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世勤,王萬軍,賈秋珍,魯清林,張耀輝,張勃,孫振宇,白斌,黃瑾,王宏康
(1.甘肅省農業科學院小麥研究所,蘭州 730070;2.農業農村部天水作物有害生物野外科學觀測實驗站,甘肅甘谷 741200;3.農業農村部國家植物保護甘谷觀測實驗站,甘肅甘谷 741200;4.天水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甘肅天水 741200;5.甘肅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蘭州 730070;6.甘肅省種子總站,蘭州 730000)
小麥條銹病由禾谷柄銹菌小麥?;蚉uccinia striiformisf.sp.tritici(Pst)引起,是為害我國及世界范圍內小麥生產的主要病害之一。1950、1964、1990、2002 年,小麥條銹病在全國范圍大流行,產量損失超過132億kg[1-3];2017年在黃淮海麥區的大面積爆發流行,產量損失超過5 億kg[4]。該病在甘肅省流行嚴重,據甘肅省植保植檢站統計,自20 世紀50 年代至2021 年的72 年間,小麥條銹病年均發生面積在30 萬hm2以上。其中,1957、1959、1963、1964、1977、1985、1990、1991、2002、2003、2004、2005年為大流行年份(12年),年發生面積在53.3萬hm2以上,占總年份的16.67%;1956、1958、1960、1965、1975、1980、1983、1984、1993、1996、1999、2001、2006、2007、2008、2009、2021 年為中度偏重發生年份(17 年),發生面積在33.3 萬~53.3 萬hm2之間,占總年份的23.61%;其余43 年為中度及中度偏輕發生年份,占總年份的59.72%。在條銹菌常發易變區的隴南越夏區,小麥條銹病每年均達到中度到中度偏重、局部大發生程度。保障糧食安全特別是口糧安全,實現小麥綠色、安全、高質量生產是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的一項重要戰略性任務。培育和種植抗病品種是實現小麥條銹病可持續控制的最主要且經濟有效的措施。本文介紹了甘肅隴南越夏區條銹病流行作用,總結并回顧了甘肅省小麥條銹菌主要流行小種變化及冬小麥品種抗條銹病變異特點,歸納了主要抗源應用教訓,提出了存在的問題及品種選育的布局和建議,旨在為科學指導甘肅省小麥抗條銹育種及條銹病的可持續控制提供技術支撐。
根據田間多年系統調查結果和中國小麥栽培區劃,李振岐等[1]將中國小麥條銹病菌的越夏區劃分為西北越夏區(包括甘肅隴南、隴東,青海東部農區和寧夏的隆德、固原等地)、川西北越夏區、云南越夏區、華北越夏區和新疆越夏區,其中,甘肅隴南越夏區是西北越夏區重要的組成部分[1,5]。中國小麥條銹菌生理小種變異監測結果表明,80%以上的條銹菌主要流行小種首先在甘肅隴南越夏區被發現,而后逐步累積并傳播到其他麥區[1,6-8]。故該區域是我國小麥條銹病發生流行最重要的越夏區和病菌新毒性小種的“策源地”[1-3,9-11]。甘肅隴南越夏區在中國小麥條銹病流行體系中的作用之所以重要,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①地理位置優越,作用獨特。隴南越夏區位于中國中部,包括甘肅省天水市、隴南市及定西市、臨夏州。區域內冬春小麥均有種植,春小麥最高種植海拔可到2 800 m,冬小麥最低種植海拔550 m。冬季西北風和春季東南風可使條銹菌夏孢子快速上升到3 000 m 以上高空并遠距離向東(秋季)、向西(春季)傳播,是條銹菌秋季和春季向外傳播的“基地”[1,12]。②越夏區面積大。近年來,由于全球溫度升高、種植結構調整,以甘肅省定西市、臨夏州等為代表的原來春小麥種植區大面積改種冬小麥,甘肅隴南越夏區面積由原來的20 萬hm2擴展到目前的33.3萬hm2[2,5],越夏條銹菌源的自生麥苗面積隨之擴大。③自生麥苗數量多、苗齡大。近年來本課題組調查發現,在甘肅隴南越夏區,自生麥苗平均約3~50株·m-2,且苗齡較大(9月下旬或10月上旬)調查時,單株分蘗可達10~15個,最高單株葉片數超過15葉)(未發表數據),條銹菌可在其上大量繁殖。④條銹菌可順利越夏、越冬。甘肅隴南越夏區每年7月下旬至8月中旬最熱,海拔1 450 m以上區域旬平均氣溫在23 ℃以下,條銹菌可在當地自生麥苗及晚熟春麥上存活并保存大量菌源,順利完成越夏階段。每年12月下旬至1月下旬最冷,隴南市和天水市海拔2 080 m以下區域旬平均氣溫在-7 ℃以上,侵染于秋苗上的條銹菌夏孢子和菌絲體,可在小麥幼苗葉片表面和植株細胞內或細胞間順利越冬,成為翌年當地春季流行的初侵染源及向西部春麥區提供菌源的“基地”[1,12-14]。因此,條銹菌在隴南越夏區內既能越冬又能越夏,完成周年循環。⑤秋苗期發病時間長,向冬季繁殖區傳播菌源數量大。每年10月中下旬到12月中旬約60 d 的時間[5],隴南越夏區感病秋苗上的條銹菌夏孢子,可隨西北冷空氣(西北風)向我國條銹菌冬季繁殖區的成都平原、陜西南部、湖北十堰和陜西關中等地源源不斷地傳播[1,10-11],造成這些地區秋苗發病和病菌進一步繁殖,導致翌年春季在當地大范圍發病并進一步向黃淮海麥區(春季流行區)蔓延流行。⑥轉主寄主小檗分布范圍廣、種類多。研究結果發現,小檗是條銹菌的轉主寄主[15-16]。隴南越夏區小檗種類繁多,有甘肅小檗、壯刺小檗、短柄小檗、堆花小檗等,且分布范圍廣。自然條件下小麥條銹菌在越夏區野生感病小檗上不僅可以完成有性生殖循環,而且是常年發生[15-18],在條銹病的發生中起著提供(初始)菌源的作用[17-18]。
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為牽頭單位的全國小麥病害協作組通過多年的系統監測發現,以CYR34為代表的貴農22致病類群是當前國內小麥條銹菌主要流行小種和致病類群,其次是CYR32及HY致病類群[19-21]。CYR32、CYR33 和CYR34對主要鑒別寄主的致病性特點是對尤皮Ⅱ號、洛夫林10、洛夫林13、抗引655 和水源11 都有毒性,區別是CYR32對Hybrid46有毒性,CYR33對Hybrid46 無毒性,CYR34 對Hybrid46、貴農22 及Moro(Yr10+Mor)有毒性。CYR32、CYR33 和CYR34 首先監測到的省份是青海[10]、甘肅[21]和四川[22],這些地區均屬于西北越夏區范圍。優勢小種隨后在哺育品種上逐漸積累并蔓延到全國各地,造成發生流行。甘肅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對甘肅省小麥條銹菌消長動態系統監測結果與全國結果基本一致。自1998 年至今,主要流行小種在甘肅省經歷了以CYR32為代表的HY46致病類群階段、以CYR33為代表的水11致病類群階段和以CYR34為代表的貴農22致病類群階段[23-30]。條銹菌CYR32、CYR33 和CYR34 在甘肅省出現頻率如圖1所示,正是由于CYR32、CYR33和CYR34的不斷消長,使得甘肅省小麥條銹菌發生流行發生顯著性的變化。如2002年,由于CYR32和CYR33的聯合作用,以中梁17 號、中梁22 號、天選40 號、蘭天10號、蘭天15號等為代表的甘肅隴南生產品種抗條銹病性喪失,造成全省乃至全國范圍的大面積發生。2021 年,由于CYR34、CYR32 及新菌系ZS的聯合作用,使得小麥條銹病再一次在甘肅東南部偏重發生,產量損失嚴重。

圖1 1998—2020年甘肅省主要流行小種消長動態Fig.1 Dynamics of the main races of Pst in Gansu from 1998 to 2020
病菌毒性變異是引致品種抗條銹病性喪失的主要原因[1]。每個條銹菌新小種的產生和流行都會造成一大批抗源材料和生產品種抗條銹病性喪失而失去利用價值,對甘肅省及中國小麥生產帶來極大威脅。截至目前,國內已進行了8次大規模的品種更替[31]。甘肅省及全國長期從事小麥抗病育種及種質資源評價的科學家,以甘肅隴南為主戰場,針對條銹菌主要流行小種并兼顧其他小種,開展了長期種質資源抗條銹病評價、篩選。苗期、成株期抗條銹病鑒定及評價參照小麥抗條銹病評價技術規范(NY∕T 1443.1-2007)進行[32]。韓德俊等[33-34]對“西北-華北-長江中下游”條銹病流行區系小麥品種(系)抗條銹病性進行鑒定和評價,甘肅隴南供試品種(系)中,40%具有成株期抗性,15%具有苗期抗性;對1 980份小麥地方品種和國外種質進行抗條銹病性鑒定與評價,篩選出具有不同抗病特征的抗源材料50余份。甘肅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小麥銹病團隊以甘谷試驗站和汪川良種場為基地,長期從事品種(系)及種質資源抗條銹病評價研究,每年對全國生產品種、高代品系及抗源材料進行苗期、成株期人工接種鑒定,先后篩選出諸多抗條銹病性優異的抗源材料和生產品種在育種和生產上得到廣泛應用[35-36]。特別是2015年以來,針對以CYR34為代表的貴農22致病類群,采用人工接種鑒定與自然誘發相結合方法,先后對2 688份小麥種質資源進行了苗期、成株期抗條銹病性評價,明確了供試材料抗條銹病性現狀,發現全生育期表現抗病的有163份,占6.06%。其中表現免疫、高抗和中抗的分別有79、3、81 份,分別占2.94%、0.11%和3.01%;苗期表現抗病的有200 份,占7.44%,其中表現免疫(immunity,IM)、高抗(high resistance,HR)和中抗(moderate resistance,MR)的分別有139、9、52份,分別占5.17%、0.33%和1.93%;成株期表現抗病的有818份,占30.43%,其中表現免疫和中抗的分別有630和188份,分別占23.44%、6.99%(表1)。

表1 2015—2020年供試品種材料對條銹菌苗期、成株期抗條銹病性表現數量Table 1 Numbers of resistance to tested varieties∕lines with CYR34,CYR32,ZS-1 and mixed isolates of Pst in seedling stage and adult stage from 2015 to 2020
在開展抗條銹病性評價的基礎上,國內相關專家利用多種方法先后篩選出Pascal、CMS494-2、Holdfast、Flanders、FUNDLEA900、Long Bow 及94異15、南農92R、貴農21、貴農22、三屬麥1 號、XK18、94 異15、貴協1、貴協3、BJ399、白大頭、閹掉尾、矮抗58、周8425B等諸多抗條銹病性優異的材料,供育種上利用[37-45]。自20 世紀50 年代以來,以甘肅省農業科學院小麥研究所、旱地農業研究所和植物保護研究所、天水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等為代表的育種單位,立足隴南越夏區,先后育成了具有不同抗條銹基因背景的系列品種,以蘭天17 號、蘭天23 號、蘭天26 號、蘭天28 號、蘭天36 號等為代表的蘭天系列品種,以天選43 號、天選54 號為代表的天選系列品種,以中梁29 號、中梁34 號為代表的中梁系列品種,以武都18 號、武都19號等為代表的武都系列品種,以隴鑒127、隴鑒115 等為代表的隴鑒系列品種共計333 個[46]。這些抗病品種在甘肅省及中國小麥條銹病的持續控制、保障糧食安全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生產品種2021年在甘谷試驗站的抗條銹病性表現如表2所示。




多年的系統監測發現,由于甘肅隴南條銹菌無性繁殖與有性繁殖長期共存[8,15,17,36],使得條銹菌毒性變異速度快,品種抗條銹病性喪失速度更快。一般抗病品種使用3~5年后就會由于抗條銹病性喪失而失去利用價值[1]。對近年來主要抗源材料及生產品種在甘肅隴南越夏區的抗條銹病性喪失速度分析發現,抗源材料一般為6~20 年,生產品種1~4年,就會喪失抗條銹病性(表3)。小麥品種育成年限至少需要10 年,而品種抗條銹病性喪失最短1年,有的品種(系)甚至剛(尚未)進入區域試驗或生產試驗就已喪失抗條銹病性,而最長可保持14年,如蘭天19號。育種時間遠遠長于品種抗條銹病性保持年限,抗病品種選育步伐無法跟上品種抗條銹病性喪失速度,以隴南越夏區為主的小麥抗條銹病育種任重而道遠。

表3 近年來甘肅隴南主要代表品種推出時間及抗條銹病性喪失年限Table 3 Keep resistance years to stripe rust of the main wheat varieties or germplasm in Southern Gansu province
盡管近年來相關育種單位篩選并育成了諸多抗條銹病性優異的小麥品種材料,但隨著條銹菌毒性小種的不斷變異及其毒性基因的持續累加,諸多原來抗病材料也逐步變為感病而失去利用價值。如蘭天19 號,多年來在甘肅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甘谷試驗站和汪川良種場兩地進行系統監測,2016 年以前田間反應型為0,表現免疫;2020 年田間病情(反應型∕嚴重度∕普遍率)分別為2~3∕10%∕40%和2~3∕10%∕70%,表現中抗到中感水平;2021 年田間表現感病,兩地病情分別為3∕40%∕100%和3∕20%∕100%。
苗期及全生育期抗病品種具有垂直抗性特點,抗條銹病性喪失速度更快。如中梁29 號,含有苗期抗條銹病基因Yr26,從釋放到田間感病僅1 年時間,其主要原因就是由于條銹菌CYR34 的流行所致。對甘肅隴南越夏區來說,種植該類型品種具有功在當地利在全國的作用。目前國內外已定名83 個已知抗條銹Yr基因和多個未知抗條銹Yr基因[47-48],絕大多數抗條銹Yr基因雖具有小種?;娜诳剐?,但從這些基因在甘肅隴南的有效性看,僅有Yr5、Yr15、Yr61等極少數已知基因對CYR32、CYR33 和CYR34 的混合菌和自然誘發混合菌表現較好抗條銹病特性[49],其他材料在田間均表現感病。從表1 結果也進一步看出,2 688 份供試品種材料中,具有全生育期和苗期抗性特點的僅占6.1%和7.4%,具有全生育期和苗期抗性品種數量少。
自20 世紀70 年代以來,以洛夫林10、洛夫林13 為代表的洛夫林系(1B∕1R 系)引入中國,由于其具有極好的條銹病和白粉病抗性特點,使得其作為骨干親本在國內小麥抗病育種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8]。與此同時,其具有優異的豐產性和適應性,國內諸多地方將其作為生產品種直接應用。特別是在隴南越夏區的山川廣泛種植,條銹菌CYR28、CYR29 先后在該區域出現,從而使含有洛夫林血緣品種田間抗條銹病性喪失。病菌主要流行小種CYR28、CYR29 的先后出現和含有洛夫林血緣的哺育品種廣泛種植,造成1985 年和1990 年全國小麥條銹病的大流行[1]。20 世紀80 年代以來,由于抗源材料繁6 具有極好的豐產性和抗條銹病性,省級及國家級相關育種單位以其為親本,進行抗病品種選育,先后育成綿陽11 等多個在國內小麥生產上具有重要作用的生產品種。也正是由于繁6 綿陽系材料在越夏區和冬繁區的廣泛應用,使得CYR30、CYR31 快速出現并爆發流行,導致2002 年小麥條銹病在全國范圍內大發生[50]。20 世紀90 年代以來,由于抗源材料南農92R 和貴農21、貴農22具有極好的抗條銹病特性,國內相關育種單位先后以其為骨干親本進行抗病新品種選育及推廣應用。在條銹菌越夏區的甘肅省先后育成隴鑒9343、天選43 號(含貴農21 和貴農22 血緣)、臨麥33、臨麥34(含有貴農20血緣)、蘭天24、蘭天17、中梁29(含南農92R血緣);在越冬區的四川省先后選育出內麥9 號、內麥10 號、內麥11(含92R 血緣),綿麥39 號、川麥44、川麥49、川麥50(含貴農21 血緣),川麥42、川麥54、川麥56,綿麥38、綿麥40~綿麥43、綿麥46~綿麥48、綿麥1 403,西科麥3號、西科麥5號,科成麥1號、科成麥2 號,中麥415、襄麥55、偃育898(以合成小麥或川麥42 為親本選育而成,含Yr24)[37,39,51]。這些骨干親本的過度利用及其衍生系材料的廣泛種植,為條銹菌CYR34 的產生、哺育、繁殖和流行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造成含有這些血緣的抗源材料及生產品種抗條銹病性喪失,導致小麥條銹病于2017 在黃淮海麥區的大范圍流行[4]和2021在甘肅隴東南局部地區的偏重流行。條銹菌新毒性菌系(小種)的持續產生及抗源材料和生產品種抗條銹病性喪失的不斷更替,其中的經驗值得進一步思考。
近年來,以小麥品種周8425B 為代表的周麥系材料已成為繼南農92R后的又一批熱門抗源材料,目前已在省內外育種上廣泛應用。對2016 年以來適宜于甘肅隴南越夏區種植的53 個生產品種進行血緣分析結果發現,中梁38號、天選60號、蘭天36 號、蘭天43 號等11 個品種中含有以周麥11 號、周麥22 號等為代表的周麥系血緣。陜西、四川、河南、湖北等地也相繼育成以周麥22 血緣為代表的新品種106 個,如周麥28、存麥8 號、新麥36、天民304等,這些品種目前已在生產上廣泛應用[52]。含有抗條銹基因YrZH22、YrZH84的品種在國內條銹菌越夏區、冬季繁殖區及春季流行區的廣泛應用,必將會給條銹菌新菌系的產生、哺育、繁殖和蔓延帶來極大便利,密切監視周麥系及衍生系品種的抗條銹病性變異特點,將是未來一段時期的重點[52-54]。
目前,83 個已知Yr基因和多個未定名基因∕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us,數量性狀位點)中,由于缺乏相應的平臺和共享機制,絕大多數基因∕QTL 對當前國內主要流行小種CYR34、CYR32 及ZS 新菌系等的抗條銹病性表現存在空白現象和利用率不高的問題。由于人力、物力及實驗室平臺條件的限制,甘肅省及國內相關育種單位真正開展基于分子設計的基因聚合和輔助選擇育種技術應用仍然相對偏少。
多年的研究結果發現,目前甘肅隴南越夏區使用的抗源材料中,BJ399、閹掉尾、貴農29、貴農775 等抗條銹病性表現優異,特別是對CYR34 抗條銹病性表現優異[36-37,39],是不可多得的具有苗期抗性且抗條銹病性保持相對持久的材料,可在育種中進一步研究利用。小麥近緣屬及農家品種中,含有諸多優異抗病種質資源,需要不斷挖掘、評價與利用。需要注意的是,小麥近緣屬材料雖然抗條銹病性較好,但農藝性狀相對較差,配合力低,直接利用較為困難。如來自于中間偃麥草的優異材料中4,抗條銹病性優異,目前已從其衍生系品種(系)中梁22、中93444、中93447 中標記出YrZhong22、Yrzhong93444、Yrzhong93447分布于不同染色體上的有別于已知抗條銹基因的新基因[55-57]。但其為普通小麥與中間偃麥草的部分雙二倍體(2n=56),染色體組為ABDE[58],故存在親本生育期較長、正常授粉困難,F1代材料自交不育性高、結實性差,后代材料分離程度較大、穩定世代相對較長等現實性問題[59],需要逐步加以解決。與此同時,植物病理學者需與育種家密切結合,采用多種方法篩選和創制二線抗源材料,以供未來之需。特別是在常規表型鑒定的基礎上,基于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利用單核苷酸多態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技術結合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和競爭性等位基因特異性PCR(kompetitive allele specific PCR,KASP)平臺,進行優異材料抗條銹病基因的快速挖掘、評價與利用,才能源源不斷地提供優異材料供育種和生產之需,以逐步破解甘肅隴南和甘肅冬小麥種植區小麥抗條銹病育種中的種質資源匱乏攻關技術,為抗條銹病新品種選育提供技術支撐。
甘肅隴南越夏區小麥條銹菌群體多樣性豐富,是條銹菌毒性基因庫[60]。供試小麥品種需要多年、多點人工接種與自然誘發相結合鑒定,才能準確評價品種的抗條銹病性特點,有望取得較為理想的結果。優異抗源材料南農92R、貴農21、貴農22及貴農29、貴農775和中4等的抗條銹病性[32,37,39,61],就是多年在甘肅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甘谷試驗站和汪川良種場兩地進行系統抗條銹病性監測才得出的評價結果。近年來,本團隊對122份在甘谷試驗站和汪川良種場上年抗條銹病性表現優異的材料,翌年進一步進行評價,有約40%品種抗條銹病性年度間表現差異大,其余60%抗病材料在第三年抗條銹病性評價中,仍有20%材料表現感?。ㄎ窗l表資料)。表明進行多年多點鑒定,才有望準確評價供試品種材料的抗條銹病性特點。
隨著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和相關分子標記的大量開發,利用分子標記進行輔助選擇育種成為可能?;蚪M技術極大地增強了遺傳分析和作物改良能力,大規模測序技術為更好地了解種質資源遺傳多樣性結構,解析抗性與豐產性、優質和資源高效利用等性狀的協調性,為分子設計育種和全基因組選擇提供依據[36,62]。利用多種方法對抗條銹病性優異但農藝性狀相對較差、不能直接利用或利用較為困難的材料,開展育種親本材料創制和持續改良,培育在育種上“能用”且“好用”的抗源核心親本[31],創造攜帶一系列已知抗病基因或基因組合的核心親本材料,同時基于KASP 平臺,通過基因聚合等手段,培育兼抗多種病害的品種[36]。基于此,對目前國內外標記出的優異Yr基因,在明確其對條銹菌主要流行小種條中34 號、CYR32 及ZS 菌系抗條銹病性的前提下,進行基因聚合和分子標記輔助育種,為持久抗病品種的選育奠定基礎。甘肅省農業科學院小麥研究所基于此思路,以慢條銹材料92-47 為試材,先后聚合了Yr30、Yr15、Yr17、YrZH84共4 個抗條銹病基因,育成新品種蘭天132(Yr9+Yr17+Yr30+YrZH84)、蘭天133(Yr9+Yr30+YrZH84)等,創制出一批含有Yr30及未知抗病基因的新種質(未發表資料)。
鑒于小麥優異抗源材料大范圍應用而導致含有該血緣的品種抗條銹病性快速喪失,持續開展抗病基因的合理布局,以避免小麥條銹病大范圍發生流行是刻不容緩的?;诖?,在抗源(基因)利用上,各流行區間相同抗源(基因)不能共用或混用,應建立條銹菌越夏區、冬季繁殖區和春季流行區三道防線(表4)。在隴南越夏區,基于山區(高海拔,1 500 m 以上)和川區(低海拔,1 500 m 以下)兩類不同生態區,育種單位堅決杜絕使用相同的抗源(基因),建立兩道防線;在隴南越夏區的冬小麥種植區隴南麥區(隴南市、天水市)和冬春麥混作區的中部麥區(定西市、臨夏州),使用不同的抗源(基因)。在育成品種推廣應用上,堅決杜絕越夏區、冬季繁殖區和春季流行區間品種混用(混種);在甘肅省,隴南越夏區、隴東橋梁地帶間品種嚴禁混種;隴南越夏區川區品種嚴禁上山。建議在天水市高海拔(1 500 m 以上)區域,種植中梁34 號、天選54 號、蘭天131、蘭航選151 及蘭大211、隴鑒9828 等;低海拔(1 500 m 以下)區域種植天選58 號、中植6 號、蘭天42 號、隴鑒9825 等;隴南市徽成盆地種植蘭天45號、蘭天538、蘭航選121、中植7號、武都22號、斯湯佩里等;隴南市西漢水流域種植中梁34 號、天選55號、蘭天37號、蘭天132等(表4)。只有這樣,才能降低病菌毒性選擇的步伐,延長品種抗條銹病性的年限,有望逐步實現甘肅小麥條銹病的持續控制,為保障中國小麥安全和農藥減施增效生產提供技術支撐。

表4 甘肅隴南生產品種布局建議Table 4 Overall layout of the commercial wheat varieties at Southern Gansu Province
條銹病是為害甘肅省及中國小麥生產的主要病害,持續控制該病的發生流行是一項系統工程。經過植物病理和育種等農業科研工作者60余年的共同努力,圍繞小麥條銹病持續開展相關研究和示范推廣,取得了一系列階段性成果。本文在系統分析甘肅隴南越夏區在中國小麥條銹病流行體系中的作用,總結了條銹菌CYR32、CYR33、CYR34 消長動態、回顧了小麥條銹菌出現與主要抗源材料抗條銹病性喪失間關系的基礎上,立足當前實際,提出了抗病品種(基因)布局和下一步條銹菌不同流行區抗條銹病育種方向、途徑,旨在牢固樹立全國一盤棋思想,加強各單位間密切協作,按照“指令性、指導性、區域性、多樣性、開放性、長遠性”的原則[62],構建小麥條銹病不同流行區互不重疊的遺傳屏障,切斷甘肅隴南越夏基地內病菌周年循環以及東西部麥區之間的菌源傳播交流途徑,為持續控制該區域及中國小麥條銹病的發生流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