支持不足,往往停留在實驗小試階段,嚴重阻礙成果轉移轉化[12-13]。
針對以上諸多問題,當前科技部已經建立了由企業牽頭、產學研三步聯合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實施機制;同時培育和建立了產業技術戰略相關聯盟,并依托相關骨干行業企業創建了一批國家級創新科技發展平臺,并對產學研三步聯合科研創新服務體系進行了完善。
國務院印發《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建設方案的通知》,指出應建立以科技創新質量、貢獻、績效為導向的分類評價體系,逐漸改變以往科研人員職稱評審、職務晉升及相關績效考核的方法,將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實施及對社會經濟的貢獻作為較為重要的評定原則。教育部辦公廳也印發《關于開展清理“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專項行動的通知》,其主要目的亦是期望以一種較為綜合的視角來進行相關評定,改變以往的評價體系。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見》,強調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并指出可通過提高基本工資待遇、加大績效分配相關獎勵力度、加強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獎勵等有關措施,進一步提高相關科研工作人員的收入與實際科研成果轉移轉化率、相關工作業績等聯系,營造一種知識創造價值、價值創造者獲得合理的利益回報的良性循環體系[14-15]。
(1)目前,為進一步營造良好的成果轉移轉化環境,可通過講座、網絡宣傳、科研培訓等多種方式進行宣傳,進一步提升其成果轉移轉化意識,將該意識逐步融入科研申報中,提高轉移轉化的質量及針對性,通過不斷加強對科研人員的業績激勵,督促其加強對成果轉移轉化的認識,進一步增強科技人員的創新熱情,提高成果轉化率。
(2)破除“五唯”,進一步建立健全成果轉移轉化激勵機制。在對高校教師進行專業技術職稱評定及晉升過程中,強調對成果轉移轉化的重視度,采用更加靈活的利益分配策略,進一步激勵科研工作者“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3)建立科學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提高科研人員待遇,學校及單位僅留取少部分資金作為管理費用。同時在進行利益分配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到利益分配時的連帶效應,合理利用稅收相關優惠減免政策,盡量避免一次過多的納稅,呼吁健全成果轉移稅收減免機制。
(4)注重技術轉移經紀人的培養,技術轉移工作者的業務水平直接決定了科技成果轉化的成功率,故而高校應重視對轉移專業人員的培養,不斷激勵轉移人員積極參加相關培訓,打造較為完善的專業化轉移人員梯隊。
(5)進一步挖掘高校中成果轉移轉化潛力,對目前高校中現有的重點專利、科技獎勵、結題技術等相關科技成果進行篩選,對相關資料做深入研究和挖掘,將其編輯整理后形成較為完善的科技成果匯編。
(6)重視中醫藥大健康產業鏈與學科鏈銜接融合,打通科技成果轉化在高校與企業間的供求信息渠道,主動與地方合作,建立相關的科技成果信息發布渠道,及時發布待轉化的科技成果,加強成果信息流通。
科技成果在轉移轉化過程中,往往會牽涉多個學科,同時面對當下社會、經濟及文化發展的需求,學科之間的交叉越來越突出,故而應改變以往的單學科發展思路,交叉學科的發展顯得尤為重要;在轉移轉化過程中,結合網絡、講座、培訓等多種傳播方式,對相關科技成果進行轉移轉化,通過不同學科之間思維、理論及相關方法的碰撞,促進新技術、新理念的產生,解決發展中的問題,是目前較為可行的途徑。
繼續深化高校體制改革,促進立德樹人教育理念落實,注重實際教學過程中貢獻的評價,努力糾正不科學不切實際的績效評價體系及導向,剔除資源分配過程中的頭部效應,將相關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率落實到教師績效考評中。針對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不同領域的教師隊伍,建立健全較為完善的可行的分類評價標準。
實踐出真知,平素注重理論聯系實際,積極聯系相關企業,引導有關師生進入企業進行實踐,探索并完善師生進行社會實踐的相關制度及保障,鼓勵師生自主創業,支持進一步創建產業實體,借助高校衍生企業的優勢資源對學生進行教學及科研、實習培訓。在此過程中,不僅要拓展高校向相關衍生企業輸送有關智力科研成果、培養相關人才的渠道,還要進一步加強與有關衍生企業的合作,成為實習基地及研究平臺,促進相關教學、科研的有機結合和轉化,促進復合型人才、實用型人才培養,緩解高校成果及企業之間轉移轉化的不穩定性。
隨著我國經濟朝著中高端階段的發展,所面臨的必然是產業變革。在產業變革中,科技成果所起的作用尤為重要,而高校是我國科技創新、成果轉移轉化的核心,進一步加強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顯得尤為重要,但在此過程中需要面對眾多壓力。故而需要正確、精準地消除存在的問題,深入剖析相關對策,制定符合自身實際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