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峰 董敏
(蘇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江蘇 蘇州 215009)
核心素養的研究,目前在國內外已然成為熱點問題。體育精神(體育情感與體育品格)、運動實踐(運動能力與運動習慣)、健康促進(健康知識與健康行為)三個方面已經被公認為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主要內容。本文研究重點根據五年制高職校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針對五年制高職校學生情況,提出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策略與方法。
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關于立德樹人的要求落到實處,我國教育部在2014年3月30日印發了《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教育部專門組織研究人員針對各階段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體系進行研究。2016年,核心素養的內涵在《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被進一步指出: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即是學生發展應該有的核心素養。
學科素養是學生們通過學習增加所學學科方向所應該必備的基礎能力、技能和知識,并能夠運用合理的方法來判斷與解決相關學科問題的能力;是指學生的核心素養具體和量化,要體現出學科的育人價值,要求學生學習完這門學科后所要形成的能力和品格,要以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為出發點 。
綜上所述,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即是學生在學習體育課程的過程中,形成的適應學生個體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相對應的關鍵品格和關鍵能力。
學科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在學校教育過程中,在學習某種學科課程中學會掌握進而形成的實用、持續、關鍵、重要的素養,在接受不同學段的課程教育中逐漸養成的最具該學科特征的關鍵成就與能力。《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明確要求,“各級各類學校要從實際情況和學生特點出發,把核心素養和學業質量要求落實到各學科教學中”。學科之間既要有共同的核心素養,也要有各學科自身的核心素養。喬麗君提出,培養一門學科的核心能力即是培養這門學科的核心素養。邵朝友等人在研究過程中提出,各個學科之間的相互鏈接與結合是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的一門新課程,學科自身的核心素養也是對學科教育價值的一種根本體現。
2016年,“學科核心素養”被作為課程標準納入了教育部課程標準修訂組在相關課題研究當中,教育部課程標準修訂組在研究過程中將學科核心素養定義為:學生在對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形成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素養,是學生在課程學習和實踐活動中,逐步養成的具有該學科特征的基礎知識、技能、品質和經驗的綜合體現。同時也發表了包括數學、語文、體育等20個學科84項核心素養的“普通高中各學科核心素養一覽表”。近年來,高中課標組專家主要從運動實踐、體育精神、健康促進三方面對高中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體系進行了重新的構建。
于素梅指出中國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是由體育精神 (體育情感和體育品)、運動實踐(運動能力和運動習慣)、健康促進(康知識和健康行為)組成的,是由學生在體育學科的學習過程中,所能掌握與形成的終身體育鍛煉所必需的,是各個學生在體育課程學習過程中,逐步培養而成的適應自身個體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關鍵品格與能力。同時于素梅老師在《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培育應把握的關鍵與有效策略》和《中國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框架體系建構》也提出了具有可操作的有效的塑造體育情感與品格、培養運動能力與習慣、加強健康知識與行為保障的方法策略。劉亞茹認為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應結合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內容、髙中生身體發展特點、課程實施實踐等方面來培養高中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對于五年制高職校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尚未見到相關報道,本研究針對五年制高職校學生的現實情況對于培養學生在體育精神、運動實踐及健康促進的體育核心素養提出以下建議。
體育精神培養包含對體育情感的培養和對體育品格的培養,在培養學生體育精神的過程中不能夠只通過一些簡單的教學方式方法,簡單的教學方法是無法達到的,體育教師要根據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手段和方式方法真正的讓學生對體育的產生興趣,并能夠自覺參與到體育活動過程當中來。在把握興趣產生的過程的同時注意及時的引導學生養成體育的自覺意識和行為。
首先,依據教學內容的特點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比如說,利用體育游戲教學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利用田徑的背越式跳高等挑戰類的體育項目培養學生積極參與和勇于克服困難的精神,敢于挑戰,喜歡面對困難解決困難的學生往往不需要老師過多的引導就能夠長期的堅持體育鍛煉,但對于自我挑戰意識薄弱的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可能就會選擇放棄或是退縮。對于這類體育項目的教學,就需要體育教師就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去促進學生的積極參與,如利用摸高、跳橡皮筋等各種不同的,學生喜歡的,樂于參與的形式,在不知不覺的過程中參與到體育運動項目中,進而達到培養學生克服恐懼心的目的;對于籃足排等團隊合作類體育運動項目,體育教師在教學中要多安排團隊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如多采取分組教學比賽讓學生們在集體合作的過程中達到合作意識培養的目的;
其次,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法能夠激發學生對體育的熱情和體育品格的形成。例如,投籃在開展籃球運動項目的主要興趣點,那么如果我們教師在開展籃球項目的教學過程中,不能夠讓學生經常性的參與投籃的練習,學生是很難對籃球產生強烈的興趣,所以,教學過程中多安排一些體驗性練習,讓學生投籃中找到成功的喜悅,對學生體育興趣的培養尤為重要。另外,比賽也是是五年制高職校學生們最喜歡并樂于接受的方式;
再者,要善于抓住育人的時機。體育情感的培養和良好體育品格形成的關鍵是教育,如何把握體育教學中的育人的時機更為關鍵。以往的體育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往往忽略了對體育課堂只是在觀察學生在練習過程中的動作,并指導糾正學生的技能動作,而忽視了教學過程五年制高職校學生練習期間的育人時機。例如,在教學過程體育教師中發現勇敢拼搏的學生、比賽失利不應該相互指責而是相互鼓勵的學生等,教師都應該巧妙地抓住合適的時間與機會。培養學生體育情感、塑造學生的體育品格都要經歷一個完整的過程。有時,任課老師抓住了育人時機也實施了育人,但隨著說教的結束育人也就此結束,并沒有監控整個育人過程,如有的學生在體育游戲中違反規則,老師提醒以后,學生依然沒有進行改正,因此需要老師不僅僅能夠及時發現,而且要在二次實施能夠夠有針對性的進行更有效的教育引導工作,要將整個育人工作灌輸到整個課堂之中。除此之外,要想更好的讓學生們熱愛體育、積極參與體育、培養終身體育意識需要做到課內課外相結合、校內校外互通才行。
提高運動實踐能力即時要提高運動能力同時培養良好的運動習慣。只有同學們具備了一定的運動能力和養成了良好的運動習慣,學生的運動實踐才能算是落到了實處。習慣的培養,在行為心理學的研究中有一個經典的“21天效應”理論,是指一個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練習21天的堅持,才能夠形成,而體育課對于五年制高職校學生來說,只有2-3次課,不能夠完全靠僅有的體育課去培養學生的運動習慣,我們必須要采用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相結合的去培養促進學生運動習慣的養成。
在教學過程中,體育老師一定要找到合適的方式方法動員學生動起來,并且能夠開心的動起來,只有學生開心的動起來,才會讓他們能夠更好的去堅持動起來,也就是讓學生享受快樂體育,但是教學過程中師生又不能為了樂而樂,而要把握為了健康、為了學習技能而樂,快樂體育,寓教于樂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讓學生更好的學習運動技能,養成運動習慣。
課堂的快樂學習,為課下的快樂運動打好基礎。這樣學生才會在課后,進行更多的鍛煉,例如,體育教師在上完幾個班級的籃球項目教學后,抓住學生“領導”,讓他們自己組織籃球比賽,同時,體育老師擔任裁判工作,讓學生們在競賽的氛圍中增加對籃球這項運動的喜愛程度,勢必會讓學生在課后更多的自行組織,加強練習。
運動習慣的培養,不僅僅是體育老師的職責,還與學校領導的重視程度、家庭等方面相關。如果學生家長平時喜歡各種體育運動,那么,學生在家庭的這種愛動環境下,勢必也會對體育運動產生興趣,能夠更好的培養學生的運動習慣。
因此,關于學生運動實踐方面的培養,需要做到家校合作,學校教師要組織好課堂的教學,保證學生課堂上的練習時間,課外組織好各項體育活動,與此同時,學生家長配合學習,讓學生能夠更好的完成家庭體育作業,家校結合,能夠更好的完成學生運動實踐方面的培養。
健康促進主要包含健康知識和行為方面的提升,在以往的體育教學中,健康教育并沒有被引起高度的重視。《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出臺以后,關于全民健康素養的提升工作被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對于五年制高職校學生來說,如何提升學生的健康行為和促進學生對健康知識的學習十分重要。
首先,健康意識的形成需要教師的主動引導。對于學生健康意識的形成,體育教師要在體育課堂上用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機會去用各種方式主動的、正確的引導學生。例如,在做準備活動的時候,老師要告訴學生們做準備活動的用意是什么,和健康有什么關系;在力量素質訓練過程中,要告訴學生訓練動作準確到位的重要性,怎樣才能夠更好的避免運動損傷;在足球運動過程中,崴腳現象發生時,應該怎樣及時的處理,這樣處理對于健康有什么好處等等;
其次,對于學生的健康行為也需要教師的引導。健康行為的引動于健康意識的引導一樣重要,也需要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積極主動的引導。例如,在籃球教學比賽中,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不能夠有故意的墊腳行為,在爭搶籃板時動作過大的行為,教師一定要停下比賽,及時阻止;在操場上不管是不是你班級的學生,一旦發現追逐打鬧,及時制止,防止意外傷害的發生。除此之外,體育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們在課下,校外參加體育活動是要注意危險行為的發生。
綜上所述,對于五年制高職校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我們需要做到把握學生的興趣,抓住課堂的育人時機培養學生的體育精神;通過體育課堂的認真組織實施和課內外的正確引導,培養學生的運動實踐;加強課內外、家校結合,共同培養提升學生們的健康促進促進方面的關鍵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