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姝妍,付曉彤
(江蘇第二師范學院,江蘇南京 210013)
千萬年來,人類艱辛探索,努力將語言轉化為文字形態,而如今隨著互聯網通信技術和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其向媒體視覺的轉變,網絡表情符號也隨之出現。當下互聯網用戶無處不在,微信更是獲得了大量的用戶群體,微信平臺中以Emoji 圖形為代表的表情符號也在很多平臺中承擔交流和傳達情感的作用。作為一種非語言的視覺線索,Emoji 可以通過網絡傳播技術和新媒體技術,在線上交流中傳達情感和構建意義,包括圖片、文字等,使其情感表達輕松、速度、有趣。
表情符號中除了情感功能以外,其語用功能同樣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該文將基于以下幾點進行研究:一是,表情符號的含義是基于文獻回顧的傳播定義,從網絡發展到新媒體技術對真實社交媒體的需求,以及媒體文化的愿景。二是,結合新聞學、傳播學等相關培訓原則,探討了網絡表情符號的作用,以及其本質上的信息傳遞、視覺傳達、精神宣泄和架構的使命,表達了個性和對比。然而即使Emoji 在各方面都產生了很大的價值,人們日常交流過程中仍會由于個體差異等原因造成溝通障礙。
Emoji 在誕生之際是純粹由點構成的畫面,后來經過十幾年的發酵,并且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才形成了如今受到廣泛關注的一系列標志性符號。由于Emoji 圖形自身是在扁平化的基礎圖形上所呈現的,在它的設計中主要是通過圖形、圖像和顏色來表達情感,不需要像文字符號那樣刻意研究,這種方式比圖片、視頻這些載體都要簡單,任何年齡段的人都能夠理解,因此Emoji 廣泛地被人群使用。
近些年來,Emoji 在信息全球化的推動下變得越來越多元化,很多新表情都是根據當下流行詞匯和熱門話題制作而成的,拉近了人們對話時的內心距離,變得更加具有人文情懷,同時也吸引了更多用戶使用。如今,Emoji 不僅能在交流平臺中見到,海報、影視劇,甚至是商業活動中都有可能出現Emoji的身影。
此外,在微信平臺中,Emoji 表情符號的外形統一使用圓形,并且不能夠像iOS 10 系統后的蘋果手機一樣選擇膚色,表明設計者在努力保持其風格統一,讓它們盡可能地保持文化中立。在現實情況中,人們往往能夠通過一個人的面部結構判斷其種族和身份,Emoji 這樣的設計有助于社會團結,避免很多沖突和矛盾,這也是微信平臺中的Emoji 表情符號被很多用戶認可的原因[1],同樣體現出Emoji 表情的普遍性。
在人與人的日常交流過程中,表情符號及其產生的意義成為了互動的中介,與文字符號相比更容易表達用戶的情緒,使聊天過程更加和諧有趣。相比最初較為晦澀難懂的字符表情,Emoji 表情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大大增強了趣味性。設計者延續了日本漫畫設計中的可愛元素風格,使畫面整體更加個性并且充滿趣味,形成了夸張的視覺效果[2]。
此外,在微信平臺的Emoji 表情符號中,每個表情都不是空穴來風的,如其中代表“恐懼”的表情符號是由世界名畫蒙克的《吶喊》改變而來。在很多人心中對名畫總是抱有敬佩之意,而將名畫進行再創作成一個可愛的表情符號,這一舉措不僅能夠使表情符號變得豐富起來,同時也能夠拉近人們與名畫的距離,使Emoji 表情符號帶有了文化意義,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聊天的質量。在交流過程中使用簡單的表情符號能夠彌補虛擬聊天環境中缺失的上下文,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營造愉快輕松和諧的氛圍。
如今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提高,Emoji 的不斷發展和進步,表情符號的數量越來越多,其能夠使用的場景也越來越復雜,網絡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Emoji 合成器,這極大地方便人們融入其他元素、材料、方式進行藝術再創造。Emoji 的表現形式更加多樣, 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與想象根據不同的處理辦法創造出不同的場景與新的專屬Emoji。由于Emoji 表情符號有著風格高度統一的特點,因此降低了創作的難度,也吸引越來越多的人通過Emoji進行思維散發與創造,增添了Emoji 使用的趣味性。
雖然Emoji 中每個表情符號都有官方定義的含義,并且在造型上多是以具象的人和物為參照,但部分表情符號隨著時代變遷與人們觀念的變化,在傳播過程和實際的用法中仍然被網友引申出了不同的意思,這就導致Emoji 產生了多義性。因此,想要靈活使用這些表情符號,也要明白其中的“暗語”。
其中,微笑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個視覺符號,被眾多用戶認為是最不友好的黃豆表情。雖然在官方將其定義為微笑,但許多年輕人的實際用法卻是冷笑(呵呵),并且收到對方發來的微笑表情總會感到后背發涼,而在很多長輩眼中,它的含義似乎是與官方定義重合的。因此,一個笑臉既可以表示禮貌,也可以用作諷刺,甚至表示無話可說[3]。再如常見的“OK”手勢,我們會認為是肯定或贊同,然而在巴西文化中竟然是表示侮辱,與美國文化中的中指無異,巴西人自然不會過多使用[4]。設計者創造表情符號,給予它一個最明顯的表面意思,但是在用戶的長期使用中,由于不同的經歷與文化背景等各種不同的差異,Emoji 就會自然被引申出新的含義。除此之外,還包括涂指甲被引申為高冷、 擊掌被用為祈禱等等,Emoji的多義性導致其在用戶使用中產生了些許的弊端。
無論是文字還是表情符號,都是為了達到與人交際的目的。然而過去在傳統的純文字交流環境下,大多數人隔著屏幕可能會曲解對方的語氣和態度,并且文字對人的情感傳遞有限,因此容易產生矛盾。如今隨著線上交流占據主體地位,微信表情也越來越豐富,Emoji 表情符號的交流效果也在逐步提升,已經成為交流過程中調節氣氛和把控節奏的重要中介,展現出了豐富的社交功能[5]。
由于Emoji 本身的多義性,它往往會隨著交流語境和信息的變化而變化,雖然在交流中會因為這個特征產生一定的誤解,但也極大地豐富了用戶的交流選擇,在一定程度上將用戶帶入了一種互動性的場景,打通了人際交流與社會關系的“管道”,讓圖形的語言更加具有多樣性和社會性[6]。比如在描述令自己十分為難、騎虎難下的事情時,大段的文字闡述和語音轟炸可能會令對方感到不耐煩,但是如果在這時將騎虎難下換成旗子、 老虎、 男孩和向下的手指,也就是利用中國人常用的諧音梗來表達,就能夠更加輕松地營造理想的溝通氛圍,在交流的同時合理表達情緒。因此,Emoji 在使用過程中不僅能夠傳遞信息,同時也能夠促進情感的表達。
在信息全球化加速發展的背景下,Emoji 圖形的設計同樣著眼于全球化的傳播與交際,通過對不同用戶人群一步一步地進行深入研究,致力于服務用戶交互時的情感體驗,不斷鞏固、加強、完善和拓展內容的豐富性,滿足更廣泛用戶的使用需求。
關聯理論認為,語境是心理活動的產物,而語境效應,是指在聽者完全理解說話者想表達的意思時,才達到了溝通的目的。在虛擬的網絡環境中,雙方由于不同的認知、環境等因素,總是會對收到的信息產生誤解,影響交流,語言溝通往往會受到局限,這時動態表情符號的使用就可以更好地幫助理解文本信息,彌補上下文的不足[7]。
蘇珊格朗曾經說:“凡是用語言難以完成的那些任務——呈現感情和情緒活動的本質和結構的任務——都可以由藝術品來完成。”圖形符號、語言等都是傳達精神、傳遞情感的藝術品。而圖形符號以明亮的色彩,夸張的造型,簡單的構造以及詼諧的表達方式受到很多人的喜愛。對于很多人來說,單純用文字進行交流無法完全表達出內心的真實感受。正如“Emoji 之父”栗田穰崇曾經談到過的場景,在生氣卻又不想讓語氣太尖銳時,在語句后面加上一個愛心符號,尖銳感便會大大降低,對方同樣會感受到溫暖[8]。人們進行復雜的情感交流時,僅僅使用語言描述是很難達到預期的溝通效果的,而表情符號就剛好能夠填補上這一份空白語義。因此,通過利用表情符號的動態變化,能夠在網絡交流中完善語境,即使情緒難以表達,通過一個簡單的表情符號也能夠準確地感受到對方的情感和情緒,傳遞最真實的感受。
Emoji 表情符號的主要構成元素大多來自于現實場景中的人物表情、動作以及場景,從肢體動作到面部表情全方位模仿人,并且通過對現實的模擬使Emoji 表情符號能夠承載一定的信息,從而實現對文字情感和語義的補充,減少溝通時產生的誤解,促進網絡聊天環境更加和諧。
在某些情況下,簡單的文字交流難免給對方冷漠、粗魯的感覺,對話時容易產生矛盾,但即使Emoji 并不能為用戶提供在現實場景中的真實感和臨場感,其在交流中也可以起到輔助作用,可以將用戶即時的表情或者心情用符號傳遞給對方[9]。比如收到對方“哦”這個回復時,信息的接收者就會很難把握對方的心情和語氣,會不禁猜測對方是否不耐煩了,是否要終止話題,聊天過程一度陷入尷尬,而對方在回復時如果加了一個微笑,或者一個贊成的手勢,整個聊天過程就會變得輕松愉快很多,也能夠讓交流變得更加和諧友善,拉近彼此的距離,給雙方的交流添加了許多的樂趣。正如維基百科的創始人所說:“Emoji 給我們發送的信息增添了人性。”但Emoji 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文字,在微信平臺中信息傳遞的主體仍然是文字和語音功能,Emoji 自身的功能便是輔助情感表達和信息傳遞,幫助構建更加和諧的虛擬網絡環境。
人們在進行人際交往時總會有一些微妙的行為,如虛偽的謙虛和委婉的拒絕。大多數中國人在儒家文化熏陶的情況下,更是在希望信息被準確傳達的同時保留一絲想象的空間,為自己樹立一個良好的身份形象。
美國心理學家艾伯特·赫拉別恩在一項研究中證明,在表達情感和態度時,聲調和表情所傳遞的信息多達93%。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Emoji 的表情語言也在不斷被賦予新的特殊意義。說話者在傳達信息的同時,也在不經意間為自己構建一個獨特的身份形象。例如:A 想請B 幫忙,B 雖然一口答應,但是有時文字的表達是很直接的,如果直接回復A “好的,知道了”,難免讓對方覺得言語勉強從而產生不適感,這時使用Emoji 中的黃豆表情就會很好地彌補這樣的缺陷。表情符號在對話過程中充當一個模糊情感的角色,既不會讓雙方的交流產生尷尬,也能夠塑造一個樂于助人的形象。此時Emoji 在談話中不單純是為了傳遞情感,同時也維護了基本的談話關系,給人們的生活添加了更多色彩。
有研究表明,根據看到的表情符號而無意地調節自己表情的人,共情能力會更高。這種能力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由于網絡表情符號的長期發展使得人們逐漸習得了通過一個符號理解對方態度的能力[10]。因此通過Emoji 進行對話能夠讓人們在不是面對面的情況下實現共情,建立一個自己想構建的形象,可以說,一個Emoji 勝過千言萬語。
語言經濟就是為了滿足人們提高語言能力的要求而產生的經濟活動以及由此帶來的效益[11]。語言學家Martine 認為:“人是懶惰的,在一些特定的或不必要的交流場景中,他們會盡量減少時間和精力的消耗,使用規則和省力的表達方式。”在如今的信息化時代,大多數人的語言經濟性體現在使用微信平臺與對方進行交流時,由于Emoji 能夠適應任何語法結構,因此通過單獨的一個表情符號便能夠表達出完整的意思,將幾個Emoji 拼在一起也能夠傳達信息,完全可以代替繁瑣的文字與對方進行溝通,從而實現語言的交際功能[12]。比如對方問自己“可以嗎? ”這時僅僅用一個代表“OK”的表情符號就能夠表達自己完整的的意思,達到溝通的效果。因此,這樣優化形成的語言才被稱為經濟,而不單單取決于所使用的單詞數量。
當下社會迅速發展,事物變化與更迭的速度大大提升,我們不能只將目光停留在經典的寶藏中,對于涌現的新事物也需要用長遠發展的眼光看待。微信與Emoji 同為互聯網科技發展的產物,網絡科技強大的同時,通用、簡單、有趣的表情符號也被賦予了很多文字無法達到的效果,使人們在網絡虛擬場景中的交流更加高效。
Emoji 擁有自身圖形語言優勢,造型簡潔,色塊明亮,容易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Emoji 的興起也給不同地區和人群提供了沒有文化阻礙的交流方式,讓每個人都可以通過這些表情符號進行自我的情感表達。此外,在科學技術的發展下,Emoji 解決了兼容性問題,建立了可持續的發展體系,通過不斷地更新和提升,致力于構建更加良好的網絡交流環境,使其更適合在虛擬的社交網絡中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