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悅 王永樂 劉娟 鄭姍姍
(合肥學院 經濟與管理學院)
我國退役軍人事務部于2018年掛牌成立,伴隨這一歷史性步伐,退役軍人事務工作邁入嶄新發展階段。退役軍人是社會寶貴財富,推動新時代退役軍人工作高質量發展,是時代的強烈呼喚與不容置疑的現實需求。2018年以來,國家出臺多項政策措施,加強了對新時代退役軍人工作的頂層設計和制度安排。近年來,我國每年有數量龐大的退役軍人增量。2019年,部門預算環比增長了243%,其中用于社會保障和就業(類)退役軍人管理事務(款)環比增長了2238.1%。[1]我國第一部退役軍人專門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退役軍人保障法》于2021年1月1日正式施行。截至2022年8月底,我國共建成六級退役軍人服務中心(站)60余萬個[2]。
相較于廣大退役軍人熱切期盼與迫切需求,現有退役軍人事務保障部門工作人員一定程度上還存在知識水平、綜合能力、自身素質等方面欠缺。退役軍人實務工作種類繁多,因其工作對象與內容的特殊性,需要大批接受過高等教育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作為智力與人力支撐。只有具備充足且專業的退役軍人事務管理人才,才能推動新時代我國退役軍人事務管理工作高質量發展。
地方應用型高校指辦學定位為應用型高校的地方所屬高等學校,它有別于研究型大學和教學型大學,是一類新型大學,具有服務地方經濟與社會訴求的特征,人才培養更具有特定性和目的性。這種教育理念強調高等教育由以理論研究為主的理論教學模式向普遍重視實踐教學、強化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轉變。
地方應用型高校與其他高校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在人才培養層次上。應用型高校培養的本科類人才具備一定的應用型研究能力。二是在研究方向上。應用型高校多偏向于應用,對非應用性的研究涉及極小。三是在服務對象上。地方應用型高校服務于地方經濟,其人才培養面向當地企業與社會[3]。
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國格外重視退役軍人的學歷提升問題,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規,鼓勵和引導退役軍人提升學歷。高職院校作為職業教育培訓的辦學主體,在發揮自身優勢,探索建立退役軍人職業教育培訓新機制,構建適應退役軍人終身學習需求的繼續教育模式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嘗試。2019年高職院校大規模擴招100萬人。
在我國經濟社會轉型升級背景下,如何讓退役軍人更快融入社會,讓退役軍人更好地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是當前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也是新時代賦予地方應用型高校的重要歷史使命和政治任務。培養高質量的退役軍人事務管理人才是幫扶退役軍人快速適應職業轉換、融入地方生活、最大限度發揮人才優勢的重要保障。
合肥學院是一所面向安徽、服務全國的“地方性、應用型、國際化”高等學校,學校堅持專業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緊扣省、市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與需要,全方位融入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力求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謀發展。作為人口大省、兵源大省,安徽省現有退出現役的殘疾軍人及復員軍人、退伍軍人等數十萬名,近年來每年仍有大量退役軍人增量,其思想政治、職業指導、權益維護等工作專業隊伍十分薄弱,學校應充分體現服務地方特點,大力培養退役軍人事務管理保障的專業人才隊伍[4]。
在培養理念及模式上,應結合退役軍人事務管理工作特點,堅持應用型人才方向,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建設應突出體現以能力培養為核心,師資隊伍建設要強調“雙師型”隊伍建設,培養模式突出黨政軍校合作模式,教學環節更加突出實踐教學,管理理念更加突出服務性。
同時,為突出國際化辦學特色,學校應充分利用自身四十多年國際合作辦學經驗,加強跨文化交流與合作,不斷改革創新。
合肥學院建校伊始“適當收費、不包分配、按社會需求設置專業、后勤社會化”的創新辦學模式引起社會廣泛關注,被譽為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小崗村”。學校借鑒德國應用科學大學辦學經驗,持續推進系統改革和實踐,于2015年獲第四屆全國教育改革創新特別獎??梢哉f,創新理念已經深深融入學校發展的每一步。
作為一所在“改革中誕生,開放中成長,創新中發展”的地方本科院校,學校制訂有詳盡的發展規劃,正按照建設國內一流應用型大學——合肥大學的目標奮勇前行。創新性開設退役軍人事務管理保障本科目錄外專業,對于進一步推動本校構建起鮮明特色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促進本校為區域發展培養更多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并且為本校早日成功創建合肥大學添磚加瓦。
學校設有工商管理校級重點學科建設點,擁有國家級、省級特色專業、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省級教學成果獎等一系列重要教學成果,構建了教學、科研、服務社會及應用型人才培養良好環境和發展平臺。學校原有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現工商管理專業本科教學資源等為退役軍人事務管理人才的培養提供了堅實依托。
學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自2005年開始招生,至2017年最后一屆畢業生離校,專業建設與發展持續十余年。該專業是公共管理大類專業,與退役軍人事務管理關聯度較高。該專業培養了大批具有公共事務管理服務知識與能力的人才,向政府公共部門、社會機構、企事業單位、科研院所、社區組織等實現了高質量人才輸送[5]。在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基礎上結合退役軍人工作特點進行升級改造,實現適應社會需求下的學科調整,將更能迎合現今退役軍人事務管理等公共部門日益增長的人才需求,針對性培養更具專業性的高質量服務型人才。
在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基礎上,立足退役軍人事務管理工作特點,人才培養將秉
持為退役軍人事務管理提供保障、為國防建設和地方經濟建設提供人力資源支持的理念,遵照“講政治有信念、懂政策會操作、講感情帶溫度”的人才要求,培養政治立場堅定、理論基礎扎實、實際操作能力強、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公共管理、退役軍人事務管理等專業知識,能在各級退役軍人事務管理機構和社會保障機構、以及大中型企、事業單位從事退役軍人管理等實際工作的應用型人才[6]。
培養目標上定位為熟悉退役軍人事務管理方法與工具,通曉退役軍人事務管理法律法規,能夠勝任各級組織退役軍人事務管理工作的專業人才,培養要求上將從思想道德與職業素質、專業知識要求、專業技能要求等三方面予以要求[7]。表1為專業能力實現矩陣。

表1 專業能力實現矩陣
用最優秀的人,培養更優秀的人。學校擁有專業優質的專職教師隊伍及實現專業可持續發展必需的經費、教學用房、圖書資料、儀器設備、實習基地等保障設施。教師隊伍有專兼職教師30余人,碩士、博士占比80%以上,留學回國人員10余人,“雙能型”教師比例高,其中,具有公共事業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及社會學背景的專任教師占全體教師的50%。專兼任教師學緣結構、年齡構成、職稱結構分布合理,為退役軍人事務管理人才培養提供了堅實的專家隊伍依托。
作為合肥市市屬的唯一一所本科高校,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關注支持學校全面發展。合肥市早在2017年即成立推進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工作領導小組,力爭通過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盡早建成合肥大學。學校圖書館建筑面積41000平方米,館藏量超150萬冊,擁有超星數字圖書、萬方數據庫、清華同方、中國學術期刊、德國Springer Link等大量中外文數據庫,為退役軍人事務管理人才培養提供了堅實的智庫保障。
【相關鏈接】
合肥學院,坐落于安徽省合肥市,是一所國家和地方共同創辦,省市共建,以市為主的普通高等學校,是“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碩士學位授予單位,擁有副高職稱自主評審權高校,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全國應用型本科高校委員會副主席單位,長三角地區應用型本科高校聯盟主席單位,安徽省應用型本科高校聯盟常任主席單位,地方應用型高水平大學建設單位,中國政府獎學金留學生委托培養學校,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國家新工科教育與研究成員單位,中德經濟顧問委員會成員單位,全球中小企業聯盟戰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