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北京國道通公路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張翠梅
本文首先對城市副中心與大廠縣之間的交通現況進行梳理,對通道內的現況交通、遠期交通規劃進行調查分析,結合未來大廠縣規劃數據,按照軌道M101在2030年能否由通州區接入大廠縣兩種情況考慮。首先對通道內軌道、公交及道路三類出行方式人數占比進行分析,其次對通道內道路承擔機動車、非機動車交通量進行預測,得出廠通路不同情況下所需的機動車道數及非機動車道寬度要求;最后綜合各種因素確定出廠通路近期實施斷面方案,并為遠期改造預留條件。
廠通路是一條連接北京城市副中心與河北省大廠縣之間的重要道路,北京段無路,大廠縣已于2011年建成通車,目前西側端頭至潮白河左堤處,等待與北京一側道路進行接線。
通懷路-春明路段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范圍,規劃為城市主干路;春明路-大廠縣段位于通州區潞城鎮及大廠縣,規劃為一級公路。廠通路基于通州區與北三縣協同發展的時代背景下被提上建設日程。
通州區與大廠縣現況連通道路僅1條,即武興路,二級路,雙向兩車道,道路等級較低,負荷度近1.3,交通擁堵嚴重。
現況武興路沿線與潮白河右堤路、胡郎路、潞城中路、960鄉道、云帆路、京塘路平交,均為燈控路口。2021年12月16日早高峰7:30-8:30對武興路進京車輛進行實地調查統計。
通過交通量數據督查,武興路早高峰進京車輛共計約1226輛,其中60%車輛通過潮白河右堤路直接進入運河東大街。通過沿線路口交通轉換,共計約996輛車匯入副中心,約424輛車匯入中心城;沿線潮白河右堤路、胡郎路、云帆路、京塘路為主要分流道路。
大廠縣進京車輛約70%匯入城市副中心,30%匯入中心城;早高峰進京車輛達到1226輛,超出一條車道最大通行能力。
遠期北三縣進京通道將是以“ 軌道+公交”為主,道路交通為輔的綜合交通體系。大廠縣地處北三縣正中,與城市副中心距離最近,依據《北京市通州區與河北省三河、大廠、香河三縣市協同發展規劃》,未來大廠縣將承接非首都功能的疏解轉移及增量,一方面主動接收北京的人口轉移,特別是科研院校、高新技術人才等人員,另一方面,吸引北京科技創新成果在大廠孵化轉化。
大廠縣未來規劃進京交通系統:“一城際、一軌道、兩條道路”。其中“一城際”即京唐城際,計劃2022年通車,不能直接連通大廠縣與副中心,繞行三河市;“一軌道”即軌道M101線,是北京城市副中心骨干線,“十四五”期間將建設至潞城鎮,未來將接入大廠縣;“兩條道路”即武興路與廠通路,均為東西向道路,連接副中心與大廠縣。
大廠縣規劃人口依據中國城市規劃設計院編制的《廊坊北三縣綜合交通專項規劃》;進京通勤人數依據北京市城市規劃院數據;交通方式分擔比例依據《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以下簡稱“總規”)中綠色出行比例2035年達到80%的目標考慮。分析過程中適當提高了大廠縣的公交出行比例,降低小汽車出行比例。
大廠縣2035年規劃人數35萬,高新區人民大學配套6萬,高新區副中心就業崗位配套12萬;進京通勤人數4.6萬(高新區為主),高峰小時出行量2.5萬人次/小時;以此數據為基礎,結合目前大廠縣人口數據,對特征年2025年、2030年、2035年高峰小時出行人次及比例進行分析,計算結果如表1。

表1 大廠通道內高峰小時出行人次及比例表(M101實現規劃)
通過計算,2025年道路分擔比例最大,高峰小時0.78萬人次出行;按照2030年軌道M101線由潞城鎮接入大廠縣,進行進京人員分流,道路分擔比例將為25%,高峰小時0.42萬人次出行;到2035年道路維持分擔比例不變,軌道+公交分擔比例為75%,接近《總規》里80%綠色出行目標。
另考慮軌道建設耗費較高,社會影響較大等因素, M101線到2030年若無法實現接入大廠縣的預期,需調整各交通方式占比,重新計算后2030年軌道+公交分擔比例為45%,道路分擔比例55%,高峰小時0.93萬人次出行;到2035年各交通方式出行分擔比例均維持不變,道路高峰小時將有達1.37萬人次出行。
通道內兩條道路交通來源以高新區人民大學和副中心就業配套人員的通勤為主,出行方式包括機動車、非機動車(電動車等)。機動車交通量預測方法采用常規四階段法,即交通生成、方式劃分、交通分布、交通分配四個步驟;非機動車交通量預測結合規劃數據,按照比例分配進行估測。
1.機動車預測及車道數計算
按照軌道M101線是否實現規劃兩種情況分別對進行機動車交通量預測,并得出相應的進京向高峰小時交通量數據,結論如表2。

表2 大廠通道內道路分擔交通量預測結論表(M101線實現規劃)
根據《公路工程技術標準》,一級公路設計時速60km/h時,三級服務水平對應最大交通量為1100pcu/(h·ln),M101線2030年接入大廠縣的前提下,廠通路單向車道系數達到1.53(2035年進京向高峰小時交通量/1100),單向最少需要兩條車道。
若2030年M101線無法接入大廠縣,廠通路2035年預測年平均日交通量將達到46430輛,折算后進京向高峰小時2786輛,單向車道系數達到2.53,單向最少需要三條車道。
2.非機動車預測及寬度選定
結合規劃數據,2035年大廠縣進京通勤人數4.6萬/日,公共交通占比取M101線能否實現規劃兩種情況下的平均值60%,小汽車占比30%,自行車及步行按10%考慮。得出2035年通道內慢行人數為0.46萬/日,其中90%為自行車(電動車)出行;早高峰進京向占比按60%考慮,通道內高峰小時非機動車出行總量約2484人次/小時。按照廠通路分擔60%,武興路分擔40%,合乘5%考慮。廠通路早高峰自行車需求為1416veh/h,處于《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范(2016年版)(CJJ 37-2012)》中折算后一條自行車道設計通行能力為700~1530veh/h數據范圍。
依據《公路路線設計規范(JTG D20-2017)》、地標《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環境規劃設計標準(DB11/ 1761—2020)》中的規定,同時結合近年來綠色出行理念的逐步推廣,廠通路硬路肩寬度取3.5m,同時設置側向隔離帶。
機動車道雙向四車道(單向機動車道需要8m)或六車道(單向機動車道需要11.5m);考慮慢行,硬路肩寬度3.5m;安全角度出發設置側向隔離帶,參照城市規范,最小寬度2.5m;按照近遠期結合方案布設廠通路斷面。
廠通路近期實施路基寬度按照32.5m布設,中央隔離帶3m,兩側機動車道各8m,雙向四條機動車道,側向隔離帶各2.5m,硬路肩各3.5m(近期行人可與非機動車共板),路肩各0.75m,外側為排水明溝。遠期拆除兩側的側向隔離帶可將斷面調整為雙向六車道的一級公路。
綜上所述,公路等級的斷面布設應酌情綜合考慮非機動車及行人通行條件。對于干線道路中央隔離帶寬度盡量按照3m及以上設計,便于交叉路口布設行人二次過街設施,同時兼顧景觀效果。
對于城鎮化公路斷面布設參考城市道路規范,同時綜合考慮交管部門管理方式,各功能區寬度可適當放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