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松義,黃云超,周向陽*
(1.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化學化工學院 廣東 廣州 510225;2.英德市云超聚合材料有限公司 廣東 清遠 513029)
第五代移動網絡(5G)是繼4G 之后全球網絡新標準,通過它不僅可以聯系全球各地的人,還可以連接不同的機器、設備。目前,5G 新技術不僅在全球經濟或技術方面發揮著非常關鍵的作用,而且在地緣政治、國際政策和國家安全方面也承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1]。
相比上一代無線網絡技術,5G 新技術克服了數據速率、連接性和延遲等各個方面存在的不足,以超高速和極低延遲提供更為可靠的服務,可以隨時隨地為任何人提供寬帶通信服務。而且,作為數字化經濟和先進通信方面產業轉型的基礎,5G 新技術也是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轉型的重要驅動力。因此,加快推進5G 新技術建設,對于助力經濟社會發展,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在5G 電子信息產業化方面,仍有很多關鍵核心技術由其他國家控制,特別是一些關鍵零部件和原材料嚴重依賴進口,這是我國5G新技術產業高質量發展所面臨的重要挑戰,也是實現5G 新材料產業自主發展的新機遇。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廣東省電子信息重點產業集群,擁有較為完善的5G 新材料產業鏈及多個領域龍頭企業。但是,由于大灣區內多數高校缺少5G 行業背景和產業資源的支持,針對新一代5G 信息技術及新材料相關的人才培養相對滯后,相關專業也同質化非常嚴重,優勢和特色不明顯,畢業生的核心競爭力不強。根據《教育部辦公廳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關于印發〈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試行)〉的通知》[2]《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實施意見》[3]和《廣東省教育廳關于推進本科高校產業學院建設的若干意見》的文件精神[4],在當前我國新工科人才建設中,培養新時代創新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務之一[5]。為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推進校企合作,培養大灣區5G電子材料產業高質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為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行業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大灣區5G電子材料產業學院是構建區域融合發展的現代產業學院的一次積極探索[6]。
大灣區5G電子材料產業學院的建立可利用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的優質師資力量及企業的生產設備及工藝基礎的優勢,著重“訂單式”培養,突出人才培養特色,增強畢業生的核心競爭力,提升服務社會的功能。同時,可以有效緩解目前企業人才短缺現狀,提升企業工作者的技能水平和綜合素質,提高企業與學校之間的粘性,進一步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
通過對大灣區最早從事5G 用電子材料的開發、生產及銷售的企業(包括英德市云超聚合物材料有限公司,廣州宏慶電子有限公司,深圳市景旺電子股份有限公司)開展人才需求調查,在分析企業技術崗位設置及結構現狀中發現,目前企業在職員工學歷主要集中在初中及中專水平,高學歷、專業型及復合應用型研發人才緊缺。此外,企業勞動者流動性較大,經常會出現“用工荒”等問題。因此,企業對5G 新材料技術方面的應用型、技術型及復合型高水平人才需求量大,對參與人才培養有較強的內在驅動力。
大灣區5G電子材料產業學院是為直接服務于電子信息產業和社會發展需要,仲愷農業工程學院與大灣區5G材料產業相關的多家企業組織融合資金、專業、平臺、基地、人才、管理等多種合作資源及要素,以5G電子新材料應用專門人才培養、企業員工培訓、科技研發等為共同目標指向,而構建的全程融入行業、企業元素的二級學院或以二級學院機制運作的辦學機構。
大灣區5G電子材料產業學院的建設的主要目標及任務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①培養5G 新材料技術應用型人才。以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為核心,引導畢業生留企業就業,為企業大規模培訓職工;②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制訂企業師資與高校師資互兼互聘制度,雙管齊下,共同提高指導學生的能力;③服務粵港澳大灣區電子信息產業鏈。立足產業實際需求,不斷積極探索深化校企人才培養模式,服務于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
大灣區5G 電子材料產業學院面向新材料學科,主要針對高分子材料與材料化學兩個材料類本科專業。該產業學院承擔的主要功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協同提高新材料特色專業建設。根據行業發展趨勢,開展教學研究與改革,打造5G新材料應用特色專業;②協同創新材料類人才培養模式。企業教師的實質性參與課程的整合、優化,構建一套適合電子功能材料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③協同開展功能材料應用型科技研發。面向公司的5G 用電子材料的研發需求,實現科技資源共享,助力公司發展。④協同培養應用型師資隊伍。以項目開發及國內實踐研修分批次培養校內專任教師,并依據企業工作經歷及教學能力分層次聘用公司專兼職教師。
大灣區5G電子材料產業學院立足仲愷農業工程學院高分子材料及材料化工特色學科專業群優勢和合作企業及公司5G新材料產業的優勢,集中資源力量,優化內部治理體制機制,按照“開放合作,優勢互補,互利共贏,以生為本”的理念,以服務粵港澳大灣區電子信息產業培養高素質應用型創新人才為目標,以校企聯合共建實驗室或教育實踐基地為支撐平臺,以企業工程技術開發和教育實踐課題開發為抓手,結合產業最新需求來建設專業,人才培養主動融入5G電子新材料創新體系,打造產學研緊密融合、協同創新的教學特色,創新校企協作育人新模式,形成學生及員工受益、產教共贏的良好新局面。
大灣區5G電子材料產業學院建設的基本思路主要包括如何搭建管理架構、配套完善制度、選拔招錄學生、改革教師評聘考核、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的實施路徑和方法等方面。
項目管理架構搭建。大灣區5G 電子材料產業學院負責人由企業方和校方領導人共同擔任。在此基礎上,形成“展級清晰、職責分明”的管理架構,并成立領導小組,明確日常管理人員、校企管理人員分工。
配套完善制度。建立包括大灣區5G 電子材料產業學院管理人員職責、指導教師職責、學生實習實訓守則、學院安全規定和保密制度、各類人員的考評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鼓勵教師到企業實踐鍛煉,參與產業學院教學活動指導。
選拔招錄學生。校企雙方聯合制定完善大灣區5G 電子材料產業學院招生制度。可針對公司需求,組織優秀學子入學產業學院。可制訂優惠政策,選拔優秀員工進入產業學院深造,從而保證生源穩定。
改革教師評聘考核。聘請企業人員開展特色課程的部分教學內容,在職稱晉升及評獎評優等優先推薦考慮具有大灣區5G 電子材料產業學院教學經驗的優秀教師。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學校與企業共同修訂人才培養方案(見圖1),完善實踐教學體系以及共同開發建設特色教學課程與教材資源。

圖1 學校與企業共同制訂產業學院人才培養方案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采用培養與引進相結合、教師到企業掛職等多種形式提升專業教師的實踐教學指導能力。企業教師須兼職授課,學校教師需定期頂崗進修。
綜上所述,5G 電子信息的發展正吸引越來越多人的關注,但是其技術復雜性、競爭性和創新性也成為產業化高速發展的主要挑戰。目前,處于5G 新材料技術的發展前沿的國家寥寥無幾,其他國家在彌補差距方面也面臨諸多困難。我國在5G 新材料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代表的科技創新建設方面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資金保障,但在高素質、專業性的復合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方面相對較為“滯后”。因此,依托產教協作的大灣區5G 電子材料產業學院將開展創新教學體制改革,實現產業、專業、就業三方面的無縫對接,提高師資隊伍教學水平的同時,達到產教協同育人,服務我國5G電子信息產業升級的目標。
在大灣區5G 電子材料產業學院現有合作框架下,校企建設主體雙方目標明確、內在驅動力強,較容易形成長效合作機制,可以保障多元制產業學院教學穩定的運行。但是,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也許還會存在著一些問題,如企業實踐教學部分中具體的考核評價體系仍需進一步完善,且教學監控體系的建立幾乎處于“空白”,仍需要繼續摸索以形成良性循環,現有的措施和手段是否普適等都需要深入探索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