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威 苗璐
(天津商業大學經濟學院 天津 300134)
2021年,我國發布《“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提出包括產業數字化轉型、數字產業化發展、數字經濟治理等在內的六個方面建設要求,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愈發凸顯。數字經濟是將數據看作關鍵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為載體,運用數字技術進行一系列的經濟活動,達到提高生產效率、優化經濟結構等目的的一種社會經濟形態。當前,數字經濟已逐步滲透我國出口貿易領域方面,依托移動互聯網等數字平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創新應用在傳統貿易領域催生了一大批新業態,極大豐富創新了我國的出口貿易模式,推動了出口貿易的發展。
考慮到數字經濟的發展是一個動態過程,本文通過構建多維度、綜合性的指標體系對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程度進行測度。選取2016—2020年30個省市(除西藏外)相關指標,從數字化基礎設施、數字化產業發展及創新競爭力三個方面出發,構建數字經濟發展的綜合測度體系。
本文運用全局熵值法對我國區域間的數字經濟發展程度進行測度,所得具體權重結果如表1所示,根據熵的可加性,由二級指標權重加總即可得到一級指標權重。其中,數字化基礎設施為0.2017、數字化產業發展為0.3717、創新競爭力為0.4266,意味著近年來創新競爭力對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影響占比較大,數字化基礎設施其次,數字化產業發展影響占比居末位。

表1 中國數字經濟發展指標體系及權重
圖1為我國東中西部區域發展綜合指數排名前五位的省市,由此可以看出,我國數字經濟發展既取得了些許成就,又存在某些問題,數字經濟發展既存在區域間的不平衡,又存在區域內的不平衡。數字經濟發展綜合指數排名前十的省市東部地區占據7個,其中廣東、北京及江蘇包攬前三,屬于數字經濟發展的第一梯隊,浙江、山東等緊隨其后。東部地區數字經濟發展整體上明顯優于中部,特別是西部地區。中部地區較西部地區整體數字經濟發展稍好,大部分省市,如河南、湖北等數字經濟發展處于中游位置,即發展有所成效但較第一梯隊略遜色。西部地區數字經濟發展綜合指數前兩名為四川、陜西,其分列全國第8位和第12位。除此之外,其他省市數字經濟發展均相對較差。

圖1 中國東中西各區域發展綜合指數排名前五位
現有研究中,多數學者認為數字經濟能夠從多個角度促進出口貿易的發展。孟祺(2017)認為,互聯網的蓬勃發展打破了傳統貿易的局限,出口國互聯網普及率越高,貿易流量就越大。沈國兵、袁征宇(2020)通過研究指出,互聯網的發展能夠有效促進各個行業的出口企業進行創新,這種創新對出口貿易將產生顯著的推進作用。張薇(2019)研究發現,由互聯網行業發展形成的跨境電商帶動我國出口產品及交易方式更趨多樣化。劉阿娜、劉芳婧(2020)的研究認為,跨境電商與農產品出口之間存在因果聯系,且前者發展的區域差異使后者出現了異質性特征。
2.2.1 減少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指一切能夠影響貿易的成本,包括信息成本、生產成本等,買賣雙方借助數字經濟賦能能夠使交易所花費的各類費用降低。借助數字技術構筑的平臺,買方運用大數據能夠在市場上輕易找到所需產品信息,降低了信息搜尋成本,賣方相應地也可了解客戶需求,降低了交易中信息的不對稱及不充分情況的發生概率。同時,一些智能化車間、數字化倉庫的出現,使得出口企業大大減少了人力資本投入,對資源更能進行合理配置,有效減少生產損耗。此外,互聯網貨運平臺通過整合交易雙方信息,能夠精確匹配最適宜的貨源及貨運信息,最大限度地滿足全社會的貨物運輸需求。數字化的“一單聯通”式的海關通關方式給出口企業帶來了便捷,精簡物流程序也極大節省了貨物運輸的時間。
2.2.2 創新貿易模式
隨著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貿易方式逐漸朝著數字化方向轉型,以跨境電商為代表的新模式、新業態逐步活躍在大眾視野,單一的貿易模式轉變為數字化、網絡化的交易模式。在信息通信技術蓬勃發展的時代,跨境電子商務具備全球性和無邊界性,交易雙方以互聯網為媒介,可以輕易并及時地在跨境電商平臺進行供需匹配,后續還可以在線上實現交易協商與產品個性化需求的交流。在此過程中,互聯網交易平臺不僅具備發布信息及溝通交流的功能,還提供了風險監管、信用擔保等多項增值服務。此外,國際貿易的交付模式得到了創新,數字支付手段的出現,減少了大量傳統貿易中必須存在的支付文件成本,買方通過在線支付平臺可以實現遠程訂購及付款,產生的交易數據不僅可以實現支付機構的價值增值,還能反饋給企業自身,極大地提高了支付效率,降低了交易風險。
2.2.3 增強網絡效應
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降低了國際貿易的交易門檻,減少了企業生產的固定成本限制,一些中小微企業也有機會參與到國際貿易中,意味著數字經濟的“網絡效應”將逐漸增強。不同國家的企業在互聯網交易平臺可以完成從信息搜尋、溝通交流到交易磋商再到簽訂合約等一系列的交易環節,依靠平臺達成的交易越多,帶動新加入的企業數量也會增多。另外,由于數據信息具備“內生性”特征,企業在搜集和處理信息的過程中會產生新的信息,因此隨著使用數據平臺企業數的增多,平臺內部產生的新型信息也就越多,信息和交流的范圍得到擴大,所有加入這一平臺的企業都能得到更高的價值,數字經濟將交易各方更緊密聯結在一起。
我國是5G技術最早實現商用的國家,數字技術組合應用于生產、流通各個環節,促進我國出口企業的數字化轉型,使得資源能夠得到更合理的配置。以制造業為例,各類智能工廠及數字化車間的不斷涌現,使得企業生產效率大幅上升,出口貿易規模也能得到擴大。在新型的貿易模式下,服務貿易,特別是高端服務的可貿易性大大增加,一些原本很難開展貿易的服務行業,其外包業務得到了新的發展動力。此外,數字技術的發展應用使得電子信息制造業、軟件服務業等快速發展,帶動數字貿易規模相應地增大,數字貿易反過來帶動行業間的知識與技術經驗共享,又進一步促進行業的數字化轉型,以推動各個行業出口貿易規模增大。
借助互聯網、跨境電商等平臺,我國出口企業不斷獲取數據信息,借此與國外客戶實現及時的溝通交流,未來供需對接將更加精準。在數字經濟賦能下,一方面,傳統貿易的時空限制被打破,在傳統貿易市場中,一些并不占出口優勢的中小型企業開始有機會向外部市場展示自身產品,在保證自身產品質量的情況下,借助網絡可以合理有效的營銷。另一方面,高效運用數字技術為各類客戶實行個性化定制,使得出口企業有動力進行研發創新,借助數據信息的“內生性”特征,企業生產產品時就能獲取相關創新信息,有助于企業持續進行創新,同時能引導出口企業自主地將數字技術與自身產業優勢相結合,實現企業的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充分發揮其經濟效益,從而更快推出更多創新型、個性化的產品及服務。
數字技術催生出的以跨境電商為代表的各種貿易新模式、新業態拓寬了產品出口貿易渠道,全球貿易的參與門檻進一步降低的同時,貿易市場集中度也相應降低,更多國家的企業借此參與全球貿易,也將給我國出口企業尋找新興市場提供巨大的機遇。同時,數字經濟有效聯通了國際市場,在當前的國際環境下,數字經濟已成為我國實施貿易市場多元化的重要力量,數字經濟發展逐步成為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合作的重點領域,我國出口企業與沿線國家借助“數字絲綢之路”的發展,逐步擴大多種經貿合作,在貿易市場實現多元化的同時,也極大降低了貿易風險。
本文采用全局熵值法構建數字經濟發展測度體系,得出我國各省市之間數字經濟發展存在不平衡的問題,且東中西各區域內部發展差距較大。目前,各方面研究均表明,數字經濟的不斷發展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出口貿易的發展,通過降低成本、創新貿易模式及“網絡效應”的聯結等機制,數字經濟能夠推動出口貿易規模擴大,使得出口產品更加多樣,出口市場更加多元。
綜上,本文提出以下建議:第一,我國政府應出臺鼓勵發展數字經濟的相關政策,各區域政府在此基礎上根據地區發展實際情況制定與之適應的數字經濟發展政策,推廣各類數字技術,鼓勵傳統產業進行數字化轉型,實現生產及服務的智能化、數字化。第二,加強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必不可少,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技術設施已經成為當前數字經濟發展的基本條件,同時是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的有力支撐。此外,以5G為核心的新一代數字技術的發展不僅是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還日益成為各國經濟發展、綜合實力的象征。企業需要加強對核心技術的重視程度,提高自身數字技術的競爭力,提升自主創新水平。同時,我國政府要不斷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保護企業相關創新產品,推動更多創新品牌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