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 思
(國防科技大學 軍政基礎教育學院,湖南 長沙 410073)
2019年11月,習近平主席在全軍院校長集訓開班式上指出:“新時代軍事教育方針,就是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為強國興軍服務,立德樹人,為戰育人,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保?]軍校是培養未來軍事人才的搖籃,如何培養德才兼備的軍事人才已成為目前各軍校教育工作者正積極探索的問題。2020年,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2]。
“通用英語”課程是軍校本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開展課程思政的陣地。從為戰育人看,英語課程思政可以培養新時代軍事人才所需的跨文化合作能力、博弈的胸懷與能力及對世界文明的獨到見地;從立德樹人看,英語課程是學員接觸異國文化和意識形態的主要途徑之一,也是第一道防線。通過“通用英語”課程思政,學員能夠客觀、辯證地分析外語背后蘊藏的意識形態和文化價值取向,提高信息鑒別力和政治鑒別力。因此,本文試圖探討軍?!巴ㄓ糜⒄Z”課程思政的有效路徑,為推動軍校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參考。
課程思政最早由上海市教育主管部門提出,目的是推進學科德育的課程改革。近年來,隨著課程思政理念的形成與發展,學界關于課程思政的概念和內涵的闡釋大致可以分為六種:課程類型說、教育理念說、思政方法說、教學體系說、實踐活動說及多重屬性說[3],但大部分學者已經否定了課程類型說,認為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雖有聯系但更有差異,切不可等同而視。思政課程是指思想政治理論課,其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是顯性的;而課程思政則是一種教育教學理念,其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是隱性的[4]。本文認為,課程思政可以進一步理解為一種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并貫穿教學活動各個環節,以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方法。
相較于地方高校,軍隊院校的課程思政具有特殊的內涵和意義,是確保軍隊事業后繼有人和確保培養的人才能夠打贏現代化戰爭的戰略舉措。就“通用英語”課程而言,本文認為,軍校“通用英語”課程思政可以理解為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入并貫穿“通用英語”課教學活動各個環節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方法,以實現立德樹人和為戰育人。由此,軍校“通用英語”課程思政具有以下特點:(1)課程思政的總目標是不僅要實現立德樹人,還要實現為戰育人,既要突出“德”也要強調“戰”;(2)課程思政的內容既要包括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道德修養、科學素養等主題,也要融入軍人職業、軍事科技、軍人價值觀、國防意識、保密意識等元素;(3)課程思政的范圍應覆蓋“通用英語”教學的各個環節,如教學目標、教學資源、教學方法手段、教學評價、師資隊伍建設等;(4)課程思政的策略應是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將思想政治內容隱形融入整個“通用英語”教學過程中。
全人教育思想(Holistic Education)來自人本主義教學理論,最早由美國教育思想家隆·米勒(Ron Miller)在其著作《全人教育課程》(Holistic Curriculum)中提出,強調“以人為本”和“以社會為本”[5]。全人教育思想的內涵豐富,認為教育不僅要傳遞知識和技能,還要注重人的內在情感和自我實現。軍校“通用英語”課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這決定了該課程既要提升聽、說、讀、寫、譯等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又要突出“以人文本”,要在教育中滲透人文精神,弘揚人的價值,實現全人發展。而“人文性”這一性質,正好和立德樹人、課程思政契合,這也就決定了軍?!巴ㄓ糜⒄Z”課程必然要在學習語言知識和技能的同時,融入思政元素,全方位育人,育全面發展的人。
西方國家ESL(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以英語為第二語言/外語)課程通常采用內容語言融合教學(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ion)。英語是人文社會科學學科,但卻具有跨學科特點,而這一跨學科特點恰好為語言和內容的融合提供了依據與可行性[6]。以往研究已經證明,以內容為依托、以英語為工具媒介的教學能夠同時有效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和專業能力[7],并且“語言與內容融合教學已經被學界公認為第二語言習得的有效教學方法”[8]。因此,內容語言融合教育理念可以為軍校開展以思想政治內容為依托的“通用英語”教學提供理據。此外,該教育理念強調突破傳統的公共外語課程體系,這可以促成改變軍?!巴ㄓ糜⒄Z”課程校本特色不突出的局面。
雖然《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簡稱《指南》)在課程定位與性質部分和課程設置等部分都明確了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要求,但具體到軍隊院?!巴ㄓ糜⒄Z”課程的目標,以及這門課中的單元教學目標和每堂課的教學目標時,思想政治目標依然停留在宏觀層面,且未能較好地突出校本特色,導致課程思政難以落實。由于尚未厘清思想政治目標,部分教員課程思政意識較薄弱,在教學過程中依然只注重字、詞、句、語篇等語言知識;還有部分教員課程思政教學較隨意,不清楚對單元主題挖掘的程度和方向,也不確定是否能夠達到思想政治教學的標準,缺乏系統性和規范性。
首先,就教材而言。雖然目前大學“通用英語”教材系列多、內容廣,給高校提供了大量的選擇,但教材所選內容大部分圍繞歐美國家的人物、故事、文化和思想,少有講述我國的民族英雄、文學文化、思想精神等,對軍人職業素養、軍事科技戰爭、全球勝任力等話題更是關注度不夠、覆蓋面不足。由于在輸入階段學員缺乏對中國元素、軍事元素的了解、學習和積累,因此,在輸出階段,學員既想不到也講不好中國故事、軍隊故事,個別學員甚至盲目信奉西方文化。其次,就課堂中的思政元素而言。內容碎片化,缺乏體系;設計單一,多圍繞文化對比視角或者時事政治進行;與英語教學內容聯系不緊密,缺乏深度,造成學員對思想政治內容一知半解,局限性較大,難以充分發揮“通用英語”立德樹人功能。
當前,各種教育技術迅速發展,大學英語教學模式也逐漸朝數字化、多元化和立體化方向發展,軍?!巴ㄓ糜⒄Z”教學也在積極將現代信息技術全面融入教學與學習過程,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重要作用。然而,不少教員在課程思政教學時習慣采用單一的講授式教學方式,沒有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創新教學設計、加強課堂互動,課后也缺乏系統的經驗提煉總結,導致思政元素難以有機融入英語教學中,進而造成學員課堂參與度不高、情感體驗不足、對英語課程思政的接受度不高,最終導致育人效果不佳。
總而言之,目前軍校的“通用英語”課程思政尚處于起步階段,亟待建立清晰的課程思政目標,開發體系化的思想政治內容,創新行之有效的課程思政方法,突出鮮明的校本特色,以更好地實現立德樹人和為戰育人。
2017年,教育部印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簡稱《實施綱要》),指出: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優化課程設置,修訂專業教材,完善教學設計,加強教學管理,梳理各門專業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課堂教學各環節,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9]結合軍校“通用英語”課程思政現狀,本文認為有必要探索符合教學規律并且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學路徑,從而實現育人目標。
在明確思想政治教學目標時,本文認為軍校教員有必要深入理解分析各層次的育人目標和軍隊院校的特殊使命。第一,教員應理解國家、軍隊和學校的育人目標,如教育部印發的《實施綱要》明確提出總目標就是要“著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9],而新時代軍事教育方針也指明了軍隊院校就是要“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二者都應充分考慮,不可偏廢其一。第二,教員應理解大學英語課程的總目標。軍校教員只考慮《指南》是不夠的,必須充分對接《指南》中列出的課程思政目標和軍校的育人目標。第三,教員當深入分析軍校“通用英語”課程的思想政治目標,然后再具體到這門課的每個單元和每節課的思想政治目標。只有這樣層層分析,才能最終建立體系化的軍隊院?!巴ㄓ糜⒄Z”課程思政目標,解決課程思政的不規范與不系統,甚至是內容和目標“兩張皮”的問題。
以我校采用的《通用英語》教材的一個單元“The Way to Leadership”為例。按照教材,本單元的教學目標主要是掌握與領導力相關的詞匯,掌握按時間順序陳述觀點,描述領導必備的素質,解釋走出舒適區的重要性,撰寫一篇競選演講稿。雖然教材設置了多維度的單元目標,但按照我?!皣@實戰搞教學,著眼打贏育人才”的要求,原有的單元目標顯然不夠完善。因此,教員在深入分析我校的育人目標和我校“通用英語”課程的育人目標后,增補了本單元的育人目標:(1)能夠理解作為生長軍官,出色的領導力對自己未來職業發展的重要意義和對團隊進步發展的意義;(2)能夠對照《孫子兵法》提出的軍事領袖應具備的五種素質(智、信、仁、勇、嚴),進行自我評價;(3)能夠基于舒適區三圈理論,正確理解軍校學習和訓練的苦,樹立面對困難的正確心態和解決問題的決心;(4)能夠繼承學校建校歷程中數代人一脈相承的“科大人”精神。
雖然現有很多《通用英語》教材在實現有效思想政治育人方面還有不足,但教員可以在軍校“通用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目標的指導下,仔細研讀教材,依托學校特色,深入挖掘與拓展現有教材的思想政治內容,從而設計并開展課程思政教學。以前文所述單元為例。該單元共有兩篇課文,第一篇課文(How I Became a Leader)講述了作者如何成為領導的經歷和方法,第二篇課文(Getting Comfortable with Discomfort is Crucial to Success)闡明了跨出舒適區的內涵和好處。在明確單元育人教學目標后,教員充分挖掘和拓展該單元的思想政治教學內容。在第一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員通過帶領學員深度剖析身邊與領導力相關的問題,幫助學員正確理解軍校學員管理中存在的困難,并引領學員主動尋找解決方案;通過閱讀《孫子兵法》中有關軍事領導力的論述,并對比我國《孫子兵法》和西方《戰爭論》對軍事領導力的不同闡釋,喚起軍人學子的榮譽感和自豪感,同時培養其以開放的心態對外來文化兼收并蓄的情感態度,培養軍校學員進行有效交際的能力。在第二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結合建校歷史及軍校辦學特色,帶領學員學習我校師生求真務實、開拓進取的干事創業精神,鼓勵學員勇敢跳出自己的舒適區,努力成為一名合格的軍隊領導者。通過挖掘和增補教材的思政元素,可以為開展有效的課程思政教學提供豐富的教學內容。除了利用現有教材以外,教員還可以開發新的具有軍校特色的“通用英語”課程素材,如教材、講義、素材、資源庫等,在編寫過程中將思想政治內容有機融入新素材。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適時將挖掘和拓展的思想政治內容有機融入軍?!巴ㄓ糜⒄Z”課堂教學各環節,“就像鹽溶于水,無形無色卻又無處不在”[10],是實現課程思政有效育人的重要保證。如果教員生搬硬套、照本宣科,不僅不能實現課程育人目標,反而會引起學員的反感和排斥。本文認為,教員應結合軍校實際,針對當前軍校青年學員的特點,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創新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實施線上線下、課內課外、講授實踐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以上述單元為例,整個單元采用產出導向法。教員結合單元目標和單元主題,結合學員身份和學員的親身經歷,重新設計關于領導力的產出任務的話題。同時,教員課前采用線上平臺發布學習任務和微課;課中采用啟發式、討論式、研究式等多種思想政治教學方式,通過巧妙設計角色扮演小品、閱讀圈等教學活動,有機融入增補的思想政治內容,并運用雨課堂等進行互動,調動學員積極性;課后通過線上平臺分享作業、相互點評、總結反思等,激勵學員實踐,從而實現“通用英語”課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常見的評價方式分為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要真正實現軍?!巴ㄓ糜⒄Z”課程思政的育人效果,教員必須二者結合,將思想政治融入兩個教學評價環節。在形成性評價環節,教員需要完整記錄學員的學習環節:在評價內容上,不僅考慮學員的課堂表現、作業完成情況、隨堂測試等,還要考慮學員在學習過程中展現出來的道德修養、軍人素養、家國情懷、學術誠信、探索創新等方面的情況;在評價方式上,不僅關注完成結果,也要關注學員的努力程度和進步速度,將態度和進步納入評價標準,增強班里基礎較差的學員的信心,同時這個關注的過程也是一個育人的過程;在評價主體方面,增加學員自評和同伴互評,讓評價主體多元化,同時培養學員評價的意識和能力。就終結性評價而言,本文認為,教員在命題時應考慮“通用英語”課程的思想政治內容,在聽力、閱讀、翻譯、寫作等題目中考查學員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文化意識、道德意識和為軍服務意識等,如聽力題要求學員對說話人的價值取向進行分析判斷,閱讀題要求學員對作者觀點進行解讀分析,翻譯題要求學員對我國國情或軍情資料進行翻譯,寫作題要求學員對某種社會現象進行評價等,從而通過有效評價促使學員達到課程思政的目標。
全面落實軍?!巴ㄓ糜⒄Z”課程思政建設目標是新一輪軍校大學英語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立德樹人、為戰育人的戰略舉措。本文在解讀軍校“通用英語”課程內涵和特點的基礎上,分析了軍校“通用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現狀,探索了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理論依據,嘗試性地從樹立教學目標、挖掘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式和落實教學評價等方面提出了軍?!巴ㄓ糜⒄Z”課程思政的教學路徑,希望能夠為探索出一條特色院校推進英語教學改革的新路子貢獻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