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永生
(廈門城市職業學院體育教學部,福建廈門 361001)
伴隨5G、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的不斷創新發展,移動互聯和數字化應用成為主導生活變革和體育運動觀念、方式變革的重要力量。數字健康觀念、可穿戴設備應用、虛擬健身社區的不斷發展,助推了大眾體育以數字化、智能化的形式重新煥發新春?;谝苿泳W絡技術的各類體育運動類app 應用程序成為深受廣大青年喜愛的輔助體育運動模式,加上移動體育應用程序的科學性、便捷性、數字化、智能化,青年體育鍛煉的觀念、方式都在不斷走向虛實融合、人機融合、數字融合的新階段。高校傳統體育課堂教學模式因受觀念限制、教學機制、資源利用以及評價方式等因素影響,難以滿足大學生健康運動、時尚運動、科學運動、數字化運動的需要。
體育運動已經從“課堂模式”走向了“生活模式”,“體育生活化”正在成為年輕人逐漸追捧的觀念?!啊绑w育生活化”其實是一種體育理念,強調了體育與生活的自然融合。它包含兩個主要維度,其一強調體育活動“生活化”的內容和表現形式,其二強調體育活動“生活化”的過程。“社區體育”的數字化路徑模式為高校體育課堂轉向“俱樂部制體育”和“社區制體育”指明了方向?;谏鲜鲅芯縿酉蚝彤斚乱苿泳W絡技術應用的發展,我們認為當下高校傳統體育課堂教學存在如下問題。
相較于大眾對于數字體育的青睞,高校體育課堂教學未能及時跟進和充分接納,導致高校體育課堂教學過程數字化留存、精準化訓練、科學化運動的能力不足。課堂教學成為“轉瞬即逝”的“平面課堂”、“隱性課堂”,學生運動訓練的基本身體指標、競技指標、數字對比指標等未能有效保存。運動數字未能有效轉化和助力學生運動提高的動能,導致運動興趣未能有效激發,“體育課堂教學中樂趣的喪失當然也與體育課程教學的科學化有著密切的關系,前些年,一直就有對中國體育課的“大中小學生都在學蹲踞式起跑,從小學到大學前滾翻一滾到底”的批評就是典型的體育課程設計及其科學性的質疑”[1]運動科學性的缺乏導致運動數字性的流逝,運動數字性的流逝讓課堂教學成為只有開始沒有過程和結果記錄數據的“瞎子課堂”,不論是作為熱身訓練的“游戲課堂”還是作為放松訓練的“恢復課堂”都缺少有益的數據留存和支撐。另外,隨著各類運動訓練類app 程序的應用,運動的數字化、智能化、精準化水平迅速提高,大學生運動訓練的自覺意識和數字健康意識日益提高。運動類app 作為大學生自主運動訓練的輔助體育設施具有趣味性明顯、互動效果突出、便捷化應用的價值?!霸谶\動類APP 當中,網絡技術和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可以提供各類運動類的參考數據,比如運動過程中消耗的卡路里,科學的運動方案指導等等,這些都能夠給高校體育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專業性的指導?!盵2]顯然,高校體育課堂在理念上缺少對“數字體育”的熱衷之情,課堂教學依然沿用傳統教學邏輯,加上學校缺乏對“數字體育”評價考核的有效手段,“數字體育”應用于高校體育課堂的道路艱難,高校體育課堂也因缺少數字化的直觀呈現導致教學缺少樂趣和科學性,學生對體育課堂本身的接受度和喜愛度都大打折扣。
“高校智慧體育服務是兼具“技術智慧”與“人本智慧”的體育服務新模式,代表著智能時代高校體育創新發展方向”[3]35。智慧體育可以打破高校體育課堂傳統單一的體育教學和服務方式,重塑碎片化、考核式的體育服務功能,提升體育課堂的精準育人價值。智慧體育是一種集合概念,它需要依托訓練中的“技術智慧”,也需要依托評價考核中的“傳播智慧”,更需要創設教學中的“場景智慧”,從而實現課堂教學從運動訓練到教學評價的智慧一體化,“創建沉浸式運動虛擬場景,鋪設立體化技術學習路徑,激發酷炫式運動交互體驗”[3]36,是“智慧體育”價值功能展現的關鍵組成部分。就運動訓練而言,多數高校體育課堂依然以傳統的球類運動、田徑運動為主,其他類型的運動項目則因校而異。不管是球類項目還是田徑類項目,作為基礎的運動監測數據和成績判斷數據只是成為了課程考核的依據,未能充分發揮其指導運動訓練效果的有效數據,“智慧運動”的數據完整性和及時性未能有效發揮,一方面由于受訓練設備條件和教學資源限制,很多有益數據未能及時保存,另一方面,教師自身的科學化、數字意識淡漠,導致體育課堂教學只關注參與情況而忽視參與質量。就課堂評價考核而言,體育課堂考核從考核過程到結果反饋,都未能實現智慧轉型,由于受到課堂教學數字留存不完整性的限制,考核結果只能呈現數據結果,未能形成“比較傳播”的效力,未能抓住體育教學運動比較和競技對比的“奇點”,從傳播角度而言,無法形成體育課堂智能評價和“智慧傳播”的機制。各類運動類app 恰恰運用了這種對比傳播和“炫酷式運動”的心態,從而激發了運動訓練熱情,增強了運動訓練效果。
高校體育課堂教學是“任務教學”,是“規定動作”;對于缺少自主鍛煉意識的學生,課堂教學能夠起到培養體育鍛煉意識、掌握運動技巧、加強體育鍛煉的目的。大學生日益關注自身鍛煉的熱情和氛圍正在提升,大學生基于個人興趣愛好的日常鍛煉日益普遍,體育運動的項目、方式、場景都已經不再限于課堂體育,大學生體育鍛煉的自主選擇性日益擴大。鑒于此,高校體育課堂必須主動作為,基于人工智能、大數據、移動網絡應用等,積極擴展高校體育課堂的邊界,讓高校體育課堂積極融入大學生日常生活,融入學生日常鍛煉,從課程項目選擇、場地配套設施、運動數據監測等多方面建構與“生活體育”的連接能力,將“課堂體育”轉變為“城市體育”、“生活體育”,“體育是城市現代性的表征,體育融于城市生活實質上是體育與城市共生關系的具體展現。”[4]。充分利用城市運動空間、商業健身資源,以城市馬拉松、商業聯賽等為契機和落腳點,提升課堂體育的融通能力,并建立基于城市生活體育和日常運動的評價體系和教學制度,給予學生更加多元、更加開放的體育運動評價。從教學相長角度而言,高校體育課堂不能再拘泥于校園之內、課堂之上、傳統單調的教學模式,只有面對體育運動與生活、城市的發展實際,迎合大學生運動背景的變遷,順勢而為,主動作為,才能有效引領體育教學順應時代、順應實際的變革需要。
隨著數字技術及其各類運動類app 應用的不斷發展,一種基于數字技術的健康理念正在悄然興起。數字技術不僅帶來運動健康理念的轉換,而且引入了“運動對比”和“炫酷運動”的時尚元素,讓運動成為一種風尚。在以提高大學生身體素質為基礎的綜合素質為教育理念的當下,體育教育必須與行為培養進行有效對接?!斑\動類APP 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應用,一方面可以豐富教師的教學手段,增加學生的學習渠道,使學生獲取更加豐富的學習資源;另一方面為學生的體育運動提供技術輔助,提高學生的體育運動興趣?!盵5]生活習慣和行為素養的培育與體育密不可分。培養大學生良好生活習慣和行為素養不是單個的習慣問題和行為問題,與缺少體育運動、缺乏自主行為培育意識內在關聯。高校體育課堂教學要在抓好體育課堂教學理念、內容改革的前提下,走向與生活習慣養成、行為素養培育、社會時尚運動相銜接的“大體育”課堂模式。通過體育課堂傳授運動訓練基本技能,掌握運動訓練基本方法;通過行為課堂深化運動訓練素養培育,打造健康生活理念;通過社會課堂進階個人素養和交往能力,養成健康良好人生觀念。
不可否認,任何一門課程如果失去了趣味性或挑戰性都會陷入死板的應試教育的漩渦之中。體育作為一種基于身體的游戲,其直接目的在于通過身體運動和游戲實現身體素質和各方面素質的提升。體育所給予身體的是一種技術指導與理念支撐。“身體作為實踐的第一本體,具身技術的出現給身體實踐提供了可能,具身技術成為身體融入世界的關鍵。具身技術促進了人的生存與發展,使身體與技術、世界產生強烈的互動關系,形成具身認知的主客體關系?!盵6]因此,體育與游戲本身就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概念。高校體育課堂已經在“項目制”的課程建設和“應試化”的考核評價中異化為“非游戲課堂”,體育課堂的游戲性、趣味性、創造性、團隊性的功能已經喪失殆盡。高校體育課堂需要重新拾起“游戲”理念,從課前準備到課中團隊協作到課后總結提煉,都需要將體育之中所蘊含的個體游戲本性、團隊游戲價值融入課程之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較大程度的授權,以團隊歸學生所有的管理形式鼓勵學生高度參與整個學習過程;學生對游戲角色的分配與扮演、對技戰術能力的學習和提高、對游戲過程的調控與掌握、對問題解決方案的評價與整改都隨游戲進程在團隊內合作完成;慶祝與分享是活動結束后必不可少的學習環節。”[7-8]另外,在引入游戲模式后,也需要引入競技模式,游戲模式在于增強體育的趣味性,競技模式在于增強體育的競爭性,前者培養熱愛之情,后者培養競爭精神。高校體育課堂趣味性的缺失是目前體育教學中很重要的一個現實問題,學生成為被動接受者,老師成為被動施教者。缺少娛樂性、趣味性的課堂失去了活力,沒有競爭性和團隊性的課堂失去了魅力。因此,建構“體育課堂+游戲課堂+競技課堂”的“融合式課堂”能夠激發體育課堂的活力和魅力,增強體育課堂強身健體、立德育人的價值功能。
運動類app 具有多種類型和多種用途,其對于科學運動、運動數據的收集,以及對運動社交的運用,都使得體育變成了社交、體育變成了科學、體育變成了時尚。有學者提出“基于運動類APP 暗示、體育鍛煉慣常行為、獎賞、對于刺激感和成就感的運動渴求為四要素的體育鍛煉行為習慣模型圖?!盵8]運動類app 可以廣泛收集運動數據,并且是單個個體的數據與其他相同愛好的個體數據實現了相互可知、可比、可視化,運動成為連接社交的行為互動組成部分。高校體育課堂要依靠最新移動網絡技術和運動類app 的優勢,將校內體育課堂與學生日常運動進行緊密對接,在教學過程環節通過單獨設置移動數字運動模塊,讓體育課堂增加數字感知和數字對比,實現課堂數字化轉型。另外,高校體育課堂要依托大眾體育和城市體育賽事特色,將全民馬拉松、戶外運動、定向運動、自行車賽、輪滑賽等特色項目引入教學考核與評價環節,增強課堂教學向城市賽事和時尚賽事的延伸度,讓高校體育課堂變成具有數字特色和城市特色的“科學時尚課堂”。通過“數字課堂”轉型,能讓傳統體育課堂教學增加運動訓練科學性和教考評連貫性,實現大數據綜合評價機制,豐富課堂評價機制,通過具有城市特色賽事的“城市課堂”能夠讓體育項目種類更加豐富,作為對現有課堂的補充,能夠增強趣味性和挑戰性,為日常體育運動融入大學生生活提供契機。
從評價主體來說,體育課堂教學評價主要有兩個主體,一是針對教師主體,一是針對學生主體。前者主要評價教師的教學能力,后者主要評價學生對課堂的反饋情況,這種評價的組織者和實施者都來自“外部主體”,如學校教務處、課堂督導檢查專家組等,評價并非教師和學生的“自主評價”。除了“外部主體”,教師作為施教主體對學生的考核評價也是課堂評價的內在組成部分,即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這一評價機制是學生自身的需要也是教學過程的需要。另外,學生對老師的評價也是體育課堂評價系統的組成部分,這是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提高教師業務能力和改進教學方法的需要。因此,建構大數據教學評價反饋系統,既要注重對“雙主體”的評價,也要注重教師對學生,學生對教師的雙向評價?;诖髷祿W絡技術,我們建構了高校體育課堂教學評價基本系統主體內容圖。如下圖所示:

圖1:高校體育課堂教學評價系統主體內容圖
根據圖1 顯示,高校體育課堂教學評價是一個多維、多面的評價系統,目前的評價系統雖然已經具備基本評價功能,但評價的方式、理念、手段都相對落后。缺少大數據、移動互聯技術的支撐,難以實現課堂評價的科學化、系統化、數字化、精準化,不能展現“以評促教”的有效目的。因此,基于移動網絡技術、大數據技術、運動類app 的廣泛應用,建構高校自身的智慧體育評價系統十分必要也日益迫切。通過“外部評價”實現教學規范順利實施和教學目的如期完成,通過“內部評價”提升教師學生互主體性的雙向評價目標,“以評促教”、“以評促學”;通過數字系統、多元評價系統、智能評比系統建立高校“大體育”課堂、融合式課堂、科學時尚課堂,通過數字學習系統、行為素養系統、生活體育系統,建立校園體育課堂、生活體育課堂、大眾體育課堂。據此實現課堂融合和教學相長。
大眾體育、城市體育是社會體育的風向標和先行器,是時尚體育和興趣體育的牽引繩、落腳點。高校體育課堂教學改革需要及時引入“城市-生活”體育的理念,積極構建“城市-生活”體育系統,以城市體育賽事和生活體育理念,搭建自身的課堂教學根基。通過引入大學生城市體育賽事參賽經歷、成績數據,多元評價學生體育運動情況,通過運動類app 應用程序形成生活體育數據系統??茖W指導高校體育課堂理念變革、方法變革、評價變革。通過“俱樂部制”體育、校園社區體育等手段,形成內外聯動、雙向互通的體育課堂評價考核機制,營造良好體育氛圍,增強大數據精準體育吸引力和感染力。隨著智能時代的來臨和數字健康理念的不斷深入,有條件的高??梢苑e極強化智能體育設備和可穿戴設備購買力度,提升體育課堂科技含量,進而建立高校智慧體育課堂基礎數據庫,為精準實施分階段、分層次、分項目的體育教學和課堂改革評價建立基本系統支撐。另外,通過移動數據跟蹤和評價,建立校園體育日常評價機制,通過項目分類實施日常體育競賽排名,給予學生校園日常體育以獎勵。形成體育課堂與行為課堂相互提升和促進的良好局面。