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金陵
(東南大學體育系 江蘇 南京 210096)
2015年11月,為了應對我國經濟發展中所出現的一系列重大結構性問題,黨中央結合我國經濟的深層次特征,提出了“供給側改革”這一重要的經濟發展戰略,以對我國經濟增長方式以及社會組織方式進行大力改革,通過供給體系的改革,來大力激發微觀經濟主體活力,為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持續穩定增長提供新的動力。作為經濟供給側的一個重要主體,高等教育承擔著為市場提供準公共產品的重要責任,為了提高教育產品的質量,滿足新時期社會對人才與技術的需求,也需要對高等教育的供給側進行改革。高校體育教學是高等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培養學生運動技能等方面的重任。隨著時代與社會的發展,當代大學生的健身意識不斷增強,在體育健身方面產生了更加多樣化的需求,但是當前我國高校體育教學供給方面還無法很好地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體育需求,因而有必要基于供給側改革的視角,對高校體育教學的優化供給進行研究。
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實施以及教育改革進程的不斷加深,我國積極倡導并實施“以學生為中心”的體育教學模式,充分突出學生在體育教學中的主體性,逐步弱化教師的主導性,體育教學中逐漸實現由“供給側”向“需求側”的傾斜。然而,高校體育教學中各種新的教學理念與模式的提出與實施,并沒有取得非常顯著的效果,通過對教育部2015年所發布的 《2014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的分析可以發現,雖然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總體上有所改善,但是這幾十年來我國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呈現出不斷下滑的現象。雖然影響大學生體質健康的因素有很多,但仍然與當前的高校體育教學存在較大的關系。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信息技術開始廣泛應用于教育領域中,并對傳統體育教學中所存在的有效供給不足的現象進行了一定的改善,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微信、微博、QQ等社交APP的出現為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提供了更多的機會,能夠大大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微課、慕課、釘釘、抖音等各種學習平臺的出現,都為學生的體育課程線上學習提供了諸多便利,能夠打破傳統體育教學內容供給在時間與空間方面的限制。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對傳統體育教學提出了諸多挑戰,面對這些挑戰,高校體育教學應該緊跟時代潮流,充分利用時代發展成果,發揮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優勢作用,使其更好地服務于高校體育教學。
將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進行有機融合,不論是對于學校體育而言,還是對于社會體育而言,都具有很大的價值。對于學校體育而言,將社會體育元素融入到高校體育教學內容中,如將社會中攀巖、素質拓展、帆船、太極柔力球、氣排球、擊劍、飛鏢、無人機等新興體育項目引入高校體育教學中,能夠提升高校體育教學供給內容的豐富性,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將社會新興體育項目的一些專業人士引入高校中進行教學,以彌補這些項目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同時也能夠為學生了解社會體育提供新的視野。對于社會體育而言,加強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融合,可以充分利用高校中的場地與設施,為社會大眾參加體育鍛煉提供更多設施與人才等方面的資源,進而有利于促進高校體育公共服務供給效率的提升,例如,高校可以向社會大眾開放體育場地,以緩解社會中體育資源不足的問題。總之,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融合迫切需要高校體育教學供給的改革與優化。
當前我國高校體育教學供給形式主要包括體育課堂、學生體育社團與課外體育活動三種。關于體育課堂教學的供給,通常是體育教師為供給主體;關于俱樂部活動以及體育社團活動的供給,則主要由擅長某個體育項目的體育教師或者社會中的體育精英負責;關于學生課外體育活動,主要包括以下幾種:一是學校所舉辦的傳統體育賽事活動,如每年學校舉辦的校運動會、學生系列賽事等;二是由學生社團或單項協會組織所舉辦的各種體育活動,如體育文化節、社團之星等。由此可以看出,當前我國高校體育教學供給主體方面存在多樣化的現象,但是各個供給主體比較分散,各大高校并沒有結合實際,對這些供給主體進行統一規劃與部署。
如今我國高校體育課堂教學中所供給的項目內容主要為傳統的體育項目,如能夠增強身體素質的田徑運動,還有普及度較高的足球、籃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與網球。而學生體育社團、體育俱樂部、單項協會組織所供給的體育項目內容一般也都是以傳統課堂內容為基礎的,總之,如今高校體育教學內容的供給存在以下幾點不足:
首先,在運動項目選擇方面的不足主要表現為三點:一是對一些比較冷門的小眾體育項目的重視程度與普及力度不足,如我國傳統體育項目中的武術、舞龍、舞獅、龍舟等,這不利于學生對我國傳統體育文化的學習,同時也不利于我國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二是高校體育教學中缺乏全民健身意識,與全民健身項目之間缺乏有效的銜接,沒有注重社會中全民健身項目的引進與開展,如廣場舞、鬼步舞等,這些項目很少在我國高校中開展;三是對當前社會中新興的流行體育項目缺乏足夠的重視,如冰雪運動、攀巖、迷你馬拉松等,這些項目中,有很多大學生都希望能夠了解和參加,只是由于場地、器材、師資、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很多高校都沒有大力開展;
其次,在體育理論內容的教學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具體表現為以下兩點:對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缺乏重視,很少教授學生關于膳食營養、作息規律等方面的健康內容,如今很多大學生,尤其是女大學生為了減肥,采取節食等不恰當的方法,也有一些大學生經常熬夜甚至通宵玩手機、玩電腦等,這些行為都大大影響了大學生的健康,但是多數高校只是單純地對體育基本知識、體育鍛煉方法、體育運動項目的相關理論等內容進行傳授;二是沒有充分重視到學生體育運動欣賞能力的培養,只是一味地注重學生體育運動技術、戰術、規則、裁判等內容的教授,而對學生將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中的能力缺乏足夠重視,例如,在觀賞一場體育比賽活動時,學生往往缺乏足夠的能力對其進行科學評價與欣賞。
多樣化的體育教學供給方式能夠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體育需求,增強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自覺性與主動性。如今我國高校體育教學內容的供給方式主要為線下的體育課堂,同時還包括學生體育社團活動、體育協會舉辦的活動、校運動會、運動隊等形式,這些課外體育活動是對體育課堂教學內容供給的延伸與補充。但是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高校體育教學也迎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將互聯網技術運用于體育教學中,能夠促進各種線上教學模式的出現,只是如今我國仍有部分高校體育教師還習慣于采用傳統的線下課堂教學形式,沒有充分實現互聯網與體育教學的充分融合,因此,在當前這個互聯網時代下,高校體育教學內容的供給方式相對而言仍然比較單一。
(1)構建以教師為主導,多元主體協同供給模式。
高校體育教學內容的供給主體主要包括體育教師、學生體育社團社長、社會中的體運動精英等。對于多樣化的供給主體,高校應該予以統一規劃與部署,加強各個供給主體之間的聯系,構建“以教師為主導,體育社團社長為基礎,社會體育運動精英為補充”多元主體協同供給的模式。
首先,要保證體育教學供給中體育教師的主導作用,體育教師的主要職責在于教授學生體育運動相關知識與技能,組織實施并管理課外體育競賽活動,以通過體育運動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增強學生綜合素質,同時還參與體育教學改革的發起與實施。體育教師的綜合素質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體育活動組織開展的效果以及學校體育教學工作的質量,因此,在高校體育教學供給中,應該充分體現體育教師的主導性;
其次,充分發揮體育社團社長的基礎性作用,學生體育社團的社長一般是學校中體育運動方面的精英人才,要充分發揮他們的基礎性作用。一方面,體育社團的社長一般是高校中的學生,能夠真正地了解學生的喜好特征與體育需求,因此,相對于其他供給主體,他們在體育教學供給中,具有地緣與業緣等方面的優勢,能夠基于其他學生的需求激發他們參加體育鍛煉的興趣與熱情。另一方面,體育社團的社長一般比其他學生更加擅長某個體育項目,是體育活動中優秀的代表,能夠起到很好地榜樣作用與帶動作用,從而能夠影響帶動更多的學生參加體育鍛煉;
最后,要以社會體育運動精英為補充,社會中體育運動精英一般具有較高的體育運動技能水平,并且還擁有比較豐富的社會體育資源,將他們引入高校體育教學中,既能夠增強供給主體的力量,又能夠推動社會中新興的流行體育項目在高校中的引入與開展。
(2)提升供給主體的能力,優化“人才資源”供給。
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與廣泛運用,大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更加便捷,除了通過書籍、教師等途徑獲取體育相關知識外,還能通過互聯網更加快速地獲得豐富的體育信息,不僅如此,學生的體育學習需求也變得更加多樣化,這就對傳統體育教學造成了較大的沖擊,因此,作為體育教學的供給主體,應該順應時代潮流,自覺更新自身知識結構與教學理念,努力提升自身教學能力。
首先,作為體育教師,應該對當代大學生的喜好特征與體育學習需求進行深入了解,對社會發展需求進行充分認識,結合自身的優勢與長處,不斷豐富自身知識儲備量,自覺提升體育運動技能。其次,體育教師應該努力提升自身綜合能力,特別是網絡教學能力,除了要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信息技術培訓活動,還應該利用多樣化信息獲取渠道,對最新體育資訊進行學習,學習與互聯網、計算機、網絡課程設計、網絡課程內容編排等方面的知識,以提升自身信息檢索與搜集整理的能力。通過互聯網查詢資料、制作PPT課件、錄制視頻、在線教學、與學生進行交流互動等環節進行教學,逐步提升自身網絡教學水平;
其次,對于學生體育社團的社長,要加強其體育綜合素養的培養。作為體育教學供給的一大主體,體育社團社長除了需要具備高水平的體育運動技能之外,還應該具備基本的體育知識與科學的健身方法,同時還應該具備對體育活動進行科學組織與管理的能力,以保證體育社團活動能夠得以科學有序地開展;
最后,對于社會中的體育運動精英,一方面,高校應該向他們貫徹“立德樹人”的理念,使其既能夠激發學生體育學習興趣、培養學生體育運動技能,同時也能夠自覺規范自身行為,發揮自身榜樣作用,培養學生堅定的理想信念、良好的道德品質以及較高的法治素養等。另一方面,高校應該引導社會體育精英自覺主動地深入了解當代大學生的身心特征與體育需求,在體育教學與訓練中,做到針對性指導,并與學生和諧共處。
高校應該有選擇性地將“社會體育元素”引入傳統體育教學內容中,以豐富體育教學內容。
首先,在體育運動項目的選擇方面,可以適當增加一些新的體育項目,例如,可以將我國傳統體育項目中的武術、舞龍、舞獅以及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中醫健身操等引入體育教學內容中,既可以達到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的目的,又可以達到傳承、弘揚我國傳統體育文化的目的。另外,也可以將社會中包含全民健身元素的體育健身項目引入體育教學內容中,如廣場舞、鬼步舞等,以實現高校體育教學內容與全民健身的有效銜接。除此之外,還可以將當前比較流行的大學生感興趣的新興體育項目引入體育課程內容體系中,如攀巖、校園迷你馬拉松、擊劍等,以進一步增加體育課程的吸引力;
其次,在體育理論知識教學方面,高校除了需要教授學生基本的體育理論知識、競賽規則、裁判方法等知識之外,還應該教授學生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教授學生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教授學生更多的健康知識與體育鍛煉方法,引導學生合理膳食,作息規律,加強鍛煉,增強自身抵抗力,培養良好的身體素質,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以防患于未然;二是加強學生體育運動欣賞能力的培養,可以引導學生在互聯網上搜索精彩的體育賽事視頻,如足球比賽等,聽足球解說員的精彩評論,并嘗試著從競賽規則、裁判方法、體育精神、技術動作等方面來培養學生對體育賽事進行欣賞與評析的能力,在此過程中,應該對體育項目、體育明星、體育行為等方面所蘊含的體育精神進行充分挖掘,以對學生進行啟發與引導,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體育精神。
(1)加強與社會體育組織的合作,優化“線下”供給。
高校應該加強與社會體育組織的聯系與合作。隨著全民健身戰略的實施,我國體育產業得以大力發展,社會中開始涌現出越來越多的體育健身俱樂部、體育方面的培訓機構、休閑體育企業、體育旅游企業等,這些社會機構通常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專業的指導人才、精良的運動裝備、豐富的競賽組織經驗等,而這些都是我國高校所缺少的,因此高校可以積極尋求與這些社會組織的合作,有效解決自身體育供需錯位的問題。例如,如今我國很多大學生對輪滑表現出比較濃厚的興趣,只是由于師資、器材等的限制,難以在高校中廣泛開展,高校可以將社會中的輪滑運動專業指導人員引進學校進行教學,以解決師資不足的問題。
(2)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優化“線上”供給。
首先,利用信息技術來創設教學情境、展示體育教學內容,以生動直觀地展示體育項目的技術動作要領,增加體育課程的吸引力與感染力;其次,可以借助于微課、慕課、抖音等平臺為學生播放精彩的體育視頻,以逐步培養學生自學能力與體育欣賞能力;再次,可以利用微信、微博、QQ等社交軟件增進師生之間的交流,教師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在微博、微信群、朋友圈、QQ群等發布一些與健身相關的知識、圖片、視頻等;最后,高校可以建設本校的校園體育APP,并設置監督功能,以便于對學生的課外體育鍛煉情況以及課后作業完成情況進行監督,同時也可以通過校園體育APP對體育文化、體育健身知識、體育競賽相關信息等進行推廣、宣傳與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