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晗霖
(焦作市婦幼保健院 兒童康復科,河南 焦作 454000)
發育指標延遲(DD)在臨床上是指兒童的各項發育特征以及技能的實際水平均低于同年齡兒童的平均發育水平,其中運動發育指標遲緩是臨床上運動發育障礙性疾病中最為常見類型[1]。運動發育指標延遲可體現在患兒日常活動的多個方面,包括坐、爬、翻身、跑、跳等[2]。故需要早期積極干預,從而控制患兒的病情發展以及改善預后,但目前臨床對于運動發育指標延遲患兒缺乏療效明確的統一干預方法。Vojta 療法是目前兒科針對小兒腦損傷綜合征常用的治療方法,其主要通過對機體特定部位進行壓迫刺激進而誘導局部或全身性的運動[3]。懸吊訓練是臨床新興的一種物理治療方法,其通過借助繩索使機體進行主動性的肌肉和運動功能訓練[4-5]。本研究主要分析Vojta 療法結合懸吊訓練治療在運動發育指標延遲患兒中的應用價值,為治療運動發育指標延遲患兒提供更多臨床依據,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 年5 月至2020 年12 月期間于焦作市婦幼保健院進行康復治療的發育指標延遲患兒102 例,采用隨機數字法將納入患者隨機分為聯合組和對照組,每組51 例。聯合組患兒男31 例,女20 例,年齡2~40 個月,平均(20.25±3.24)個月;對照組患兒男29 例,女22 例,年齡2~42 個月,平均(21.03±3.35)個月。聯合組和對照組患兒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符合臨床上關于兒童運動發育指標遲緩的相關診斷標準;②患兒監護人對研究內容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患兒為一過性發育性疾病;②患兒患有腦性癱瘓性疾病;③患兒同時存在智力發育障礙;④患兒處于癲癇發作期或存在嚴重的心、肺等器質性疾病。
對照組患兒予以Vojta 療法,具體治療措施為:運用拇指進行按摩刺激患兒的主誘發帶以及輔助誘發帶相對應的刺激點。刺激主誘發帶可有助于誘發患兒的應答運動,而刺激輔助誘發帶可有助于誘發患兒局部以及遠隔部位的肌肉應答反應。基于患兒的具體病情選擇發射性翻身(R-U)以及反射性腹爬(R-K),具體按壓時需基于患兒的面部反應調整手法的輕重,按壓頻率為隔半個小時一次,一天兩次,一周六次。
聯合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懸吊訓練治療方法,具體治療措施為:根據患兒的具體情況選擇訓練方法,訓練方法包括懸吊繩、懸吊鞋、懸吊彈力棒、懸吊船以及懸吊爬行器等,并借助海綿橡膠墊輔助訓練,同時還可通過在平衡板上增加支持點的方式激發神經肌肉的協調功能。其包括放松、移動、本體感覺、穩定性、力量與耐力等多方面訓練設計,可針對不同病情的患兒,訓練頻次為每次訓練15 分鐘,一天兩次,每周訓練6天。Vojta 療法同對照組。兩組治療均以一個月為一個療程,共治療3 個療程。
①評估兩組療效,通過發育商(DQ)[6]對治療前后患兒的總運動發育水平進行評估,當DQ 評分升高超過15 分表明治療顯著;當DQ 評分升高幅度為10~15 分表示治療效果明顯;當DQ 評分升高幅度為5~10 時表示患兒運動功能有進步,當DQ 評分升高幅度小于5 分甚至評分降低則表示治療無效。治療總有效率為顯效率與有效率及進步率之和。②評估兩組治療前后肌張力,通過表面肌電分析評估系統(Flex-Comp 表面肌電分析系統)對患兒處于功能位時腓腸肌、內收肌的肌電積分值(iEMG)[7]進行評估;③評估兩組治療前后的運動功能,通過Peabody 運動發育量表中的粗大運動發育商(GMQ)[8]以及精細運動商(FMQ)[9]對患兒的粗大運動和精細運動功能進行評分,分值與患兒的運動功能呈正相關。
采用SPSS 19.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比較以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比較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聯合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8.24%,高于對照組的72.5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981,P=0.046),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后療效比較[n=51,n(%)]
治療后,兩組患兒腓腸肌、內收肌的iEMG 均下降,且聯合組腓腸肌、內收肌的iEMG 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肌張力比較(n=51,,μV)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肌張力比較(n=51,,μV)
治療后,兩組患兒GMQ、FMQ 評分均升高,且聯合組患兒GMQ、FMQ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的運動功能比較(n=51,,分)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的運動功能比較(n=51,,分)
運動發育遲緩主要是由腦性損傷、腦發育不全等疾病因素引起,臨床主要表現為運動相關性損害,同時與智力低下、腦癱等聯系密切,對患兒的成長具有嚴重負面影響[10-11]。嬰幼兒腦功能系統在1 歲內發育迅速,具有較好的代償功能以及重組能力,因此在此階段予以有效的干預措施,可有利于促進患兒的智力和運功動能的發育,但目前尚缺乏較為統一干預康復系統。本研究主要分析Vojta 療法結合懸吊訓練治療在運動發育指標延遲患兒中的應用價值。研究結果顯示,聯合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8.24%,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2.55%,表明Vojta 療法結合懸吊訓練可有助于提高治療效果。其原因為Vojta 療法為神經生理學治療方法,其通過對患兒的誘發帶進行刺激,從而誘導患兒機體發生發射性運動,達到增強患兒運動功能的治療目的,但是其對于存在智力低下、語言障礙患兒的干預效果有限[3]。而懸吊訓練為物理治療方法,其主要側重于患兒的主動訓練,通過形成人為不穩定運動鏈,對患兒運動鏈中失活的肌肉功能進行刺激和激活,同時也可以激發患兒的神經網絡建立正確控制功能區,從而彌補針對神經發育的Vojta 療法中存在的不足,提高整體治療效果[12]。同時,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聯合組腓腸肌、內收肌的iEMG 顯著低于對照組,表示Vojta 療法結合懸吊訓練更有助于促進患兒肌張力的恢復。其原因為,懸吊訓練主要是對機體的軀干肌肉進行鍛煉,其對于腹橫肌等深層穩定肌群也具有鍛煉作用,從而可有效改善肌肉的協調收縮力,預防萎縮[13-14];而Vojta 療法通過刺激提高運動感知力和運動功能。二者聯合進而有效改善患兒的核心穩定性,從而促進機體肌張力穩定性恢復。研究結果還顯示,治療后聯合組患兒GMQ、FMQ 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進一步表示Vojta 療法結合懸吊訓練更有助于促進患兒的運動功能恢復。Vojta 療法通過刺激可有助于改善患兒大腦的生理功能,同時改善運動功能;而懸吊訓練對患兒的核心肌群進行訓練,通過制造不穩定條件加強機體穩定肌的穩定性,改善肌肉收縮力和協調力,防止肌肉萎縮和痙攣,同時增強機體的本體感覺,從而有效改善患兒的運動功能。
綜上,Vojta 療法結合懸吊訓練通過對神經發育和肌肉骨骼發育進行干預,從而促進肌肉協調性和肌張力,增強核心肌肉穩定性以及運動感知力,進而促進患兒運動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