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于琛
(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8)
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對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行了全面部署。《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的印發,使共享農莊模式的發展愈加清晰,旨在提升農業發展質量,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構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1]。中國人民大學土地政策與制度研究中心就農村集體土地改建租賃住房提出了創新性解決方案,提出了共享農莊的概念。共享農莊有別于傳統的民宿、農家樂、家庭農場,它是共享經濟在農業方面的體現,以獲得一定報酬為目的,以充分涵蓋農民利益的經濟組織形式為主要載體,以各類資本組成的混合所有制企業為建設運營主體,以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信息技術為支撐,把農村分散的閑置資源(土地房屋等)或有目的專門提供的物品(農機設備等)的使用權暫時轉租,實現動態、及時的供需對接的一種經濟[2],實現農村資源和物品利用的最大化。共享農莊成為新的發展風口[3]。
蘇州2019 年首批認定共享農莊14 家,2020 年新增43 家,2021 年持續更新中。蘇州共享農莊是以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載體,以企業為建設運營主體,以特色農業、鄉村民宿共享為基本特征,融合循環農業、休閑度假、旅游觀光、農耕體驗、創意農業、文化傳播、科普教育、養生養老、眾籌認養、產品展銷等于一體,能保障農民參與收益、滿足市民消費需求的鄉村產業新型綜合體[4]。從投入主體看,包括工商資本、農業企業、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合作社和農民等;從經營主體看,有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合作社、原住戶和農業企業[5]。共享農莊解決了原住居民、本村居民和外村居民的就業問題,商業模式上有綜合體運行型、集體經濟主導型、合作經濟帶動型、龍頭企業主導型、政企聯動型五大發展模式。蘇州共享農莊正在逐步完善,目前已啟動第3 批共享農莊申報工作。蘇州共享農莊尚處在初創階段,是順應新時代經濟共享、科技進步、農業轉型、市場多元、政策指引的產物,正不斷發展完善壯大。
2.1.1 以農為本做好農業一產
蘇州共享農莊以“姓農、為農、強農、興農”為基礎,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充分整合資源要素,加強規范運營管理,完善共建共管共融共享聯結機制,切實增強示范引領帶動作用,為促進鄉村產業振興、助推農業農村現代化展現積極的作為。一個合格的蘇州共享農莊,必須具備6.67 hm2以上的農業特色產業核心面積。依托蘇州得天獨厚的地理水文優勢,蘇州首批14 家共享農莊都擁有自己獨特的區域生態環境、特色農業核心種植養殖區及豐富的農副產品。農業園區建設、城鄉融合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使蘇州的農業不斷朝現代化方向發展。
2.1.2 多種業態拓展農業功能
蘇州共享農莊是引領發展農村一二三產業“三產融合”、農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創業創新創意“三創并舉”、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同步”的新業態新路徑。蘇州共享農莊具備多種業態,如旅游觀光、休閑度假、餐飲住宿、健身康養、文化傳播、科普教育、產品展銷等涉農第三產業,業態豐富。這種跨產業、跨學科的商業模式連接了農業一產與涉農服務三產,拓展農業功能的同時也打破了原有產業內部循環的局限,形成了多產業循環,產生了疊加效應。
2.1.3 人文優勢賦能涉農“三產”
蘇州共享農莊充分挖掘江南農耕文化,如水稻文化、種植文化,衍生出的茶文化、酒文化,使來訪者有所見、有所聞、有所學、有所想,文旅結合使農莊旅游更有深度及意義。蘇州共享農莊中的人文元素,通過文化輸出及文化資本化賦能農業一產。
2.1.4 經營經驗支持農莊運作
蘇州首批共享農莊經營主體主要是從事鄉村產業的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鎮村集體經濟組織等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及其聯結緊密的多資本混合所有制涉農企業,均有土地承包經營、農業生態園、家庭農場、農家樂的經營經驗,生產、經營、管理、服務等各種證照齊全,有較成熟的管理經驗[6]。蘇州首批共享農莊根據《蘇州共享農莊(鄉村民宿)建設指南(試行)》改造提升,優化內部結構,整合各類資源,能夠達到布局科學合理、功能定位準確、生態優美宜居、服務配套齊全的要求。
2.1.5 資源整合突出農莊特色
蘇州共享農莊是在原有土地、房屋、農機設備等的基礎上,建設硬件、軟件配套設施,充分整合資源,搭建市場信息交流平臺、網絡電商平臺、物流平臺等,有效共享各類資源。蘇州共享農莊從自身優勢出發,規劃設計農莊發展,根據自身資源特色,結合市場需求,做出市場定位,打造水產、書院、農耕文化、生活生態、教學科普、康養、民宿、茶文化、手工藝、茶果、遠程認養、畜牧業等各類共享主題,突出農莊特色產業。
2.2.1 農工融合有待深化
大部分蘇州共享農莊由原先的鄉村民宿改造,僅有第一、第三產業融合,缺乏第二產業精深加工,也缺乏專業技術團隊的支持,導致農工融合產業鏈條短,產業融合深度不夠,價值功能有待挖掘。
2.2.2 數字農業滲透不足
農業農村部與中央網信辦聯合印發的《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 年)》中對推進數字農業農村發展作出了頂層設計和系統謀劃,要求強化數字農業農村科技創新,打造農業農村現代化新引擎和新動能[7]。目前,蘇州共享農莊中的數字化研究應用滲透不足,導致數字技術與農業農村融合程度不夠。數據資源體系建設的不完善,也使數據整合不充分、開發應用不足,信息系統集成應用不夠。與此同時,農業機器人、智能農機裝備適應性也有待提升,迫切需要補齊數字化不足的“短板”。
2.2.3 經營理念有待落地
蘇州共享農莊踐行的理念是堅持規劃先行、以農為本、多元融合、共建共享。目前蘇州共享農莊的工作已逐步帶動產業升級、農民增收,與此同時,也建設了美麗鄉村,滿足和吸引更多市民到鄉村消費為目標。然而,如何引導市場、資本、人才、技術向鄉村集聚,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注入源源不斷的強勁新動能仍有待進一步落實。
2.2.4 品牌效應有待加強
蘇州共享農莊推出了其區域公用品牌及品牌LOGO。該品牌設計思路是圍繞共享農莊引領農村“三產融合”“三位一體”“三創并舉”“三生同步”的新模式展開的。目前共享農莊的影響力已輻射到蘇州大市范圍內,并吸引了省內消費者、從業者、農業部門及學者的關注,但該品牌在全國的影響力仍待進一步加強,把蘇州共享農莊打造成全國知名品牌仍有待進一步探索。同時,受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共享農莊還面臨著休業重啟如何再度打響知名度的議題。
2.2.5 專業人才有待培養
前文提到的蘇州共享農莊數字農業、科技創新滲透不足的問題,其核心關鍵是技術研發力量不足,實質上是專業人才儲備不足。雖然部分共享農莊已引進了專業團隊參與農莊建設,也邀請了農業專家指導種養殖環節,但外來技術支持撤離后,農莊是否能夠依靠當地村民自身能力實現可持續發展或成為制約農莊發展壯大的瓶頸。因此,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提升其自身技術研發能力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同時,共享農莊是否能夠提供可持續職業發展平臺,吸引專業技術人才返鄉就業創業,也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政府政策驅動為共享農莊提供發展指引。2016 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大力推動包括共享經濟等在內的“新經濟”快速發展,《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中“三權分置”對于土地經營權有了活化作用,為包括“共享農莊”等試點奠定了制度基礎。2017 年財政部下發《關于開展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為共享農莊指明發展方向,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旨在提升農業發展質量,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共享農莊模式成為構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新興載體[8]。
市場需求驅動對農業提出了新要求。2015 年《關于積極發揮新消費引領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的指導意見》包括服務、信息、綠色、時尚、品質、農村等消費新領域。該指導意見為農村產業融合升級提供了新思路,催生出鄉村養老——將農村農業資源與服務業的發展融合;信息消費——互聯網與農文旅等產業跨界融合;綠色消費——生態農業與時尚品質消費融合等多種多樣的產業融合路徑。共享農莊有望成為農村“三產融合”的有效載體[9]。
技術創新驅動為共享農莊創造了有利條件。科技創新如“互聯網+”、物聯網、區塊鏈等,將引發農業產品功能、形態、質量的變化以及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革,提升整個農業產業的發展水平和質量效益,為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創造了基礎條件。
土地流轉機制方面,雖然中央政策提供了“三權分置”制度基礎,但共享農莊在推動農村產業融合過程中,必然涉及到涉農公共服務供給問題,需要占用土地。農業用地周邊是否能用于二三產業用地,仍需具體政策指引,否則存在侵占農業用地的風險。
農民增收利益機制有待進一步健全,當工商資本進入共享農莊建設,如何防止工商資本的逐利性影響農民的增收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同時,哪些人可以參與利益分配,即村集體組織成員的確認有沒有公認的方式方法。
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金融支撐問題,目前尚缺乏配套金融政策支持、間接融資信貸供給不足、直接融資規模仍然偏小、金融產品創新不足等是制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金融掣肘。
共享農莊面臨著與農家樂、民宿等休閑產業的同業競爭。農家樂主打食材新鮮、口味地道,對有機食材的要求較高。民宿主打環境優美、鄉間野趣,對環境及選址的要求較高,這兩種經營模式仍然保有著自身的競爭力。而共享農莊通常具備的觀光旅游、餐飲、住宿等業態與農家樂、民宿形成了直接競爭,共享農莊的休閑旅游及餐飲住宿業態如何做出自身特色,并突出其共享優勢,值得進一步探討。
培育經營主體是共享農莊的可持續發展的重中之重。常見的經營主體有綜合體運行型、集體經濟主導型、合作經濟帶動型、龍頭企業主導型、政企聯動型。無論何種經營主體,其管理層中都需要有具備農業、資金、管理、技術、文創等方面背景的人才,便于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有效協作,提出有專業背景的可行意見。現有管理層某些方面不足,可以通過培訓不斷提高業務管理水平等方式解決。共享農莊有別于傳統的鄉村民宿或農家樂,新穎的共享形式是共享農莊的一大亮點,也會成為主要的銷售收入的增長點。現有的共享內容或渠道包括:產品共享、民宿共享、土地共享、資源共享、項目共享等,共享農莊還應在制度框架內設計更多方案,以豐富“共享”內涵。
共享農莊的首要任務是促進農民增收,而這來源于不斷提升產品與服務質量。共享農莊應始終以農業一產為本,做強一產,為市場提供優質生態有機農產品;做精二產,引入先進技術,做好農產品的精深加工,提高農副產品附加值,同時將廢料循環利用,再創價值;做優三產,服務業應與時俱進,應為管理經營人員提供服務類培訓,及時掌握市場動向及需求,推陳出新,創造各類服務項目、體驗活動,不斷地提升服務理念和思維,調整服務方式順應市場,將潤物細無聲的服務體現在全過程以及每一處細節,為農莊贏得回頭客。
在村集體土地流轉機制方面,中央政策提供了“三權分置”制度基礎,共享農莊在推動農村產業融合過程中,必然也涉及到涉農公共服務供給問題,需要占用土地。農業用地周邊是否能用于二三產業用地,仍需具體政策指引,否則存在侵占農業用地的風險。因此,有必要在建設共享農莊的過程中,持續關注各級政府土地流轉政策的變動。當然,更盼望政府出臺關于共享農莊土地使用具體細則,降低政策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
與此同時,共享農莊的發展也吸引了各類資本入駐,為避免工商資本逐利侵占農民利益,應設計出相對穩定、適用性強的利益分配機制。目前的利益分配方式有按年定額分配,或入股分紅等,這樣的分配方式在共享農莊存在虧損時是否能夠繼續保持,或當收益非常好時能否追加對農民的收益分配尚待討論。另外,誰有資格作為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參與分配,也是目前有待解決的一個問題,與之相關事宜都期待著相關政策給予具體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