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勇
(廣東省南方技師學院(樂昌校區)廣東 韶關 512200)
自1891年籃球運動在美國出現以來,經過上百年的發展,以其獨具魅力的對抗性、集體性、團隊協調性等一系列特點而得到了社會公眾的“青睞”,目前已經成為了全球社會普及度最高、球迷人數最多的“大球”運動之一。籃球規則是籃球運動的規范與約束,它也是隨著籃球運動場地的變化、籃球技術的發展、籃球運動員身體素質的提高而呈現出“動態”變化的趨勢;國際籃聯所頒布的籃球規則從最初的13條原始規則逐漸變為現在50條規則,期間經過了多次修改與變動,從最開始的“兩年一小變”、“四年一大變”,變為幾乎每年都會出現一定變化。籃球新規則的改動,裁判員、教練員。運動員都需要隨之而適應,通過不斷學習來予以熟練掌握;籃球新規則的改動,也會推動籃球技術的調整。
2018年籃球新規則被國際籃聯認為是籃球運動史上最成功的改動之一,即便是2020年10月1日正式推行的2020年籃球新規則,也是基本沿用2018年籃球新規則,沒有過多的改動,主要改動之處就是對臨近比賽計時鐘響發生犯規的修改,要么犯規在前罰完球回表繼續打,要么犯規在計時鐘響之后忽略掉,不可能出現罰球時間走完的情況,基本不會對對籃球技術運用造成過大影響。有鑒于此,本文以改動程度較大的2018年籃球新規則為例,就籃球新規則改動對籃球技術運用影響進行研究。
2018年籃球新規則在2014年籃球規則的基礎之上,對9條規則進行了改動,包括主裁判員的職責、技術犯規、24s、擲球入界、打架等,改動了接近于20%的籃球規則,是國際籃聯近十年內籃球規則改動程度最大的一次。2018年籃球新規則雖然未對2014年籃球規則的原有內容進行全部修改,只是在細節上進行修正或者調整,但仍然對籃球技術運動帶來了一定的影響。2018版籃球新規則的改動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4點,具體如下:
舊規則并沒有對“擲球入界”行為做出嚴厲的懲罰,懲罰偏小,難以起到震懾效果,防守球員通常都會在比賽中與發球球員保持過于接近的距離,以便能夠達到干擾發球球員擲球入界的目的,甚至還有可能實現搶斷。2018年籃球新規則針對這一問題進行了變動:第一,在決勝期的最后2min及每節比賽的最后2min,裁判員均各自增加1次警告手勢,若防守球員在此之后依然越過界限來對發球球員的擲球入界進行干擾,那么則由裁判員判罰1次技術犯規;第二,對于存在著違反體育運動精神的擲球入界行為,執行位置修改為前場的擲球入界線處,與此同時,進攻計時鐘也要復位至14s。2018年籃球新規則既對“擲球入界”行為做出了嚴厲的懲罰,又修改了擲球的入界位置,可對防守球員的這些“小動作”進行有效規范,有利于讓籃球比賽的精彩程度得以增強,又有利于提升籃球比賽的流暢度。
24s規則是2018年籃球新規則中改動幅度最大之處,基于舊規則而言,無論是違例后的擲球入界,還是犯規后的擲球入界,進攻計時鐘都會直接復位至24s,不區分前場執行或后場執行,這樣一來,控制球隊可組織一次強有力的進攻。基于2018年籃球新規則而言,如果是后場執行,進攻計時鐘依然復位至24s,如果是前場執行,進攻計時鐘則會縮短復位時間,減少至14s,也就意味著控制球隊的進攻時間幾乎減少了40%,在短短的復位時間內就有可能會出現更多不可預計的投籃次數、更為精彩的投籃機會。與此同時,基于舊規則而言,“擲球入界”暫停之后,發球位置只可在前場執行,進攻計時鐘復位至24s;基于2018年籃球新規則而言,教練員可自行選擇發球位置,或在前場執行,或在后場執行,區別只是在于進攻計時鐘復位時間不同,這樣一來,讓整場比賽的變數大幅度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考驗了教練員的臨場應變能力。
(1)技術犯規罰則要點。
在籃球運動中,技術犯規的罰球通常會有很高的優先級,通常都是由擁有球權的球隊或當時控制球隊來擲球入界,再次將比賽節奏“開啟”。基于舊規則而言,若出現技術犯規,則犯規球隊會1次“喪失進攻球權+罰球”;基于2018年籃球新規則而言,若出現技術犯規,只罰球,不涉及到進攻球權。通過新舊規則變動來體現出技術犯規罰則的公平性與均衡性,防止出現不公平的雙重罰則。
(2)打架罰則要點。
國際籃聯之所以會制定打架罰則,主要目的還是在于避免在籃球比賽期間出現打架事件,確保球員的身心安全。舊規則對參與打架斗毆的球隊席人員數量不做區分,均只會對球隊的登記教練員作出1次技術犯規處罰,這樣一來,就會在出現打架行為時,有可能會有很多球隊席人員參與其中;2018年籃球新規則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變動,處罰力度會根據參與打架斗毆的球隊席人員數量多少來決定,且均取消這些球員的參賽資格,如果打架的2支球隊的參與人數不對等,也可基于打架罰則來相互抵消,只將剩余罰則執行即可,體現出公平性。
(3)雙方犯規罰則要點。
2018年籃球新規則優化健全了雙方犯規的構成條件,讓犯規罰則變得更加清晰。雙方犯規需要出現在互為對方隊員之間,且雙方的罰則應該要保持一致,如果其犯規性質被判定為相同,那么能夠相互抵消罰則。值得注意的是,若兩名裁判員對同樣一起身體接觸事件作出截然不同的判罰,分別判定為阻擋犯規與進攻犯規,這種情況也可將其作為雙方犯規。
(4)運球與帶球走罰則要點。
在運球方面,2018年籃球新規則將“故意向籃板擲球”一條予以刪除,增加了進球的精彩性,NBA球員特雷西·麥克格雷迪的傳世經典動作“自拋自扣”在2018年籃球新規則執行后就成為了合法進球;在帶球走方面,2018年籃球新規則將 “球員舉起同伴直接扣籃”及“球員舉起同伴打球”納入到違例范圍,即便得分,依然無效,這又體現出了公平原則,畢竟籃球運動還是有其獨特性,與街球迥然不同。
從當前籃球比賽來看,主裁判使用IRS即時回放系統的頻率更高、范圍更高,將裁判員的臨場判罰與先進科學技術融合在一起,會是將來籃球項目發展的主流趨勢。以IRS即時回放系統為載體,可讓主裁判作出更趨于公平的判定,特別是在關鍵球的吹罰方面,可防止出現爭議現象。籃球新規則改動提高了進攻計時員的職責權限,進攻計時員需要通過系統而又全面地學習來正確判斷進攻計時鐘的復位時間,避免出現復位時間錯誤的情況出現,最大限度地增強執裁能力。
在既往籃球賽事的決勝時期,觀眾往往會發現這樣一個情況:當比賽基本接近于尾聲時,比分落后的球隊會主動犯規,待對方球隊罰球后,教練員馬上就會向裁判員申請“暫停”,而后再布置戰術,利用24s的復位時間來發起強有力的進攻,甚至還有可能會改變比賽結果。籃球新規則改動之后,會讓最后數10s的絕殺變得更激烈、更精彩。由于籃球新規則約定球隊可自行選擇暫停后的擲球入界位置,或在前場執行,或在后場執行,但對應的進攻計時鐘復位時間不同。若選擇前場執行(對應14s復位時間),那么教練員應該選擇行動靈敏、跑動速度快的球員來針對強點組織進攻,這么短的時間是無法完成相對完整的團隊戰術;若選擇后場執行 (對應24s復位時間),那么教練員則可完成1次相對完整的團隊戰術。當然,球場形式瞬息變化,教練員必須要結合當時的具體情況來綜合抉擇,且在平時訓練過程中要專門研究決勝時刻球隊戰術,尋找最適宜本球隊特點的戰術;與此同時,督促球員刻苦訓練,將戰術安排融入其中。由此可見,“擲球入界”改動推動了團隊戰術的發展。正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無論是團隊戰術的抉擇,還是團隊戰術的執行均需要花大功夫方可實現。
在籃球項目之中,進攻節奏一直以來都是決勝關鍵要素。通常而言,哪支球隊能夠精準“把控”籃球賽事節奏,哪支球隊就可達獲得最終勝利。在曾經籃球界盛行中鋒的年代,整支球隊的“核心”往往都是由身材高大的內線球員來擔任,內線球員由于體格健壯,故而跑動速度較慢,其所采用的進攻模式基本都是陣地進攻。中國男籃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達到巔峰狀態,面對強大的美國隊、西班牙隊等依然奮發進取、頑強拼搏,取得奧運會第八名的優異成績,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依靠王治郅、姚明等一批優秀的內線球員。但是近十年來全球籃球界盛行小球進攻風潮,有相當數量的球隊都采用快節奏的進攻模式,陣地進攻模式日益弱化,大多都是通過外線投籃、多回合數來迅速得分。
籃球新規則中對“24s”的改動,說明國際籃聯高度認可小球進攻風潮,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依然會是主流進攻方式,特別是前場 “擲球入界”所對應的14s復位時間,會大幅度提高球員投籃概率與賽事回合數,加快了籃球賽事節奏。若依然沿用陣地進攻模式,由陣地進攻傳球給內線球員,再由內線球員單打,一旦出現傳球受阻,就基本無得分可能。由此可見,14s復位時間更加適用于無球跑動與高位掩護,球員或通過外線投射的方式得分,或不斷尋求最佳的投籃機會,這與當前籃球項目的發展趨勢是高度契合的。
當然,相對于舊規則的24s來說,14s時間很短,也意味著雙方球員比拼更激烈、肢體接觸更多,這也對籃球運動員的心理素質和技術水平提出了更加嚴峻的挑戰,籃球運動員務必要在日常訓練中強化短時間內的快攻能力與快攻意識,最大限度增加14s復位時間內的得分率,并且還要有營造出較佳的抗壓能力,將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比賽之中,不要出現犯規行為。值得注意的是,籃球賽事也并非單方面追求“快”即可,單單憑著“快”是無法取得勝利的,準確把控比賽節奏才是取勝的“法寶”,這是平時訓練時需要特別注意的。
技術犯規由舊規則的1次“喪失進攻球權+罰球”改為新規則的1次“罰球”,表面上看是減少了懲罰內容、降低了懲罰力度,但卻體現出技術犯規罰則的公平性與均衡性,防止出現不公平的雙重罰則。取消了“喪失1次進攻球權”并非意味著犯規球隊可忽略技術犯規,新規則還規定同場比賽出現2次技術犯規的球員直接罰下,故而還要引起充分的重視。
新規則在打架罰則方面區分了參與打架斗毆的球隊席人員數量,簡而言之,球隊席人員主要參與打架斗毆,那么統統取消參賽資格,且還要給對方球隊罰球機會,如果打架的2支球隊的參與人數不對等,也可基于打架罰則來相互抵消,只將剩余罰則執行即可。打個比方,若A隊有4個球隊席人員參與打架斗毆,B隊有7個參與打架斗毆,那么在相互抵消之后,A隊可獲得“3×2=6”次罰球機會。由此可見,在籃球賽事進行之中,雙方球員都要壓住火氣,保持足夠的克制與冷靜。打架罰則的改動,主要目的還是在于避免打架斗毆的進一步升級。
新規則在雙方犯規方面簡化了認定原則,更易于裁判員的臨場執裁。眾所周知,籃球運動是一項極為激烈的運動活動,雙方球員出現肢體接觸是不可避免的,球員無論是在掩護隊友,還是在防守,均要側重于關注個人動作的合規性,特別是在本隊已達到犯規次數,而對方球隊還未達到犯規次數時更要小心謹慎。籃球新規則的改動讓“自拋自扣”之類的高水平投籃動作變得合規合法,也會讓身體素質出眾、籃球技術出色的球員更多地應用此技術,必然能夠讓整場籃球賽事更加富有觀賞性,更能讓人“驚嘆不已”。在運球方面,2018年籃球新規則將“故意向籃板擲球”一條予以刪除,但規定向籃板擲球后就只能傳球或扣籃,不可再次運球,這就要求球員需要在賽場上審時度勢,注意觀察賽場情況,切忌出現弄巧成拙的尷尬事宜。以上種種均顯示 “罰則”改動提高了個人攻防技術等級。
在當前籃球比賽中大量應用IRS系統,能夠讓判罰的精準性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第一,干擾球的復審。干擾球的復審是IRS系統的主要應用場景之一,特別是在籃球賽事的決勝時間內,主裁判使用IRS系統來復審干擾球,其復審結果有可能會對勝利的歸屬走向產生較大的影響,這對球員也有很高的要求,球員無論是在籃球的爭搶,還是在籃球的防守,均要特別注意在籃球還未徹底離開籃筐時或已開始下落時切忌出現肢體與球接觸;
第二,三分犯規的復審。主裁判使用IRS系統來復審三分犯規的主要目的在于確定球員是否出現踩線行為,從目前來看,小球進攻風潮的盛行會導致球員外線投籃的次數大幅度增加,有些球員會采用假動作以騙取外線投籃的罰球機會,使用IRS系統來復審三分犯規可讓其判罰更趨近于精確化;
第三,犯規升降級的復審。在籃球賽事中,通過主動犯規來阻礙、延緩對方球員節奏的事情屢見不鮮。主裁判使用IRS系統來復審,可基于犯規球員的犯規性質與動作幅度來確定到底是要降級處理,還是升級處理,既可防止球員利用規則漏洞來延緩對方球員快攻節奏,又可嚴厲打擊情節惡劣的違體犯規行為。
(1)2018年籃球新規則在2014年籃球規則的基礎之上,對9條規則進行了改動,包括主裁判員的職責、技術犯規、24s、擲球入界、打架等,改動了接近于20%的籃球規則,是國際籃聯近10年內籃球規則改動程度最大的一次。籃球新規則的改動讓籃球賽事趨于科學化、合理化、公正化,既可打擊不良的比賽風氣,也可讓籃球賽事更加富有觀賞性,這對于擴大籃球的社會影響力是極為重要的;
(2)籃球新規則改動對籃球技術運用造成了較大的影響,主要體現為:①“擲球入界”改動推動了團隊戰術的發展;②“24s”改動加快籃球賽事節奏;③“罰則”改動提高了個人攻防技術等級;④IRS系統增強了判罰的精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