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福軍,蔡敏華,武 蕾
(浙江建設職業技術學院 建筑設備學院,浙江 杭州 311231)
頂崗實習課程是學生畢業走上社會之前的一門十分重要的必修課程。學生在頂崗實習期間,受到社會環境、企業小環境和學校等多方的共同影響、共同作用,在思想和行為上、知識與技能上都有明顯改變,學生的這種改變與思想政治教育密不可分,與學生的社會實踐體驗密切相關。
網絡時代和市場經濟對當代大學生的認知、心理、價值觀等產生強烈影響[1],導致學生的價值觀取向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有較大的差距,使得頂崗實習課程思政成效不夠明顯,現狀不盡如人意。雖然學校、老師、企業、家長等多方努力,但部分學生內在思想改造的意識不強,缺乏自我覺醒,缺乏自我改變的內在動力。如果在頂崗實習這個關鍵階段,不能改變學生課程思政現狀,將影響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影響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也將延長學生從學生到成為真正成熟的社會人的成長時段,因此,研究頂崗實習課程思政教育的內在規律,尋找有效的課程思政教育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頂崗實習期間,學生的學習環境不再是課堂,而是實習崗位,是實習企業的環境和學生面向的社會大環境。在當前大數據網絡時代,學生的思想受網絡思潮影響很大。網絡普及時代,學生的自主學習具有碎片化求知特征[2]。海量的網絡信息、各種價值取向的觀點,使得碎片化自主學習對學生的認知方式產生了重要影響,從而導致學生對頂崗實習課程思政的態度受碎片化學習影響較大。而且學生的這種碎片化學習屬于一種隱性學習,學習缺乏監管與有效性。另外,由于學生的認知基礎薄弱、認知結構不完善,在面對大量的夾雜負面信息的網絡推送內容時,學生缺乏甄別能力,從而對其思想產生了潛移默化的不良影響。網絡碎片化學習具有即時性及便捷性特點,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一樣充斥著大量包含正負能量的信息,這對指導教師、師傅等相關人員的課程思政教育提出了較大的挑戰。
頂崗實習學生對求知缺乏全面正確的認識,部分學生存在功利主義傾向。學生在頂崗實習過程中,雖然也感受到了自己的進步與不足,但思想上主動求進和改變的意識仍然不強,因此,不會花費更多的時間去加深學習,理解來自指導教師等的課程思政要求。部分學生認為課程思政與自己專業性學習關系不大,課程實用性不高,對自己成長不能產生直接效益,表現出明顯的功利主義。
在移動互聯時代,高職學生視野開闊、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強,碎片化的學習和多元的網絡思想使學生的思想呈現多元化[3]。頂崗實習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對課程思政的態度轉變具有多元化傾向,主要體現在頂崗實習學生個體的多元化,以及學生對待課程思政的情感因素多元化。學生在頂崗實習課程思政中,表現出復雜的態度和情感因素。在學生的態度因素中,首先來源于學生的個體直觀感受,他們可能討厭教師、師傅的說教和思想政治引導,這與學生的喜好、習慣、外在刺激有關;在學生的情感因素中,學生與指導教師、企業師傅等教育主體缺乏情感融合,學生與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情感紐帶就好比不良的親子關系,學生缺乏對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情感依賴,當然也不會對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說辭產生共鳴或深入的思考。同時,在對課程思政的認知上,原有認知與外部教育信息之間的矛盾,沒有引起學生足夠的辯證思考,因此,在缺乏辯證思考的背景下,學生缺乏改變原有思想政治態度的基礎動力,仍遵循原有認知,堅持原有態度。
學生在頂崗實習過程中的課程思政態度轉變受多重維度的影響。作為接受課程思政教育的學生,情感認知、價值觀等受到多方面的影響。作為頂崗實習課程思政的主導者,即指導教師、師傅、家長等,在互聯網背景下,他們做出的課程思政引導變得多元,不再是一言堂。而且,課程思政信息所具有的象征與表述功能,讓其帶有指導教師、師傅、家長等思想政治引導者的情感傾向與價值取向。在思想政治教育引導者的價值取向沒有達成一致時,思想政治引導可能是矛盾的,也可能是完全相反的,會讓學生感到茫然,不會輕易接受某一種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學生思想態度的轉變還與所處的實習環境有密切聯系,不同的實習環境的差異性,有時直接影響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結果。
頂崗實習課程思政是學生與思想政治引導者的教育互動,是發揮雙方能動性的雙向活動,學生在思想上能否產生興趣,是課程思政能否成功的關鍵。課程思政教育是個體價值與社會價值辯證統一發展的關系。在實際生活中,學生對個人價值的看重高于社會價值,而且思想政治教育引導者有可能弱化了學生的個體發展與真實態度,容易使學生從內在產生反向認同的傾向,更談不上對課程思政產生興趣。
頂崗實習學生要自覺接受頂崗實習課程思政。課程思政是學生個體態度自主建構的過程,但部分學生對待課程思政缺乏主體意識,而主體能力缺位會造成對思想政治教育自主建構的不足。學生主體意識缺乏,可能表現在互聯網背景下的主體意識錯亂或行為失度,另一個表現是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意識尚未覺醒。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能力缺位,表現在認識能力的不足和實踐能力的缺乏,學生不知道自己思維中存在哪些問題,習慣用原有的思維模式思考問題、處理問題,即使知道自己存在一些缺點與不足,也不知道如何實踐、采取有效措施改自己的不足之處。
作為頂崗實習課程思政的主要教育者,實習指導教師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容易缺乏時代敏感性,在課程思政中的理念方法與學生實際中的思維變化存在較大的鴻溝,方法的創新不夠,習慣于傳統的說教[4],導致思想政治教育難以適應時代發展和社會發展的節奏。另外,頂崗實習課程思政指導教師沒有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課程思政的教育內容、選擇方式與教育互動等方面沒有足夠的參與度。因此,指導教師也不能夠對學生的個體價值有很好的了解,從而難以選擇適合學生思想行為特點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內容。
頂崗實習課程思政具體可以分為課程思政說服內容和課程思政說服方式。通常頂崗實習課程思政的內容與事例更傾向于正面信息的提供,缺乏正反信息的對比,這樣的教育內容就容易使學生失去深入探索的興趣。有時課程思政中的反面事例更能引起學生的思考,畢竟學生都向往成果、向往美好。頂崗實習課程思政中的教育方式缺乏情感色彩,過于教條主義,使學生缺乏對課程思政的情感傾向表述,從而導致課程思政缺乏說服力。
一般人的態度是通過知覺感知客觀事物,并形成帶有個體認知的情感傾向,個體態度受生活環境、知識結構與儲備等方面的影響。生活環境、知識結構與儲備等不同而導致個體處事態度的差異。態度是個體行為的基礎與誘因,會對個體行為產生極大的影響。態度的心理結構包括三個方面:認知、情感和行為。有關態度的誘因理論認為,人的態度形成是有理性的主動決策的過程,強調外部刺激對個體態度形成的重要作用,因為誘因能夠喚起并指導行為。
根據凱爾曼的態度改變三階段理論,態度改變一般要經歷服從、內在認同和外在同化這三個階段[5],原有的態度在經過學習與外界刺激等后,會逐漸服從于主流價值觀和總體認知,并在深入了解之后逐漸產生認同情緒,在情感上產生接受改變的內在動力,為個體的思想內化提供情感基礎,最后轉化為新的態度。
合理設計“頂崗實習”課程思政。要使頂崗實習課程思政有實效,必須對“頂崗實習”課程思政有科學完整的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需要凸顯課程思政教育要求和目標。在頂崗實習課程標準中,需要針對頂崗實習教學內容設計具體的課程思政教育目標和課程思政教育元素;設計頂崗實習課程思政實施方案,把課程思政實施涉及的各種資源和因素進行有效的組織和配置,充分調動學生和思想政治引導者的能動性。要設計能夠反映學生思想轉變的課程思政評價體系,通過課程思政教育評價,讓學生感受到個人思想轉變內容與要求,同時通過有效的評價暴露學生思想問題,以便后續跟進并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
構建頂崗實習課程思政教育團隊。教育團隊包括實習指導教師、師傅、家長及輔導員四個方面。要構建“四方”聯動機制,就是要充分發揮“四方”的協調作用,形成一股合力,共同對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從不同的側面要求與影響學生,造成課程思政的外部刺激。指導教師與輔導員要以人才培養為目標與出發點;家長要從育兒與孩子成長的角度投入精力;企業師傅要從社會和職業道德角度,重視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四方”的歸宿點都是幫助學生快速適應社會,提升職業技術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盡早做好人生職業規劃,樹立人生的階段目標。課程思政教育團隊要針對不同的學生個體有明確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及教育內容,通過團隊合力教育,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思維改變、態度改變的外在要求,給學生創造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意識覺醒的機會。“四方”聯動的教育團隊要幫助學生認識自身的不足與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提出整改意見,克服學生對課程思政主體能力不足的問題。指導學生撰寫實習總結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手段,實習指導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充分思考,找出存在的不足,并幫助其制定有效的改進措施。實習總結是學生重構思想的一個重要契機,通過總結的撰寫,讓學生厘清思路,從內心深處引發觸動,為學生的思想轉變提供必要條件。
頂崗實習課程思政評價是促進學生自主覺醒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評價與交流,學生真正感受到自身不足,認識到這些不足與其個人成長的利益關系,在內心上萌發自我改變的要求。頂崗實習課程思政應該把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多角度立體評價。在學生與指導教師、師傅、家長和輔導員的交流,以及每周的學習生活匯報的過程中,思想政治引導者都可以對其思想觀點、思想態度進行分析與評價,并適時給予思想政治教育;在頂崗實習的答辯及總結中,思想政治引導者也可以與學生進行分析交流,指出其不足,幫助其充分思考;企業師傅對學生的頂崗實習問卷評價,也可以反映學生思想行為上的不足。通過多方位多側面的深度剖析,課程思政教育團隊能發現學生身上的不足之處,并幫助學生制定有效的改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