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瑋,程美玉
(山東建筑大學,山東 濟南 250000)
要想做好社會主義步入新時期的各項工作,就要堅持將“三農”工作當作總抓手。習近平總書記在召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大會期間參加山東省代表團全體會議,并提出了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20 字總方針,要求山東地區充分發揮好經濟建設大省的優勢,全力打造城鄉發展關鍵時期的鄉村建設齊魯樣板。
習近平總書記為山東省的鄉村振興工作指明了發展方向,是新時期山東省全面發展、建設民生問題的重要動力。因此,濟南市在改善農村民生問題時要嚴格落實新時期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省開展農村工作的總要求,咬定“走在前列”的堅定目標不動搖,要以更加扎實的經濟實力、強大的人才支持、穩健的實際行動打造農村民生建設齊魯樣板,奮力續寫濟南市鄉村全面振興、民生問題徹底改善的新篇章。
山東省作為我國的農業大省之一,具有十分悠久的農耕文明歷史,尤以糧、菜、果最為繁盛豐盈。根據大數據的統計結果顯示,在2019 年濟南市已經基本消除村集體經營收入在5 萬元以下的鄉村,全市的新型農業主體已經接近2 000 家,并且有近70%的農戶開始參與到產業化經營的行列,以“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產+農戶”為特點的發展模式為解決鄉村民生問題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盡管濟南市的農村民生建設已經取得了切實的效果,但是民生問題永不止步,要堅持將改善民生問題放在政治工作的首位,只有確保基層人民的民生問題得到保障,做好群眾工作,讓每一位群眾都“有房住、住得好”“有飯吃、吃得好”、完善硬件設施、保障硬件設施齊全才是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大計[1]。
濟南市作為當前建設黃河流域中心城市的關鍵,要想實現“大、強、美、富、通”國際大都市新目標,就必須以特色產業引領鄉村產業振興。濟南市現有國家級冷鏈物流基地兩處,并擁有400 多個農村倉儲保險設施,生鮮電商帶動農村經濟發展規模日益增大,農產品綜合冷鏈流通率高達50%,遙遙領先于全國各地。此外,濟南市的農村電商發展不容小覷,共有兩個國家級電商示范縣,計劃培育15 個電商示范鎮、70 個示范村,其在實際的農產品網絡銷售過程中也表現不凡,銷售總額已突破60 億元。濟南市作為農田建設大市,共擁有7.13 萬hm2高標準農田,擁有18.33 萬hm2糧食生產功能區,擁有0.67 萬hm2重點農產品生產區,綜合產能保持在28 億kg 以上,為全國之首。
濟南市著力于形成帶動省會鄉村產業全面興旺的龍頭集群,并堅持構建“有糧、有菜、有茶、有種、有畜”的新型農村多元化產業結構,這既是當前濟南市農村建設的實際現狀,也是未來濟南市農村建設的總體方向,要堅持總方向不動搖,扎實走好農村建設、改善民生的每一步[2]。
濟南市作為農業大市,實際的物價問題主要體現在種子、農業生產資料購買的過程中,高昂的物價對大規模的農業生產以及大棚業主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但是對于一些小規模的個體農戶來說,將會使其實際收入大打折扣。根據濟南市第三次農業普查的數據分析來看,全市農業經營戶共有82 萬個,其中規模農業經營戶僅有3.2 萬個,因此物價問題對于個體經營戶的發展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濟南市耕地面積為357 600 hm2,實際經營的林地面積112 700 hm2(不含生態林、防護林)。與龐大的農業耕種數據相比,全市的農耕機械并不符合大規模的生產種植要求。
就農業機械數量來說,耕整地的機械僅為2.3 萬臺,用于收割的大型機械設備嚴重不足,僅為0.8 萬臺。與耕種機械相對應的農田水利設施數量也有待完善,全市調查村中水利設施的結果顯示,能夠正常使用的機電井數量為42 175 眼,排灌站數量為548 個,能夠使用的灌溉用水塘和水庫數量為836 個,在機械以及設施建設中存在一定的不足。
根據《第三次濟南市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顯示,濟南市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仍然有明顯的不足之處。就交通運輸建設狀況來說,在鄉鎮區域范圍內的火車站僅占全部鄉鎮的4.1%,高速公路出入口占全部鄉鎮的34.7%,相較于市區而言,農村地區的出行仍然存在一定的不便之處,公共交通建設也沒有達到全覆蓋,村通公共交通率僅為71.2%。就能源建設狀況來說,盡管全市100%的農村都實現了通電,但是天然氣覆蓋率僅為13.5%,并不是所有農民都可以享受到天然氣等能源。
由此可見,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綠色能源覆蓋情況都不能滿足實際需求,與城市居民有著較大差距,因此要想解決好農村地區的民生問題還需要給予政策以及資金等多方面的支持,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農村地區的民生問題得到妥善解決[3]。
農村地區落后于城市地區,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基本公共服務上。就教育服務而言,濟南市農村地區的小學、幼兒園僅有8.2%擁有體育場館,不能滿足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要求,并且鄉村幼兒園、托管所的數量達不到100%,這就導致很多農村地區的兒童不得不去離家較遠的地方上學,進一步增加了上學的成本。
濟南市僅有58.2%的農民居住磚混住房結構的房屋,有6.2%的農民居住磚木住房結構的房屋,還有0.7%的農民居住竹草土坯住房結構的房屋。在飲用水問題上,已有48.7%的農民使用的飲用水是凈化自來水,但2.7%的農民使用的飲用水是泉水或者井水。衛生條件是影響濟南市鄉村地區民生問題的主要因素,例如在濟南市現有15%的農民使用衛生旱廁,45%的農民使用普通旱廁,因此農村地區的衛生條件需要得到高度重視。
民生問題直接反映了民眾的生活狀況以及生存條件。在當前統籌城鄉發展的關鍵時期,解決農村地區的民生問題成為經濟建設的關鍵。從下面3 個主要方面介紹保障以及改善農村民生問題的重要性。
我國一直堅持將解決民生問題看作發展的關鍵。目前,我國已經進入到發展建設的關鍵時期,社會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動、經濟體制也逐步變革、利益格局顯著調整、思想觀念與時俱進。這種空前絕后的發展在帶來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引發了一定的矛盾和問題。現有的數據調查結果顯示,教育、貧富差距、社會服務、公共衛生等問題仍然突出,必然會導致城鄉結構、就業結構、人口結構等隨之變革,所以當前是統籌規劃城鄉發展的關鍵時期,妥善解決民生問題既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促進現代化鄉村建設的必然需求。再加之民生問題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只有穩扎穩打改善民生,才能推進社會和諧發展。
除此之外,民生問題也關乎著當地的經濟發展以及經濟建設,其是拉動城市內需的關鍵動力,因此建立良好的民生生態至關重要,要從政策、技術、人才等各個方面提供支持,致力于減少貧困人口的數量,提高低收入人口的實際收入,以改善民生問題來刺激經濟,進而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跊Q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際要求,必須要采取有效措施解決好“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這就要求推動經濟建設協調發展,大力發展公共事業,改善民生,將發展重心放在解決“短腿”問題上,讓農村民生這條“腿”長一點、再長一點,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支持[4]。
為了進一步推動脫貧攻堅成果與解決農村民生問題的有效銜接,濟南市要嚴格落實“四個不摘”具體要求,在確?,F行幫扶政策總體穩定的基礎上,增加財政收入、拓展扶貧隊伍,使得脫貧空間的成果能夠保持成效,避免出現返貧、新致貧等嚴重問題。此外,應該確保“三保障”的扶貧政策穩定發展,在此基礎上制訂出能夠進一步優化調整扶貧政策的具體有效方案,實現對現有扶貧政策的有效改進、科學優化和及時調整。應適當將脫貧攻堅政策延期應用,必要時可以將其看作長期幫扶措施,以逐步推進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完美銜接。
基于濟南市農業生產的龍頭地位,在改善民生問題時要立足于當地的資源以及產業優勢,化優勢為強勢,使得產業優勢能夠服務于當地的民生建設,有方向、有目標地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民生建設的有效銜接。在這一過程中,要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發展扶貧產業,尤其是當地的特色產業應做大做強、再接再厲,打造齊魯特色產業基地。為了避免出現特色產業返貧問題,就需要有效的產業項目監管機制,要堅持以靜態監管為主,動態監管為輔,靜態監管聯動動態監管,分門別類、有針對性地強化監管機制,確保資產所有權、經營權、收益權、監管權“四權分置”,推動特色產業體制增效、充分發揮特色產業效益。對于一些扶貧產業應深入開展消費幫扶活動,鼓勵建立產銷對接的網絡購物平臺,推動線上銷售與線下流動的有效對接。在提供就業崗位的基礎上,有效帶動當地經濟的建設以及發展,為改善發展民生問題提供了一條切實可行的思路[5]。
改善民生問題從根本上來看就是強化對于低收入人口的幫扶行動,所以在改善民生問題的過程中不能忽視這一點,應該堅持推動低收入人口幫扶行動的常態化發展,建立科學有效的動態監管以及風險預警機制,強化對殘疾人士、無勞動能力人士、老年人等人群的常態化幫扶,做到應幫盡幫、能幫全幫,不斷擴大幫扶人群的范圍以及特困人員的救助供養范圍,并在此基礎上不斷提高保障基礎以及救助金,以更大力度、更大范圍、更加常態化的幫扶行動來有效解決民生問題,讓更多弱勢人群也能享受到社會發展為其提供的優質生活[6]。
“民以食為天”,要想解決民生問題還要確保廣大農民群眾不愁“菜籃子”“飯碗子”,在滿足糧食供應需求的基礎上,深入推進“優質糧食”工程,保障老百姓飯桌上的糧食蔬菜安全可靠??梢試栏衤鋵嵁a糧大縣獎勵政策,以競爭帶動產量、以競爭帶動品質,積極參與到國家糧食安全產業鏈建設。
除此之外,為了保障糧、肉、菜的穩產穩供,政府應為廣大農業大戶爭取大災保險,加快農業保險由保成本向保收入轉變,抓好防災減災工作,才能扎扎實實地推動農業生產,提升濟南市的物資供應能力,保證物價合理,確保每一位農民“吃得起、吃得好”,有效解決困擾多年的民生問題,使得人民群眾的生活幸福感顯著提高[7]。
當前,科學技術已經走入家家戶戶,科學技術的到來使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此,要想增產增益就必須以強大的農業技術和物資裝備作為支撐。實施農業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讓越來越多的科技成果深入實際,進一步提高經濟作物、種植物、畜禽養殖的產業發展,實現全機械化的種植養殖,解放勞動力[8]。
除此之外,濟南市要求在2025 年建成“兩全兩高”農機化示范市,不斷推進數字鄉村與升級智慧農業試驗區建設,為解決民生問題提供物質保障[9]。
要想解決民生問題就要從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入手并采取有效措施,集結政府、企業、個人的全部力量,有目標、有計劃、有方向地進行經濟建設、體制改革以及幫扶行動。除此之外,應清楚地認識到城鄉統籌發展是改善民生問題的始點,是解決民生問題的過程,絕對不是保障民生問題的終點,這就需要統籌規劃、重點突擊、有效解決。在解決民生問題的道路中,要走內涵提升、健康可持續發展之路,確保農村建設更加美好便捷、綠色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