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圖 郭 敏 李若茗
惠州市的人大代表主題活動提前在6月下旬開始。6月23日至28日,惠州市人大常委會組織部分全國、省、市、區人大代表調研惠州市“3+7”工業園區及重大項目建設情況。代表們通過實地走訪,與企業家、項目負責人深入交流,感受著“3+7”工業園區涌現的活力、動力、潛力和吸引力,在深入了解工業園區發展情況的基礎上找準難點、痛點、堵點,積極為“3+7”工業園區高質量發展出謀獻策。
在大亞灣新興產業園,調研組實地走訪了環旭電子項目、乙辰科技項目和科達利動力鋰電池精密結構件項目。這是大亞灣新興產業園近年來從深圳引進的企業,或已開始試產,或正在爭分奪秒地建設中。
“我們剛來時,大亞灣新興產業園只有一條路,現在我們項目周邊已布滿了其它項目,園區發展日新月異,不久的將來肯定會成高新產業的聚集地。”在環旭電子項目現場,公司總經理助理侯峰代表介紹說。
瞄準打造深度融深融灣的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千億園區目標,大亞灣新興產業園搶抓“雙區”建設機遇,聚力打造智能制造、信息產業、綠色人工智能與未來產業三大產業集聚區。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今年年1-5月,大亞灣新興產業園完成規上工業總產值323.3億元,增長15.9%;工業投資完成21.5億元,增長13%。
在調研走訪大亞灣區的工業園區和重大項目建設情況后,多位代表點贊大亞灣經濟開發區推動重大項目落地速度快,“大亞灣新興產業園的建設日新月異,石化區內重大項目落地建設速度快,總體感覺很驚艷。”市人大代表王冉說。
同時,代表們也紛紛建議大亞灣區在發展經濟時要強化安全生產意識,“綠色安全發展是推動大亞灣高質量發展的底色。”全國人大代表、中海油惠州石化有限公司煉油三部工藝主管丁明建議,大亞灣區要以如履薄冰的危機感強化安全生產,采取有效措施防控重大風險。
六月的惠州,熱浪滾滾。走進博羅縣工業園區,代表們感受到了另一種“熱浪”——熱火朝天的重點項目建設工地現場,博羅智能裝備產業園等4個在建的基礎設施項目快速推進。今年博羅產業轉移工業園(楊僑片區)共引進工業項目40宗,合同投資總額約28.8億元。
強流重離子加速器裝置(HIAF)、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CiADS)兩大科學裝置項目裝置區的最新進展備受矚目。“土建工程2020年12月開動,運行樓已經封頂。”項目現場負責人介紹,目前HIAF環形同步加速器隧道、超導直線加速器隧道及其他單體建筑正在開展現場施工。CiADS于2021年7月開工建設,土建工程預計今年下半年動工。項目建成投入使用后,可同步開展重離子腫瘤治療、同位素藥物、重離子微孔膜、高端裝備制造等方面的研究應用。下來,將繼續推動項目主體工程及配套工程建設,同時做好沿東公路(進場道路)升級改造工作。
市人大代表羅會江建議,要多措并舉拓寬園區投融資渠道,在符合發行條件的前提下,優先安排園區配套基礎設施項目。要建設特色園區,堅持以產業發展為核心,著力引進和培育龍頭企業,壯大主導產業,圍繞主導產業實施產業鏈招商。要建設數字化智慧園區,園區的建設要更有前瞻性,科學布局建設公共信息等服務平臺,推動人工智能、物聯網等信息技術與園區深度融合。
市人大代表陳茂良建議,要理清思路、前瞻布局,高起點建設規劃園區建設。要突出規劃引領,堅持產業培育、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配套、生態環境“四個優先”原則,謀劃園區整體功能布局。要提升工業園區產業關聯性,增強區域經濟競爭力。同時,要加快補齊園區發展短板,集群化發展全面拓展產業版圖。
當前,仲愷高新區聚焦新確立的“5+1”現代產業體系,即智能終端、超高清視頻顯示、智慧能源、人工智能、激光與增材制造五大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融合發展,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產業實力不斷提升,全國高新區綜合排名躍升至第32名。
人大調研組一行先后來到中韓(惠州)產業園起步區、豪鵬國際新能源電池研發生產項目、億緯鋰能第二十九工廠、群益智能制造產業園現場調研,看到一個個如火如荼的建設場面,園區道路等基礎設施日益完善,發展潛力無限,代表們倍感振奮。
據介紹,為推進重點項目有序高效建設,仲愷高新區發揮“凈地交付”“拿地動竣工”和“竣工驗收”三個工作專班服務職能,為項目快速落地建設掃清障礙。同時,依托全生命周期系統、首席服務官管理平臺,仲愷高新區對在建項目經濟指標、建設進度、投產達效全過程實施精細化管理、監督和服務,督促企業“一企一表”制定倒排工期計劃,精準推動項目投資落地見效。采取“掛圖作戰”方式制定工作推進計劃表,持續推動全區重點工業項目建設,重點抓好重點企業的技術改造,帶動上下游相關產業發展。
市人大代表馮德波建議:“要以更高的標準規劃工業園區建設,要按產業規劃去招商選資、精準招商,打造優勢產業集聚高地。”省人大代表鄧中青建議惠城區要進一步加大宣傳推介力度。“在提高推介精準度的同時,還要吸引更多的優質企業到惠城投資興業。例如進一步加強與行業協會的溝通聯絡,引進更多的龍頭企業,助力惠城發展。”鄧中青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