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智斌
(河西學院 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甘肅張掖 734000)
通渭縣是文化部首次命名的六個“中國書畫藝術之鄉”之一,被譽為“翰墨飄香之地”,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貿易通道,是我市連接蘭州、白銀、平涼、天水等地的重要交通樞紐。通渭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早在中國東漢時期就已經有通渭籍著名“夫妻詩人”秦嘉、徐淑,為中國五言詩的成熟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現更有英國皇家科學院著名院士楊子恒、中國科學院著名院士姚檀棟等人[1]。
通渭民間書畫藝術繁榮,歷史悠久,文化深厚,經過千百年來的民間文化積淀傳承,該縣逐步發展形成以民間書畫作品收藏、 創作演出為主要活動內容,且同時具有廣泛而深厚人民群眾文化基礎的,具有區域特色的民間文化。改革開放以來,通渭縣成功地將傳統書畫藝術產業融入書畫市場經濟,帶動了書畫創作、培訓、裝裱、交易等多個行業的快速發展,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書畫產業鏈。以當代大眾化的傳統書畫作品收藏和藝術創作為重要基礎的通渭傳統書畫藝術文化,成為當今蜚聲國內外書畫藝術旅游界的“通渭現象”。
隨著文旅融合這一全新概念的提出,作為書畫藝術之鄉的通渭也逐漸成為國內大眾文化旅游的最新寵兒,努力將傳統文化與本地旅游經濟相結合,多次成功舉辦文化藝術節,吸引外來游客,發展本地旅游經濟。
文化藝術是中國旅游的藝術靈魂,旅游產業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化旅游推進促使旅游服務品質得以不斷提升,而全國各地的文化旅游也得以廣泛傳播當地文化,促進當地文化交流,文旅產業融合已經成為當前備受各界關注的一個熱點[2]。通渭的民間藝術可不僅體現在書畫之上,隨著通渭縣的不斷發展,通渭剪紙、通渭皮影、通渭社火都為這個小縣城蒙上了一層文化面紗。
1.1.1 通渭剪紙
通渭縣的剪紙形式是一種獨具傳統的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剪紙形式,據傳,它在漢代就已經開始出現。如今更是在通渭大地上廣為盛行,通渭縣的剪紙工藝有著自己的歷史藝術文化特色,因明清和民國時期南方平寇將士的大量移居通渭,兩地歷史文化相通和融合,通渭縣的剪紙工藝既有江南特色剪紙的精細又不失西北特色窗花的奔放,顯得自然和諧、美觀大方。在通渭,春節前夕許多農家都有剪紙插花迎春的傳統習俗,祭灶、貼窗花等增加了該節日的傳統喜慶歡樂氣氛,也充分彰顯了濃濃的農家年味。
1.1.2 通渭皮影
皮影戲是一種綜合性的傳統藝術,屬于傀儡戲的一種。通渭縣的皮影戲表演題材廣泛,以各種戲劇民間故事表演為主,擅長綜合表演各種民間故事寓言、神話、夸張性的故事題材。在各級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演藝水平不斷穩步提高,多次應邀出席省內演出,并獲得大眾一致好評。
1.1.3 通渭社火
社火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年俗文化,通渭社火是每年慶賀春節時集體舉行的最廣泛的活動,自正月初三過后,各個鄉鎮都會開始準備,在莊頭村尾耍鬧,也會前往鄰近村莊表演,尤其是正月十四、十五兩天最為熱鬧,各大鄉鎮紛紛進城參加匯演,有秧歌、高蹺、耍獅子、舞龍、小曲、耍馬等項目,輪番表演極具觀賞性,深受廣大人民喜愛。
1.1.4 通渭書畫文化
貧困和書畫已經成為家鄉通渭的代名詞,這片貧瘠的土地孕育了很多書法家,蘊藏著濃厚的書法文化,癡愛書畫已是一種普遍的文化現象。通渭縣已是西北最大的書畫集散地。1992年通渭書畫進京展獲得巨大成功,第二年被評為“書畫藝術之鄉”。發展到現在,通渭書畫藝術已經不僅僅體現在精神上,更是在濃郁的美學氣氛中激發了新的創作活力。與其他當地文化相融合,繼承傳統,弘揚創新,有著別樣的韻味。
1.2.1 紅色旅游景點
紅色旅游,榜羅重鎮。通渭縣榜羅鎮是紅軍第一、二和四方面軍的長征重鎮之一。1935年9月27日,在榜羅小學的校長室召開中共常委會議,會議改變了俄界大會關于在鄰近蘇聯邊境建立根據地的策略方針,決定將紅軍長征落腳地設在陜北[3]。其內有榜羅鎮會址、紅軍將帥宿舍一條街、毛澤東舊址紀念館等,全面展示了紅軍穿越境界的歷史畫卷。
除了“榜羅會議”遺址之外,通渭縣還有《七律·長征》詩碑、義崗四巖山長征烈士陵園、華家嶺阻擊戰戰役遺址等,這些大型紅色旅游度假勝地充分傳承了革命先烈的戰斗精神,弘揚、培育了中華民族的革命精神,增添了全縣人文文化旅游的內在價值。
1.2.2 度假式旅游景點
隴上神泉,養身通渭。通渭溫泉有著悠久的歷史,飲浴功效獨特,對治療疾病、養生美容等很有幫助。經過近幾年的大力開發,溫泉度假村已經形成一套完整的娛樂服務系統:內設有農家樂,為賓客提供棋牌游戲、餐飲住宿和保健服務;另外還有多功能大廳、綜合性會議廳,可滿足中小型的會議、各種培訓活動、研討和文化娛樂等需要;中央萬家塘池里有數以萬尾熱帶的羅非魚,堪稱是喜愛垂釣者的養生佳地。
1.2.3 觀光式旅游景點
人間繁華在長安,世上書香數通渭。悅心國際書畫村為通渭縣西城區一期平襄書畫鎮項目,于2019年獲批為4A 級景區,可以說是通渭縣書畫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其中以悅心書畫廊和悅心藝術館最能展現通渭書畫藝術。
在悅心書畫廊聚集了眾多全國著名美術家、書法協會成員和文化機構,舉辦了超過八萬次的書畫訓練活動,這里還連續舉辦了六屆敦煌·絲綢之路國際旅游節、 通渭書畫藝術節和中央數字電視書畫頻道走進通渭大型電視現場等大型活動[4]。這里把書畫的創作、裝飾、鑒定和書畫用品的銷售結合起來,以培養書畫人才為中心,結合了當地的民間藝術,如通渭剪紙、小曲、通渭皮影、草編畫等。
而悅心藝術館則先后舉辦了全國農民書畫作品展、“絲綢之路·絢麗甘肅”第九屆西部大地情中國畫油畫作品展、“絲綢之路·翰墨通渭”第一屆和第二屆全國中國畫、油畫作品展、第六屆全國青年美術作品展、“美好中國”二十四節氣主題創作中國畫作品展、通渭巡演等大型圖書作品展。這次活動有50 多場,深受游客(尤其是熱愛藝術的游客)的歡迎。另外還有其他的天象文化綜合體、通渭運動館等項目。這里把通渭藝術文化和旅游景點相結合,同時促進了通渭書畫文化業的發展,地方經濟也有了增長。
在此之外,在書畫詩詞之鄉,秦嘉徐淑公園、通渭中學木樓、 鹿鹿山森林公園等景區也在進一步開發當中。
自要打造文旅名縣,實現通渭“書畫+休閑旅游”以來,通渭縣的書畫市場規模不斷擴大,高標準編制了《通渭縣全域旅游規劃》《通渭書畫文化產業發展規劃》《通渭縣長城國家文化公園(通渭段) 總體規劃》和《通渭縣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通渭段)總體規劃》4 個文化旅游產業規劃,謀劃儲備總投資110.47億元的“十四五”文化旅游項目6 大類36 個[5]。
以書畫為主題,謀劃儲備翰墨文化公園、書畫藝術大道、通渭翰墨街、書畫不夜城、書畫時空隧道、書畫彩繪涂鴉村等一批重點項目; 以溫泉康養小鎮建設為目標,謀劃儲備溫泉四季休閑綜合體、溫泉主題一條街、溫泉醫養苑等一批后續項目;以紅色資源為依托,謀劃儲備榜羅紅色小鎮、紅軍將帥一條街、華家嶺“紅色初心園”體驗基地等紅色旅游重點項目。
通渭以“中國書畫詩詞之鄉”為名片面向世界,使得通渭在全省乃至全國的知名度顯著提升。通渭本地居民及周邊地區居民,因其具備地理優勢,交通便捷,時間相對自由,成為主要客源市場。因為通渭優化招商引資,一些文化招商引資項目落地通渭,每年會有社會組織和書畫愛好者前來通渭參觀,各地考察團也接踵而來。悅心國際書畫村的建立,聚集了眾多書畫家,十屆“通渭書畫藝術節”、連續兩屆“絲綢之路·翰墨通渭”全國中國畫油畫作品展、“走進通渭電視現場”等大型活動,吸引了很多熱愛書畫文化的游客來此參觀游覽。
通渭書畫文化經過近20年來的發展,采用“政府主導,企業運作,社會參與”的模式,規模龐大,現有4A 級旅游景區——通渭悅心國際書畫村、 書畫詩詞之鄉,以及秦嘉徐淑公園、書畫文玩城等文化景區,而通渭縣書畫文化的發展繁榮與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分不開的。
為加強書畫文化產業集群發展,通渭縣延伸書畫產業集群發展鏈,推進書畫文化產業抱團發展。2008年3月,通渭縣委、縣政府啟動了通渭縣悅心國際書畫村的開發建設工作,項目總投資6.8 億元,2013年8月投入運營,累計接待游客突破430 萬人次;2013年,通渭縣政府先后成立縣文聯、書協、美協、書畫院、美術館等文化機構,整合書畫文化資源,搭建書畫培訓平臺,為書畫文化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2015年1月,通渭縣與山東省青州市簽訂《締結友好市縣協議書》,聯手做大做強書畫產業;2015年8月,通渭縣委、縣政府創辦《通渭書畫》刊;2017年,通渭縣邀請中國書法家協會書法考級中心、 清華美院美術理論研究與創作高研班、改琴基金會、中國新水墨書畫研究會等12 個機構在通渭設立了培訓基地或分支機構開展書畫專業培訓,為廣大書畫愛好者提升書畫創作水平搭建了平臺[6];2018年,通渭“十三五”旅游規劃提出,依托悅心國際書畫村、溫泉度假區等文化養生資源,保護和傳承秦嘉徐淑等歷史人文文化,挖掘通渭古城堡文化,建設通渭“書畫+養生”文化旅游線路;2019年,縣政府提出要充分發揮“中國書畫藝術之鄉”與民俗廟會等優勢,將中國通渭·國際書畫藝術節辦成國內品牌節會,滿足游客的文化旅游需求;2020年,全縣實施翰墨文化中心、榜羅紀念館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及會議舊址修繕、溫泉景區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11 個,總投資4.1億元,1—9月份完成投資4 500 萬元。
通渭縣近幾年書畫市場發展很快,對外交往頻繁,日趨商業模式。但根據筆者對通渭縣的跟蹤觀察,發現該地區書畫家熱衷于“梅蘭竹菊”等繪畫的主題,可能與環境相關,他們的作品也大同小異,很少有與他們生活密切相關的藝術作品,如反映農民勞作、縣城的生活和鄉村的生活反差等的作品。日積月累,外來游客將逐漸對藝術家的作品產生視覺上的疲勞,逐漸喪失興趣,進而游客數量減少,影響到當地旅游產業的發展。
第一,盡管政府近幾年對道路交通、景區環境等基本設施進行完備和修繕,但對旅游區域的長期發展,仍存在著眾多的不足:配套設施則相當落后,特別是住宿酒店級別低,星級飯店數目少,如榜羅鎮有4 A 級紅色景區長征革命紀念館,但是,到這個景點的交通非常不便,每天到這個鎮的公交只有6 輛,路途比較遙遠和崎嶇不平。
第二,景點的規劃不夠科學。各景區分布在各個地方,距離較遠,交通十分不便;景區的資源整合程度不夠高,各景區之間缺乏甚至沒有聯系,例如,溫泉度假村與榜羅鎮遺址的線路規劃沒有明確,公共交通建設落后,公交車輛的運行量較少,間隔半個小時發車;在開發溫泉地熱資源時,利用水平低、開發功能單一的農家樂,附近配套使用的農家樂,很少形成標新立異的特點優勢。
通渭縣雖有較多的大型旅游景區資源,并且也具有良好的旅游地區區位優勢,但由于旅游開發起步晚、缺乏明確的市場定位及品牌宣傳,通渭縣旅游景區未能形成獨具特色的大型旅游景點,知名度不高[7]。與附近的其他景區溫泉相比,通渭縣內溫泉這一特色旅游文化資源雖然占優勢,但很少有人慕名而來,因為他們根本就不了解該溫泉景區的具體情況;也有很多人不知道毛澤東《七律·長征》其實作于通渭縣。
通渭縣的人口職業分布,農民占了很大的一部分,如果不能從外界聘請經驗豐富、高質量的旅游管理人員,僅憑本地居民無法實現有效的管理。而旅游工作者多以本地居民為主,缺乏專業指導和訓練,沒有建立起先進的旅游服務意識,導致服務不到位,未能為游客提供良好的體驗,從而失去部分客源。
通渭書畫要想形成自己獨特的產業和品牌,就不能僅局限于傳統繪畫的題材,而應該積極創作,并充分融合本土的特色,只有這樣做,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獨樹一幟,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從而實現持續的發展目標。藝術起源于人生,要探尋真正有利于通渭書畫藝術的發展之路,就應該在長時間的書畫創作實踐中,繼承傳統、博采眾長、勇于踐行、大膽創造,形成獨特的作品風格,使其呈現出濃郁的地方性,散發鄉土氣息。
通渭縣要想把自己的傳統文化和旅游開發完美地融合起來,就必須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為本地居民和外來游客提供高質量生活環境,必須堅持實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完善縣城主干道,增加向鄉鎮進發的公路,特別是榜羅鎮方向。除了交通,政府還應加強景區規劃建設,科學研究未來的發展戰略布局,根據實際情況對全縣旅游景點進行統一調整和部署,確立核心開發景點和市場潛力大的核心開發景點,科學布局,統籌計劃。
廣泛借助傳媒力量,包括廣播電視、報紙雜志、書籍出版、書畫展覽、創作團體互訪交流等多種手段擴大聲勢。近年來,有關通渭的報道頻繁出現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書法》《書法報》《黨的建設》《甘肅日報》《定西日報》等各級、各省市多家報刊上。每月邀請書畫名家和有關團體來訪,每年定期舉辦書畫藝術節,吸引更多名家、團體、商業投資者的關注,開拓通渭書畫向省外乃至國外流通的商業通途。
旅游服務者是旅游產品的關鍵執行人,是整體旅游服務的中心,也是旅游產業發展的靈魂。不斷提高旅游人員素質,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也是旅游開發走向現代化的關鍵。可派出景區自身素質較高的人員到專業學校或機構進行培訓和學習,多批次開展,提高景區客服人員的整體素質;也可從獵頭公司或中介機構發布招聘信息,招聘優秀的服務人員。
該文研究了通渭縣書畫文化和旅游產業的融合,對其書畫文化發展進行了分析,探尋其文旅融合的問題,并就出現的問題提供了相應的建議和對策。近年來,通渭縣結合其自身“中國書畫藝術之鄉”“中國書法之鄉”“中國田徑之鄉”等獨特的品牌優勢,寶蘭高鐵穿境而過的區位優勢,黃土高原濃郁的地域風情優勢,致力于打造集“紅色、書畫、旅游、藝術文化”等于一體的精品旅游目的地。希望通渭縣根據其自身的優點大力開發旅游,早日擺脫貧困縣這個名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